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武侠修真电子书 > 缥邈仙踪 >

第48部分

缥邈仙踪-第48部分

小说: 缥邈仙踪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

  其次有贤人者,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辨列星辰,逆从阴阳,分别四时,将从上古合同于道,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

  真至圣贤,乐阴阳而不疲。

  以人身作阴阳,头为南极,足登阴极,背阳向天,腹阴向地,左则为阳,相对近日,右则为阴,相对远日,内景中左右阴阳亦是如此。男为阳,女为阴,二者相合,为一太极体,分明是一个混沌地球,腹贴在内,背阳守之,(经云: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头阳向南,会阴朝北,男左为阳,相对近日,女右为阴,相对远日,(日东升行阳二十五度而左旋,男左相对而来,女右相对而去。日西落行阴二十五度左旋,女左相对而来,男右相对而去。)清阳并于上,则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浊阴并于下,则人左手足不如右强也。(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阴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地不满东南,故东南方阳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强也。有特殊者左捌子。)清阳上天,浊阴归地。僻如人溺水而亡,浮于水面,则俯者为男,仰者为女,真是死不改阴阳属性。欢喜佛怀中抱女,人头蛇身交尾而居,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否则死不远矣!

  人身作一太极体,左阳右阴,上阳下阴,背阳腹阴,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肝生于左,肺藏于右,非肝脏生在左,肺在右,左右者,为阴阳之道路,左阳也,右阴也,肝气升也,肺气降也。

  青龙者,东方生气,白虎者,西方收气,朱雀者,南方长气,玄武者,北方藏气。治左宜青龙,治右宜白虎,治上宜朱雀,治下宜玄武。初生之枝芽,皆得青龙,向南之叶花,皆为朱雀,收杀之阴始,白虎之啸,传种之根实,皆补玄武。夫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天地阴阳者,不以数推以象之谓也——

  阴阳大义用应篇

  一、脏腑苦恶欲急。

  经云:“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又云:木生酸,火生苦,土生甘,金生辛,水生咸。

  五行者,木火土金水,以主生长化收藏。

  佛经有云:众法和合,因缘而生。假四大以成世界。四大者,地、火、水、风,有实、假之别。实之四大,地大性坚,支载万物。火大性暧,调熟万物。水大性湿,收摄万物。风大性动,生长万物。假之四大,地非实地,以地为主,中含四大。火非实火,以火为主,中含四大。水非实水,以水为主,中含四大。风非实风,以风为主,中含四大。假是一时之象,真是永恒不变,显形皆假,四大四缘和合而成。以成住坏空而循环不已。

  五行之中,亦有实假。实之五行,木性主生,火性主长,土性主化,金性主收,水性主藏。假之五行,木非实木,以木为主,中含五行。僻如草木之生长收藏,此五行之木也,亦含五行之全性。余者仿此。显形皆假,假五行以成世界。以生长化收藏而循环不已。

  五行化生五味,木生酸,主收。火生苦,主坚。土生甘,主缓。金生辛,主散。水生咸,主软。木性本生,火性本长,土性本长,金性本收,水性主藏。

  阴阳大义中阴阳大道第一守恒定律(大道守恒定律):阴阳大道总是欲保持原来状态的趋势。

  木性以生,生则外散,守恒欲收。火性本长,长则内虚,守恒欲坚。土性本化,化气则速,守恒欲缓。金性本收,收则内聚,守恒欲散。水性本藏,藏由内实,守恒欲软。此五味之大义也。

  木生之太散,当以酸敛之。长之太过,当以苦坚之。化之太急,当以甘缓之。收之太紧,当用辛发之。藏而成结,当以咸软之。此五行之中用五行也。

  肝本风,生而外散,急散,以酸收之。恶风,辛平散之。郁则不生,以辛散之。喜畅,辛香散之。苦急,以甘缓之。肝虚思酸,以酸补之。肝相火旺,常宜清之,镇之。其腑胆多相火,常宜清之,惊则平之。胆本凉,虚则寒,甘温养之。

  心本热,长而中虚,急虚,以苦坚之。恶热,以苦咸泄之。郁则不长,以咸软之。心阳本动,喜静,甘凉补之。苦散,以酸收之。心虚则寒,甘温补之。本多窍,辛温开之。其腑小肠阳火本热,甘凉清之。火盛,苦寒清之,虚则冷,甘温补之。外主小便,甘淡渗之。

  脾本湿,化气则速,急速,以甘缓之。恶湿,辛苦燥之。喜燥,以苦补之。苦散,以酸收之。脾主四肢,苦温补之。脾虚则燥,温热补之,苦寒润之。其腑胃阳土,本温,属阳明,多气血,辛苦凉之,散之。土来制水,苦温补之。胃虚则热,以苦补之。气弱伏火,虚热,辛苦发之。阳明实热,苦咸泄之。

  肺本燥,收气则敛,急敛,以辛散之。恶燥,燥则热,苦寒补之。又恶寒,辛热发之。郁则不收,以酸收之。喜润,以辛润之。苦逆,以苦泄之。本空,苦香通之,润之。本清,肺虚则温,甘苦清之。喜清敛,以酸收之,敛之。其腑大肠,虚则寒,甘平补之。燥则热,虚热,苦以泄之。实热,咸寒泄之。

