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古文观止 >

第34部分

古文观止-第34部分

小说: 古文观止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也。

象之不仁,盖其始焉耳,又乌知其终之不见化于舜也?《书》不云乎:“克

谐以孝,烝烝乂,不格奸”,“瞽瞍亦允若”。则已化而为慈父。象犹不弟,不

可以为谐。进治于善,则不至于恶。不底于奸,则必入于善。信乎象盖已化于舜

矣。《孟子》曰:“天子使吏治其国”。象不得以有为也。斯盖舜爱象之深而虑

之详,所以扶持辅导之者之周也。不然,周公之圣,而管蔡不免焉。斯可以见象

之见化于舜,故能任贤使能,而安于其位,泽加于其民,既死而人怀之也。诸侯

之卿,命于天子,盖《周官》之制,其殆仿于舜之封象欤?

吾于是盖有以信人性之善,天下无不可化之人也。然则唐人之毁之也,据象

之始也;今之诸苗之奉之也,承象之终也。斯义也,吾将以表于世。使知人之不

善,虽若象焉,犹可以改;而君子这修德,及其至也,虽若象之不仁,而犹可以

化之也。

【瘗旅文】(王守仁)

维正德四年秋月三日,有吏目云自京来者,不知其名氏,携一子一仆将之任,

过龙场,投宿土苗家。予从篱落间望见之,阴雨昏黑,欲就问讯北来事,不果。

明早,遣人觇之,已行矣。薄午,有人自蜈蚣坡来,云:“一老人死坡下,傍两

人哭之哀。”予曰:“此必吏目死矣。伤哉!”薄暮,复有人来云:“坡下死者

二人,傍一人坐哭。”询其状,则其子又死矣。明日,复有人来云:“见坡下积

尸三焉。”则其仆又死矣。呜呼伤哉!

念其暴骨无主,将二童子持畚锸往瘗之,二童子有难色然。予曰:“噫!吾

与尔犹彼也!”二童闵然涕下,请往。就其傍山麓为三坎,埋之。又以只鸡、饭

三盂,嗟吁涕洟而告之曰:“呜呼伤哉!繄何人?繄何人?吾龙场驿丞余姚王守

仁也。吾与尔皆中土之产,吾不知尔郡邑,尔乌乎来为兹山之鬼乎?古者重去其

乡,游宦不逾千里。吾以窜逐而来此,宜也。尔亦何辜乎?闻尔官吏目耳,俸不

能五斗,尔率妻子,躬耕可有也,胡为乎以五斗而易尔七尺之躯?又不足,而益

以尔子与仆乎?呜呼伤哉!尔诚恋兹五斗而来,则宜欣然就道,胡为乎吾昨望见

尔容,蹙然盖不胜其忧者?夫冲冒霜露,扳援崖壁,行万峰之顶,饥渴劳顿,筋

骨疲惫,而又瘴疠侵其外,忧郁攻其中,其能以无死乎?吾固知尔之必死,然不

谓若是其速,又不谓尔子尔仆亦遽然奄忽也!皆尔自取,谓之何哉?”吾念尔三

骨之无依而来瘗耳,乃使吾有无穷之怆也。呜呼伤哉!纵不尔瘗,幽崖之狐成群,

阴壑之虺如车轮,亦必能葬尔於腹,不致久暴尔。尔既已无知,然吾何能为心乎?

自吾去父母乡国而来此,三年矣,历瘴毒而苟能自全,以吾未尝一日之戚戚也。

今悲伤若此,是吾为尔者重,而自为者轻也,吾不宜复为尔悲矣。吾为尔歌,尔

听之!

歌曰:连峰际天兮飞鸟不通,游子怀乡兮莫知西东。莫知西东兮维天则同,

异域殊方兮环海之中。达观随遇兮莫必予宫,魂兮魂兮无悲以恫。

又歌以慰之曰:与尔皆乡土之离兮,蛮之人言语不相知兮。性命不可期,吾

苟死於兹兮,率尔子仆,来从予兮。吾与尔遨以嬉兮,骖紫彪而乘文螭兮,登望

故乡而嘘唏兮!吾苟获生归兮,尔子尔仆尚尔随兮,无以无侣悲兮!道傍之冢累

累兮,多中土之流离兮,相与呼啸而徘徊兮。餐风饮露,无尔饥兮。朝友麋鹿,

暮猿与栖兮。尔安尔居兮,无为厉於兹墟兮。

【信陵君救赵论】(唐顺之)

