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都市言情电子书 > 超级穷人 >

第609部分

超级穷人-第609部分

小说: 超级穷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外卷之三雄12

    第二十四章海贸

    之所以在接生这一块能做出这么大的成绩。其实原因也很简单。只是因为胤禟曾经在高一的暑假中花了一个月的时间陪着他怀孕的堂姐参加了一期孕妇产前培训班。再加上一些现代的医学常识,主要是在卫生消毒方面的知识。在胤禟这些知识的教导下,盛京医院妇产科足以整整领先了这个时代的接生婆们上百年。

    因此,胤禟有时候常想:不说别的。如果今后大清绝大多数的产妇都能在医院接生,那他也应该算是完成了一件伟大的事业吧

    …………

    夏四月庚午,理藩院奏编审外藩蒙古四十九旗人丁二十二万六千七百有奇。

    夏四月,康熙下旨将原胤禟名下的九家肉食加工厂收归朝廷已经三个多月了。自二月和硕简亲王雅布自己开办了一家肉食加工厂以后,科尔沁王卓索图等漠南各汗、以土谢图汗察珲多尔济为首的漠北各汗都相继开办了肉食加工厂。再加上辽东民间几个月来纷纷开办肉食加工厂,使得关外牛羊肉的价格一时飞涨。

    不过,这一切都已经与胤禟毫无关系了。二月,康熙将他身边原来的八名侍卫全部调回了京,然后重新补充了四位。原来的八位侍卫均出身于上三旗,而现在的侍卫穆哈自镶蓝旗,豪格来自镶红旗、李元亮、赵曼山都是汉军旗出身。康熙通过这个举动隐晦的表达了彻底放弃胤禟之意。使得郭络罗家门前重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

    机械学院虽然没有办起来,但是胤禟还是选了二十多个对机械方面有兴趣的孤儿跟在戴梓和黄履庄身边学习,这些孤儿最大的十二岁,最小的十岁,短期之内是帮不上什么大忙的,但是耳濡目染之下,过得几年相信一定能出几个机械方面的好手。而这几个月戴、黄二人一门心思全放在如何能让甜菜制糖的工序尽量简化些,尽量少费些人力。一是为了能省些钱二是关外的人口实在不多,而且满人大多宁愿苦捱着也不愿意做事。人力显得分外的不足。三是为了能够将来扩大生产成为可能。

    制糖过程无非提汁、清净、蒸发、结晶和分蜜。戴、黄二人虽然绞尽脑汁,设计出了水力切片机、水压箱式榨汁机以及多种沉降器和过滤器。可谓大大减少了人力,同时提高了不少出糖率。可戴、黄两人却依然不满意。究其原因,还是因为没有高质量的钢铁以及合适的密封件。

    关于密封件,胤禟倒是知道,如果有了橡胶那么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只是胤禟依稀记得橡胶原产于南美,这个时候有没有被欧洲人发现并广泛使用他不清楚。只是辗转的问过几个耶稣传教士,却都不知道橡胶为何物。因此也只能做罢了。

    至于说到高质量的钢铁,这的确很让胤禟头痛。看来没有高质量的钢铁,想要在任何方面有什么大的革新都是困难重重。不过要说到炼钢,胤禟除了知道要建高炉以外,其他都是一窍不通。再说要建高炉定然是非一日之功,而且有很大可能高炉还没建成就会弄的天下皆知。胤禟想了想还是作罢了。

    有了皇子的身份虽然有些不少的特权和便利,但是同时也多了很多的限制。即便康熙现在放弃了他,很多事情也同样不能做。甚至更不能做。否则的话,说不定会被认为他心中不满,有怨言呢。想来想去,想要真的能够自由的作些事情恐怕只能最好不在大清的领土之内。

