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朱元璋 >

第13部分

朱元璋-第13部分

小说: 朱元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原想静下心来就想方设法打听马秀英的下落,还了俗的朱元璋对马秀英更是割舍不下了,却没想到冥冥中的神灵这样巧安排,马秀英竟离他近在咫尺,使他有朝夕相见的机会,这莫非是天意吗?
  此前,马秀英、郭宁莲,还有那个赐予他珍珠翡翠白玉汤的奇女子,三个影子走马灯一样在他这个即将还俗的小子眼前转,不时地唤起他对异性的渴望,现在,这三个影子中的一个,一下子拉近了,聚焦变实了,而另两个相对地变得虚幻缥缈了。
  作为亲兵,郭子兴出行时朱元璋是不离左右的卫士,当然亲兵不止他一人,他也要轮班在帅府门前站岗或守更。
  朱元璋从小有“宁为鸡首,不为牛后”的个性,在皇觉寺出家当挑水僧,那是为了混口饭吃,没办法,他现在连徐达、汤和都不如,百户都没混上,只是个亲兵。惟一给他慰藉的是,他当亲兵可以随时有机会一睹马秀英的芳颜。
  这天,朱元璋手执画戟在门口站立。
  进帅府公干的徐达从府里出来,手里拿着一支令箭。
  朱元璋问:“领到将令了?”
  徐达说:“山寨那里给十石粮,元帅差我去护粮。”看看四下无人,小声问,“想好了没有?快走人吧!你朱元璋从小胸怀大志,给人站岗当护兵?太丢人,我都跟着害臊。”
  朱元璋的情绪却出奇的好,他轻松地说:“这有什么?韩信那样的人,还甘受胯下之辱呢,大丈夫能屈能伸才行。”
  徐达用异样的眼光看了他一会儿,才无奈地说:“你别是中邪了吧?”前几天他还一肚子委屈呢。
  朱元璋:“走你的吧,你才中邪了呢!”
  徐达怏怏走去,心里纳闷,这其中必有说道。
  朱元璋一眨眼便有道道,徐达太了解他了。
  朱元璋这几天正试图讨好郭子兴夫人张氏。讨官当,要在郭元帅面前表现才干,而想得到马秀英的欢心,先得扫清马秀英前面的障碍。他知道,张氏虽不是巾帼英雄,可在懦弱无能的郭子兴面前说句话还是管用的。
  这天张氏正在梳妆台前卸妆,从镜子里看到郭子兴进来了。见他一脸的愁闷和无奈,张氏问他是不是孙德崖又给他气受了?
  郭子兴说:“有什么办法!他除了主张劫掠,根本无大志,他又总防范着我,这不是桃花山的赵君用也过来了吗?他们联起手来,我感到事事掣肘啊。”
  张氏却不以为然,打虎要靠亲兄弟,上阵还须父子兵,有天佑和天叙、天爵兄弟俩,还能放心些。
  郭子兴不好意思说她弟弟是个饭桶,只是说:“光有忠心不行,得有能人,有谋士,有将才,可我没有。”
  张氏说:“可以出贤良榜啊,招天下贤士,为我所用。”
  “我何尝不想。区区之地,有何贤才!”郭子兴道,张了榜出去,只来了一个朱元璋,他又根本不是见榜而来。
  “这个朱元璋怎么样?”张氏问,“听天佑说,说起来头头是道,把你都听迷了?”
  “倒也没有那么夸张。”郭子兴说这个朱元璋城府很深,所言天下大势和雄起天下的大策都对,可施行起来也不容易。
  “那你怎么只叫人家当个亲兵?”张氏问。
  郭子兴说也不能光听他嘴上说呀。况且他新来乍到,尺寸之功未立,骤然委以重任,别人也会不服。
  张氏道:“有一件怪事,不知该不该说。”
  郭子兴问她什么怪事?
  张氏道:“咱家小姐和他很谈得来。”
  “这怎么可能!”郭子兴很感意外,说,“就不说他们男女有别,也是素昧平生啊。你还不知道秀英是个非礼勿视、非礼勿听的人吗?”
