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北大领导课 >

第28部分

北大领导课-第28部分

小说: 北大领导课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完全量化、统一绩优标准规划是错误的,绩优标准是员工通过额外的努力、创新而创造的。所以领导者应当与各部门进行讨论与细化,将员工额外创造的价值细分为经济价值、管理创新等。讨论的内容未必全面合理,但是通过讨论,就可以使各部门达成共识,从而保证绩优标准的公平、激励性质。
  第七问:目标管理是不是刚性考核?
  很多人都认为,目标管理是刚性考核,与模糊的软性评价不同。但是,目标管理不应是完全的硬性考核,应该加入软性的元素,例如:员工的发展与能力的提高。这些软性的考核内容,应该与业绩考核分别开展,业绩考核可以以月为周期,应用于薪酬与奖金;软性考核可以以季度为周期,应用于个人发展、职位晋升等。考核软硬结合,不仅可以实现公司目标,同时也可以激励员工,使企业更具有凝聚力,而单纯的业绩考核会让员工觉得不人性化,而且与目标管理的激励性质不符。
  第八章
  创新赢得长青基业:
  像乔布斯一样激发无尽的灵感
  1925年12月13日,鲁迅先生在为庆祝北大27周年而写的《我观北大》一文中,对北大精神进行了详尽的阐释。鲁迅先生通过“北大是常为新的,改进的运动的先锋,要使中国向着好的,往上的道路走”这样一句话,指出北大在开拓创新方面担负的历史使命。事实上,无论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前,还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北大一直不辱使命,作为孕育新思想的摇篮,作为培养创新人才的基地,为社会输送了大批具有创新思想的合格人才。
  作为领导者,无论是从组织还是个人发展的角度,都应该具备这种创新精神。领导者的创新可以使他一直站在时代发展的前沿,使他一直带领组织与时俱进地向前发展。
  创新力是领导者的核心竞争力,它在创新思维、洞察力、预见力、把握机遇的能力、决断力、应变力、识人力以及推动力等方面对领导者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领导者要想实现创新,也可以从以上这几个方面作出努力。
  领导者是组织创新的动力,而员工则是组织创新的源泉,领导者一个人的创新并不代表整个组织的创新,因此,要想打造一个具有创新力的组织,就应该群策群力,依靠群众的智慧来实现创新。
  1。北大人的使命:不断进取,开拓创新
  北大自成立以来,就一直秉持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在校长蔡元培的领导下,北大不但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成为五四运动的策源地,也成为输送马克思主义者和民主人士的摇篮,为中国民主革命输送了大批人才。
  新中国成立后,北大依然不辱其创新使命,作为我国重要的教育学术阵地,坚决贯彻创新的学风以及追求真理、追求卓越的理念,坚持与时俱进,为培养有着先进思想的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而努力着。可以说,北大的诞生、成长以及发展,都和创新两个字紧紧联系在一起,而创新也是北大精神得以传承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金·吉列是一位伟大的发明家,也是一位伟大的领导者,他和他的吉列公司取得成功的秘诀,就在于拥有不断进取的创新精神。
  1895年的时候,40岁的金·吉列还只是一家公司的普通推销员。出于职业的要求,他对自己的仪表修饰非常重视。一天早上,金·吉列在刮胡子的时候遇到了问题。由于刮胡刀不好用,他刮起胡子来非常费劲,不只如此,他还几次伤到了自己的脸。金·吉列非常懊恼地盯着刮胡刀,突然产生了灵感——为何不创造一种新型的刮胡刀呢?
  于是,金·吉列果断辞掉了自己推销员的工作,将全部注意力集中到对新型剃须刀的研制工作上。金·吉列把使用方便、安全保险和刀片可以随时更换作为他发明剃须刀的基本要点。但在发明工作进行之初,由于金·吉列尚未完全摆脱传统习惯的束缚,因此他创造剃须刀的基本构造总是局限在老式长把剃刀下,尽管他尝试了多次改进,但仍然不能设计出令他满意的作品。
  就这样过去了几年时间,金·吉列进行了无数次的尝试后,还是没有找到成功的希望。有一天,他在茫然中走出家门,来到郊外。此时正值农忙时节,一个农民正在一片刚刚收割完的田地里用耙子修整着田地。在看到农民轻松自如挥动耙子的时候,金·吉列的眼前一亮,一个崭新的思路出现在他的脑海,他决定仿照耙子的基本构造,发明一把新式剃须刀。他立即赶回家中,进行新的实验。不久,金·吉列试验成功,符合他的创新理念的新式剃须刀终于在他辛苦钻研八年后问世了。
  1903年,金·吉列创建了吉列保安剃须刀公司,该公司主要负责大量生产新发明的剃须刀片和刀架。之后,金·吉列又经过8年的苦心经营,使吉列保安剃须刀不只打开了市场,而且将新产品的销售范围扩展到了整个美国。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际,金·吉列抓住美国政府保持美国军队士兵的军容整洁的需要,以成本价将大批产品卖给了美国政府,赴欧洲战场作战的美国士兵将金·吉列发明的保安剃须刀带到了欧洲。从表面上看,金·吉列按成本价格销售出的大批剃须刀新品分文未赚,然而,美国士兵消费群特别是赴海外作战的士兵们,却为这种新型保安剃须刀做了很好的广告。金·吉列没有花费一分钱的广告费,却达到了任何广告都不能达到的良好效果。金·吉列很快在世界范围内扬名,仅在1917年,吉列保安剃须刀的刀片销售额就达到1。3亿支,而这个销售业绩是吉列公司初创那年销售额的近80万倍。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尽管金·吉列已经辞世,但他的后续经营者依然沿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做法,以向美军提供军用品的方式提供了数额巨大的保安剃须刀,这批保安剃须刀随着奔赴海外的美军到达世界更多的国家和地区,吉列公司也因此在二战后取得了飞速发展。然而,吉列公司并未因此而满足,为了在世界经营剃须刀片的企业中继续保持优势地位,吉列公司一直坚持着产品创新的理念。