    而实际上这几个月来,胤禟就一直在策划这件事情。

    去年腊月,康熙颁布了金州港可以直接进行对日贸易。但是在五年前,日本方面就已经限制了每年入长崎港的中国商船数总数只有70艘。而且还规定了具体开航时间及发船地点。这就使得贸易的总量大大减低了。大多数的商船也都只能是一年往返一次,甚至有些两至三年才能轮到一次。尽管日本幕府方面的限制并不能完全达到预期的目的,中国的商品在日本相当走俏,所以因大量无法交易、被勒令退回的中国商船大多仍徘徊在长崎一带,伺机从事秘密的走私贸易。

    当时已经是腊月,一年70艘的名额肯定早已满额,而且康熙虽然准许了金州港可以直接进行对日贸易,但日本幕府的规定发船地点中并没有金州。这就使得金州前往日本方面的贸易船似乎只能选择走私一条路。可是六十年前日本幕府就发布了禁令:;禁止一切日本人、日本船私自出海。而且自从大清开海禁之后,日本方面查走私查的严厉了许多。所以想要长期的靠走私来进行贸易显然太过冒险了。

    而胤禟也知道如果金州港开了海贸之后,却没有取得什么成果,说不定康熙很快就会取消金州港的直接海贸权。

    所以想来想去,最后他把眼光瞄住了对马岛上的宗义真。

    日本自16世纪后期就产出大量贵金属,这个国家将白银出口至当时的大明主要用于购买中国生产的生丝与丝织品。自17世纪30年代日本德川幕府颁布锁国令之后,日本开放的港口只剩下一个——长崎,而允许通商的只有两国:大清和荷兰。尽管清初海禁,但是一直仍有官商前往长崎进行贸易以换取银铜。但事实上在当时日本有另一条出口白银的贸易路线一直持续在开放着。这条贸易路线就是以日本西北的对马岛为,经朝鲜抵达大清的京师顺天府。

    17世纪30年代,日本锁国政策一出台就使得所有从事海外贸易的日本人遭到了沉重打击,但是这却使得对马岛上的宗氏的作用变得异常重要起来。幕府当时颁发锁国令其实主要有两个作用:第一驱逐天主教势力;第二则是明确日本脱离以中国为中心的秩序圈的决心。在明朝时期,日本名义上一直是明的属国。大清建立之后,日本虽然允许清朝商人在长崎进行私营贸易,但是却拒绝与清朝官方建立任何外交关系。但自1609年已酉条约签订之后,日本和朝鲜却一直保持着平等的外交关系。

    或者这么说,日本一方面需要大量的清朝商品但又不希望和清朝保持太过密切的关系,以避免涉入大清(中国)秩序圈。所以朝鲜实际上就成了中日贸易的一个中转商。而朝鲜乐得其成。也正因为如此,朝鲜是所有大清的属国中最热衷于进贡的国家,它不但每年必贡,风雨无阻,而且一年两贡。每次朝贡之时,朝贡团实际上就是一个携带大量私货的庞大的贸易团。而清朝方面其实也并不是完全不知晓。只不过此时的康熙更多的考虑的是政治上的稳定,而且皇太极时期清朝掠夺朝鲜太狠了,朝鲜太过贫困也不利于清朝北疆的稳定,因此基本上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朝鲜大发其财的同时,这条贸易路线的存在也为对马藩的宗氏一族带来了巨大的利润。也正因为如此,此时在对马藩当政的第三代藩主宗义真统治的三十五年被历史上称为对马藩历史上的黄金期…

    当然,这些咨询有些胤禟清楚,有些却并不太清楚。不过,有一点他还是知道的,如果能够搭上对马岛这条线,那以后就可以躺着数钱了。

    但是有些情况因为胤禟的周围没有人去过对马,虽然也找到了几个朝鲜人进行了解,但也都对对马岛和朝鲜之间的贸易情况语焉不详。而此时又时间紧迫,因此胤禟直接就派人前往对马岛去宗义真谈判。因为事关秘密,胤禟挑过来选过去,最后派出了他身边最信任的两个人,准确地说是两个太监李福和小安子。

