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唐碎片:另类全唐诗品读 >

第2部分

大唐碎片:另类全唐诗品读-第2部分

小说: 大唐碎片:另类全唐诗品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宫室,劳民伤财。徐惠写了一篇《谏太宗息兵罢役疏》,文采斐然,甚是可观。其中道:“……是以卑宫菲食,圣王之所安;金屋瑶台,骄主之为丽。故有道之君,以逸逸人;无道之君,以乐乐身……夫珍玩伎巧,乃丧国之斧斤;珠玉锦绣,实迷心之酖毒。……是知漆器非延叛之方,桀造之而人叛;玉杯岂招亡之术,纣用之而国亡。方验侈丽之源,不可不遏。作法於俭,犹恐其奢,作法於奢,何以制后?”大家有兴趣,可以找来读一下,反正江湖夜雨读了,觉得无论文采还是道理都不输于魏征老头那篇收藏于《古文观止》中的《谏太宗十思疏》。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病逝,徐惠痛不欲生,生了病也不肯吃药,终于在第二年就随太宗去了地下。有感于徐惠的忠贞,唐高宗给她升了一级,追封她为贤妃。对于徐惠的死,江湖夜雨觉得并不能完全归结为那种愚忠的行为。对于徐惠来说,与其说是殉节,不如说是殉情,因为她一定是非常喜欢太宗的。唐太宗虽然比徐惠大二十多岁,但是唐太宗英明神勇,文才武功,到现在还有不少美眉是他的粉丝,景仰倾慕不已。所以,深受宠爱的徐惠一定也深爱着太宗,这是我的理解。而且从我们选的这首小诗中也可以看得出来她和太宗亲密无间的关系。
  “朝来临镜台,妆罢暂裴回”,诗中的徐惠一早起来就对镜梳妆,精心打扮,正所谓“女为悦已者容”。后宫的妃子妆扮好后,自然是等着皇帝的召幸了。但皇帝嫔妃众多,未必就能召见自己,所以嘛,徐惠妆扮已毕,也是徘徊无措,心下起伏不安。但就在这时,太宗派人来召见她了,按理说徐惠应该喜上眉梢,抓紧跑过去吧?可是,聪明灵巧的徐惠偏偏在这个时候耍了一点小脾气,她说:“千金始一笑,一召讵能来”--古人有所谓对于美人千金买一笑之说,现在陛下您一声召呼就想让我去吗?
  呵呵,美眉的心事就是这样的,有时候明明是盼着的事情,却故意装成不情愿的样子,琵琶遮面,欲迎还拒,半推半就,这正是美女们尤其是徐惠这样伶俐乖巧而又有点古灵精怪的江南美眉的拿手好戏。这正像赵咏华的歌里唱的:“我不哭不笑不点头也不摇头,看着你的汗像下雨一样的流。要等你说够一百个求婚的理由,量一量我在你心中到底有多重……我不哭不笑不点头也不摇头,假装你的话还不够让我感动。我非要听够一百个求婚的理由,谁教你,你让我,等这天等了那么久。”时间过了一千多年,女儿心事还是依旧啊。不过一般嫔妃和皇帝之间,关系并不等同于现在的女生和男朋友。而徐惠既然敢和太宗玩这一手,那么我们可以推断出她和太宗之间的感情还是挺亲密的,不然哪里敢撒这种娇。如果不是皇帝正喜欢自己,好嘛,一召不来,你就直接冷宫的干活,那时候叫破天也不会召你去了。
   。。

千金始一笑,一召讵能来——徐贤妃的狡黠(2)
徐惠这首诗,虽然简短,但却非常精妙,和“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之类的诗句有异曲同工之妙,诸家唐诗选本少见有选这首诗的,真是遗憾。
  ①裴回:即徘徊。
  ②讵:岂,怎么。
  

