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耽美同人电子书 > 逝去的童年 >

第15部分

逝去的童年-第15部分

小说: 逝去的童年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谁知这个女人却瞪着眼睛看着我,板着佯装生气的脸说:“你叫我什么呀!?”我以为她没有听见或听错了,就赶紧申明说“叫‘四婶仔’呀!”不料,所有的妇女都笑了起来。她像是更生气了,说:“回去问问你父亲是这么叫的吗?真是的……我家没梯子!”我愣住了,看着她不知说什么好,心里一阵委屈。我尊称她“四婶仔”哪里叫错了呀!别人叫得,我这么叫怎么就错了呢?真是莫明其妙!你不愿借就直说呗……我转身就走。

  收早工的时候,父亲扛来了一架长梯,吃过饭就上了房顶。父亲并没有说什么,我也不知这梯子是不是娇娇家借来的,也没说明我未借到梯子的原由。这事就这么过去了。可我一直想不通,我叫娇娇母亲叫“四婶仔”究竟错在哪里?其实我当时只要问一下父母或旁人,这个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然而我又没有“不耻下问”的勇气,一味地采用敬而远之、退避三舍的态度。这以后见了这个女人,我再不叫她什么了,只是对她笑笑,一笑而过。她似乎也不记恨我曾叫过她“四婶仔”,也对我笑笑。这倒省了许多不必要的麻烦。原来,在你不懂或不情愿的情况下,三缄其口也是一妙招啊!

  后来,随着年岁的增长,随着社会经验的积累,我终于明白了自己的错误,明白了其中的奥妙:我不该喊她“四婶仔”,而应该叫她“四婶”或“四婶娘”什么的,千万不可在“四婶”后边附上一个“仔”字。她亲近的人那样叫她可以,表示亲近;旁人那样叫则是大不敬——当然年岁比她大的人另当别论。然而我依然没有再叫过她“四婶”,而对她责怪我喊她“四婶仔”耿耿于怀。我总认为这女人太认真,太难说话了!不知者不怪罪么?

  故乡人,小名带“仔”字的居多,如:牛仔、猫仔、狗仔、猪仔、三仔、四仔……乡下父母给孩子取小名很随意,什么猪啊、狗啊、牛啊……都可以用来做小孩的小名,只要在后边附加一个“仔”字。当然,城里人也小名,且大多文雅,有讲究,有含义。但城里人的小名只是小时候叫叫,叫大了小名也就丢了,除了自己的父母和家人还叫叫,外人谁还知晓?而乡下人则不同,乡下人的小名从小叫到大叫到老,是要带入棺材去的。在乡村,小名比大名叫得响叫得广,这和城里恰恰相反。你若到我的故乡去找什么一个人,说出大名怕没几人知道,你若说出他的小名,那就像探囊取物一般。

  乡下人向人打招呼又都爱喊小名,不喊大名。这就得分清大小,不可造次了。对年长的你不可直呼其名,必得在其“仔”字后边附上比你辈份高的称谓,如“叔”、“伯”、“婶”、“公公”、“婆婆”……一类,否则,必遭谴责,一如我错叫“四婶仔”那样陷入尴尬境地。

  城里人给小孩取小名虽比乡下人讲究,但对人打招呼却简便得多,一个姓氏加上一个 “师傅”或姓氏加上 “官职”就行了,没有那些繁文缛节。当然,乡下人与城里人的礼数又是一样的:尊敬师长。

吃牛皮的幸福(一)
这是一个没有猪肉吃的年代!要想吃到猪肉,除非你有许多钱。村里有个别人家,某天全家人偷偷摸摸跑到县城饭馆,花上20块钱买上一碗红烧肉,吃顿饭,吃得满口流油,回来一说,馋得人直流口水。可是,村里有几户人家有如此势力?又有几户人家肯花20块钱去吃顿饭呢?那个时候的20块钱是个什么概念呀!现在的年轻人怕是难以想象。我们家就没有这等富足,也没有这等奢侈。

  可谁不想吃肉呀!我也想吃肉,做梦都在想。每当我在梦中把牙齿咬得“格格”响的时候,母亲就会把我拍醒,说:“你……又磨牙呢!”

