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古代宫廷电子书 > 红楼小婢 >

第142部分

红楼小婢-第142部分

小说: 红楼小婢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今日在座的固有雪雁不认得的,泰半却都随着黛玉时极熟悉的人,见到雪雁,别人犹未如何,赵嫣然便先开口道:“雪雁,你竟肯出来了,出了门子就忘了我们不成?亏得圣人赏了你东西,我们打发人给你添妆,几个月都不见你,一会子罚你这个举人太太几杯酒才好。”

雪雁落落大方地与人见礼,笑答道:“世子妃府上尊贵,我一个小丫头哪里敢上门呢。”

嫣然听了道:“这话却无理,难道上我们家门的都是有诰命的不成?白身的好多着呢,不过是有个根基门第,你女婿是正经的少年举人,又在山海关时立了不少功,只因图清闲才没职缺,单凭这些就比世人强了几倍,你倒来妄自菲薄。”

众人听到这里,也都笑着称是,她们瞧不起娇杏这样从二房扶正丫头出身的人,倒没如何瞧不起雪雁,彼时讲究夫贵妻荣,只要是明媒正娶,人品清白,一概不论出身,来周家道贺的就有两个诰命是王府丫鬟出身,也有好些女眷强在门第上,丈夫却是白身,恐怕还比不上雪雁的丈夫有功名,而雪雁又是南华的妹子,是于连生的干妹子,谁也不肯轻慢于她。

雪雁见状,心里略略松了一口气,眼波一转,碰到湘云诧异的目光,顿时一怔。

湘云彼时回了史侯府,史侯夫人虽不喜她在荣国府的言行举止,但是湘云的身份自始至终都由不得他们怠慢,免得坏了名声,近日便拘着她在家里做针线,只告诉她必须先将嫁妆绣出来,湘云得黛玉提醒后,这回却是十分听话。

史侯夫人见了,反倒诧异,尔后略感安慰,今日过来周家道贺,便带了她同姐妹一起。

湘云坐在史侯夫人身边,在座的姑娘家竟没一个她认得的,黛玉当日宴请的姐妹们皆已出嫁,仅有张惠近日病了没过来,其他人和她这样未出阁的女孩子也说不上什么话,眼见雪雁虽是丫头出身,却长袖善舞,未曾引起旁人丝毫怠慢,不觉羡慕非常。

雪雁却是暗暗苦笑,除了赵嫣然等几个极熟悉的人不在意她的身份外,其他人岂能真不在意她是丫头出身,不过都是有身份地位的人,不在面上流露出来罢了。

雪雁自知身份,言辞间十分留意分寸,不肯留下丝毫话柄。

如此一来,原先心中略有几分瞧不起雪雁的人对她倒有些刮目相看。

好容易与众人见过了,外面请入席,戏已登台,周夫人陪着各家年长女眷在正厅,黛玉则陪着年轻眷属在偏厅,正厅说些儿女婚嫁之事,偏厅则论些琴棋书画等风雅之事。

偏厅里以赵嫣然为首,她们多是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之人,提起来便有人接口,说起唐诗谁的好,谁的不好,提到宋词则说何谓豪放,何谓婉约。

雪雁虽是个丫头出身,却通读诗书,别人说起,也能接得上,但是她坐在下面,却不肯轻易开口,以免抢了众人的风头,只有到了不得已开口的时候,方接口两句,皆是精妙之句,认得她的人不以为奇,反是没见过她的深以为异。

有两个年轻女眷头一回到周家来,因不擅此道,便微笑坐在旁边不说话,深感沮丧,低声问道:“那个对上世子妃上联的赵奶奶不说是个丫头出身?怎么竟也懂这些?”

