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耽美同人电子书 > 有趣的皇上 >

第6部分

有趣的皇上-第6部分

小说: 有趣的皇上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追上,一刀结果了性命,年仅十九岁。王珍国将萧宝卷头颅割下,连夜送出城献给萧衍,萧衍遂领兵进了建康城。

第二章 萧代萧
萧衍攻占建康后,各地还在观望的地方官员见大局已定,纷纷投降归顺,尚在江凌的萧宝融也正式继位为君,此时他才15岁,萧宝融首先替前任萧宝卷安排了后事,下诏废除了萧宝卷的帝号,“追封”其为东昏侯,紧接着又封萧衍为大司马,掌管内外军国大事,享有带剑上殿的特权,也不用向皇帝行叩拜大礼。大凡人臣到了这一步,就离篡位不远了,萧衍也不例外,只是萧衍虽然大权在握,也的确想自己做皇帝,但爱惜羽毛的他并不想留下篡位的恶名,这其实也不难解决,援引旧例搞禅让便是了。但禅让这种事也不能由当事人自己说出口,必须先要找个人提由头作铺垫,原文学小团体“竟陵八友”成员,骠骑司马沈约深知老友萧衍的心事,就自告奋勇向萧衍表示他愿意当这个提案人,但萧衍却装糊涂,说了一些明帝当年于我有大恩,如今我要忠心协助他的子孙之类的漂亮话,推辞过去了。沈约是个明白人,知道这不过是口是心非的托词,于是时隔不久又来提了第二次,这次萧衍犹豫了片刻,说:要不让我再考虑一下?沈约知趣退出后,萧衍将另一个也在朝中为官的“竟陵八友”成员范云找来,向他咨询对禅让这种事的看法,范云心领神会,立即表态道这是一种相当棒的政权传递方法,有利于国家的安定稳定,是讲文明树新风。萧衍十分高兴,当场表扬范云道:原来聪明人的想法都是一样啊。得到萧衍默许的沈、范二人立即着手准备禅让之事,沈约先写信给安插在皇帝身边担任中领军的萧衍亲信夏侯祥,要他带人看紧萧宝融,接着,沈约、范云纠集百官上表称大司马英明神武,世上无双,这样的人物不当皇帝老天都不答应,为萧衍的上位大造舆论。年轻的皇帝萧宝融面对这种局面倒显得从容镇定,估计他早有预料,也不多说什么,让人三下五除二就把禅让诏书拟成。诏书送到萧衍手中后,萧衍照例谦让了一番,于是,范云带领众臣117人,继续上表称大家都等不及了,为了安抚大家的心情,请求大司马早日登极称帝。朝中的太史令此时也跳出来凑一脚,大谈天文符谶,严密证明了大司马称帝确实合乎天意。有了人气和天意,萧衍这才很“勉强”地接受了众人的请求,在公元502年的四月,祭告天地,登坛接受百官跪拜朝贺,正式称帝,并改国号为梁。萧衍称帝后,改封齐末帝萧宝融为巴陵王,在仪仗、用车、住房、伙食等待遇方面参照齐王朝对待刘宋王朝末帝汝阴王的标准。然而这一切只是掩人耳目的假相,萧衍称帝仅8天,就派亲信郑伯禽到萧宝融处,出示给他一大块生金,这当然不是要给逊帝打造一副黄金长命锁,而是暗示他吞金自杀。前皇帝年纪虽不大,胆气却很足,朗声说:我不需金,醇酒足矣。郑伯禽见其如此“配合”,也很高兴(金子可以归他),便弄来一大坛美酒。萧宝融神情怡然,大碗狂饮,很快就沉醉不省人事,郑伯禽上前,掐死了这位年仅十五岁的逊帝。萧衍闻得消息,心中暗自高兴,表面上却放声大哭,追认为萧宝融为齐和帝,又按照皇帝的规格举行丧礼,将他葬在安陵。&;nbsp;