  我梦呓般地说:“我在吃肉啃骨头哩!”

  母亲就叹息一声,说:“明天给你买根猪尾巴吧!你这孩子……”

  第二天,父亲真的提了一根猪尾巴回家,说是村西某某家刚好死了一头猪,他花了两毛钱谋来的。母亲接过猪尾巴,到灶间洗了洗放在锅里煮熟,然后凉了凉递给我,说;“躲到大门后去吃吧!”

  我不解,看着母亲:“为什么要躲在大门后面吃呢?”

  母亲解释说这样吃了晚上睡觉就不会再磨牙了。

  我不知道母亲的解释是否有道理,但我是个听话的孩子。于是我就拿着猪尾巴走到大门口,躲在右边的那扇大门后啃了起来,啃得津津有味,皮毛不存。

  你还别说,母亲的这个办法还真管用,我当晚睡觉就真的没有磨牙。然而,这不等于屋子里就没有了磨牙声。我睡觉不磨牙了,而大哥和弟妹们的牙齿却磨得“格格”响。一到晚上,一床的“格格”声此落彼起,就像一窝老鼠咬啮着破铜烂铁,满房间满屋子地乱窜。这多少出乎父母的意料。可是对不起,没有那么多猪尾巴!母亲不得不用手臂拍着床板以示敬告:“别闹了!安生睡觉……”

  我知道,母亲对我有点偏爱。母亲是掌厨的,我常因此得到额外照顾。隔三差五地,母亲会把我叫进灶间,从锅里捞出一碗半干的米饭给我吃,说“快吃吧,吃了好上学去!”这个时候,我总是忐忑不安,既不能拒绝母亲的偏爱,又怕弟妹们看见……弟妹们对此是否不满我就不得而知。

  我吃猪尾巴,他们也想吃,这是很正常的。也许他们真的是身不由己,睡着了也要磨牙的。肚子里没有油水,吃的都是青菜萝卜稀粥,肠胃难免闹点小意见,这都是没有肉吃闹的!。 最好的txt下载网

吃牛皮的幸福(二)
过了几天,队里又死牛了,父亲被分派去当了歪脖子老二的助手,参加了屠牛的全过程。

  父亲那天很兴奋,似乎捡到了一个很大的便宜。也是,“近水楼台先得月”呗!或许能够得些好处。这年头,吃不起猪肉,能够搞到一点牛的下水货也不错!既便宜又不用交现金,只记在队里账本上。屠宰仍在祠堂前。果然,父亲那天得到一张牛皮。

  那是一张水牛皮。以往,杀了牛剥下的牛皮都是派人拿到县城皮货店去卖的,这回父亲却说:“这张牛皮我得了!”

  队长和歪脖子老二都以为父亲是在开玩笑,说:“这炒不烂也煮不烂的东西,你要它做什么呀!”

  我父亲说:“吃呀!”

  歪脖子老二不信:“吃……怎么吃?你能咬得动!?”他虽然是个半吊子屠夫,杀猪杀牛不在话下,可却没有吃过牛皮。

  我父亲说:“我一家七八张嘴还啃不动一张牛皮么?你莫管我怎么吃!队长,你给开个价吧。”

  “你真要买?”队长笑着说,“你若真想要呢,这倒可以便宜一点……这样吧,你自己说你能出多少钱吧!”

  父亲默了默神,伸出三个手指说:“三块。”

  “不行!三块太少了。”队长说,“这要是我个人的呢,我一分钱不要白送给你,还怕咯坏你一家大小的牙呢。可这是集体财产……这样吧,你就出五块钱。”

  我父亲说:“五块呀!我给你省去一个工呢你不算?”

  队长说:“一个工顶个屁呀!你和我一样清楚。说破天也要五块钱才能拿走,少了,我不好向社员交待。”

  父亲又默了默神,说:“你队长金口玉牙!五块就五块,我要了!”

