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百年风云 >

第53部分

百年风云-第53部分

小说: 百年风云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翻过双髻山,直插石逆后方,切断石逆的退路。到那时,你我前后夹击,何愁石逆不灭?”乌兰泰的眼睛一亮:“向帅真神人也!”
  次日清晨,乌兰泰点齐两千人马,拔寨起程。临行时,向荣一再嘱咐:“将军牢记,此行意在虚张声势,要做到敌进我退,敌退我扰,牢牢把他拖住,千万不要被石逆发觉这是疑兵!否则,此计就要落空了。”乌兰泰满口应承,领兵而去。
  乌兰泰走后,向荣马上传令拔营起程,奔双髻山。向导在前面带路,按向荣的命令,避开大道,走山问小径。六七千名军兵,拖着大炮辎重,爬悬崖,翻峭壁,走山谷,淌大河,真是困难重重,官兵们不住地叫苦。怎奈向荣治军甚严,谁也不敢公开说一个“难”字。次日破晓,他们来到双髻山下。向导对向荣说:“我们越过这座大山,就插到东乡的背后了。”向荣马上命令:“就地休息一个时辰,然后翻山!”
  这些官兵,走了一天一宿的路,又困又累,又渴又饿。一听让他们休息,如获大赦,立刻就地倒下,眨眼之间,就呼呼地入睡了。只苦了那些哨兵和伙头军,还得站岗、做饭。
  向荣也不休息。他从马上下来,就和向导登上一座山头。往远处眺望:见山峦叠蟑,漫无边际;再看眼前:有两座大山连在一起,形如女人发髻,又像两个巨人,手拉着手,挡在面前,云雾茫茫,遮得山头忽隐忽现。一股股瘴气,在山谷中慢慢浮动,山势特别险要。
  向荣目测了一下距离,又算了一下翻过这座大山的时间。怕自己算得不够准确,又问向导:“要翻过这座大山,一上一下,有无八十里路?”向导回答说:“顺大道走,只多不少。”向荣又问:“要走山间小路,需要几个时辰?”“这个……”向导低头算算:“最快也得走一天一夜。假如现在动身,也得明天这个时候才能到达东乡。”向荣听了,点一点头,下了小山,叫向导回去休息。然后,他迈步走进路旁树林。亲兵早把马扎支好,请他休息。向荣虽然困得十分难受,可是他怎么也睡不着,心里总是安定不下来,考虑能否顺利地翻过这座大山。他坐了一会儿,又站起来了,信步走出树林,往四外查看。
  这时,夜幕已经降临,晚风刮得树叶飒飒作响。突然,林中一阵骚动。向荣顺着声音看去:见几个哨兵押着一个人,奔自己走来。哨兵来到向荣跟前,禀报说:“我们奉令在山里巡逻,发现了这个人。他探头探脑,鬼鬼祟祟,见着我们就跑。因此人甚是可疑,就把他抓住了,请大帅发落!”向荣也不言语,只是一个劲儿地打量着这个人:只见他约有三十来岁,细长的身材,穿着一身破烂衣服,头上包着花布头巾,脸皮黑黄,皮肤粗糙,脚蹬麻鞋,像是山里人的打扮。再看他的面部表情:紧闭着嘴,瞪着双眼,两道仇恨的目光,不断地朝着自己和哨兵扫来扫去。向荣再仔细看看这个人的头部,心里有数了。他坐在亲兵为他准备的马扎上,开始间话:“你是什么人?”“说,快说!”两旁的官兵也一齐吆喝着。这个人把头一歪,没有回答。向荣提高了嗓音又问了一遍。这个人好半天才说出这一句话:“打柴的。”“你既是打柴的,为什么不带柴刀和绳子?嗯!”“把柴刀和绳子都放在那面山坡上了。”“你到这边来干什么?”“看看这边山柴多少!”向荣一边问着,一边观察这个人的表情。他觉得这个人对答如流,非常冷静,看来,这么问下去,是难以问出头绪的,便单刀直入地问道:“你看见过贼匪没有?”“只听说过,没看见过。”“你见着官兵,为什么要跑?”“官兵欺负老百姓,不得不跑。”两旁的官兵不爱听了,闯到这个人跟前就要打。向荣一摆手,把众人拦住。然后,来到此人面前冷笑着问道:“你真是打柴的?”“真是。”“你不是贼匪?”“不是。”“我叫你嘴硬!”说着话,一伸手,就把这个人的花布头巾掀掉,露出束发的头顶,没见辫子,一看便知道这个人是削发的拜上帝会教徒。向荣笑着说:“这回你还有什么可说的?”这时,这个人脸色变了,也不说话了。向荣吩咐:“把他吊起来!”“是。”官兵们答应一声,一齐动手,把这个人吊在路边的树上。向荣厉声道:“你还不把真情招出来!”这个人把眼一闭,一句话也不说。向荣大怒,高声暴叫:“给我打!”一声令下,四个官兵手拿皮鞭,照着这个人的双腿、后背,狠狠地抽打起来。他们边打边问:“快招!”“快招!”这个人视死如归,衣裤被打碎了,皮肉被打裂了,鲜血顺着脚指头滴到地上,但他还是咬牙忍痛,一句话也不说。把向荣气得暴跳如雷,命令官兵:“砍了!”
