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铁血强宋 >

第29部分

铁血强宋-第29部分

小说: 铁血强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无视宋帝国占据了契丹帝国的关南之地没有归还,或者称之为是契丹帝国向宋帝国归还了攻占的国土;

  二、《辽史》上讳言辽圣宗当了小弟弟,巧妙的称萧太后当了叔母,现代某些人对这种提法非常推崇。同时罢兵自然也是宋王朝“文弱”、“怯战”的表现;

  三、这个没什么好说;

  四、中央王朝向少数民族政权“纳币求和”是非常丢脸的事情,是宋朝怯战的表现,大加鞭挞;

  五、说法也不多。

  对于此,本书须作如下依次说明:

  一、关南瀛、莫二州和易州一样,是属于幽云十六州中的三州,幽云作为传统汉区,宋帝国作为汉民族帝国正统,很有理由收取。但其在后周建国之前就是契丹帝国的国土,当时宋朝的太祖还是个离家出走的愤青娃,所以契丹帝国多次兴师动众要收复国土,结果还是未能得逞,宋方实则是强占了对方国土拒不归还;

  二、宋为兄,辽为弟应该是很平等的,而那些故意说萧太后当了叔母的人,欺骗善良无知百姓的心态非常恶劣;

  三、略;

  四、这条比较重要。纳币给外族当然不太光彩,但仍然是一笔赚钱的买卖。宋朝是解放前最富裕的一个朝代,中央财政收入常年保持在一万万贯以上,而宋军组织一场大战,成本很容易上千万,而且要使生灵涂炭。如果真能免除大战,30万贯确实是很小的数字,而对于契丹帝国而言却很多,可谓趋近于帕累托最优状态。曹利用出使之前真宗给他的底线是100万,而寇准则只给了他30万。达成协议后,真宗起初误认为是300万,仍勉强接受,听清楚是30万时非常高兴。现代有些人居然将岁币夸大为宋朝的“沉重负担”,甚至是“积贫”的重要因素,完全不符合事实。退一步讲,宋朝只纳币,却从不和亲,这一点比强大的汉唐做得都要好。尤其是唐朝,既送钱又送女人,还是送的真公主,甚至还送过男性的王子去和亲,仍然被誉为盛唐,宋朝的这点岁币实在不应该被过于的贬损。

  五、一般被无视了,其实也比较重要。宋朝是一个以工商业立国的国家,北宋工商税一度占到中央财政收入的70%左右,南宋还会更高,宋朝人对商业机会的需求可谓如饥似渴。由于科技、文化和市场资源的遥遥领先,当时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对宋帝国的纯市场贸易都必然处于绝对劣势,契丹人还不懂得利用政治地位保护本国商业,所以每年都被宋人吸走大量利润而不自知。一些论文说宋朝的公私企业每年通过宋辽贸易可以获取数百万贯的利润,此数目从账目上都超过了数十万岁币。

  还有一些观点认为宋军是胜而求和,本来应该乘胜追击甚至打进草原而不应该答应任何和议。这种观点太过于简单粗暴,渊源在于晚清众多丧权辱国的“和约”,国人一听到“议和”二字就神经敏感。事实上,以双方的战斗力而言,但凡主动进攻者必败,这一点宋太宗、曹彬、耶律休哥都一遍又一遍的验证过了,和平是双方唯一正确的选择。这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战争实在过于酷烈,每战损失的精壮男丁都数万,几十年下来对生产力的破坏太大。苏联和美国冷战数十年,摩擦不断,却一次都没真正动过手,正是因为现代人比古人更加理智。

  当然,还要说明一下的是,对《澶渊之盟》持正面评价的观点也有一些疏漏(但不是心态问题):

  一、宋辽和平之后宋帝国并未获得真正的和平,恰恰相反,征伐西夏的战争比宋辽战争更加激烈,文明的步伐仍然是在残酷的战争中迈进的;