  “这还用老爷说!”张氏告诉郭子兴,她已见过两次了,秀英和那个亲兵有说有笑的,谈起来足有一顿饭工夫。
  “是吗?”这一说,郭子兴不由得皱起眉头,他说,“难道,他真的不是个良善之辈,来者不善?”转念一想,即使他不怀好意,马秀英也不会越雷池一步啊,从小看着她长大,还不知道她的稳重吗?
  张氏听他话里有话,就问还有别的可疑处吗?
  郭子兴道,他一来,立刻去找底下的两个百户,天叙派人盯了他的梢,他们担心,这个朱元璋是来使反间计的。
  “那可得防着点。”张氏说,“没家贼引不来外鬼呀。”
  郭子兴也叮嘱张氏,想法从丫头口中探探口气,这朱元璋哪一点叫她看中了,连女孩儿的规矩都不顾了?
  张氏点点头:“我会注意的。”
  贤才是有的,大乱的世道,贤才往往隐于草莽之中。当年佛性大师和郭山甫不约而同提到了浙西四贤是孔明、张良一样的人物,不管郭子兴怎样出贤良榜,朱元璋认定这样的人不会登门的,良禽尚知择木而栖,而况于人?
  朱元璋当然不会知道,此时他的师父佛性大师正在浙江青田县的武胜村拜访当代大儒刘基。
  刘家的房子坐落在青山碧水之间,郁郁葱葱的楠竹林拱卫着风火墙的院落,青堂瓦舍,飞檐画栋,整个院子被松柏围护着,一望可知是乡里首户。这家的主人便是在当地号称预知五百年后天下大事的刘基——刘伯温。
  今天,刘伯温正在书籍琳琅满目的书斋里接待远游讲经的佛性大师。
  刘基四十多岁,面目清癯,星目长髯,因为弃官居家,又喜欢道家之术,所以羽扇纶巾,大有老庄之风。
  佛性说:“几年不见,你在这一带已是名声大噪了,听说你对《灵棋经》大有研究,推事极为灵验?”
  刘基说:“学生岂能比得了老师?”因为佛性入佛门前教过他,所以他对佛性恭恭敬敬地执弟子之礼。
  “那都是过去了。”佛性道,“从前我只是个设塾开馆的教书先生而已,你不过跟我读过几天经书,如今则是分道扬镳了,一个僧,一个道,冰炭不同炉了。”
  刘基道:“佛家也好,道家也罢,殊途而同归。先生是从普陀山归来吗?”
  “没有去成。”佛性道,“方国珍起兵,封锁了海岛,我就想到你府上混几顿斋饭吃了。”
  “学生正愁着无法排遣时光呢,老师来得正是时候,正好聆听教诲。”刘基告诉他宋濂点了翰林,却发誓不去,章溢、叶琛虽当着差,也懒怠与贪官为伍,都赋闲在家,回头要把他们接来,陪老师多住些时日。
  佛性称他住的这地方山明水秀,真是世外桃源。
  刘基却是叹息连声,遍地烽火、四处狼烟,哪有真正的桃花源?想过野鹤闲云的日子也不可得了。
  佛性说:“说说而已,你不同于我。我垂垂老矣,心早已是槁木死灰,不问世事了。你正值壮年,为天下黎民计,你也该出山,你迟早是闲不住的。”
  刘基一面给佛性添茶续水,一面笑道:“这话可不像佛根深植的槛外人所说的。”是啊,佛门讲出世,佛性却劝人入世,岂非反复其道?
  佛性自有他离经叛道的见解:说什么六根清净,其实很难做到,无忧禅定,有时只是追求罢了。入世难,出世更难。
  刘基说:“说得好。老师何不入世,干一番经天纬地大业?”
  “这使命只有你刘伯温来担当了。”佛性说,“你不是占卜极灵的吗?你没摆过未来之卦吗?”