  官兵把这个人从树上解下来,由两个官兵架着,往前面一条小溪拖去。刚拖到溪边,这个人已经昏迷不醒了。官兵扶着这个人跪在地上,一个胖子兵抽出明晃晃的腰刀,在靴子底儿上来回蹭了几下,对准这个人的后脖颈,把刀举过头顶,还没往下落,就听“嗖”的一声,从对面树丛中飞来一支利箭,正好射在胖子兵的肚子上,一下子穿了个透心凉。“唉呀!”胖子兵大叫一声,撒手扔刀,死在溪旁。接着,又飞来几支利箭,又有两个官兵中箭倒下。那个活着的官兵,一边往回跑,一边扯起尖嗓子大喊:“有贼匪呀!有贼匪呀——”
  向荣听到喊声,知道情况有变,急忙执剑在手,命令一声:“集合!”官兵们从梦中一跃而起,各拿兵器,迅速把队伍排好。向荣用剑一指小溪对面的丛林:“快去林中剿匪!”官兵们先往林中射了一阵弓箭,接着散开,摆出网状的队形,奔丛林冲去。这时,那个被官兵抓来的人已经咽了气。官兵们也不管他,纷纷从他身上越过去,冲进丛林。
  这阵儿,射箭的人已经逃走了,他们搜了半天也没找着。向荣下了死令,一定要把射箭的贼匪追上,还要抓活的。兵随将令草随风,谁敢不从?那些官兵,在一个千总的指挥下,排开半圆形的一字长蛇阵,像在河里拉大网那样,在林海中搜索起来。搜了片刻,突然有个官兵喊道:“贼匪在这儿呢!”
  第二十九回 杨秀清转败为胜 铁公鸡欲赢却输
  中军主将杨秀清,
  代天传言士气增。
  大破清军败转胜,
  不愧天国“智多星”!
  向荣命令一个千总,带兵搜索放箭之人,忽听一个官兵喊道:“贼匪在这儿呢?”千总顺着那个官兵所指的方向一看,果见前面树丛之中有几个人,正在向前飞跑。那个千总喊声:“快追!”霎时间,官兵们紧迫不舍,距离越来越近了。
  书中代言:前面跑的这几个人,果然是太平军。原来,按洪秀全的分派,石达开屯兵东乡,阻击正面来犯之敌。洪秀全又命中军主将杨秀清,率领本部人马,进驻离双髻山不远的骆驼山。一为防备清军抄东乡的后路,二为接应石达开。
  杨秀清率军来到骆驼山,在一座山神庙里设下中军营帐,他命杨辅清挑选三百名弟兄组成侦察营,把营指挥所设在山下。杨辅清把三百人分成四十个伍,轮流到紫荆山、双髻山各地侦察敌情。
  杨辅清,原名杨金生,小名阿七,外号叫“杨七麻子”,也是广西桂平人。为人精明强干,也有一定才智,和杨秀清相识之后,两个性情相投,便和杨秀清认作本家,改名杨辅清了,意思是辅佐秀清反清复明。后随杨秀清加入拜上帝会,一直在秀清跟前听用。清军追赶的那几个人,就是杨辅清派往双髻山一带侦察敌情的一伍太平军,伍长阿宝领着四名弟兄,化装成樵夫到双髻山前活动,不幸被向荣的哨兵发现,阿宝被捕。他手下的四名弟兄不忍伍长受害,急忙放箭搭救,结果,不但没把阿宝救出来,反被官兵发现了。