  二、辽国直接获取巨额岁币对生产力发展并不是好事,这一点历代史学家和现代经济学家均鲜有提及。在此首先要讲明一个经济学原理:扶贫的真正办法是为他的产品提供市场而不是直接给钱。因为货币性收入仅仅是生产力的外在表现而不是内涵,由于这个外在表现的真实性历来很稳定,所以人类已经渐渐忽视了它可能出现的虚假性。然而在“扶贫”出现后,情况有所变化。直接获得扶贫现金的国家仅提高了购买力而没有提高生产力,当这笔直接获得的货币现金支付完成后它依然是穷国,必须等待下一笔现金。只有当它的产品获得市场,通过市场购买促使生产力提高,掌握一定的市场资源,才能成为真正的富国。举例说一个人怎样能脱贫:不是直接给他钱,那样他会成为叫花子,最好是给他找到一份工作,相当于在市场上购买他的劳动力,他才能脱贫。这也就是西方国家乐此不疲的在亚非拉扶贫,却越扶越贫的经济学原理,因为他们根本没打算让这些贫国真正富起来,恰恰相反,是要保持它们的贫穷,以此保持自己在国际市场上的主导富国地位。这样的例子我们中国并非没有遭遇过,20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大飞机项目研发正值关键时刻,美国麦道飞机公司却非常“大方”的转让了几项关键技术,这是在帮助你吗?显然不是,麦道这一手恰恰是要*你的自主研发。果然,不久之后“运十”项目下马,美国人成功的扼杀了一个即将崛起的竞争对手。当然,一千年前的人还没有总结出这个原理,但事实上,这个客观规律却对契丹、党项、女真等民族的生产力发展都起到了严重的负面作用,只不过大家都没提出来而已。

  三、岁币对辽国的宏观经济起到了强大的挤出效应。又需要说明一个经济学原理:挤出效应。这是指国家加大政府购买和投资(财政支出),会导致市场物价上涨、实际利率上升,实际利率会越过更多企业的资本边际效率(项目内部收益率),减少市场上的私人投资项目,将他们“挤出”了。宋朝每年给辽国的巨额岁币当然都是给到辽国政府手中而不会有一文钱付给任何一个普通百姓,这必然使辽国的政府支出在宏观经济总量中所占的份额剧增,其强大的挤出效应简直会令辽国的私人投资窒息。辽国对宋朝的贸易本来就处于绝对劣势,而本国企业又因为政府的挤出效应不能成长,宋辽贸易处于愈加不平衡的状态。同样,当时的人也不知道这个原理,但并不影响客观规律在背后发挥作用。

  虽然政治上宋辽双方处于平等地位,但是经济上却是完全不对等的掠夺与被掠夺关系,事实上使契丹帝国成为了宋帝国非常稳定的经济殖民地。在不懂得关税壁垒和国际贸易保护重要性的年代,只要向宋帝国开放市场贸易的国家和民族都将毫无例外的沦为其经济殖民地,当时有少数人隐约感觉到了,但总体而言都还没有清醒的明白这个道理,以至于宋人会在占了大便宜后,在一位昏君及其奸臣的带领下,作出一个极其愚蠢的决定。

第四章  帝国末路,文明的悲剧
第四章  帝国末路,文明的悲剧

  真诚的大国和平

  虽然现代人可以吹毛求疵的指出《澶渊之盟》存在着很多隐藏问题,但是当时的人并不这样认为,宋辽两个超级大国是真心诚意的合盟,尤其是从数十年酷烈的战争中解放出来,双方都异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和平。宋真宗和辽圣宗之间的兄弟之约也并非简单的外交辞令,而在很多方面都体现出真实的情感,这或许是两人对和平的感激,抑或是两人之间的惺惺相惜。而宋仁宗驾崩时,辽道宗当着群臣和宋使之面失声恸哭,其感情之真挚绝非矫揉造作。当时世界上最大的两个帝国(伊朗、*和东罗马显然要略逊)如果能够始终保持这样的友好态度,各自发挥比较优势,是可以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的。蒙古草原从来都是令中原王朝头疼的地方,但是辽帝国的出现,却将他们非常好的捏合在一起。一个强大的辽国,完全可以将这些游牧部族很好的统治起来,中原王朝则只需支付一点小钱就可以免去成本和风险都极大的边患,更加专注于经济文化建设。事实上,利用宋辽之间的百年和平,宋帝国专注于国内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宋辽双方将比较优势发挥到了最大。同时宋帝国专注于用兵西夏,几乎要彻底打通这个东西方贸易路线上的最大障碍。然而,就在这个关键时刻,一个史所未见的个性昏君出现了,他那充满后现代美感的行为艺术葬送了这本来美好的一切。