听了这话,便有熟人悄悄地答道:“这才是家学渊源。平常应酬时,谁不知道周家的林淑人风雅已极,从古至今的典故她都信手拈来,说起诗词歌赋,随口就能做出锦绣华章,她的贴身丫头,跟着读书识字,如今嫁了一位举人,也是有身份的人了。”

先前疑惑之人叹息道:“平常在家都说些管家算账的本事,不曾想出来竟不是如此。”

那熟人听了,亦是苦笑,她也不懂这些方坐在这里。她出来几次后才明白,越是身份地位尊贵的眷属,越是讲究风雅、气度、涵养,不愿对牛弹琴,性情相投便觉亲密,日后想打听什么知道什么私下来往,偏自己每每都接不上话,结交不上她们。

黛玉虽在款待赵嫣然等人,却也没忘记这些人,亦多次过来与之寒暄,命人倒酒挟菜。

雪雁见黛玉面面俱到,心里十分欢喜。

黛玉又到正厅去了一回,查看了是否色、色妥当,又请问周夫人还有什么吩咐,周夫人笑道:“一切都好,你只管陪着世子妃并各家来客顽就是了,有什么事,还有下人呢。”

黛玉听了,笑着应是。

王夫人笑道:“大姑奶奶闲了,时常回去看看老太太,老太太日日都记挂着你。”

黛玉道:“舅母放心,我心里也记挂着外祖母呢,前儿才去探望过,等忙完这会子再去给外祖母请安。今儿史大妹妹跟着史家婶娘来了,倒是舅母怎么没带三妹妹和四妹妹过来?”

王夫人听她说起探春和惜春,微微一怔,旋即笑道:“她们两个一个腼腆,一个年纪太小,我便叫她们在家做些针线,不曾出来,难为你还记着她们。”

黛玉闻言笑道:“二姐姐已经出阁,三妹妹和四妹妹也大了,该出来见见人才是。”

王夫人却道:“你二哥哥还没娶亲,两个丫头且等等罢。”

黛玉一怔,忽然想起贾母始终不愿宝钗进门一事,听得王夫人说这话,一时无言以对。

可巧永昌公主听到了,笑问道:“我记得你们家衔着宝玉出生的哥儿比鸿哥儿媳妇还大一岁,今年十七了罢?怎么还没娶亲?可定了人家了?咱们这样人家的孩子,在这个岁数可没有几个耽搁了,鸿哥儿媳妇都出阁一年了。”

王夫人忙道:“已经在心中取定了人家,我们家娘娘也说好,只是还没过明路。”

永昌公主不觉问道:“定了谁家?”

众人也都十分好奇,她们知道宝玉出生时的异象,可那又如何?如今十七岁了,不喜读书,只喜内帷厮混,没瞧出什么造化来,他既无功名,身份也只是个五品官的嫡次子,继承不了家业爵位,虽有个姐姐在宫里做娘娘,可娘娘又不能做前朝的主儿,许兄弟一个高官厚禄,因此除了几家根基穷酸的暴发新荣之家外别人都不肯将女儿许给宝玉。

王夫人心中忖度半晌,知贾母已经无法为宝玉做主,且元春一向是赞同金玉良缘,前儿已通过声气,便意欲令人知道,遂含笑道:“取中了我妹子家的外甥女儿,只因宝玉先前有和尚说命里不该早娶,故一直没定下来了,如今他大了,正打算近日议亲呢。”

听了这话,众人恍惚想起荣国府似乎传出过什么金玉良缘,原来竟应在了这里。

永昌公主想起王夫人的外甥女薛氏宝钗当初在贾母的寿辰上亦见过,倒是好端庄模样儿,气度不俗,只是身份太低了些,不过也足以匹配宝玉,倒是后者荒唐之言人尽皆知,似配不上她,笑道:“我见过你那外甥女,果然生得极好,既是贤德妃觉得好,想必是良缘。”

剩下人等有想起薛家身份的,有想起见过宝钗的,不拘心中如何,嘴里都说好。

湘云闻得王夫人之语,也为宝钗欢喜,这些姐妹中的确只有宝钗最厚道,只是偏她因抄检大观园之故早早搬走了也没跟自己说一声,着实可恨。

等到曲终人散,晚间回到家中,向贾母回话时,王夫人说道:“我倒是觉得大姑奶奶说得有理,长幼有序,宝玉现今未娶,三丫头四丫头只怕就得耽搁了。因此永昌公主问时,我便说了娘娘的意思。”

贾母倚着靠枕,凝视着她不言不语,看得王夫人竟有一些不自在。

过了良久,贾母方冷声道:“你眼里心里只有一个宝丫头,难道世间就只有一个宝丫头配宝玉不成?你几时跟娘娘说的?怎么说的,竟让娘娘也说好,你还告诉了外人?”

