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耽美同人电子书 > 全然接受 >

第4部分

全然接受-第4部分

小说: 全然接受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一章 缺乏自我价值感的迷惘(8)
禅观生物学家和作家戴维?达林(D*idDarling)指出,即使是最早出现的单细胞生物,也已经“在自己和外界之间建立了屏障,某种明确且持续不衰的分界……二元论的基础,即自我与外在世界两者分离的信念,就此产生。”这种存在的区隔感,就是我们这神秘大千世界的主题曲。单细胞生物会推拒有害物质,趋向滋养之物,人类也有同样的本能回应,只不过我们是透过某种复杂得惊人的生理、心理与情感活动的配置,来展现执著与嗔恨,这其中有许多状态是我们无法察觉的。
  欲求和恐惧是与生俱来的能量,是生物进化的一部分,用来保护我们、帮助我们茁壮成长。但是,当这些成为“自我感”的核心时,我们就看不到自身存在的全貌;最多只能认同自身的禀性,而我们的禀性是把自己看作一种不完整、岌岌可危且遗世独立的存在。
  譬如,假使我们的自我意识建立在需要外界关注及对外界的不安全感上,那么,我们就会忘记自己其实也是好奇、幽默且充满关爱之心的,我们遗忘了滋养我们的呼吸,遗忘了把我们联结在一起的爱,这些都是我们在这世间的共同体验。最可惜的是,我们遗忘了清净的觉性,灿烂闪耀的觉知,也就是,我们的佛性。
  对不完美无需忧虑
  许多人告诉我,等到他们终于能够看清,长久以来自己的生命都禁锢于自我憎恨与羞愧感中时,除了感到哀伤之外,也涌现了一丝恢复生机的希望。犹如从梦魇中醒来一般,当我们能够看清自己的牢笼时,也得以觉察自己冲出牢笼的潜力。
  七世纪知名的禅观大师僧灿①教导我们,真正的解脱自在就是“对不完美不忧虑”,也就是说,如实接纳我们身为人的存在,如实接纳所有的生命。不完美并非我们个人的问题,它原本就是存在的一部分;我们都会被欲求和恐惧束缚,我们都会无意识地采取行动,我们都会生病,也会衰老。倘若我们能够轻松看待所谓的不完美,就不会再浪费自己的生命追求与众不同,或迷失在担心出错的恐惧之中。
  劳伦斯②()曾将西方文化描述为一棵被连根拔起的巨树,树根暴露在空气中,“由于无法满足内在更重大的需求,我们正在凋萎。”他写道,“我们切断了内在滋养与新生的重要泉源。”只有重新发现自身的良善真谛,以及我们与所有生命固有的联系,我们才能重生。只有透过与人相互关爱以待、全神贯注于当下的每一刻、觉知身心的欢愉与痛苦,我们的“重大需求”才能得到满足,正如劳伦斯所说的,“我们必须把自己再度植入宇宙中。”
  尽管我们生来就有分离感与缺乏自我价值感的迷惘,但我们同样有觉醒能力。当停止与自己为敌,学习以充满智慧的慈悲心来面对生活时,我们便能从迷惘的监狱中解脱出来。本书所呈现的就是拥抱生命的过程,当我们学会彻底接纳自己的生命,便能重新找回伊甸园——这为世人遗忘却又令人珍视的完满、觉醒和爱。
  ————————
  ①僧灿(530~606),禅宗三祖,本为居士,由禅宗二祖慧可赐名,隐居安徽皖公山,著有《信心铭》。
  ②劳伦斯(1855~1930),英国诗人、小说家、散文家。出生于矿工家庭,当过屠夫、会计、公司雇员和小学老师,曾在国外漂泊十多年,对现实抱批判否定态度。他写过诗,但主要写长篇小说,共有十部,最著名的是《虹》(1915)、《爱恋中的女人》(1921)和《查泰莱夫人的情人》(1928)。
  观照思维
  因缺乏自我价值而迷惘
  想要解脱自在,第一步就是去辨认那助长缺乏自我价值感的信念与恐惧。停顿几分钟,仔细思考有什么是自己会习惯性排斥推拒的,这会相当有帮助。
  我是否如实接受自己身体的原貌?
  ?生病时我是否会自责?
  ?我是否觉得自己不够有魅力?
  ?我是否对自己的发型不满意?
  ?我是否对自己脸部和身体的老化感到难堪?
  ?我是否批评自己过胖?过瘦?身材不够好?
  我是否如实接受自己心的原貌?
  ?我是否批评自己不够聪明?不够幽默?不够吸引人?
  ?我是否会因为心里产生执著的念头而批判自己?批判自己絮絮叨叨又乏味的心念?
  ?我是否会因为心里生起了恶念,比如卑鄙、批判或好色的念头,而感到羞愧?
  ?我是否会因妄念纷飞而自认是差劲的修行者?
  我是否如实接受自己情感与情绪的原貌?
  ?我可以哭泣吗?可以有不安全感和脆弱感吗?
  ?感到沮丧时,我是否会自责?
  ?我是否以嫉妒心为耻?
  ?我是否批判自己没耐性?易怒?不够宽容?
  ?我是否认为,自己的愤怒或焦虑是心灵修持没有进步的征兆?
  我是否因为自己的种种表现,而自认是个糟糕的人?
  ?当我行事过分自我或伤人时,我是否会痛恨自己?
  ?我是否会为自己的勃然大怒感到羞愧?
  ?当我失控地大吃大喝时,我是否会厌恶自己?当我抽烟或酗酒时是否也会如此?
  ?我是否会因为自私,没有优先考虑他人的需求,而觉得自己的心灵修持没有长进?
  ?我是否总是觉得自己跟家人和朋友的相处不尽理想?
  ?我是否因为无法跟他人建立亲密关系,而觉得自己有毛病?
  ?我是否会因为没能有所成就——工作表现不够杰出,就对自己感到失望?
  觉察自己究竟希望他人如何看待我们,以及不想让他人看到哪些部分,往往最能让我们看清自己的迷惘所在。回想最近跟你相处的某个人——某个你欣赏、尊敬但交情还不深的人。
  你最想要这个人从你身上看到什么?(比如说,你很有爱心、慷慨大方、魅力十足?)
  你最不想要这个人从你身上看到什么?(比如说,你很自私、没安全感、有嫉妒心?)
  偶尔停下来,问问自己:“此刻,我是否如实接纳自己的本来面目?”不要批判,只要清楚察觉我们如何对待自己的身体、情感、念头和行为表现就好。只要你愈来愈意识到自己确实因缺乏自我价值感而倍觉迷惘,这种迷惘感将渐渐地再也无法掌控我们的生命。
   。。