  1959年,吉列公司推出了被称为蓝色吉列的超级蓝色刀片。这一新品一经推出就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好评,该刀片的销售业绩也刷新了吉列历史上的销售最高纪录。1962年,吉列公司的销售收入高达2。76亿美元,获利4500千万美元,利润率达16。4%。此外,吉列公司的市场占有率高达90%。更为震惊的是,在那一年,吉列公司以投资收益率40%的优异成绩列入全球500家大企业的榜首。此后,吉列公司一直保持了高销量的神话,截止1968年,吉列公司保安剃须刀片的销售纪录已经达到1110亿支。
  然而,吉列公司的发展也并非一帆风顺,随着美国本土和其他国家同行业竞争加剧,吉列公司也面临着非常巨大的压力。当意大利不锈钢刀片研制成功并且投入生产后,吉列公司在意大利市场失掉了80%的市场占有率,这对于吉列公司无疑是一个非常沉重的打击。而在不锈钢刀片进入美国本土市场之后,吉列公司虽然属于本土产品,但也未能发挥其优势。由于一直不能生产出和不锈钢刀片一较高下的新产品,吉列公司在与意大利不锈钢刀片在美国市场的竞争中也无力招架,呈现节节败退之势。
  面对如此严峻的竞争形势,吉列公司并没有因此而乱了阵脚,而是凭借多年以来积累起来的雄厚实力,继续在产品生产上坚持创新之路,公司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组织起创新研发技术力量,并调动大量资金来全力支持新产品的研发工作。1963年9月,经过创新队伍坚持不懈的努力,在意大利不锈钢刀片问世18个月后,吉列公司终于生产出,可以与之抗衡的吉列不锈钢刀片并迅速投放市场,尽全力在海内外与意大利不锈钢刀片进行着市场争夺。
  吉列公司在研制出不锈钢刀片后,仍然没有停止其创新的步伐。两年后,吉列公司又推出了第二代超级吉列不锈钢刀片,凭借着第二代新产品的优势,吉列公司采取了降低销售价格以及大规模进行广告宣传的竞争策略,不久之后,吉列公司便重新全面占领了美国市场,将意大利刀片赶了出去。
  社会经济在发展,科学技术也在不断革新,随着电动剃须刀投放市场,吉列剃须刀开始面对新一轮的考验。吉列公司以不变应万变,再次打起了开发研制新产品的竞争牌,将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到新产品的研发中。不久,吉列公司研制出“双排刃保安剃须刀”。与电动剃须刀相比,该产品在安全、耐用、价格以及刮胡效果等方面都略胜一筹。吉列公司再次以高性价比的产品赢得了消费者的青睐。
  无论是在吉列刀片的问世、销售还是在研发过程中,吉列公司都保持了创新的理念,而这也正是吉列产品得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因素。
  无论是组织还是个人,要想获得长久的发展,都离不开创新精神。只有坚持创新,才能够在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浪潮中坚持与时俱进,才能在主流人群并未察觉时便抓住发展的先机,才能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创新力——领导者的核心竞争力
  蔡元培曾任北京大学校长,他为中国的发展尤其是中国文化教育的发展,作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他的这些贡献,和他的创新精神是分不开的。蔡元培的创新之处在于他反对专己守残的陋见,提倡对中西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态度,吸收中西方文化的精髓,并将其融会贯通。在文化学术和课程建设方面,蔡元培主张“学贯中西”,在吸收中西方文化精髓的基础上取得创新发展。
  蔡元培未担任北大校长之前,北大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办学方针,偏重旧学,不重视科学。而蔡元培上任后在文化学术和课程建设的取向上,主张“贯通中西”,创新发展。因此,在北大他对西方新文化新思潮采取了非常包容的态度。在学校里,不同学派的教师可以坐在一起自由讨论彼此的观点,这样,学生就可以广泛接触中西方文化,并且在此基础上通过比较来吸收众家之长,形成自己的独特观点,实现创新。
  1921年,蔡元培赴欧洲考察时,还不忘促进北大课程改革和建设,他亲自向居里夫人和爱因斯坦两位科学家发出到北大讲学的邀请,尽管两位科学家因故最终未能到北大讲学,但相对论却在蔡元培的支持下加快了在华传播的速度。
  蔡元培认为,对外国文化思想的接受应该具有选择性。在他看来,只是机械式地模仿外国思想的行为,是非常幼稚、拙劣的;而抛弃自己的民族特性,盲目地被外国文化思想所同化,更是一种完全不正确的文化观。蔡元培鼓励我国留学生要在吸收外国文化成果的基础上,掌握先进的科学方法,将这些科学方法运用到对中国旧有文化的整理中,从而创造新义,取得更进一步的发展。蔡元培指出,不只要用西方的科学方法来促进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也要用这种科学方法来整理中国传统文化,主张通过这种方式来进行文化创新。
  如今,尽管时代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在学习外国的先进思想和文化发展方面,蔡元培先生的创新思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