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明天工 >

第141部分

大明天工-第141部分

小说: 大明天工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与此同时。因为技术研究和军事上地需要。李彦又想从中赚点钱。但他也知道中国这么大。既要大肆推广。又要收专利费。可能性并不大。也就只有通过自己地工厂赚钱。
    虽然李彦可以通过技术保密。以独家生产地方式获取垄断利润。又或者可以用技术入股。与部分商人合作。用寡头垄断地方式来统治市场。但问题是这个市场并没有形成。真地要这样做。市场与产业地发展速度便会很慢。这是李彦不愿意看到地。而且发生这样地情况。他也未必能够赚到多少钱。
    将市场迅速做大。李彦能够从中获得地利益。或许也不会少多少。尤其是短期来说。可能还要多赚一些。
    至于将来。李彦还有更多地项目可以赚钱。他地眼光不会停留在原有地事物上面。但是他也知道。这样地技术发展、传播方式。是不正常地。套用一句流行地话来说。那就是不利于技术地自主创新。
    实际上,专利制度看上去是限制了技术的传播,事实上却是促进了技术的发展,如果技术创新没有利益,那么还有谁会去费心费力地去做这样的事情呢?等着别人去做就是了,这就是著名的“搭便车”效应。
    在没有专利保护的时代,发明者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就会想法设法地对技术进行保密。所谓教会徒弟。饿死师傅,于是很多技术就失传了。
    而如果有了专利保护。发明者就不用担心技术公开以后,自己赚得少了,反而是别人用得越多,所得到的收益可能也就越多,某种意义上来说,专利保护制度,可以让技术更有效地推广,而不会烂在某个死人地手上而失传。
    专利保护一方面鼓励创新,另一方面又鼓励推广,而技术的公开,又能让更多的人知道技术发展的情况,可以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提高与创新。
    李彦仔细琢磨了一下这个专利保护制度,觉得这确实是一种很好的办法,但是他也知道,如果一下子提出这个办法,可能大家都会反对,至少会有一些疑虑。
    更重要的是即便这个制度得到大家的认可,也难以落实,因为缺少有力的机构来推行,对于大明的官僚体系,李彦是不大信任地,他的经验足以证明,让官府来办事,往往会变了味道,好事也会变成坏事。
    所以李彦就让郑书借着水泥技术的推广,成立了这个技术联盟,签订了一份共同的协议,看上去没有什么限制,却是为未来打下伏笔。
    这个联盟成立以后,就不局限在水泥这个单一的方面,而是将华夏系统中的纺织机械、榨油机、木工车床、机械车床、钢铁冶炼、风车水车、棋牌玩具、食品加工、新作物种植、车辆制造、船舶制造、煤炭生产、印刷技术等诸多领域的先进技术,都拿到联盟中进行推广。
    而在这些领域,除了一份基本的公则以外,具体的协议就各有不同,譬如棋牌玩具、食品加工这些就是要收费地,而且不允许随便扩散,其他地方面因为李彦想要鼓励推广,就是象征性地收费,也不限制扩散。
    对于华夏工场下面的这些新技术,天下地商人都是眼馋了很久,但都没有能够弄到手,倒不是华夏工场保密,而是这些技术的复杂性、精细性,并不是这些不懂技术,甚至也不搞生产的商人所能明白的。
    传统的商人只是做贩卖,甚至市场上的货源越少,生意越好做,加上华夏工场强悍的背景。有实力的商人也不会去挖墙脚,一般地小作坊则没有那个实力。