第二章 从迷惘中觉醒(1)
昨夜,在睡梦中,
  我梦见了——
  令人非常惊奇的错误——
  我梦见了一个蜂巢,
  就在我心中。
  那些金黄色的蜜蜂,
  正在制造白色的蜂巢及甜美的蜂蜜,
  而材料竟然是我过去的错误。
  ——安东尼奥?马查多①(AntonioMachado)
  奇怪的矛盾是,当我如实接纳
  自己的本来面目时,我反倒能有所改变了。
  ——卡尔?罗杰斯②(CarlRogers)
  ————————
  ①安东尼奥?马查多(1875~1939),西班牙诗人、剧作家。
  ②卡尔?罗杰斯(1902~1987),美国心理学家。
  威武的白老虎摩希妮,住在华盛顿特区国家动物园已经很多年了,大部分时间,它的家就位于一处老旧的狮子豢养区,一个12尺见方的兽笼,四周围起铁闸围栏,地面则是水泥地。日复一日,摩希妮在狭小的豢养区焦躁不安地来回踱步;最后,生物学家和动物园员工终于携手合作,为它打造了一座自然的栖息地,占地数亩,有山有树,还有个池塘,以及各式各样的植物。他们兴奋、充满期待地将摩希妮放养到这个新建好的广阔环境中,不过,已经太迟了,老虎立即在栖息地的一处角落找到栖身之地,终其一生待在那儿。摩希妮就在这个角落来回踱步,最终踏出了一块寸草不生、光秃秃的12尺见方的区域。
  或许,生命中最大的悲哀就是,明明有可能得到自由,我们却把自己困在旧有的模式中,让时光从指缝中流逝。由于纠缠于缺乏自我价值的迷惘之中,我们逐渐习惯把自己禁锢在自我批判、忧虑、不安、不满足的牢笼里;就像摩希妮,我们渐渐变得无法进入自由与安乐的境界,但这却是我们与生俱来的权利啊!也许我们希望能毫无保留地爱别人,希望自己很真实,希望能吸纳周遭的美,能唱歌,能跳舞;只可惜,我们仍旧日复一日地,听从内在的声音而使生命窄化。我们能赢得数百万彩票,或是跟一个完美的对象结婚,但是只要觉得自己不够好,我们根本就无法享受眼前的无限可能。幸好,我们不像摩希妮,我们可以学习去察觉,自己是否划地自限,困在信念与恐惧中,我们可以看清,自己是如何虚掷宝贵的生命。
  若想破茧而出,就要从彻底接纳自己以及生命的一切开始,以觉醒心和关爱心去拥抱每一刻的生命经历。我所说的彻底接纳一切,指的是要时时刻刻觉察自己身体与心灵的变化,不企图操控、批判或抽身逃离。这并不是说我们可以容许自己和他人的伤害性行为;而是指接纳自己当下的体验,毫不抗拒地去感受悲伤与痛苦,去感受自己对其他人事物的渴望或厌恶,不去批判自己的情绪,也不使自己的行为受情绪左右。
  清楚辨认自己内在发生的一切,并且以开放、宽容且充满爱心的态度来看待这一切,这就是我所说的“彻底接纳”,它直接瓦解了迷惘的根基。倘若我们抽身逃离任何经历,封闭自己的心,拒绝接纳自己的感受,那么,我们就在助长恐惧与分离感,而它们正是缺乏自我价值感之迷惘持续不断的原因。
  彻底接纳使我们得以摆脱自己受制约的习性。当生理或情绪的痛苦生起时,我们的本能反应就是抗拒,身体紧绷、肌肉收缩,甚至连心都感到紧缩;我们迷乱地臆测到底哪里出了差错,这种情况会持续多久,我们又应该如何处理善后,并且不断想着:这痛苦表明了我多么没价值。

