神鸟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三字经 讲记 >

第21部分

三字经 讲记-第21部分

小说: 三字经 讲记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赵匡胤开国称宋,只做了十六年皇帝就死了,他的死一直是历史上的疑案之一。所谓的“烛影斧声”,便说明他在临死前与弟弟赵匡义有争执,有人怀疑他是被赵匡义逼死甚至气死的。史书上记载,赵匡胤的母亲杜太后临危的时候,当着辅相赵普对赵匡胤说:“你能够轻易地取得天下,是因为柴家(周世宗)使幼儿主天下。倘若后周有老成的后代做皇帝,你哪里有这个机会?所以你死后应该传位于弟弟赵匡义,匡义再传给你的三弟匡美,其后再传给你的儿子赵德昭。只有老成的人继位做皇帝,才是社稷之福”。赵普记录了这段话,并在末行签了字“臣普记。藏之至金匮,命谨密宫人掌之”。
但赵匡义并没有遵照母后的遗嘱,将帝位传给兄弟、侄子,而是传位给自己的三儿子赵恒(宋真宗)。宋真宗采取金钱外交的弱国政策,对辽金元低首自卑,才有后来的靖康之耻,徽宗、钦宗双双被虏,囚死在金人的“五国城”。接着就是康王赵构南渡,终于又在江南杭州重建朝廷,史称南宋,是为南宋高宗。
纵观中国历史,三代以上是以德化民,用文治平天下;三代以下,是以“止戈为武”的武功平天下,然后再事治国。“功德并用”“恩威并济”始终是传统儒道文化的帝王之道,而赵宋天下在建国之初,就用“黄袍加身”“陈桥兵变”的手段巧取豪夺,非以正义之师统一中国。立国之后又不彻底地恢复北方失地,从此便偃武修文,妄图以金钱议和,媚敌自保。致使朝分两宋,赵家的帝王成为“守文弱主”,实是祖先诲淫诲盗,咎由自取种下的恶因。
两宋一共传了十八代,历十九帝,共计319年历史。其中,北宋一百六十七年,南宋是一百五十二年。 

辽与金,皆称帝。元灭金,绝宋世。 

在南北宋时代,中国北方已经先后兴起了辽、金两个王国。辽国是契丹族,金国是女真族,他们并不是入侵中国的外族,而是早已归化居住在北方的少数民族。在文化教育上,仍然是以中国文化的儒家思想为主,佛道两家为辅的华夏文明。 
建立辽国的是耶律阿保金,他在北京(古称东丹)建立了辽国。金族姓完颜,完颜阿骨打在圣京(今沈阳)建立金国。辽国的历史有二百一十年,金国支持了一百一十七年,以后金灭了辽,元又灭了金。到元世祖忽必烈,元兵南侵,先与南宋军队配合,灭了金国。
公元1271年,忽必烈称帝,改国号叫元,是为元世祖。元世祖借口南宋不执行和约,派元兵进攻襄阳,宋军连战连败。宰相贾似道向元求和,反而促使南宋早亡。襄阳城在被围五年后,终于被元兵攻破,元兵乘胜南下,进逼临安。
公元1276年三月,元军逼近临安东郊,文天祥主张与元兵决一死战。但南宋王朝已决心投降,宰相陈宜中又趁机逃跑,不得已让文天祥以右丞相的名义与元人谈判。文天祥到元营后,始终不屈服,以后被押解到元大都,囚禁四年后死在那里,留下《正气歌》汗青千古。
四岁的小皇帝恭帝赵显与皇太后请降,也被虏往元大都。赵显北去,南宋亡国。依稀中与赵匡胤逼迫后周柴氏孤儿寡母退位没有两样。后人有诗曰:
忆昔陈桥兵变时,欺他寡妇与孤儿;
谁知二百余年后,寡妇孤儿又被欺。
恭帝的两个哥哥,九岁的赵昰和六岁的赵昺逃到福州。赵昰即位,为端宗,但不久就死于逃难的海船之上。张世杰和陆秀夫等朝臣又拥立卫王赵昺继位,转移到厓山(今广东新会南)继续抗元。
   元军分为四路,围攻宋军水师。潮落的时候,元军从北面冲击:潮涨的时候,元军又顺势从南面进攻。宋军两面受敌,勘勘招架不住。左丞相陆秀夫见大势已去,对赵昺说:“国事至此,陛下当为国死”。随即背着赵昺跳海而亡,杨太妃也赴海而死。
   公元1279年二月,元朝统一了中国,宋世彻底宣告灭亡。 

