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破冰之旅 作者:张胜友 >

第4部分

破冰之旅 作者:张胜友-第4部分

小说: 破冰之旅 作者:张胜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外国人的情绪,以及中国官方助长在世界范围内的革命和颠覆的政策和教条,已成
为当今世界最动乱。最扰乱人心的现象之一了。”

                                   六

    似乎这是旁枝野蔓的一节。
    不。
    要了解红卫兵吗?你还得了解站在红卫兵后面的那些有模有样的大人物。
    要看红卫兵的悲剧吗?你不妨先看看那些大人物演出的一幕幕“喜剧”
    红卫兵动机与效果的分裂,大人物动机与效果的一致,由此可见一斑——
    在江西省革命委员会主任程世清的亲自主持下,由福州。长沙、南昌、洛阳等
地的军事院校的党史教员们搞出了井冈山博物馆新的陈列方案。
    根据程世清的指示:“位置不能一个个去摆,不能平分秋色,历史得为现实服
务。”在新方案里,“井冈山革命斗争博物馆”更名为“毛主席创建井冈山革命根
据地纪念馆”;陈列的指导思想是“三突出”,即突出毛泽东思想,突出毛主席,
突出林副统帅;陈列的内容由过去的以历史为线索,改为以专题来组合:党的建设,
军队建设,根据地建设……贯穿其中的是毛主席的革命路线与党内的机会主义路线
的斗争。
    对程世清此人的“魄力”,江西人民的印象是异常深刻的,深刻到如同刀尖戳
在心上的伤痕,至今难以抹去。这回,他又充分显示了他的“魄力”,要钱批钱,
要人给人,从北京、南昌等城市请来了几十个画家和美工人员,从浙江东阳调来了
一批曾为人民大会堂施工的雕刻工、石工、泥工,木工也是本省手艺最佳的,计一
百多人,于1968年元旦刚过,齐集井冈山。他要求:“忠不忠,看行动”,“劲往
忠字上使,汗往忠字上流”,一月施工,四月必须开展。
    青铜般凝重的历史,轰然一声推倒在地,顷刻间,如一头瘦得只剩一身壳的、
跪伏的病牛,任人宰割——
    八七会议的转折意义不提了;
    南昌起义的巨大功勋抹煞了;
    有关红五军的内容全部撤销了……
    1929年1月红四军的一张关于向赣南闽西进军的布告上,落款处署有“军长朱德、
党代表毛泽东”。如何处理掉“军长朱德”这四个字,被列为几个重大疑难问题之
一,提交纪念馆领导小组会上商议。有人提出将这四个字折掉,然后翻拍成照片展
出,因过于露骨未被采纳;有人建议用香火烧去,只要动作徐缓、细致,烧出来的
小洞,颇像被虫子蛀出来的。此建议立即引起与会者的兴趣,有人补充,如果布告
的四沿再烧去一些,可以分散某些观众的过分好奇,造成一种整张布告未被保存好
的真实感……领导小组决定采用此种“技术处理”后,向程世清汇报,他当即表态:
“这样处理好!”
    朱德同志的扁担。井冈山时期,为了粉碎敌人的经济封锁,身为军长的朱德,
也常常和红军战士们一起从宁冈挑粮上山。战士们见他军务繁忙,不要他挑粮,两
次拿走他的扁担,他就在第三根扁担上写上“朱德记”三个字,示意不准战士们再
拿走。这是一个建国后便写进了小学课本、镌刻在一代代孩子们心中的故事。然而,
这样一条扁担,也被进行了“技术处理”,作为实物,它被撤走了,在一幅油画里,
却成为另一个人手上的道具——黄洋界的那棵槲树下,挑粮在此小憩的毛委员、林
彪,与随行的军民们热汗洒云天,谈笑落寰宇。由此,“林彪偷走了朱老总的扁担”,
这又成了一个当今几乎全国老少皆知的笑谈。
    油画《井冈会师》。远景是青葱的峰峦,欢腾的河水,盛开的杜鹃,悠悠的白
云。两支部队在拥抱,欢呼……近景是一面闪动阳光的红四军军旗下,走着一身蓝
布军装、风华正茂的毛泽东,稍后是眉清目秀、神情谦恭的林彪。据说,一次中央
军委常委在京西宾馆开碰头会,会前,江青送来几张这幅刚刚印制好的油画,说是
代表“中央文革”送的。老帅们坐在各自的椅子上看着,像看一幅华君武或是丁聪
的漫画,一个个不约而同地笑出声来……陈毅则突然站了起来,将画往地板上一掼,
“这算啥子井冈山会师(口伐)?分明是红卫兵会师嘛!”江青气得扭头就走。井冈
山群众中也悄悄传说,说是朱老总逝世前几年,被迫赋闲,憋闷不过,又战地重游,
再度上了井冈山。看了这幅《井冈会师》图,拿起手中的拐杖,戳向林彪的脑袋,
愤愤然说:“这小子是从哪里钻出来的哟?!”
    1969年9月,林彪偕同叶群、吴法宪、林立果等人来到井冈山。在费去半个小时
参观完纪念馆后,林彪对程世清说:“这个馆里的陈列是全国第一流的。”
    叶群则忙不迭地把她那软得像一团白面的嫩手,伸向在场的纪念馆工作人员:
“同志们,我代表林副主席感谢你们!”
    历史被权力的粗暴蹂躏,有时还不如妓女。妓女起码有呻吟的权利,而这里,
即使是一批精通党史、军史的专家、学者,开馆前来协助审查,也保持了铅块般的
缄默……
    只有几个外国人在这里说了几句真话,其中一位是锡兰共产党总书记桑穆加达
桑。纪念馆最后一部分的通栏标题是“井冈山道路通天下,毛泽东思想照全球”,
版面上大都是新华社发的照片,内容为亚、非、拉各国人民如饥似渴地学习“毛选”。
当看到了一张说明词为“锡兰人民成立了若干毛主席著作学习小组”的照片时,桑
穆加达桑指着照片上正一起读“毛选”的那三个人说:“他们都是锡兰驻华大使馆
的工作人员,你们怎么说是在锡兰国内拍的?”

