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朱元璋 >

第19部分

朱元璋-第19部分

小说: 朱元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朱元璋与冯国用并马走在中军,望着旗帜如林的长蛇阵,朱元璋很有感触地说:“一下子拥有两三万人马,竟像在梦中。”
  冯国用道:“敢做梦的人能把梦变成真的。”
  忽然冯国胜骑着朱元璋赏他的百花虫战马从前军返回,说:“李善长先生在前面瓜棚里等朱将军。”
  朱元璋说:“还等什么,快带我去!”双脚一磕马肚,与冯国用、冯国胜策马飞驰而去。
  他们后面的张天佑目送一股黄尘,说,朱元璋这回翅膀硬了,吹气儿似的一下子有了两万多人马。
  郭天叙说:“朱元璋也确实行,原来我心里一点底都没有,千把人去打几万人,这不是拿鸡蛋往石头上碰吗?”
  张天佑担心朱元璋羽翼一丰,就不听郭元帅调遣了。
  “不会,”郭天叙说,“他和从前不一样了,他是谁,我姐夫!一家人还会胳膊往外拧?”
  张天佑说:“你真是一条肠子通到底的人,你听新归服的缪大亨,一口一个朱元璋是明主,把你父亲往哪儿摆?”
  郭天叙说,朱元璋手下的人用了朱字的帅旗,不是让他扔到水塘里去了吗?
  “那是掩人耳目,你都看不出来?”张天佑说,“有了冯国用、冯国胜当谋士还不算,又去求什么贤人,他能是为你父亲求的吗?”
  郭天叙有点皱眉头了,但还是说:“他总不会抢老丈人的交椅吧?”
  张天佑讥讽地说,古往今来,为抢大位,儿子杀亲爹的不是都大有人在吗?隋炀帝不就杀了父亲杨坚吗?
  郭天叙不出声了,有点听进去了,本来放下来的心又悬了起来。是啊,万一朱元璋势大力强不听调遣,那父帅不成了牌位吗?一旦大权旁落,我郭天叙还有可能子承父业吗?
  朱元璋和冯国用、冯国胜二人纵马急驰,已经望见前面有一个瓜棚,正是瓜熟季节,天热难当,部队从瓜园过,尽管人人又馋又渴咽唾沫,可没人敢下瓜田去勒索吃瓜。
  朱元璋远远望见瓜棚空荡荡的没人看瓜,只有一个面目清癯的中年人坐在瓜棚下,手执羽扇,他有一双有神的睿智的细长眼睛,儒巾儒服,透露出一种不凡的气概。
  冯国胜用马鞭一指,告诉朱元璋瓜棚下的就是李善长。
  冯国用不肯陪朱元璋一起进瓜园,朱元璋立刻领悟了他的用心,想让自己单独与李善长一晤。朱元璋早早离了大路,跳下马来以示恭谨,牵着马向瓜棚走去。
  朱元璋在瓜棚外拴了马,整整袍甲,托着头盔走向李善长,问:“先生可是百室先生?
  在下朱元璋特来讨教。“
  李善长站起来,也拱拱手,上下打量朱元璋一眼,面露喜色,说:“朱镇抚有一股少年老成之气,冯家兄弟没有看错。”
  他们席地坐于瓜棚下,李善长挑了几个瓜切开,说:“这瓜现在无主,我们来瓜分它。”
  接着,他一边切瓜一边说,如今天下也无主,正有无数英雄豪杰、歹徒贼人都想操刀瓜分天下呢,看谁刀快、刀法纯熟了。
  朱元璋会意地一笑,从他手上接过一块红瓤黑子的瓜来。
  朱元璋尝了一口,说:“好甜。怎么会没主呢?是不是主人吓跑了?”
  李善长说当然是。瓜固然难舍,脑袋更难舍,万一因为舍不得几个瓜而丢了脑袋瓜,岂不是大赔其本了吗?
  朱元璋想了想,说:“如果主人几天不回来,这瓜岂不全烂在地里了?”他对站在瓜园外的千户说:“你去找一个百户来,把地里的西瓜全摘了,分给士卒解渴。”说罢又补充:“叫吴桢拿银子来。”他问李善长:“这地里的瓜,一共能值多少?”