大唐重臣们的娱乐节目(1)
耸膊成山字,埋肩不出头。谁家麟阁上,画此一猕猴。
  《与欧阳询互嘲(无忌嘲询)》
  索头连背暖,漫裆畏肚寒。只因心溷溷,所以面团团。
  《与欧阳询互嘲(询嘲无忌)》
  据说是在一次宴会上,唐太宗兴致很好,就命大臣们做诗互相嘲讽为乐。看来唐太宗不但文治武功出众,还有做娱乐节目主持人的天分。于是,国舅爷长孙无忌就拿欧阳询来开玩笑。说起这欧阳询,也是贞观年间的名臣,书法尤其出众。但由于在书法界经常一说就是“颜柳欧赵”,不少人误认为欧阳询所处的时代要在颜真卿和柳公权之后。
  欧阳询的字写得相当漂亮,他的《九成宫醴泉铭》的碑帖到现在还是青少年书法通用培训教材之一;不过他的相貌却长得实在丑陋奇特,活像一只大猴子。唐代传奇《补江总白猿传》一书中就说欧阳纥(欧阳询的父亲)率军南征,至长乐,妻为白猿精劫走。欧阳纥率兵入山,计杀白猿;而妻已孕,后生一子,状貌如猿猴。这个猴孩就是欧阳询。当然此事未必是真的,但欧阳询恐怕也长得实在太像猿猴了。所以诗中长孙无忌讥笑欧阳询“耸膊成山字,埋肩不出头”,活脱脱地一个猿人形象。
  欧阳询虽然丑陋,却也机敏聪明,他马上反唇相讥。长孙无忌长得比较矮胖,一张大圆脸。所以,欧阳询说他“索头连背暖,漫裆畏肚寒。”索头,是说头戴大厚皮帽,也有说是后脑勺上的头发,总之是说长孙无忌脖子粗短,帽子或头发直接盖满了后背;所谓“漫裆”,古人的袍服里面裆是开着的,也没有拉锁什么的,可能是由于长孙无忌太胖,大肚子一撑,裤裆就开得太厉害了,于是长孙无忌不得不缝紧了裤裆。接下来这两句说的有点过,长孙无忌的诗中只是嘲笑欧阳询的相貌而已,而欧阳询却攻击得更过份:“只因心溷溷,所以面团团。”溷,是肮脏污浊的意思,长孙无忌就算长着一张大饼子脸,和心地肮脏不肮脏有什么关系?而且长孙无忌身居高位,本来就有不少人猜忌他,所以说这样的话,确实有点过份了。
  李世民见闹得比较过份了,马上来了个刹车动作--“李世民沉下脸来说,你难道不怕皇后(长孙皇后)听见吗?(太宗敛容曰:“汝岂不畏皇后闻耶!”)抬出长孙皇后来,比较恰当地终止了两人的争执。有的文章说,从此事看出,唐太宗还是偏袒自己的大舅子,他大舅子嘲笑人家可以,人家说他舅子两句就不行了。江湖夜雨觉得,并不完全是这么回事,欧阳询那句“只因心溷溷”,确实有点越界犯规了。
  不过从这两首诗可以看出,虽然欧阳询和长孙无忌在《全唐诗》中都存诗不多,但他们俩的诗才还都是不错的。长孙无忌的这一诗写得也非常好:
  侬阿家住朝歌下,早传名。结伴来游淇水上,旧长情。玉珮金钿随步远,云罗雾縠逐风轻。转目机心悬自许,何须更待听琴声。
  回雪凌波游洛浦,遇陈王。婉约娉婷工语笑,侍兰房。芙蓉绮帐还开掩,翡翠珠被烂齐光。长愿今宵奉颜色,不爱吹箫逐凤凰。
  这两首似乎早早就有了宋词中的风味。权倾一时的重臣长孙无忌,心中也是有儿女柔情的一方天地的。
  初酝一缸开,新知万里来――奇宝《兰亭序》后的阴谋和友情
  邂逅款良宵,殷勤荷胜招①。弥天俄若旧,初地岂成遥。
  酒蚁倾还泛②,心猿躁似调。谁怜失群雁,长苦业风飘。③
  《答辨才,探得招字》
  初酝一缸开,新知万里来。披云同落寞,步月共裴回。
  夜久孤琴思,风长旅雁哀。非君有秘术,谁照不然灰④。
  《设缸面酒款萧翼,探得来字》
  全唐诗中的这两首诗,如果不了解其背后的故事,不免也就轻易地揭过去了。这两首诗也是一唱一和之作,看起来貌似相见恨晚,彼此惺惺相惜。不像长孙无忌和欧阳询那两首诗一样唇枪舌剑各不相让。可谁能想到,这背后却隐藏着一个惊天大阴谋。
   。。