    1968年冬天,程世清又下令炸掉罗浮棋罗坳的牌楼,上面有朱德同志1962年3月
上井冈山时的题词:“天下第一山”。炸毁的还有“黄洋界保卫战胜利纪念碑”,
这十一个字,也是1965年春天派人专程去北京请朱德同志题写的。
    与此同时,程世清发动山上、山下的干部、群众进行献忠劳动。在林彪上山前
的八个月里,整个井冈山成了一块汗雨飞空的大工地,开山声,引擎声,搅拌机声,
敲石子声,不绝于耳,乃至通宵达旦……黄洋界上立起了高达二十余米的火炬亭,
亭顶有一个耗资一万多元的大火炬,外壳是红色有机玻璃,内以钢片支撑,下面是
一个六角亭。南山山头也被削平了,修整为有几个篮球场面积大的航船形状,船头
位置,准备建一座毛泽东与林彪并肩屹立的巨型雕塑(此计划后作罢),以寓意
“大海航行靠舵手”;四角,建了四个火炬亭,周围的栏杆花纹也由无数的小火炬
组成。
    火炬熊熊啊,从黄洋界、南山的火炬亭,到纪念馆大门两边的火炬灯……井冈
山上,火炬蜿蜒如一条腾挪的长龙,气势似一片红色的森林!
    井冈山的火炬——“马克思主义第三个里程碑”的标志,“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的象征。
    1966年至1975年,世界上有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宾,形形色色的马列主义
组织的代表,登临过火炬照耀下的井冈山。
    有的横跨千山万水:刚果、阿曼、乌干达、南非、津巴布韦、海地、多米尼加、
危地马拉、厄瓜多尔、秘鲁、哥伦比亚、玻利维亚,还有小到在世界地图上用放大
镜也难以找到的瓜得普罗、厄里特尼亚;有的历经千难万险,挨饥、受冻、迷路、
追捕、人狱、流放,甚至同伴中有人舍去了生命……他们以朝圣般的心情,在这片
东方的麦加,孜孜不倦,学习中国武装夺取政权的经验:从根据地建设、党的建设,
到战略战术;从《土地法》到《三大纪律、六项注意》……
    来得最多的是小个子、皮肤黎黑的越南人。政府或民间的各种代表团、外交官、
留学生,仅上海复旦大学的留学生,一批就来了202人。尤其是军队系统的来得更勤,
上至国防部长武元甲大将,下至连级干部,井冈山几乎成了他们的兵营。因为有着
胡志明主席所吟诵的“同志加兄弟”的情谊,因为毛泽东主席曾庄严地宣布:“中
国始终是越南人民反美救国斗争的大后方”,房子当时十分有限的井冈山,让越南
人每人至少住一个单间;并不富裕的江西省勒紧裤腰带,让越南人一天吃三元钱的
伙食。
    我方陪同人员的伙食费一天只有八角。而井冈山所在的吉安地区,直到1983年,
还有一多半的人口,温饱问题没有解决,人年平均收入在一百二十元以下……