  李善长笑道:“我也没卖过瓜,既然将军要昭彰军纪安民心,何必细算,又何必锱铢计较?”
  “先生说的是。”朱元璋又嘱咐那千户,叫吴桢送十两银子来。
  李善长抚掌笑说:“瓜园主人发财了,西瓜成了金瓜,十两银子能买这样大小的十块地呢。”
  朱元璋说:“这么说我吃亏了。”
  李善长说:“你便宜占大了。十两银子买个好名声,那不是太廉价了吗?”二人不免会意地笑起来。
  不一会儿,队伍进了瓜地,士兵们抱着西瓜往道上运,很快在路旁堆起了瓜山。就地休息的士兵开始吃瓜解渴。
  朱元璋对李善长说自己最爱听儒士议论,开发神智。他想请教,不知天下何时能定?
  李善长说:“鄙人非诸葛孔明,坐在隆中就预知天下三分。但在下却敢说,元朝气数已尽,用上点力气,摧枯拉朽,亡国是必然的,多则十年,少则三五年。”
  朱元璋又问起在目前割据称雄的人当中,哪个可有天下?
  李善长模棱两可地说有德者有天下。
  朱元璋说:“天下有德者太多了,岂能都成霸业?”
  李善长是这样解释的:德有大德小德之分,修身之德、齐家之德与治国之德都是德,只有具备治国大德之人才可有天下。
  朱元璋又问:“韩山童行吗?徐寿辉行吗?还有张士诚、方国珍,濠州的郭子兴……”
  李善长一脸不屑神色,认为他们当中无英雄,不过是乱世中混水摸鱼者,都不值一提。
  “他们可都是割据一方的大股势力呀!”朱元璋说,“他们都不行,还有人行吗?”
  “有啊!”李善长笑吟吟地说。
  “哪个?”朱元璋问这话时,心口莫名其妙地怦怦直跳。
  “足下是明知故问。”果然李善长说,“足下不正是怀有雄心大志意欲驰骋天下的人吗?”
  朱元璋心里很受用,却也多少有点不好意思,说:“没有高人指点,也是枉然,请先生教我。”
  李善长说,古往今来,成就帝王霸业者很多,他劝朱将军哪个都不要学,只把汉高祖的文韬武略学到手,足够了。汉高祖家在沛县,将军家在濠州,相距不远,山川王气,千年不易,应在将军身上,一切都应效法汉高祖的法度,王业必成。
  朱元璋心里甜滋滋的,这正是他心底所想,便动问,首先要做什么?
  李善长说汉高祖与将军一样,起自平民布衣,他有三条,得以击败项羽取天下,一是召天下贤士为他所用,张良、韩信、萧何,缺一不可,这叫知人善任。二是不嗜杀,宽以待人,得人心,这是根本。三是扬长避短,在乱世中觅生存,合纵连横求扩展,再各个击破,统一天下势所必然。
  朱元璋一拍手掌,深感他剖析得透辟,就说:“谢谢先生教我,先生如肯委屈到我这里,可做幕中的掌书记。回头我去向郭元帅说,当有个像样的官职相委。”
  李善长摆手道:“我不做别人的官,我是冲你朱元璋来的,如果为了做官,刘福通给过我平章的官儿,不比这大?”
  朱元璋便不说什么了,这是他最感欣慰的,难得的是贤良之士把自己视为英主,这也无形中增强了自信力。
  这时吴桢拿了银子来了,他指着李善长问:“银子给他吗?”
  朱元璋说:“这是新来的书记,你怎么看成卖瓜的了呢!”
  李善长道:“卖瓜人总是自卖自夸,方才我不是自夸了好一会儿了吗?也和卖瓜差不多的。”这一说,吴桢闹了个大红脸。
  朱元璋叫吴桢用绳子把银锭一个个拴起来挂到瓜棚梁上。
  李善长弦外有音地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朱将军在定远、滁阳一带种下的瓜,一定会结下大甜瓜。
  郭天叙陪着马秀英过来了,朱元璋忙站起来:“你怎么来了?”