  父亲把牛皮卷巴卷巴,折叠好,用稻草搓了根绳子将牛皮捆了,兴冲冲提回家。母亲开始还以为父亲提回来一头黑毛猪呢,看清了才知道是一张水牛皮,就皱起了眉头。父亲很得意地笑着说:“五块钱一张牛皮,一家人可以吃好多天呢,值得!”母亲也不知道这牛皮怎么个吃法,我们小孩子更不懂。在学校时倒是听老师讲过,红军过雪山草地吃草根、皮带的故事,但皮带怎么吃老师却没有讲。

  父亲把牛皮放在脚盆里,然后放上几块生石灰,再倒入清水浸泡。我们都以为当天就能吃上牛皮呢,谁知一天两天也不见牛皮上桌。牛皮在脚盆里浸泡了一天,然后父亲把它提到门前池塘洗净、去毛,再放在井台上的石脚夫盆里冲洗干净,分割成几大块,这才又提回家吩咐母亲放在锅里煮。煮啊熬啊,熬啊煮啊……水干了加水,柴没了添柴,也不知熬干了多少水,烧掉了几多柴,煮熬了三两天终于闻到了一点点牛肉的味道,终于把一块块牛皮熬成了透明的膏状。

  父亲说:“好啦!这就可以吃了。”母亲长吁了一口气,却说:“好什么……把柴禾都烧光了!”

  那天中午,父亲亲自操刀切了一大缽子牛皮,放入大量辣椒末,加上盐,还格外添加了几滴酱油。望着一条条透明如玉的牛皮条,我们都顾不得欣赏,一家人围着一张桌子,狼吞虎咽地吃着,那味道爽爽的,滑滑的……一个个吃得满头大汗,吃得眼泪都流出来了。

  可是吃了两天就吃出膻腥味了,吃着就反胃、作呕,都皱起了眉头。我却不然。我想,红军过草地吃的皮带肯定没有我们这个好吃!他们肯定是生吞硬嚼,哪有我们这个条件左煮右熬的?不是有一句话常常挂在嘴边么:“苦不苦,想想红军二万五!”是呀,我们虽然吃不到猪肉,但能有这样好的牛皮吃,比红军幸福多了!不是么?于是,我照吃不误,觉得吃着牛皮就是吃着幸福。。 最好的txt下载网

闹鬼
小时候爱听鬼故事,听了又后怕得不行,可还是要听。你不信这人世间有鬼么?说的人又言辞凿凿:你不信,我也不信呢!可那是真的呀,还是个无常鬼哩,个子好高好高,穿着白衣白裤,披着长长的白头发,打村后大枫树下走过来,经过后边的药店门口、碾米房,然后就飘逝不见了。药店的老板也不信邪,说那来的鬼啊!我倒要看看是什么样的鬼……当天夜里他就在门前地上撒了一层白石灰,第二天早起一看——哎哟,石灰地上还真有一行大脚印呢,步子也很大……你不信可以去药店问老板呀!

  我没有去问药店老板。药店虽然处在村后大路边上,但离群索居,到晚上孤零零的原本就怕人。可我还是不信有鬼,鬼怎么会留下脚印呢?然而,后来的一次闹鬼,却几乎让我相信了鬼的存在。

  就在我祖母逝世后的那个冬天,村子里接二连三地死了个七八个老人,还有婴孩和年轻女子,饥饿和死亡联手压得人们喘不过气来,连鬼神也不得安宁。

  闹鬼的是那栋名为“翰林里”的深宅老屋,说那死去的女子天天晚上回到家里翻东西,说的有鼻子有眼,传得沸沸扬扬,吓得我晚上都不敢出家门,闹得全村人心惶惶的。

  “翰林里”住着两户人家,一户是娇娇她们家,另一户就是那个叫“艳芹”的女子家了。

  两家共处一室倒也相安无事,这种情况在村里不在少数,还有三四户人家共处一屋的哩。艳芹家和娇娇家的人员结构相差无几,父亲都是在外面工作,只是娇娇是老大,而艳芹是老二,她上面还一个老光棍哥哥。哥哥总也讨不上媳妇,艳芹二十多岁了也就耽搁在家。有人就劝说:“嫁了吧!这年头,嫁出去一个不是少一张嘴么……”可她母亲不同意,说:“不成!她哥还没有结婚哩就把妹子嫁了,哪有这个道理?再等等吧……”可谁知,艳芹没有等到出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