王夫人低头道:“和尚道士说的金玉良缘,那是天赐的,从前老太太极信和尚说宝玉不能早娶的话,如何今日反不信这些了?何况宝丫头知根知底,性情稳重,又知道劝谏宝玉读书上进,虽说略大了两岁,但是大两岁更能妥当地照料宝玉,比别人强些。”

贾母正欲言语,忽听有人通报说凤姐生了。

贾母顿时吃了一惊,道:“怎么这时候就生了?”

王夫人脸色一变,忙问道:“是男是女?”

来报喜的却是平儿,掀了帘子进来,一脸喜气洋洋,躬身道:“恭喜老太太,贺喜老太太,老太太添了一个六斤九两的大重孙子。因奶奶说天晚了,恐惊扰老太太,故生完了才叫我过来跟老太太和太太道喜,虽是早了些,却很顺,不过半个时辰就下来了。”


第七十章

 却说凤姐自从怀了这胎之后防范得十分严密,一口外面的东西都不吃;屋里的东西都是处处检验再三;什么彩瓷粉彩等器具都撤下去了;香料也不用了;里衣也只穿棉布不用丝绸;便是稳婆也没用府里的;而是请王子腾夫人悄悄请了三个极有名的稳婆来;身份来历打探得一清二楚;发动时凤姐便吩咐平儿小红封了院子;不叫人知道,等到生下来方许她们出去报喜。

平儿暗暗惊心,不知凤姐如何防范如斯,后来凤姐平安产子,平儿往贾母这里时,小红守着凤姐,丰儿则往东院里去报喜,顺便去请贾琏回来,发动之时连贾琏都没告诉,又打发人去王家报喜。

听了平儿的话,贾母又惊又喜,双手合十道:“阿弥陀佛,这可真是大喜事。”立时便要起身去凤姐院中探望刚落草的重孙子。

平儿忙笑道:“老太太快别急,我们奶奶心里知道老太太记挂着就欢喜了,哪能劳动老太太这会子匆匆忙忙地过去?岂不是我们奶奶的罪过。”

鸳鸯听了,也笑道:“平儿这话极是,老太太竟是明儿一早过去倒好。”

贾母想了想,道:“是了,这会子院子里定然还没收拾妥当,鸳鸯,你替我同平儿走一趟,跟凤丫头就说我的话,给咱们家添丁进口是她的大功,我心里记着呢,明儿亲自去看她,洗三咱们办得热热闹闹的。”

鸳鸯答应了一声,遂同平儿出去。

及至到了凤姐院中,邢夫人已经到了,喜得眉开眼笑,贾琏在书房里得到自己有了儿子的消息,连忙撇下两个清俊小厮抬脚就跑过来,帽子歪了,靴子也少了一只,衣裳也没拢好,只隔窗问凤姐的好歹,问儿子的好歹,一个劲地道:“我有儿子了,我有儿子了。”

看到贾琏疯疯癫癫恨不得天下皆知的模样,鸳鸯忍不住扑哧一笑。

平儿叹了一口气,笑道:“姐姐体谅些罢,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我们二爷三十岁才得这么一个哥儿,可不是得了凤凰儿似的,便是疯癫这一会子也说得过去。”

鸳鸯听了,十分了然,点头道:“你不说我也理会得。”

邢夫人正在叫人抬了好一口樟木描金大箱子过来,亲自进去对凤姐道:“你公公知道你给咱们大房添了个儿子,喜欢得不得了,只是不能亲自过来,故吩咐我给你带了一箱子好东西,金玉古玩书画都有,是给咱们大哥儿的,不许便宜了琏儿!”

凤姐这几年调养得用心,生得又顺,不见疲惫,反而中气十足地道:“太太回去替我谢过老爷的恩典,只是我竟不能亲自过去谢了。”

邢夫人望着凤姐身边大红缎子小襁褓里的哥儿,念佛道:“都说得好生坐月子,你只管养着,便是不去谢你们老爷,你给咱们家添了哥儿,你就是立了大功,必然不会怪你。”

凤姐听到这里,连连答应,生了这个儿子,只觉得扬眉吐气,腰杆子都直了不少,心中不由得后悔没有早日醒悟,若是那年的哥儿生下来,现今也有两三岁了,贾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