莅中国,兼戎狄。九十年,国祚废。 

公元1206年,蒙古各部落首领在斡难河(今鄂嫩河)边集会,公推铁木真为蒙古大汗,即成吉思汗。汗汉同音,有仰慕汉王朝的意思。
成吉思汗打败了金朝,兵力更强大了。公元1219年,有一支蒙古商队受成吉思汗派遣到西方去,经过回回国(花剌子模,即今里海、咸海一带)遇害。成吉思汗闻讯大怒,亲率二十万蒙古大军灭了回回国,又继续向西逼近印度,占领了现在的中亚细亚各国。前锋部队一直打到欧洲东部,大破欧洲联军;又打到伊朗北部,灭大食国,才班师回国。元朝的中国版图,是有史以来最广大的,南至台湾,东到东海(几次渡海征日本都未成功),西至多瑙河,北到沙漠,兼并了诸多的种族,所以称“莅中国,兼戎狄。
蒙古人征西作战,立功行赏都要数人耳朵,所以士兵的马背上都驮着成麻袋的人耳朵。欧洲人想起这段历史,就咬牙切齿的称东方人为“黄祸”,并与中国龙的图腾联系在一起谬论连绵,形成对东方人和中国文化的偏见。
蒙古人所以能西征东讨,无往不胜,是因为蒙古军队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兵种,铁骑。这种经过严格训练的骑兵军团,可以压倒性的优势歼灭地面上的陆军部队。穷兵黩武的元朝只传了十代,九十八年的历史,最后亡在元顺帝手里,应了老子“兵强者死”的名言。
元朝的历史虽然不长,但对中国文化的破坏却是毁灭性的。蒙古人与辽金两个民族不同,本来就没有文化基础,又没受到华夏文明的熏陶,所以忽必烈一到西藏,就被藏传佛教的文明惊呆了,尊十五岁的藏僧八司巴为国师,并请他制作蒙古文字。统一中国以后,更是与西藏喇嘛一起共治中国,还将大小喇嘛分派到中国各地进行教化,搞得民怨沸腾,致使有明一代彻底铲除藏传佛教,中原密宗东流日本,史称“东密”。好在忽必烈时代有一个金国的遗贤耶律楚材,与一个和尚出身的汉人刘秉忠,二人都具有深厚的中国文化素养,才使得蒙古人渐渐受到儒家文化的熏习。
忽必烈死后,由他的三儿子铁木耳“元成宗”继位,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那篇封号的文章“制诰”,更是胜过历代敕封孔子的“诏书”,诰云:
“制曰:先孔子而圣者,非孔子无以明。后孔子而圣者,非孔子无以法。所谓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仪范百王,师表万世者也。可加大成至圣文宣王。遗使厥里,祀以太牢。于戏!父子之亲,君臣之义,永为圣教之遵。天地之大,日月之明,奚罄名言之妙。尚资神化,祚我皇元”。
但是元朝宫廷多数的朝臣和族人,仍是信奉喇嘛教,因此元顺帝时才有韩山童的白莲会,宣传天下大乱,弥勒佛下凡救世。跟着便有方国桢、张士诚、陈友谅、朱元璋等趁时而起,加速了元朝的灭亡。 