                                   七

    一颗核桃,在一柄铁铆头的猛烈敲击下,破碎了!
    基本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四面屏障的地理位置,再加上在中国人民革命斗
争的青史上已经享有的不朽光荣,井冈山的氛围是恬淡的,好像夕阳西沉时分茨坪
上空一缕淡蓝色的袅袅炊烟;生活节奏也是缓慢的,缓慢到你在茨坪街上很难看到
一个甩着流星步、或是跑步的人,你分不清哪是悠闲的游客,哪是本地的居民;无
论生产,还是工作,都是有条不紊的,简单、重复的体力劳动与同样简单、重复的
智力劳动。如果说前者还能有些低微的经济效益,那么后者,干多了不会嫌多,干
少了也不会嫌少。没有谁等着这里造原子弹、银河式大型电子计算机,或是打出一
口高产油井来,中国的报纸,历来几乎只从政治的角度,给井冈山留出版面……
    一夜之间,井冈山的肩头,与北京、上海、广州等大都市一道,承受了当时中
国最沉重的负荷。
    一夜之间,所有的机关,所有的学校,所有的商店,所有的家庭,有了压倒一
切的任务。
    山上的中枢机构是红卫兵接待办公室,下设宣传组、秘书组、生活组、保卫组。
仅生活组,就配备五十余名干部。接待办公室下辖十七个接待站,在茨坪就有七个。
沟边、拿山、厦坪、石狮口、罗浮、桐木岭、朱沙冲、黄拗、大井等处也分别设有
接待站。大部分接待站,由井冈山附近的吉安、泰和、莲花、宁冈、遂川、安福、
永新、永丰等县负责,每一个接待站由一个县来一套人马,从管理干部,到工作人
员、炊事人员,从搭棚到购置锅盆碗盏,全包了,所需经费和粮食,则由接待办公
室拨付。仅十七个接待站的炊事员,加起来就近千名。

    谈不上口味,也难见荤腥。红卫兵每人每天的伙食标准控制在三角钱以下。想
想当年红军战士每天的伙食费只有五分钱,月底还留有尾子打牙祭,红卫兵们吃得
津津有味……舌头的运动速度,早超过了蔬菜生长的速度,即使是白菜、南瓜。茄
子这类大路菜,也难保证每天有供应,经常吃的是煮萝卜,炒萝卜,大米饭则尽管
饱。山上虽然仓库有限,却在露天储备了一百万斤大米,二百万斤黄豆,消耗起来
也惊人,常常一天得有八九万斤米下锅。红卫兵们走到哪里,吃到哪里,什么时候
到,就什么时候吃,急性子的人,再加上肚子里嗷嗷叫,饭欲熟未熟,便一桶、一
桶地抬了出来,一揭盖,一窝人都埋进了雾气里……全山,像摆开了一张巨大的流
水席。井冈山串联最高潮时,连饭也来不及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