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武侠修真电子书 > 缥邈仙踪 >

第49部分

缥邈仙踪-第49部分

小说: 缥邈仙踪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风而化而变,留久而变,皆化而火。此即紫极《风火论》,百病始于风而终化为火也。

  六淫唯一,此一为风,风有二变,气形之始,气形之变,四者之有,终化为一,此一为火。

  此即阴阳八法中六淫气形:乾热坤寒,兑燥艮湿,离温坎凉,震干巽润。

  太极内蕴阴阳,阴阳内蕴演四象,四象得中土演五行,是以有阴必有阳亦必有非阴非阳,

  解:四象演太少阴阳,阴阳中子易言有非阴非阳,此太玄经之中。五行者,行之意,以主生长化收藏,以空间言,四象得中土演五行,以时间言,五行有循环相生之机,如环无端,不必得中土而序成。

  六气,有寒就有火(师言暑),有湿就有燥,师以气形分之,皆为静态,师又以生化变言其动以风,然气息流转,阴阳转换无中乎?

  解:六气言四,为寒热燥湿,此即静态。然何以经中言暑不言热,此必以人为本。人身常温也,亦常润也。低常温为寒,高常温为暑,多常润为湿,少常润为燥。故曰高常温之为暑而不热。

  云从龙,风从虎,水就湿,火就燥,四气之动谓之风,气息流转,阴阳转换之中处,为阴阳平衡,为无风。

  凡低人身常温之风皆寒风,太寒之风阴气盛,与人身常温差大,人身元气甚虚,则伤人或直中,若元气稍虚,伤人为六经传变,因温差大,故抵抗力亦大,风行也缓,曰病伤寒。

  少寒之风阴气较轻,似温风,但较人身常温低,仍作寒风,因与人身常温差小,入表风行也较速,故伤人入表即化热,曰病温病。

  故温病学派举温病来抗伤寒,实为多事。伤寒六经化热之方剂,皆治温病之方。

  暑之伤人,即伤寒论中太阳中热者,暍是也。

  四气之动而成风,必以人为本,既成风以伤人,则子易所言:“阴阳转换无中乎”矣!

  形之燥湿伤人,有以人身直处太燥太湿中,伤人身之常润亦为直中。

  少燥少湿之伤人,必假气之寒热之动成风,此即阴统于阳也。

  长夏为生长阳与收藏阴之中吁!可名暑。或谓冬致春有乎中?有,亦可言暑,奈何经不演,经观乎植物生致藏态为一圈,故自生为始自藏为终,故不演,不演不等没有。得象可以忘言。

  解:此即阴统于阳第五篇中:甘居中央,数五、十,夏后阳气一转,化气十速,必当甘以缓之。何为之化,化者变也,阳变时也速,故欲缓之。冬气属阴,一阳生时,速不及阳,化之也缓,故夏后有长夏土,而冬后即春也。

  子易所言“冬致春有乎中?有,亦可言暑,”此即夏气阳气速,其转阴气也速,故当夏后当长夏土之化,不当为秋。冬气阴气缓,其转阳气也缓,故冬后即春。

  学生妄言,还请老师指点。

  五、阴统于阳

  经云:论言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纪;阴阳之升降,寒暑彰其兆。

  六淫气形,气者阳,形者阴。

  观洛书之数,上九下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履。奇者阳,偶者阴。三天二地,一者左旋,乘三为三在左,复乘三为九上,复乘三为二十七,七在右,再复乘三见一又还至下。二者右旋,乘二为四在左上,复乘二为八在左下,复乘二为十六,在右下,复乘二见二又还至右上。地随天旋从左,则二乘三为六在右,复乘三为十八在左下,复乘三见四在左上,复乘三见二又还至右上。若天随地右旋,则一者乘二初即入右上。