  萧衍的皇位来得还算顺利,东昏侯萧宝卷荒淫无道,迟早要被推翻,天命选择了萧衍,天下人心向背使得萧衍推翻齐政权变得颇为容易,当然,政权的更替总是免不了血腥和暴力,但比起南北朝时期其他王朝更替之时的大肆杀戮和血流成河,梁代齐已可算是文明,只可惜了齐和帝萧宝融,这位末代少年天子名声并不差,不仅视死如归且素有文才,只能说时运不济,投胎在这乱世帝王家。

第三章 治国有方
萧衍登基时的年纪为37岁,正当盛年,在他48年统治的前期,梁王朝发展得还是很不错,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诸方面都有很大发展,老百姓能够安居乐业,社会生产力也得到提高,《梁书》评价萧衍:“治定功成,远安迩肃”,“三四十年,斯为盛矣,自魏晋以降,未或有焉”。这些论断还是比较客观的,战乱连连的南北朝是史上老百姓日子最难过的时期,北方的北齐王朝和南方的刘宋王朝后期都演变成了禽兽王朝,这些王朝的统治者已不能称其为暴君,甚或不能称之为人类,也许是半人半兽,在这些兽类的统治下,天下苍生只不过是蝼蚁,整片整群地悲惨死去,怮哭悲嚎之声日日可闻,不谛人间地狱,在这段极其黑暗的时期当中,黎民百姓竟能享有数十年安稳日子,当凭这一点,萧衍就可载入史册。

  萧衍的作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勤政。他登位伊始即勤于政务,不分冬夏春秋,总是五更天起床,批改公文奏章,在冬天把手都冻裂了也不以为意。二是简朴。他大兴艰苦朴素之风,并以身作则,每天只吃一顿粗米饭,穿的是布衣,床上挂的也是用木棉做的黑帐子,一顶帽子戴三年,一条被子盖二年,居室里除了一张床以外,别无摆设,后宫贵妃以下的宫女侍从,穿的衣服长不及地,极为简朴。三是促进农业生产。他高度重视三农问题,特别关注农业经济的发展,他鼓励耕种,善待流落他乡的农民,允许他们回乡,恢复原有的田宅,荒田废宅没入为公田后,除官府已经垦种者外,都拿来分给农民。他禁止豪强占用公田,封断山水,违者要以军法处分。此外,他还大力推进政府屯田,萧梁时代的屯田,超过宋、齐两代,屯田主要是北边荆、秦、司、豫等州,利用官田荒地,进行兵屯,这既节省劳力,对于充实边防也有一定的作用。四是让利于民。他曾多次减免租调,清理取消 捐杂税,切实减轻群众负担,注重与民休息,改善民生。五是强化廉政建设。萧衍尽量选用良吏,并分遣使者,巡视各郡,监视地方官吏,惩办贪污,选用贤能,为加强对官员的监督,萧衍下令在朝门前设立两个盒子(当时叫函),一个是谤木函,一个是肺石函,如果功臣和有才之人,自认为未能因功受到赏赐和提拔,或者大才小用,都可以往肺石函里投书信要求朝庭改正。如果是一般的老百姓,想要给国家提什么批评或建议,则可以往谤木函里投书。六是普及高等教育。萧衍建国学,开五经馆,不仅培养士族子弟,也招收了大批来自寒门的子弟,没有高学费,也没有乱收费,学成后即可在朝为官,在门阀风气浓厚的魏晋南北朝时期,这是了不起的成就,从庶族寒门中挖掘培养了很多栋梁之材,这其中就包括后来的梁王朝第一名将陈庆之。

  萧衍推行的这些便民、利民、惠民政策极大促进了社会的和谐、生产力的发展以及阶级矛盾的缓和,梁王朝在短时间内迅速成长为富足强大的国家,打下了大为作为的良好物质基础,如果不是萧衍后来痴迷佛教,荒废朝政,最终打败北魏,统一全国也不是不可能的。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第四章 调和意识形态
谈萧衍不能不提佛教,来自印度的佛教在东汉末年传入中原,至魏晋南北朝时得到空前发展,原因是魏晋南北朝三百余年;政权更换快速;篡弑频仍;故政治混乱;民不聊生;加上外族入侵;造成生灵涂炭;人民生活艰苦。普通百姓在现实生活既找不到出路;乃寄心於宗教;寻求心灵的慰藉;於是各种宗教均甚盛行;而佛教也就在这背景下兴起。在早期;佛教传入中国以小乘为主;其教义主要为:人死后精神不灭、因果报应、轮回之说、布施等等,此等教义正好给予在现实生活中受尽折磨、困苦和灾难的人民对来世有所企望;因而大盛。到萧衍创立梁王朝时,佛教在民间已具有相当影响力,有钱、有地、有信众,在世俗世界和宗教领域都集聚了极大的能量。作为梁王朝的最高统治者,从维护安定、稳定的社会秩序出发,萧衍无法忽视这股力量,在他看来,最好的办法就是正确引导这股力量为其所用。