论者以窃符为信陵君之罪,余以为此未足以罪信陵也。夫强秦之暴亟矣,今

悉兵以临赵,赵必亡。赵,魏之障也。赵亡,则魏且为之后。赵、魏,又楚、燕、

齐诸国之障也,赵、魏亡,则楚、燕、齐诸国为之后。天下之势,未有岌岌于此

者也。故救赵者,亦以救魏,救一国者,亦以救六国也。窃魏之符以纾魏之患,

借一国之师以分六国之灾,夫奚不可者。

然则,信陵果无罪乎?曰:又不然也。余所诛者,信陵君之心也。信陵一公

子耳,魏固有王也。赵不请救于王,而谆谆焉请救于信陵,是赵知有信陵,不知

有王也。平原君以婚姻激信陵,而信陵亦自以婚姻之故,欲急救赵,是信陵知有

婚姻,不知有王也。其窃符也,非为魏也,非为六国也,为赵焉耳。非为赵也,

为一平原君耳。使祸不在赵,而在他国,则虽撤魏之障,撤六国之障,信陵亦必

不救。使赵无平原,或平原而非信陵之姻戚,虽赵亡,信陵亦必不救。则是赵王

与社稷之轻重,不能当一平原公子,而魏之兵甲所恃以固其社稷者,只以供信陵

君一姻戚之用。幸而战胜,可也,不幸战不胜,为虏于秦,是倾魏国数百年社稷

以殉姻戚,吾不知信陵何以谢魏王也。夫窃符之计,盖出于侯生,而如姬成之也。

侯生教公子以窃符,如姬为公子窃符于王之卧内,是二人亦知有信陵,不知有王

也。

余以为信陵之自为计,曷若以唇齿之势,激谏于王,不听,则以其欲死秦师

者,而死于魏王之前,王必悟矣。侯生为信陵计,曷若见魏王而说之救赵,不听,

则以其欲死信陵君者,而死于魏王之前,王亦必悟矣。如姬有意于报信陵,曷若

乘王之隙,而日夜劝之救。不听,则以其欲为公子死者,而死于魏王之前,王亦

必悟矣。如此,则信陵君不负魏,亦不负赵。二人不负王,亦不负信陵君。何为

计不出此?

信陵知有婚姻之赵,不知有王。内则幸姬,外则邻国,贱则夷门野人,又皆

知有公子,不知有王。则是魏仅有一孤王耳。呜呼!自世之衰,人皆习于背公死

党之行,而忘守节奉公之道。有重相而无威君,有私仇而无义愤,如秦人知有穰

侯,不知有秦王。虞卿知有布衣之交,不知有赵王。盖君若旒赘久矣。由此言之,

信陵之罪,固不专系乎符之窃不窃也。其为魏也,为六国也,纵窃符犹可。其为

赵也,为一亲戚也,纵求符于王,而公然得之,亦罪也。虽然,魏王亦不得为无

罪也。兵符藏于卧内,信陵亦安得窃之。信陵不忌魏王,而径请之如姬,其素窥

魏王之疏也。如姬不忌魏王,而敢于窃符,其素恃魏王之宠也。木朽而蛀生之矣。

古者人君持权于上,而内外莫敢不肃。则信陵安得树私交于赵?赵安得私请救于

信陵?如姬安得衔信陵之恩?信陵安得卖恩于如姬?履霜之渐,岂一朝一夕也哉!

由此言之,不特众人不知有王,王亦自为赘旒也。

故信陵君可以为人臣植党之戒,魏王可以为人君失权之戒。《春秋》书葬原

仲、翚帅师。嗟夫!圣人之为虑深矣!

