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耽美同人电子书 > 感悟河东 >

第8部分

感悟河东-第8部分

小说: 感悟河东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车行闻垣路,坡陡弯多,但行车稀少。一个个不知名的沟沟峁峁甩向身后了。一路峰回路转,一个小时后,我们进入了青山沟。 青山沟是个风景最美地方,谷大沟深,山势险峻。置身于沟底,两侧奇峰峭壁,满目巍峨,脚下“哗哗”的流水声在幽静的山谷中,真一个世外佳境。

  沿沟朔行两公里,我们便到了汤王山主峰的脚下,我们下了车,开始步行。满山遍野的松林,在微风吹拂下,传来阵阵的涛声。树上偶尔可以看见松鼠在树上觅食松子。林间鸟儿叫个不停。远处翠峰逶迤,奇峰竟秀,空旷神怡,赏心悦目。这里的山呀,植被茂密,灌木丛丛,枝条交错,一簇簇山花争奇斗艳,不觉来到了半山腰的一处空地上,右边是一处泉水,这大概就是相传的汤王饮马池吧,水很清冽,每个人都鞠上一鞠,饮上一口,还真甜哩。

  经十八坪,就在疲累之时,前方已到一处平缓地段,便看到在悬崖上那绿树掩映下的郭璞书堂了,说是其实为一孔岩洞。这里真是个清静之地,向阳避风,有悬泉滴水;洞里有石桌凳和石坑,也有藏书室,显得过于简朴和艰苦,不禁使人会问:此处距家60余里,老人家缘何而来到这深山老林,与世隔绝?隐居洞中甘愿寂寞,刻苦攻读,著书立说,二十年如一日,绝非一般人能为,又是如何坚持下来的? 

  做客郭璞书院,对话先贤,聆听教诲,以释心中之疑。郭璞所处的时代正值“八王之乱”“五胡乱华”,战火频起,社会动荡,为避战乱,远离尘世,隐居深山,全身心地苦读修炼,以淡泊明志,宁静志远。这是他少年之志向。他为起名郭璞,字景纯,璞,即不事雕琢之玉也;“景”,即“景山”也;“纯”,则有全、精、净之意。由此可见,选择此地为书堂,是他经过慎密考察、深思熟虑后的理想结果。虽然条件艰苦,但环境幽静,风物宜人,能清心习文修书。他就这样投进了汤王山的怀抱,与商汤交流与沟通。在这里,他以商汤为楷模,激励和鞭策自己要像汤王那样报效国家,安抚民生。

  山下到山顶约10里的路程,登山前尚觉得有点热,达到顶峰时,已令人感觉到浑身凉嗖嗖的,只好把手上的衣服穿上了。到了山顶。一大块空地展现在眼前了,呵,真有有一座庙宇,山门的门楣石匾刻着:“南天门”,落款是大清康熙年间。

  汤王庙就坐落在巅峰数亩大的平台上,庙墙用粗砺的山石堆垒,庙门在北侧,同样以块石砌就,呈拱窑式,上书“汤王庙”。大殿呈“丁”型布局,采用了我国古代的传统建筑手法,拱型窑洞式结构,顶部采用多脊片石出檐。坐南朝北,以块石砌就,为前横后竖的两孔石窑组成。左首和右首均有,呈碉堡型的附属物。此庙没有砖木结构,更无秦砖汉瓦,这里的一物一件,几乎都是取之天然,就地取材,显得过于简陋和朴拙,近乎原始状态。令人欣慰的是正殿神庙的灵气尚存,神韵犹在,可见香火的灰烬和满墙壁的锦旗。还真是,百姓心里依然眷念着汤王。

  我们从庙院横卧着两根断裂的雕刻蟠龙石柱,看到了汤王庙的桑沦和昔日的辉煌。 殿前设有石刻香炉一个,石经幢一通。大殿塑有汤王坐像一尊,披霞戴冠,眉宇间透出王者之气。两侧陈列有残碑十余通,字迹以稀可辩皆是历代文人墨客,登山观景所赋诗文。不经意间,一滴水注滴在头上,仔细摸去,周围石壁皆是湿淋淋的,我们不解其缘。