  肾本寒,藏而中实,急实,以咸软之。恶燥,辛以润之,凉之。郁则不藏,以苦坚之。喜坎中一阳,甘温补之,辛温发之。苦燥,急食辛以润之。肾本水脏,水虚则热,甘寒补之。过虚则阳亢,以甘温补之,辛热引之。其腑膀胱,本寒,虚则燥,燥则热,以苦利之,以淡渗之。虚甚则寒,以辛热化之。

  二、阴阳八法

  阴阳大义第一定律(太极定律):没有离开阴阳的气,亦没有离开气的阴阳。

  宇宙间万事万物皆可分阴阳,黄帝曰:阴之与阳也,异名同类。二者同为一也。经云: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

  孙真人曰: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易分两仪,即阴阳也,以生八卦,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

  欲识八卦,当知源头在河洛,后言之。

  人身八卦:人神所在,乾头,兑左手,离左肋,震左足,巽右手,坎右肋,艮右足,坤会阴。

  六经六气:卦之六子,乾阳坤阴,兑阳明燥金、离少阴君火、震少阳相火、巽厥阴风木、坎太阳寒水、艮太阴湿土。

  手足六经:配任督以成八卦,乾督脉,坤任脉,兑金手太阴肺经手阳阴大肠经,离火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震相火手少阳三焦经手厥阴心包经,巽木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坎水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艮土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

  五脏六腑:乾督坤任,兑肺大肠,离心小肠,震三焦心主,巽肝胆,坎肾膀胱,艮脾胃。

  八卦八纲:乾纲为阳、兑金为实、离火为热、震出为表、巽入为里、坎水为寒、艮土为虚、坤纲为阴。

  脉诊八法:乾浮、坤沉、兑急、艮缓、离滑、坎涩、震大、巽小。

  六淫六气:乾天坤地,兑燥艮湿,离暑坎寒,震火巽风。

  六淫气形:乾热坤寒,兑燥艮湿,离温坎凉,震干巽润。

  本草之气:乾大热,兑热,离温,震小温,巽小凉,坎凉,艮寒,坤大寒。

  本草之味:乾淡,兑辛,离苦,震涩,巽酸,坎咸,艮甘,坤腻。

  三、升降出入

  经云:气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

  经云: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故无不出入,无不升降。化有小大,期有近远。

  经云:所谓阴阳者,去者为阴,至者为阳,静者为阴,动者为阳,迟者为阴,数者为阳。

  阴阳大道消长第三定律:在太极体中,阴阳相互消长,相对来者为阳,相对去者为阴。

  来者为阳,即经中所云“至者为阳”,去者为阴,即经中所云“去者为阴”。来者为阳,去者为阴,所动之始为阳,所动之末为阴。物动自阳处始而终于末。自始处观之,已为阳,所去为阴,至终之末地为阴,从末处观之,已为阴,所来为阳,来之始处为阳。

  经云:升已而降,降者谓天;降已而升,升者谓地。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

  气升而已,升已而降,降处谓天,自地观之,此天为阳,降为入,入为阳,降终之末为地,地为阴。气降而已,降已而升,升处谓地,自地观之,此地为阳,升为出,出为阴,升终之末为天,天为阴。故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

  天在外,地在内,人表在外,里在内。天地、表里高下相召,而变作矣。以内景而求,降、入为阳,升、出为阴。

  人之食,也为入也,此谓之补,补之过,则为食积,当以吐,吐也为出也,为阴,因内实故,当阴以治之。

  凡汗、吐、下三法,皆出也,出皆为阴也,阴可治实,非虚者可用,当以虚虚实实之戒。

  五谷为食。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凡此者,皆入也,入皆为阳也,阳可治胃虚也。胃满则肠虚,肠满则胃虚,更虚更满,故气得上下,五脏安定,血脉和利,精神乃居。

  灾荒之年,民食观音土,食之为入,阳可治胃虚,但不能更虚更满,气不得上下,死矣。

  故阳入为补者,必当以流通之妙。阴出为泻者,中病即可。有流通之法,无时不补,无实之为病,不可强行阴出。此尊阳也。克伐之法不可常用也。

  四、六淫四气

  经云: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

  经云:何谓邪乎?岐伯曰:夫物之生,从于化,物之极,由乎变,变化之相薄,成败之所由也。故气有往复,用有迟速,四者之有,而化而变,风之来也。

  阴阳大道消长第一定律第一推论:阴阳消长存在的方式为圆周运动与往复运动。

  百病之生于风寒暑湿燥火,此谓之六淫也,夫六淫实乃不过气形二端。

  寒热属气,燥湿属形。夫气之寒热,相参于人身之气,形之燥湿,亦相参于人身之形。此即阴阳大义第三定律(三才定律):定义上的阴阳是客观上的阴阳二气在人心中的反应。

  寒较人身之常温低,热较人身之常温高。湿较人身之常水多,燥较人身之常水少。此即经中“四者之有”。四者之有,而化而变,风之来也。

  阴阳大道消长第二定律:在太极体中,阴阳消长的相互作用是大小相同,性质相反的一对控制能力。

  寒之胜常温,而化而变,寒风来也。热之胜常温,而化而变,热风来也。湿之胜常水,而化而变,湿风来也。燥之胜常水,而化而变,燥风来出。风而化而变,留久而变,皆化而火。此即紫极《风火论》,百病始于风而终化为火也。

  六淫唯一,此一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