大唐重臣们的娱乐节目(2)
前一首的作者萧翼,当时正穿着一身破旧的黄衫,而且显得十分潦倒贫困。他在黄昏时分来到古寺中。而辨才是寺中的一个和尚。注意,是辨才老和尚,不是那个和高阳公主有私情的辨机和尚。辨才见萧翼仪表非俗,就和他攀谈上了。两人都是喜欢琴棋书画的人,越聊越是投机。辨才一高兴,就把萧翼请入僧房,两人下围棋、弹琴、投壶、握槊(类似于掷骰子,传自胡人的游戏)、谈说文史,越来越感到投机,于是当夜就把萧翼留宿在寺中。当时寺中一缸酒初熟(即诗题中的“缸面酒”),两人对饮酣醉后,赋诗为乐(看来唐朝时佛寺的戒律也不严,佛寺中也能饮酒),于是两人探字作诗(随机选字为韵),辩才探得“来”字韵,写下后面那首诗。在诗中,他称萧翼为“新知”,并且诉说夜久琴孤、知音难觅的寂寞之意,通过“非君有秘术,谁照不然灰”之句,可以看出辨才自比不然(同燃)的死灰,本无有激情,无人理睬,但萧翼的到来使他的心情大为快慰。而萧翼选到的韵是“招”字,萧翼这首诗充满愁苦之色,这穷书生的样子装得可是活灵活现。其实,他并非是穷酸书生,而是唐太宗李世民派来的一个“高级特工”。那么,他的目的是什么呢?
  原来,李世民酷爱书法,对王羲之《兰亭序》这篇千古名作更是如痴如狂地喜爱。《兰亭序》此帖一向被王家人视为至宝,传到王羲之的第七代孙智永和尚这一代时,由于智永没有子女,他死前将《兰亭序》传给了弟子辨才和尚。辨才和尚将之视为珍宝,藏在卧室梁上特意凿好的一个洞内。太宗听说《兰亭序》在辨才那里,便三次召见辨才,想要他捐献出来。但辩才诡称经乱散失不知所在,已毁于兵火。太宗不是蛮不讲理的皇帝,也不好来搞刑讯逼供什么的,于是强攻不成,改为智取。他派监察御史萧翼扮成书生,并带王羲之的其他几幅杂帖,找机会接近辨才和尚,相机取事。
  这一切,蒙在鼓中的辨才哪里知道?他和萧翼越聊越高兴。萧翼渐渐把话题引到书法上面,萧翼夸口说:“我得到二王(羲之、献之)的真传,还携有二王难得的真迹。”于是,他掏出来给辨才看,辨才酒也有###分浓了,争胜之心已起(看来佛家所说的“无争竞心”辨才和尚修为多年却依然没有做到)。辨才微微一笑,对萧翼说:“你那几幅虽然也是真迹,但这真迹和真迹也大不一样,这都不是王羲之最佳的作品。”萧翼问:“那你收藏有什么帖?”辨才说:“《兰亭序》。”萧翼当时想必内心中激动得不得了,但他还是不动声色地假意道:“《兰亭序》据说早就毁于兵火了,哪里还有真的,假的吧?”辨才见他不信,一激动,就从梁上拿下绝世奇宝《兰亭序》给萧翼看。萧翼看了,记在心中。于是找个机会趁辨才不备时就偷走了《兰亭序》一帖,赶快跑到一个官家驿站上,出示密旨给兵卒看,当地都督齐善行听了讯息,赶快来拜见萧翼。这时候,萧翼换上了官服,和齐都督一起又回到寺中,萧翼对辨才和尚说:“我是奉旨来取《兰亭序》,现在已经得手了。”辨才和尚惊怒之下,当场就晕死过去了。萧翼乘上快马,以最快的速度赶回去给唐太宗报喜。唐太宗大喜过望,加封萧翼为员外郎,升为五品,赐银瓶一个,金镂瓶一个,玛瑙碗一个,并装满珍珠;还有皇宫内厩带着宝袞勒辔的良马两匹,大宅院田庄各一处。一开始,唐太宗很是恼恨辨才和尚欺君瞒上,但看在他年老的份上,也没有加罪。赏赐他帛三千缎,谷三千石,下旨从越州财政中支付。辩才领了这些“赏赐”,心里恐怕也不是滋味,他将这些钱财造了三层宝塔。经此事后,辨才又惊又气,从此吃不下饭去,没到半年就死了。唐太宗对《兰亭序》太过喜欢,于是死时将其随葬于墓中,《兰亭序》自此不复存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