  一位当地的老人告诉我们一个传说:很久很久以前,汤王山一带还是荒山野岭,汤王从东南来后,便率领百姓辟荆斩棘,垦荒种地。连年风调雨顺,百姓安居乐业,打心里爱戴汤王。有一天,从西南来了一支人马,烧杀掳掠,无恶不作,百姓惨遭不幸。汤王率领人马与敌人激战。敌人又调集了更多的人马,围困了汤王山。汤王派大将军商虎率领一支精悍的人马在夜间突围。商虎杀得敌人尸横遍野,不幸中暗箭牺牲。汤王万分悲恸,劝百姓各奔前程。百姓痛哭流涕不忍离去,誓与汤王共存亡。汤王率领人马在山上山下、山前山后再与敌军血战,最终战胜了敌人,后来,汤王又西征安邑,统一全国。当地百姓怀念汤王,就在最高的山峰兴建了汤王庙,在山腰兴建了将军(商虎)庙。汤王生前关心百姓疾苦,有求必应。每到大旱之年,百姓便想到汤王,到汤王庙祈雨,传说还很灵验呢。就是在大旱之年,大殿也是这样的,不曾干过。我想,这也可能是当年汤王的壮举感动了龙王的缘故吧。 

  站在山梁上,脚下的沟壑深不见底,大喊一声,声振寰宇。脚下有一株石榴树虽生长在石头逢中,但郁郁葱葱,有着极强的什么生命力,这不正像商汤的传说一样,是呀,华夏5000年,口口相传,宁有人说夏商不可靠,让他们见鬼去吧,三皇五帝夏商周自在华夏民族的心中,留在我们的血脉里。

  出了大殿,往西南方向看,百里解池风光尽收眼底,呵这不正合《山海经》记录的场景一样么,我越发坚信,这里就是商汤征伐夏桀的出发地了。

  饱阅少年郭璞的执着,念叨汤王的仁德,一览汤王山的美景,风光这边独好

千古解池一池雪
解池,又称银湖,也就是中国死海运城盐湖,这是一个在中国地图上很难发现的一个面积很小的咸水湖,然而,她却有着令人吃惊的历史,这是一个孕育着华夏五千年文明的宝湖。

  历史上解池盛产食盐,一直供应中原人民。人所共知,黄河中下游地区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五千年前,我们祖先之所以选择这片土地作为聚居地原因除这里气候适宜、水草丰美、土地淝沃等因素外,还有一个关键因素就是这个地区有一个盛产食盐的解池。盐是人类的生活必须品,人类可食用的盐一般分为海盐和陆盐,海盐产于沿海,运输极不方便,其制作方法比较复杂,而解池属内陆盐湖,其盐是天然结晶而成,便于食用采集,这样华夏这个的内陆民族就会把解盐当作首选盐种,这样,古人倚解池而居便不足为奇了。

  从考古学上我们也会发现,在这个区域有上千处旧石器和新石器遗址。著名的有西候度遗址,距今180万年前,这是迄今发现最早的人类活动遗址。其它如仰韶、ke河、丁村等遗址都在这个区域内。这也是解池与华夏民族的关系之密切的一个有力佐证。

  盐是人类生存的发展重要的资源,谁拥有了解池,也就有了战胜敌方的资本。民间广为传说的华夏的第一场战争就是围绕盐湖而展开的。《孔子三朝记》云“黄帝杀之于冀,蚩尤肢解,身首异处,而且血化为卤,则解州盐池也,因其尸解,故名其为解”这个经孔子考证的传说和在解池一带的民间传说基本一致,大同小异。至今昔对比在解池西的运城市解州镇社东村有石碑一块,上书“凤后故里”,据说那是华夏第一相凤后的出生地。凤后便是指挥那场战争的谋士。相传,黄帝为蚩尤所败,为打败蚩尤,占有盐池资源,他求贤若渴,后来他做了一个梦,按照梦的指点,他在“海隅”,(古人以盐湖为海,海隅即偏居盐湖西部的解州社东村)找到凤后立即拜他为相,这样,在黄帝、凤后立即拜他为相,这样,在黄帝、凤后的指挥下,一战按风后的安排,黄帝部落间插槐叶便于区别而大胜蚩尤军;二战,由于蚩尤军也插了槐叶,不辩真伪,一场混战,不分胜负,三战,凤后建议换插上皂解叶,在烈日下,槐吐枯萎了,而皂解叶依然挺拔,这一次彻底打败蚩尤,并生擒之,余部则向南败逃,至今昔对比解州还有二月二插筇解叶的习俗,而在解池东南部则拥有一个村庄叫蚩尤村(今改为从善村),相传是蚩尤当年的兵马驻地。