第二章 从迷惘中觉醒(2)
我们会因生理的疼痛,比方说背痛或偏头痛,而责怪自己不会照顾自己、饮食习惯不佳、疏于运动等等;这些痛苦可能会让我们感觉像个受害者、我们的身体是不可依赖的,或一切终究都会出差错。我们也以同样的模式,透过批判和编造种种情节,来夸大自己情绪的痛苦;在我们眼中,恐惧、嗔恨或嫉妒的感觉,只是意味着自己有毛病、很懦弱或者很差劲。
  倘若迷失在自己编织的情节妄想中,我们就会跟实际经验脱节。无论是贸然地妄想未来,还是沉湎于谴责自己的过往,都会使我们脱离当下活生生的经验。
  当我们为种种想法所驱使,例如“我必须做更多才会变得更好”、“我是不完整的,我需要更多才会快乐”,我们会更加迷惘。因为,这些“咒语”强化了“生活必须有所不同”的迷惘信念。
  当诸事顺利时,我们又质疑自己是否受用得起,抑或杞人忧天,担心坏事就要发生。我们才刚吃第一口最爱的冰淇淋,心中马上盘算着还可以再吃多少,才不会产生罪恶感或者害自己增加体重;身处美丽的景色中,我们却因为底片用完了而懊恼,或开始思索着,真该搬到乡间来;禅修的时候,我们体验到禅定与寂静安乐的美妙时光,但接着就开始想,要如何将体验延续下去。亟欲维持现状而产生的焦虑感,以及不由自主的需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