    华夏工场旗下工厂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工商业经营方式,规模化、机械化、专业化的生产,同样能够获得不亚于贩卖的利润,特别是李彦与商人合资。在天津、滦州办起了几座工厂,起到了很好的示范效应。
    这些因素叠加在一起,使得华夏工场地技术授权大受欢迎,购买授权,签署协议,加入技术联盟的商家也越来越多。
    除了想要技术,以组织生产的商家,还有很多贩卖这些产品的商家,也会要求加入这个联盟。以获得更好的技术支持。
    这个命名为华夏技术联盟的组织发展相当的快,很快就拥有了一千多成员,仅仅是授权费用和会员费。就已经非常可观。
    而为了更好的授权,推广技术,联盟就以会费为资金,在华夏技术学校的支持下,建了一座专门地学校,向这些商家派出来的学徒教授技术知识,这个学校被命名为华夏工学院。
    天启元年前后,辽东一直战火纷飞,江南江北也时有灾荒。不过华夏工场旗下的产业发展得都很好,偌大地明帝国,依然深藏着无穷的潜力。
    甚至于前方的战事,也为这些工业的发展提出了很多需求,直接刺激了煤铁厂、车船厂的兴建与发展。
    滦州的煤铁,有一大部分是被华夏工场消耗,或者是运送往金州。
    特别滦州煤炭的开采,规模扩大了十数倍不止,每天都有大量的煤炭通过马车、船只运往各地。
    除了工业燃料。煤炭在民间的使用也越来越多,虽然夏天取暖地需要少了,不过普及开来的蜂窝煤炉,以其方便实用,被广泛使用,也为煤炭的消耗增加了一个稳定的出路。
    煤铁是工业的基础,如果是滦州煤厂只是规模扩大得迅速,那么滦州铁厂不仅规模迅速扩大,技术提升的水平也相当的快。
    科学生产与技术管理。大量的技术资料累积。以及通过各种方式聚集起来的,这个时代最为庞大地技术工匠。使得滦州铁厂的冶炼、铸造技术都在半年多的时间里,逐步完善,快速提升,几乎已经成为这个时代大明最先进的铁厂。
    铁厂产能的放大,以及技术的提高,可以让军器局和机器厂需要的钢铁得到及时供应,军器局也能够提供更多的火铳、火炮以及铠甲。
    工部军器局制造的火铳、火炮、铠甲以及其他武器,都是优先供应复辽军,至于辽西广宁军所需,则首先清空仓库,然后才使用复辽军淘汰下来地老产品。
    这倒不是李彦厚此薄彼,有句话说得好,掌握武器地还是人,尤其是在这个时代,武器要想成为战场上的决定因素啊,还要看使用它地人如何。
    好在工部军器局的生产能力一直不怎么样,各个军镇卫所也都有自己打造兵器的军器局,另外内监还有兵仗局,工部发下来的任务,军器局还是能够轻松完成。
    徐光启被再次启用以后,与李之藻尝试用西洋人的技术铸炮,他们从澳门那边的葡萄牙处买了几门三四千斤的红夷大炮,并且打算多造这种炮。
    李之藻作为工部都水司郎中负责造炮,他的重炮思想,与李彦在军器局一直灌输的轻炮思维显然并不一致。
    不过李之藻也认识到军器局的铸炮能力似乎并不比那些澳门的传教士差多少,而这个军器局又十分排外,拒绝让西洋人接触他们的铸炮技术。
    这一点,李之藻曾经向李彦写信提出,不过李彦给予了回绝,在他看来,这些传教士代表的始终是西洋人,李彦可不想这些技术被西洋人学去,他给军器局的命令是严格执行技术保密制度,只要不是军器局的人,就没有资格知道军器局的事情,不管他是工部主事,还是工部尚书,更别说那些洋人。
    为了这件事,李之藻甚至与李彦打起了官司,李彦的回答也很明确,你想要造炮可以。想要造炮的技术则没门,除非是答应不泄露给洋人。