太祖兴,国大明。号洪武,都金陵。 

明太祖朱元璋是继刘邦之后,历史上第二位平民皇帝,所不同的,刘邦是布衣登帝位,朱元璋则是和尚做皇帝。但他没有刘邦的豁达大度,也没有李世民的雄才大略,因此有明一代虽也是山河一统,但远远没有汉唐开国的规模和气势。
朱元璋出生在元末乱世的贫民家庭,祖上世代务农,童年孤苦无依以讨饭为生,备受世人的白眼和欺凌,形成其后仇恨多疑、刻薄寡恩的作风。朱元璋十七岁上出家皇觉寺,才两个月就由于“寺僧以岁饥罢僧饭食”又出去讨饭化缘,直到三年后才又回到皇觉寺。追忆这段经历时,朱元璋说:“众各为计,云水飘扬。我何作为,百无所长,依亲自辱,仰天茫茫”。25岁时朱元璋投军,与徐达、汤和、周德兴等放牛时的伙伴一起,金戈铁马,北战南征。元大都被攻破,元顺帝携妻将子,逃向漠北,元朝至此灭亡。
公元1368年,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定都金陵(南京),年号洪武,史称明太祖。从朱元璋定都到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金陵是明朝53年的国都,朱元璋曾用21年的时间修建南京城墙。金陵在历史上称为六朝古都,三国时期孙权据长江之险在武昌登基后,迁都金陵,成为首位在金陵建都的人。此后司马睿在此建立东晋政权,称作建康。南朝的宋齐梁陈都在建康定都。南唐将金陵改称江宁府,明朝建都后将其改称为南京。
朱元璋的最大缺陷就是“不学无术”,虽然他勤奋地读书一阵,但根本学识始终没有脱离在皇觉寺为僧时的知识范围。因此他缔造的明朝的政治体系中,官职的设置仍然沿用丛林寺院的僧职,如督察院、都检、统领等。在心理上,由于出身的关系,朱元璋始终有一种隐隐的自卑感,致使朱元璋登基以后,总想找出一个声名显赫的祖宗作自己的背景,于是想到了朱熹。正在犹豫不决的时候,朱元璋问理发的朱司务是否为朱熹的后人。谁知那个理发匠却说:我有自己的祖先,我虽姓朱,但与朱熹却没有关系。为什么要认他做祖先呢?朱元璋听了很惭愧,就打消了认朱熹作祖先的念头,但开科取士的标准定为朱熹的《四书章句》却始终没有动摇过。 

迨成祖,迁燕京。十七世,至崇祯。 

公元1398年,朱元璋死了,太孙朱允汶继皇帝位,改元建文,是为明惠帝。朱元璋开国后,一直对异姓功臣深怀疑忌,所以军事大权都在朱氏诸王手中,尤以燕王朱棣为最。朱允汶为了解除诸王“尾大不掉”带来的威胁,一登基就开始削番。先从朱棣的胞弟朱肃下手,逮捕了几个朱姓王并将其废为庶人。又下令诸王不得节制文武官吏,进一步限制了诸王的权力。就在要削除燕王朱棣的权力时,朱棣趁机起事,酿成为期四年的“靖难之变”。
公元1403年,朱棣登上皇帝的宝座,改元永乐,定都北京,是为明成祖。至于朱棣为什么要迁都燕京,有几个历史原因。其一,燕京是朱棣的龙兴之地,是他作燕王时的封地和府邸。其二,“靖难之变”中,朱棣曾在南京大肆屠戮,杀人数万之众,史称“瓜蔓抄”,因此不愿意住此血腥之地。其三,蒙古人虽北遁大漠,但还在蠢蠢欲动,北方尚有战事。而历史上建都南京的王朝无不带有偏安性质,不是有作为的帝王所居之地。1406年,朱棣明令迁都,次年开始修建北京城,历时十三年才告竣工。
明朝三百年是朱姓与宦官共有的天下,明太祖、成祖之后的十五个子孙皇帝无一不是被太监所控制,几乎找不出一个对社会文化有贡献的君主。倒是出了几个偏才:英宗朱祁镇如果不做皇帝,专学天文,可以成为名家;神宗朱翊钧,嗜财如命,如果专学经营,定可以发家致富;熹宗朱由校爱作木匠,如果专习土木工程,应该大有可为。但他们不幸当了职业皇帝,反而在历史上劣迹斑斑。而明代的文运,从朱元璋开始就既不尊重相权,又不重视文臣学者,致使万历后期的太监头子魏忠贤大兴党狱,随便定罪杀戮儒臣学者。直至李自成的民兵入京,崇祯自杀,清兵入关,结束了朱明与太监共天下的历史。
大明王朝从朱元璋开国,传了十六世,历十七帝,到崇祯皇帝朱由检结束,共计两百七十七年。其后虽有五王复建南明,毕竟大势已去,所以仅苟延残喘了十六年。 

权阉肆,寇如林。至李闯,神器焚。 

明朝由兴而衰、由盛而亡,也是重蹈元朝的覆辙,蔡东藩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