  记载和传说,都没有讲他们为什么而战,但试想一下,原始社会后期,交换已有很大发展,而盐作为人娄赖以生存的必须品谁拥有它的开采权,便拥有了大量财富,要知道,解池是当时中原、西北的唯一盐池。为争夺而发生战争是必然的,拥有了它,便在诸部落中最有发言权,黄帝,这个沿黄河而下西北部落一进入这个区域,便会瞄上解池,解池一战,黄帝成为诸部落道领,也确立了他的霸主地位,从而成为华夏民族的共同祖先,号一统而领天下。

  从黄帝始,直至尧舜禹时代,我们祖先活动范围都在这个区域,“尧都平阳、舜都蒲板,禹都安邑。”据《通典》尧旧都在蒲,这样,从记载来看,华夏民族的主体部分一直在这一区域,三皇五帝直到夏初这里都是天下最富裕的地区,由此可见,解池是抚育华夏民族的宝池。

  至今仍然传唱的一道歌《南风歌》,据说是舜当年在解池之畔,抚着五弦琴而唱,辞曰:

  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恤兮;

  南风之时分,可以解吾民之财兮;

  ……

  从上辞可知,舜时代甚至以前人民已经食用盐,他们已经懂得了适时采捞并成为部族财富,并以此作为操纵其它部落的手段,这也是黄帝部落壮大强盛的一个关键因素。

  解池,以其宝贵的食盐资源,对于中华民族的形成,以及民族心理的塑造,有着巨大的作用,从而凝成巨大的向心力,形成厚实的文化沉淀,从而使古老的河东成为中华民族的发源地。

  解池的开发历史悠久,有确切的文字记载始于周代,有近三千年了,《周礼》云:“盐人,掌盐之政令”,“祭祀,供其苦盐、散盐”。以上说明,周代已有了盐官管理盐务;苦盐(即解池之盐)作为祭祀盐,由此可见解池之盐的珍贵。

  在春秋战国时代,解池资源是各诸侯国争夺的财源之一,春秋时代,晋国据解池,国力雄厚。晋之国都在新田,距盐池75公里左右,《左传》记载“晋人谋去故绛,诸大夫皆曰:‘必居郇瑕氏之地,沃饶而近盐,国利民乐,不可失也?’”尽管最后没迁,而定都新田,但也充分说明盐在诸侯的地位,解池属晋,其盐供应秦及中原诸国,其对于晋国成为春秋五霸可以说是作用巨大。最后,三家分晋、韩、赵、魏都成为战国七雄,由此可见晋国国力的强大,魏国据有安邑,魏国因其而保持强大地位,后来,秦国迫使魏国割失安邑,魏迁都大梁,国势也就大不如前。相反地,秦拥有解池后,专山泽之利,国家统一管理盐务,这样,盐利倍增,二十倍左右;国家便迅速强盛,这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物质基础。

  汉文帝和曹操都曾称:河东吾股肱郡。把河东看成其政权的安危所生活经验,这固然和河东物产丰富、地肥土沃、表里河山有关系,但解池巨大的盐利则是他们器重河东的首要原因。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总是不断地更替征税和专卖两种制度。这个时期,解池的收入,据《魏书》记载,北“盐池天资贿货,……一年之中,准绢而言,犹不应减三十万匹,蒲坂一陷,没失盐池,三军口命济赡理绝天助,大魏兹计不爽。”可见在当时条件下,盐池地位的重要,关系国需军需。隋初,先施行盐禁政策,在开元三年(583年),开始开放政策不征税,这目的是给长期战乱的百姓一个喘息的机会,在此期间,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