  故天道左旋,地道右旋,地可随天道左旋,天不可随地道右旋。故天可统地,地不可统天。故阳可统阴,阴不可统阳。

  六淫气形,气可统形,形不可统气。故经中所云,阴阳之升降,必以寒暑彰其兆。寒暑以分四时,皆可有燥湿之形,故寒暑之阴阳升降,燥湿形可随之。此阳统阴也。

  故寒可兼燥,可兼湿,暑亦可兼燥,亦可兼湿。此一时之气兼形也,非可曰湿可兼寒亦可兼暑也,寒暑不同时也。

  经云: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经云: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

  辛外出,酸内敛。外出为阴,内敛为阳。外出之时,里当为阳,故当外出。内敛之时,里当为阴,故当内敛,此五味外力加于人身太极也。

  阴阳大道第三守恒定律(太极守恒定律):总太极体是恒定不变的,只是气与能力的相互转变。

  此守恒定律中气相当于古时所言的形,为阴。能力相当于古时所言的气,为阳。

  五味外力作用人身太极,辛使人身之里变阳而外散。酸使人身之里变阴而内敛。故曰: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阳可统阴,气可统形,人身之常温可统人身之常水。辛可发散,气行形随之,可水亦外散,故辛可润之。上焦之渴,桂枝可用,此五苓散之意也。酸可内敛,气之内聚,水亦内敛,故酸可养阴。内阴不足,山萸可用,此地黄丸之用也。

  河图之中,辛数四、九,酸数三、八,在时为春秋,气生发内收,气机升降明显,故气行而形随之。

  苦数二、七,咸数一、六,在时为冬夏,为气之极时。

  夏时气最胜而内虚,故苦当坚之。此黄连之厚肠胃也。又苦可燥湿,气敛而形随之敛,此湿气不甚时方可用之,若内外皆湿,湿多成水,水将敛向何方?必当汗之及泄下也。

  冬时气藏而内实,故咸当软之。此芒硝之软下也。

  甘居中央,数五、十,夏后阳气一转,化气十速,必当甘以缓之。何为之化,化者变也,阳变时也速,故欲缓之。冬气属阴,一阳生时,速不及阳,化之也缓,故夏后有长夏土,而冬后即春也。此炙甘草汤中甘草之用也。

  七、三阴三阳

  经云:夫人之常数,太阳常多血少气,少阳常少血多气,阳明常多气多血,少阴常少血多气,厥阴常多血少气,太阴常多气少血。此天之常数。

  经云:足太阴者三阴也,其脉贯胃,属脾,络溢,故太阴为之行气于三阴。阳明者表也,五脏六腑之海也,亦为之行气于三阳。脏腑各因其经而受气于阳明,故为胃行其津液。

  阴阳大道消长第一定律第一推论:阴阳消长存在的方式为圆周运动与往复运动。

  经云:六经为川,肠胃为海,九窍为水注之气。

  在人体六经中,如环之无端。经云:六经为川,肠胃为海,九窍为水注之气。水注之气自海中出,降于川,复还于海。此即阴阳消长存在方式的圆周运动。

  太阳何以在表,阳明何以在里?太阳少阴为何互为表里?阳明太阴、少阳厥阴为何又互为表里?

  夫六气之运行,初自厥阴风木,而后少阴君火,太阴湿土,少阳相火,阳明燥金,太阳寒水。

  伤寒传经,首犯太阳经,次传阳明经,再少阳经,太阴经,少阴经,厥阴经。至厥阴处,复出阴阳之界也。

  人身先天在肾,由命门之火始,合水谷之气以成元气。注于阳明,经云: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由阳明过阴阳之界少阳,行于太阴,出里外行,至阴之表少阴,过阴阳之界厥阴,行于阳表太阳,入里内行,至阳之里阳明也。