  李善长冷眼观察着,想不出朱元璋如此敬重的端庄女子为何人?对了,是贤慧的夫人马大脚吗?
  “我给你备了点肉干,”马秀英递上个蓝布包袱说,“行军打仗保不住有吃不上饭的时候。”
  朱元璋笑了,说:“难为你一片心,只是千军万马的,你这一包肉干不够塞牙缝的呀。”
  李善长问:“这位是尊夫人了?”
  朱元璋忙说:“正是拙荆,这位是新请来的李百室先生。”
  马秀英忙道了万福,说出了一句很不寻常的话,她说,汉将兴,才有萧何、韩信、张良出现,这真是天下幸事。经这一说,李善长当然也很自得,他在乡里间,不得志时也常以张良自居呀。看起来投朱元璋投对了,上上下下都把他当成智囊,这就有了施展才干的余地。
  李善长打量着马秀英连连说:“好面相,好面相。”
  朱元璋满心欢喜地问好在哪里?
  李善长说,一言以蔽之,这是旺夫的相,夫以妻贵,夫以妻荣。
  听起来是司空见惯的客套,其实是李善长发自内心的话。他对马秀英早有耳闻,今天初见,见她的谈吐果然不俗,他不由得在内心感叹,朱元璋有这样的妻子,真是福分啊。
  朱元璋说:“依先生说来,我今后所有的好事都因她才有?”
  李善长说:“差不多如此。”
  朱元璋开了句玩笑:“看起来,自己的运气好,不如靠着夫人的命运佳呀。”
  几个人都笑了。
  第十二章
  没生养过的少妇一次领养三个儿子,且要承诺,五年后推出三员大将。天外飞来一个不肯为妾的人,元配夫人愿与她易位,是宽容还是陷阱?
  至正十四年七月,朱元璋统兵向滁阳进发,三万人马浩浩荡荡,几乎兵不血刃地占了滁阳,一时军威大振。
  朱元璋在李善长、冯国用陪同下统兵入城,旗帜鲜明,马步军雄壮。朱元璋极为兴奋,没想到这样顺利地占了滁阳,守军几乎是不战而弃城。
  李善长也说是好兆头。
  忽然前面吵嚷起来,不一会儿,花云带着两个十几岁左右的小男孩过来,他们一见了朱元璋,一齐大哭,一个叫叔叔,一个叫舅舅。
  朱元璋认了半天,才认出来:“你是文忠外甥?你是文正侄儿?”二人点头。
  朱文正说,叔叔走了以后,他跟着娘逃难,第二年母亲就饿死了,他只好去盱眙投姑姑家,没想到姑姑也去世了,文忠弟弟正没人抚养,他们就来找叔叔了。
  “好,好,”朱元璋见他们身后还有一个更小的孩子,就问:“那是谁?”
  李文忠说那是他们半路上认识的,他叫沐英,父母双亡,他希望舅舅把他也收留了。
  “儿子不怕多!”朱元璋大声叫:“马秀英!”
  马秀英的小轿过来了,她下了轿,朱元璋对她说:“我一次给你认了三个儿子。”他挨个介绍,指着朱文正,说是大哥的孩子;这个叫李文忠,是他妹妹的孩子;这个叫沐英,捡来的。从今往后,都改姓朱,都由你管。三个孩子交马秀英了,并说五年后,管她要三员大将!
  三个孩子立即懂事地跪在马秀英面前磕头,齐声叫娘,弄得马秀英大为不好意思。
  李善长说:“尊夫人自己尚未生育,你却一次为她认了三个大儿子,她够有福气的了。”
  朱元璋笑道:“李先生也多费点心,你是大儒,给他们上上《四书》《五经》课。”
  李善长说:“责无旁贷。”
  但马秀英替李善长挡了驾。她说,几个孩子是蒙童,用不着起用大儒,过两年再请李先生传道授业,眼下,识字启蒙阶段,她就可以应付了。
  李善长说,三娘教子,极好的事。
  马秀英是个办事麻利的人,进城安顿下来后,就在居住的镇抚衙门后进院子办起了学堂。
  院子竹林前放了四张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