【报刘一丈书】(宗臣)

数千里外,得长者时赐一书,以慰长想,即亦甚幸矣。何至更辱馈遗,则不

才益将何以报焉?书中情意甚殷,即长者之不忘老父,知老父之念长者深也。

至以上下相孚、才德称位、语不才,则不才有深感焉。夫才德不称,固自知

之矣。至於不孚之病则尤不才为甚。且今之所谓孚者何哉?日夕策马候权者之门。

门者故不入,则甘言媚词作妇人状,袖金以私之。即门者持刺入,而主人又不即

出见,立厩中仆马之间,恶气袭衣袖,即寒毒热不可忍,不去也。抵暮,则前所

受赠金者出,报客曰:“相公倦,谢客矣,客请明日来。”即明日又不敢不来。

夜披衣坐,闻鸡鸣即起盥栉,走马推门。门者怒曰:“为谁?”则曰:“昨日之

客来。”则又怒曰:“何客之勤也?岂有相公此时出见客乎?”客心耻之,强忍

而与言曰:“亡奈何矣,姑容我入。”门者又得所赠金,则起而入之。又立向所

立厩中。幸主者出,南面召见,则惊走匍匐阶下。主者曰:“进!”则再拜,故

迟不起,起则上所上寿金。主者故不受,则固请。主者故固不受,则又固请。然

后命吏纳之。则又再拜,又故迟不起。起则五六揖始出。出揖门者曰:“官人幸

顾我,他日来,幸无阻我也!”门者答揖。大喜奔出。马上遇所交识,即扬鞭语

曰:“适自相公家来,相公厚我,厚我。”且虚言状。即所交识,亦心畏相公厚

之矣。相公又稍稍语人曰:“某也贤,某也贤。”闻者亦心计交赞之。此世所谓

上下相孚也。长者谓仆能之乎?

前所谓权门者,自岁时伏腊一刺之外,即经年不往也。间道经其门,则亦掩

耳闭目,跃马疾走过之,若有所追逐者。斯则仆之褊衷,以此长不见悦于长吏,

仆则愈益不顾也。每大言曰:“人生有命,吾惟守分而已。”长者闻之,得无厌

其为迂乎?

【《吴山图》记】(归有光)

吴、长洲二县,有郡治所,分境而治。而郡西诸山,皆在吴县。其最高者,

穹窿、阳山、邓尉、西脊、铜井,而灵岩,吴之故宫在焉,尚有西子之遗迹。若

虎丘、剑池,及天平、尚方、支硎,皆胜地也。而太湖汪洋三万六千顷,七十二

峰沉浸其间,则海内之奇观矣。

余同年友魏君用晦为吴县,未及三年,以高第召入为给事中。君之为县有惠

爱,百姓扳留之不能得,而君亦不忍于其民,由是好事者绘《吴山图》以为赠。

夫令之于民诚重矣。令诚贤也,其地之山川草木,亦被其泽而有荣也;令诚不贤

也,其地之山川草木,亦被其殃而有辱也。君于吴之山川,盖增重矣。异时吾民

将择胜于岩峦之间,尸祝于浮屠、老子之宫也,固宜。而君则亦既去矣,何复惓

惓于此山哉?昔苏子瞻称韩魏公去黄州四十馀年,而思之不忘,至以为思黄州诗,

子瞻为黄人刻之于石。然后知贤者于其所至,不独使其人之不忍忘而已,亦不能

自忘于其人也。君今去县已三年矣,一日与余同在内庭,出示此图,展玩太息,

因命余记之。噫!君之于吾吴,有情如此,如之何而使吾民能忘之也?

【沧浪亭记】(归有光)

浮图文瑛,居大云庵,环水,即苏子美沧浪亭之地也。亟求余作《沧浪亭记》,

曰:“昔子美之记,记亭之胜也,请子记吾所以为亭者。”

余曰:昔吴越有国时,广陵王镇吴中,治南园於子城之西南,其外戚孙承佑,

亦治园於其偏。迨淮南纳土,此园不废。苏子美始建沧浪亭,最后禅者居之。此

沧浪亭为大云庵也。有庵以来二百年,文瑛寻古遗事,复子美之构於荒残灭没之

馀,此大云庵为沧浪亭也。夫古今之变,朝市改易。尝登姑苏之台,望五湖之渺

茫,群山之苍翠,太伯、虞仲之所建,阖闾、夫差之所争,之胥种蠡之所经营,

今皆无有矣,庵与亭何为者哉?虽然,钱镠因乱攘窃,保有吴、越,国富兵强,

垂及四世,诸子姻戚,乘时奢僣,宫馆苑囿,极一时之盛,而子美之亭,乃为释

子所钦重如此。可以见士之欲垂名於千载,不与澌然而俱尽者,则有在矣。

文瑛读书喜诗,与吾徒游,呼之为沧浪僧云。

【《青霞先生文集》序】(茅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