    而对马岛和朝鲜方面贸易的实际过程是对马岛上的商人虽然不象在长崎的日本商人那样不能离开日本,但他们也只可以搭乘由宗氏管理的船只前往朝鲜半岛南端的釜山倭馆进行交易。但对马的所有贸易船舶都必须由宗氏发放通行证,由于受1609年已酉条约的限制,每年对马岛只能派遣20艘商船到朝鲜。只不过如今在朝鲜官方的默许下,对马藩实际上每年准许赴朝商船数量都是数倍于此。而且还常常派遣一些无证的小船美其名曰执行“特殊任务”或者“送信至倭馆”等等借口,频繁往返与釜山和对马之间。

    如果事先胤禟知道了对马岛和朝鲜的贸易实情,说不定会直接打退堂鼓。因为事情很明显,虽然对马宗氏和朝鲜双方都很看重他们之间的贸易,但是对马岛却不允许朝鲜商人前往对马岛,贸易只能在釜山完成。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他想象的贸易就根本无法进行。除非朝鲜一方同意他前往釜山。但实际上这根本不可能,朝鲜人也不傻,这么大一块肉怎么可能分给他一部份?而且一个不好,说不定朝鲜人会把这事直接捅到康熙那里。依康熙的脾气,就算不责骂他,也肯定会禁止他前往釜山。理由不用想也在知道:堂堂皇子怎么能够去和属国抢利?而且康熙现在对他经商的事情暂时还是保持着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但不用想也知道心理肯定是持反对意见的。只不过,大概现在对胤禟有些内疚,所以放任不理。但如果真的朝鲜方面上告,那多半他连做生意的权利也会被禁止。

    但这世上的事情总是那么巧。或者说无知有的时候真的也是一种幸福。

    太监李福和小安子两人是开天辟地头一次离开大清的疆土。这两位无知者无畏的太监头顶着天朝上国的光环,趾高气昂的就杀到了对马。如果他们早些时候或者晚些时候来,那么他们多半铩羽而回了。

    因为虽然宗义真心理未尝不想多开一条贸易之路,虽然他也知道直接和清人交易比和朝鲜人交易要划算许多,但是幕府的禁令他不敢违背。这些年来,那些走私商人到对马来联系的数目也不少,宗义真倒也并不全部拒绝和他们交易。可问题是胤禟想要的是长期稳定的贸易,而不是一次、两次的走私,这是他不敢答应的。虽然说如今幕府对于地方各藩的控制力有所减弱,虽然对马藩和其他地方藩相比一直有些游离于整个日本之外,但是对马藩的实力实在太小,弄些小动作,幕府可能就当看不见不在乎,可倘若公然挑战幕府的禁令,那决不会有好果子吃。

    不过不知道是胤禟的运气好,还是李福和小安子的运气好。他们来到对马的时候,正好五岛藩的五代藩主盛畅在对马岛做客。

    五岛藩是一个位于长崎县西端的五岛列岛的一个小藩。五岛藩原来石高1万5千石,在日本全国都算的上是屈指可数的小藩。又因为三十年前,四代家主盛胜把富江领地3千石的知行赐予了一直辅佐自己的叔父盛清。五岛藩实际上变成了领1万2千石的福江藩和3千石的富江藩。五岛本藩也就是福江藩就更小更穷了。捕鲸基本上就是全藩的主要经济支柱。也因此幕府的禁海令对五岛藩来说是个例外,因为如果不让当地人下海,那么他们就根本无法生存。可是捕鲸对于这个时代来说既危险又不稳定。这不,盛畅这次就是来向财大气粗的宗义真藩主借贷来的。日子艰难啊。

    李福和小安子的来意一说,宗义真还没有表态,盛畅的眼睛亮了。之前,他就一直想加入走私贸易。可是零敲碎打的无法彻底解决藩内的困境,而如果大规模走私而又能不被幕府发现基本不现实。倒不是说走私过程中不能躲过幕府的耳目。他主要担心的是清国的商人不可靠,人多嘴杂的,事情迟早会泄露出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