    事实上,现在的军器局核心力量已经被李彦抽空,譬如制造火铳最核心的就是铳管,这个部分已经全部放到精作坊,相应的人手也调了过去。军器局现在只是负责将各种零件装配起来而已,就是一个总装配的车间。
    对于李之藻、徐光启这样地技术官僚,李彦还是很欣赏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能够做得比李彦更出色。
    为了这件事,李之藻甚至徐光启都与李彦闹得很不愉快,最后李之藻只能是自己组织人手,用西洋人的技术造炮,这回李彦倒是派了人给李之藻使用,实质却是偷学西洋人的造炮技术。结果得到的资料显示,这些传教士的造炮技术并不专业,但也确实有些许可取之处。可以拿来使用。
    精作坊对火铳、火炮地研究一直都在进行,灭奴铳已经发展出升级版本的乙型,更便于携带与装填。
    长型铳的技术并没有太多突破,倒是定型了两种短铳,一种就是普通型的手铳,便于装弹和击发,还有一种改进型的三眼铳,有三个铳管,可以连续射击三次。
    这两种火铳被李彦装备在骑兵身上。虽然王国兴很想弄一支重装骑兵出来,李彦却对骑兵冲阵没有丝毫的兴趣,在他看来,用骑兵冲,还不如用火铳打过去。
    李彦试着给灭虏营中军哨的骑兵装备手铳、三眼火铳和马刀、手雷,穿轻甲,这就是标准的轻骑兵装备。
    李彦对骑兵使用的理念就是机动,他让这哨骑兵换装并简单训练以后,就去袭击建奴地牧场。
    建奴在辽南坚壁清野。并在要地重兵防守,不过在辽南广袤的土地上,一支轻骑兵拥有足够的机动空间。
    刘文炳亲自带着轻骑兵出征,他也用层出不穷地阴谋诡计证明了他是执行这种战术的最佳选择。
    在情报部的配合下,刘文炳带着轻骑兵在辽南神出鬼没,如果遇上建奴牧民,他们就会毫不客气提上马刀,冲上去大砍大杀,抢夺粮食。遇上小队的建奴也不慌张。掏出三眼铳,冲上去一阵密集的射击。往往就是一次全歼。
    如果是遇上防守兵力不多的村塞,轻骑兵就会点上火绳,然后伺机点燃手雷扔过去,虽然不会攻下塞子,却足以让建奴惶惶不安。
    当然,轻骑兵的作用还是骚扰,尽量避免遇上敌人的大队。
    整个七八月间,和轻骑兵以战代练一样,整个复辽军都在抓紧时间训练,特别是补充上来的新兵。
    在将金州营充实为主力营以后,辽东道决定再扩充一个营,也就是复州营,这两个营都采用两哨长枪兵、两掖火铳手,以及中军哨刀盾兵地配置。
    这两个营的训练科目也有些不一样,主要是依托城堡的防守战术训练。
    参谋部估计,现在这种平静的状况不会维持很久,建奴在两个方向上面临重兵,必定会做出反应。
    情报部的情报显示,建奴增加了在海州的兵力,辽南盖州、岫岩城、凤凰城的兵力都有所增加,参谋部认为建奴集中兵力拔掉辽南两颗钉子的可能性比较大,而最大的可能就是先进攻镇江堡,然后集中兵力解决金州地问题。
    镇江堡毕竟距离登莱比较远,后勤供给会比较麻烦,建奴也会看到这一点,先打镇江堡,看一看辽南明军的反应,最好是能诱出城去打。
    由于前次派出人去朝鲜勘探矿产,发现朝鲜的北部有不少的铁矿和煤矿,这使得镇江堡的位置一下子显得重要起来。
    但是镇江堡距离辽阳近,而距离金州更远,在现有的兵力条件下,肯定不能够防守两个方向,李彦的打算是在皮岛发展,建立根据地以后,再铁山,而义州,后镇江,虽然他不甘心,但是和建奴作战,恐怕还是得作持久打算。
    就某种意义上来说,辽战若是结束得太快。李彦也不会拥有如今这样的权力,当然,如果能快些结束,他倒也不会养贼自重,眼下也确实没有那个实力。
    李彦让旅顺水营护送商船到朝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