  魏晋南北朝是佛教在中原发展的黄金时期,气势很盛,但中国本土的儒家礼教、道教也已发展很久,比如萧衍的家族原来就一直是信道教的。佛教日盛后,信者益众,寺院益多,感受到威胁的儒家和道教不高兴了,三方之间开始发生一些论争,起初这些论争只局限在学术探讨领域,例如东晋时儒佛之间曾有过关于“礼”的争论,主题是和尚见皇帝和父母是否应该行跪拜之礼。这种事在今天看来似乎有些无聊,但当时的大儒和高僧们可是当作一件天大的事,两方在政府的主持下举行了多场辩论会,儒方的论点是:人不拜父母和皇帝,根本就是伦理丧失,断不可行。佛方的论点是:出家人四大皆空,一心事佛,已然与俗世了无牵挂,倘若跪拜皇帝和父母,等于否认出家人的弃俗出世观,万万不可。几番辩论难分高下,官方也反复不定,不同的皇帝有不同的决断,但最终政府还是决定认可佛教的观点。到了南朝的宋、齐之间时,道教和佛教的矛盾日深,双方的斗争开始超出理论的范畴,进入互相造谣诬蔑的阶段。例如有道方观点说:道教始祖老子骑牛出关后,实际上是往西方走,在西方想了一会后,就创出佛法,又流传到中土来,意思就是说佛出于道。当时的道教还攻击佛教徒是“舍华效夷”,就是崇洋媚外,全盘西化。佛教方面也不是吃素的,开始还击反攻,他们说佛佗曾派了三个弟子到中国,一为儒童菩萨,后来化身为孔子,一为光净菩萨,后来化身为颜渊;三为摩柯迦叶,后来化身为老子,这意思很明白,你们的圣人、祖师爷都是佛门弟子出身,佛教当然是老大。至梁王朝创立时,三方之间的口水战还很激烈,都想成为意识形态方面的至尊。由于三方都有很多忠实信众,任由争斗发展显然对刚刚形成的安定、稳定的政治局面极为不利,于是,学者皇帝萧衍开始介入干预了。

  如前所述,萧衍学识渊博,知识面广,对儒学、道学、佛学乃至史学、文学等都颇有研究,并撰写了大量涉及儒、道、佛三方的理论研讨著作。他对儒家学说是相当尊重的,这从他建国学,开五经馆等举措可知,梁王朝的行政体系也都由推崇儒家的官员执掌,而他的家族一直以来都是信道的。但在这场三方大论争中,萧衍最终站到了佛教的一方,原因就是出于维护统治的需要,从东晋起,佛学的理论即与玄学开始合拍,这种宗教与上层士大夫的玄学兴趣十分适应,因而深受豪门士族欢迎。同时当时佛教又大力宣场因果报应、劝人隐忍的教义,用作统治老百姓的工具再好不过,因而上层建筑的成员不管信不信仰却都提倡这种宗教在民间广为流传。萧衍崇佛最初正是基于此种考虑,为此,他在即位的第三年即正式宣布舍道归佛,亲制《舍道事佛文》发愿信奉佛教,并鼓动和要求王公贵戚乃至平民百姓都信仰佛教,几乎把佛教抬高到国教的地位。但同样是出于更好维护统制的需要,萧衍在祟佛的同时并未对本土的道教采取打压政策,对儒学也依然发挥其在治理国家中的主导作用,他的意图很明显,就是希望三方的信众相安无事,互帮互促,共同维护国家的安定稳定。只是在当时的情况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