  这四名太平军被官兵追得人慌失智,头也不回,一口气儿跑回骆驼山。他们竟没想到,把官兵也引来了。他们见了杨辅清,把经过说了一遍。杨辅清把脚一跺:“你们真是没有头脑的家伙!怎把满妖领到门上来了?”四名弟兄听了这话,恍然大悟,但后悔已经晚了。杨辅清本想处置他们,但又一想:这也难怪!弟兄们都是受苦受难的矿工,没上疆场临过敌,遇上事情慌了手脚,在所难免。想到这里,杨辅清一面传令部下,做好迎敌准备,一面派人飞报主将杨秀清。
  就在这时,官兵已经追到杨辅清的营帐附近。那个千总一看,心里说:闹了半天,这儿还有匪巢呢!他又惊又喜,马上派人向大帅禀报。然后,指挥搜山的官兵,直奔杨辅清的营帐扑来。
  再说向荣。他心里只是想着东乡,却没料到在骆驼山还驻扎着太平军。得到报告后,他估计自己的行动诡秘,骆驼山的太平军一定没有准备,正好来一个出奇制胜。所以,他命令官兵,不借一切代价,兼程前进,趁太平军还没有醒悟过来,一举歼灭。为了争取时间,他率骑兵先走,炮兵、步兵随后而行。骆驼山距双髻山只有七里多地,一袋烟的工夫就到了。到在那里,向荣一看:那个千总正带领官兵,和太平军打得难分难解。他灵机一动,便派一支清兵前去助战。杨辅清终因寡不敌众,带领太平军败走。向荣立即命令清军,把骆驼山包围起来。接着,官兵又占据了骆驼山的西峰,架起十门重炮,向山神庙一带猛轰。在炮火的掩护下,官兵们呐喊着奔山上杀去。
  话分两头,且说杨秀清,他接到享报,深感意外:没料到官兵竟翻过双髻山,杀到眼前了!这时,杨辅清跑回来说:“铁公鸡向荣已经带兵杀来了!”杨秀清听了,大吃一惊!因他所统领的中军,共有太平军三千六百余人。为支援东乡,他在昨天已把一千精兵拨给了石达开。余下的老弱居多,兵器也不足。向荣的人马突然来到,怎能使他不惊?有心放弃骆驼山,向东乡靠拢,又怕打乱石达开破乌兰泰的部署;有心退守金田,又等于引狼入室,牵动全局。唯一的办法,是把向荣牢牢吸引在骆驼山上,聚而歼之。然而,敌众我寡,弹械不足,就有全军覆没的危险!到底应该怎么办呢?杨秀清双眉紧皱,陷入了沉思。
  这时,敌人从骆驼山西峰发来的炮火,正向山神庙一带猛轰。片刻过后,有人来报:向荣的先头人马,离山神庙只有二里远了。杨秀清想:时间已经不容许再拖延下去了,便果断地传下命令:“命令各部弟兄,坚守骆驼山,与向妖决战!”“遵令!”众将领分头部署而去。
  杨秀清目送众将走出,立即整中抖袍,大步走出山神庙。飞上马背,直奔前敌——对石岗。对石岗这个地方,两峰对峙,中夹山路,形势险要。此刻,在这里防守的太平军,正与杀来的官军激战。箭如骤雨,石子乱飞,双方都不断有人倒下去。杨秀清登上左面的小山头,临高俯视,看得非常真切:如同潮水般的官兵,正源源不断涌来,刀枪似麦穗,剑戟如柴蓬,旗幡招展,喊声动地,让人见了,触目惊心。再看自己的弟兄:有的伏在山崖树丛的后面,紧握弓弩,不住地射击,有的拼命向官兵抛掷砖瓦石块和自己制造的火药瓶。倒下一个,又上去一个,斗志昂扬地坚守着阵地。这阵儿,杨辅清已把属下的弟兄补充满额,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