  什么都能干,除了皇帝

  《澶渊之盟》签订后,辽国一直利用西夏牵制宋帝国并从中渔利,双方真的再也没有开战。但也出现过一次外交危机,辽帝国曾利用宋帝国在西夏边境出现的危机,再次提出关南十县的领土要求,被拒后将岁赐改称岁币,并从三十万增加为五十万。宋神宗对此忿忿不平,并认为是辽国首先违约,于是在临终前遗诏:能收复燕云的人,异姓亦可封王。须知宋朝自建立以来,除了宋初有一两位五代遗老,还没有、似乎也不打算出现异姓封王的情况,神宗这个赏格不可谓不高。然而,要取得这个赏格,却又必须违背祖先签订的和约,这显然是矛盾的,而且宋人的精力都集中在西夏,所以刚开始也没有谁把这事儿太放心上,直到和平保持了一百二十年之后。

  我们暂时跨过这和平的一百余年,直接来看宋哲宗元符三年(西元1100年)。这一年,深受先帝宋神宗精神鼓舞,一生有志于重振汉唐天威的宋哲宗英年早逝(似乎是吃错药吃死的),享年仅25岁,在位15年。虽然哲宗没有亲眼看到西夏帝国的彻底灭亡,但是宋帝国的层层堡垒已经可以远眺灵州城楼,游骑可以随时到城下问候党项人,这个长年占据着东西方商路的强大海关帝国即将把关税权全部移交给宋帝国了。或许在哲宗驾崩时,非常相信继任者能够给这匹虽然强壮却已被压得不堪重负的骆驼加上最后一根稻草。

  哲宗去世时尚无子嗣,只能在他的兄弟中挑选继任。向太后召集群臣在福宁殿商议后事,宰相章惇“厉声”道:“按照礼律,应该立大行皇帝的同母弟简王为帝。”章惇其实是占据了道理的,但是向太后却答非所问:“神宗诸子中,申王年长但是眼睛有病,其次可以立端王。”章惇只好退让一步:“按礼律可以立简王,按长幼可以立申王。”言下之意仍然不愿意立端王。但是向太后显然是吃准了要立端王,又辩解道:“都是神宗的儿子,何必分那么清楚?当年神宗曾说过端王有福寿,又仁孝,不同于诸王。”相信这种客套话神宗对每个儿子都说过。章惇还坚持道:“端王轻佻,不能君临天下。”这时知枢密院事曾布呵斥道:“章惇!听太后的处分!太后,章惇从来没和大家商议过,我们都不赞同他,就按太后的意思办。”尚书左丞蔡卞、中书侍郎许将等也纷纷附和,章惇“为之默然”,被迫接受了这个结果。向太后召端王赵佶前来继位,即为宋徽宗。

  为什么太后这么喜欢端王呢?其中的道理的也不难理解,首先,端王赵佶相貌极其英俊,号称当世第一美男子;其次,他才华横溢,堪称李白、苏轼之后能够代表汉文化的又一人,其诗词水平比苏轼等略逊,但在书画方面的造诣直追书圣王羲之。当时他只有18岁,造诣尚浅,但后来他会创立“院画派”和“瘦金体”,开创了书画艺术的一个崭新时代,其存世的真迹均为无价之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