  “我从不为自己占卜。”刘基说,既然老师说起,他现在就摆一卦试试。
  刘基在供奉着张天师的神案前上了香,口中念念有词:上启天地,太上老君、张天师,并启四时、五行、阴阳、日月并十二天罡、十二地煞,值日功曹,天地定位,人极肇立,爰有卜筮,维此灵验,吉凶孔昭,启迪隐机。
  佛性在一旁摇着扇子笑眯眯静观。
  祝毕,只见刘基捧起卦罐轻轻摇了几下,记下制钱阴阳,连摇三次,将制钱散于案上,摆开一看,对佛性解释,这卦象倒是应了老师的话,进取在即,出仕为上,不过也有点滞怠,那是很久以后的事了,恐不能善终。
  佛性也有他佛家的说法:善始与善终是善善相因,善故善,善启恶,这是乐极而悲,否极而泰的意思。世间本没有纯正的好与坏。
  刘基说:“日后再看吧。”
  佛性说:“你是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人,你看天下雄起的各路豪杰里,哪个能成气候?”这也许是他来浙西访刘基的本意。
  “皆流寇耳。”刘基一脸不屑神色,除了私盐贩子,就是打鱼的、装神弄鬼的妖教。这一年来,方国珍、张士诚和北边的韩山童、刘福通都派人来找过刘基,请他出山,他都躲开了。不屑为伍,因为刘伯温认为他们成不了气候。
  佛性说:“良禽择木而栖呀,你自来清高、孤傲,岂能与等而下之的人为伍。但你终究会遇到明主的,你的卦象里却没有,我疑心你的卦术还未炉火纯青。”
  刘基服气,称佛性的话一针见血。
  佛性说他已知道未来的明主是谁了。
  “是哪一个?”刘基眼睛一亮。
  “看你这眼神!”佛性说,“还敢夸口长隐山林吗?”
  刘基笑了,他只有在老师面前现出本色,一扫清高、孤傲之气。
  佛性说:“此公现在还没于草莽之中,我不是靠未卜先知而行事,这个人我很熟,日后必是他崛起群雄之上,最终登大统。我已把你和宋濂荐给了他。”
  刘基说:“老师自己把仕途看成烂泥塘,却把学生往泥塘里推,何如此不公啊?”
  二人不禁抚掌大笑起来。
  小小的亲兵居然能啃动《资治通鉴》和《孙子兵法》,不能不令郭子兴另眼相看,他试着与朱元璋对了几回策,自愧不如。朱元璋看书绝不是装潢门面,郭子兴便不时地让他出出主意,尽管内弟张天佑和他的两个儿子十分反感。
  这几天郭子兴又很心烦,苦于没人商量,见朱元璋在廊下侍立,就召他上堂,让他坐下,说出了自己的隐忧,问朱元璋怎么办。
  原来,自从桃花山寨的草寇赵均用和彭大下山投来濠州后,每人都仗着兵多,全都当了元帅,小小濠州竟有五个元帅了,事事掣肘,政见不一,仗着兵多,不把郭子兴放在眼里,处处与他为难。
  朱元璋分析,那个彭大还算讲义气,人也比较正派,孙德崖却很坏,他和赵均用勾搭在一起,早晚是祸害。
  “那你说怎么办?”郭子兴问。
  朱元璋进言,及早扩充队伍,离开濠州,另辟蹊径。说得干脆。
  郭子兴点点头,话是这么说,可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呀。
  朱元璋认为,赵均用当年占山为王,打家劫舍,抢男霸女,如果不除掉他,有损义军清名。况且,这号人,本来就不该收留,一条鱼会腥了一锅汤。
  郭子兴也承认,现在是鱼龙混杂,难分良莠,赵均用手上有兵,要除掉谈何容易,内讧反而不好。所以委决不下。
  朱元璋主张不先发制人,必受制于人。
  郭子兴只是唉声叹气,他下不了这个决心,没这个勇气,也自认为没这个实力,谈了也是白谈。
  从帅府大堂下来,朱元璋没有马上走,他有意在后花园里走动着,希望碰上马秀英,或者吸引她注意。今天没有琴声,朱元璋好不失望,他不时向绣楼上张望。楼上很静,阒无人声。
  朱元璋拾起一个小石子,向楼上抛去。当啷一声,小石子在朱漆窗上响亮地打中了。
  果然奏效,拿着一卷书的马秀英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