  气血之运行,寅时起于手太阴肺,而后至手阳明大肠、足阳明胃、足太阴脾,手少阴心、手太阳小肠、足太阳膀胱、足少阴肾,手厥阴心包、手少阳三焦、足少阳胆、足厥阴肝。

  故气血之运行,阴经之中,自里太阴而后少阴,再至厥阴。阳经之中,自里阳明而后太阳,再至少阳。

  阴经者右旋,阳经者左旋。太阴、阳明在里,且互为表里,少阴、太阳在表,且互为表里。气血之运行,阴阳二经表里相贯,自里而外行,行表之经尽,复阴阳之界回于里。

  阴阳大道消长第三定律:在太极体中,阴阳相互消长,相对来者为阳,相对去者为阴。

  三阴之经,自内而外,太阴、少阴、厥阴。三阳之经,自外而内,太阳、阳明、少阳。

  二仪生四象,阴阳分太少,乃太阴,太阳,少阴,少阳。

  阴阳有之界,阴连阳处有界,阳连阴处亦有界,故太少阴阳与之二界合为三阴三阳。

  三阴三阳中,阳之初者,太阳也,阳之盛者,阳明也。阴之初者,少阴也,阴之盛者,太阴也。阳连阴之界,乃曰少阳,阴连阳之界,乃曰厥阴。

  故太阳者,阳之表。阳明者,阳之里。少阳者,阳连阴处阴阳之界。少阴者,阴之表。太阴者,阴之里。厥阴者,阴连阳处阴阳之界。

  故太阳之经后乃阳明,阳明之经后乃少阳。阳明者,阳之里,所接者乃阴之里,故少阳后乃太阴,太阴后乃少阴,少阴者,出阴之表,而后自阴阳之界厥阴入里,又至太阳经。

  阳表太阳,阴表少阴互为表里。阳里阳明,阴里太阴互为表里。阴阳之界少阳、厥阴互为表里。

  故有六经之界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也。少阴即出阴之表,厥阴者,厥回也。里阳明至太阳即至阳之表,少阳者,阳之绝也,不复入也,当外出也。

  故阳明处多气,散至少阳、太阴、少阴亦多气,至厥阴少气也,太阳处亦少气也,复回至阳明以充。

  故阳明处多血,至少阳则血散外出,散至少阴后入厥阴血回聚而入,入者,多血也,经太阳入至阳明复至少阳而散也。

  故厥阴处,气散尽而血始聚回,即经云“两阴交尽”也。阳明处,气所盛大而合于血,故经云“两阳合明”也。

  多气处自阳明始至少阴尽,多血处自厥阴聚入至少阳散,此即少之阴阳名始也。太阳者聚血,太阴者聚气,承厥阴、少阳,阴阳之界后,此即太之阴阳名始也。

  阴阳(雩重),(雩重)积传为一周,气里形表,而为相成也。

  八、把玩六经

  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两仪者,阴阳也,四象者,太少阴阳也。阴阳相贯,如环之无端。两仪之阴阳相贯,阴连阳处为少阳,阳连阴处为少阴,此二仪之变四象也。四象太少阴阳之相贯,变三阴三阳也。

  阳之少者曰太阳,阳之多者曰阳明,阳连阴处之界曰少阳。

  阴之多者曰太阴,阴之少者曰少阴,阴连阳处之界曰厥阴。

  六经者,以行气血也。夫人之常数,太阳常多血少气,少阳常少血多气,阳明常多气多血,少阴常少血多气,厥阴常多血少气,太阴常多气少血。此天之常数。

  三阴之经,自内而外,太阴、少阴、厥阴。三阳之经,自外而内,太阳、阳明、少阳。

  三阴三阳本为四,阳明、少阳,一也。少阴、厥阴,一也。

  阴阳大道消长第三定律:在太极体中,阴阳相互消长,相对来者为阳,相对去者为阴。

  经云:去者为阴,至者为阳。

  凡阳经者,自外而入于内也,凡阴经者,自内而出于外也。

  少阴、厥阴本为一,气血同,少阴者出,至厥阴时,厥回而入也,气尽而血回。故厥阴体阴而用阳。

  阳明、少阳本为一,气血同,阳明者入,至少阳时,少入而出也,气盛而血出。故少阳体阳而用阴。

  阳明常多气多血,至少阳时,常少血多气,血即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