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三国之兵临天下 >

第143部分

三国之兵临天下-第143部分

小说: 三国之兵临天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陶胜叹息一声,“这一天陶家也是盼望已久。”
    如果说陶胜对刘璟的态,之前因为女儿陶湛的缘故,使他心中多少有点芥蒂,但此时他心中一点点隔阂也荡然无存。
    两人的笑容和言语都变得坦诚起来,刘璟沉吟一下道:“就不知黄祖的誓言能维持多久,我们还是得当心。”
    “这倒没必要担心。”
    陶胜笑了笑,“黄祖此人虽然对外人卑劣,但他有一个优点,那就是在江夏郡内,他一般很守诺言,这也是他很讲究在江夏郡内的名声,既然他答应不再拦截陶家船只,那一般他就不会食言。”
    “这样最好不过。”
    这时,刘璟又想到一事,便问道:“陶家有没有办法搞到上好的精钢?就像那把方天画戟一样铁质。”
    陶胜眉头微皱道:“如果是普通铁,陶家可以很容易搞到,不瞒公说,陶家在丹阳县也有两座铁矿,招募几千工人开矿炼铁,只是炼出铁必须卖给江东官府,不准外运,当然,陶家也有办法运出来,关键是公是要上等精钢,少量的话可以搞到,大量的话有点困难。。。。”
    刚说到这,陶胜猛地想起一事,连忙问道:“不知公急不急?”
    刘璟想了想道:“倒也不急,一年之内都可。”
    “那就没有问题了。”
    陶胜兴奋地解释道:“炼制精钢的关键不是技术,而是要使用上好石碳和碳粉,碳粉容易弄到,但石碳江南和荆州都不多,巴蜀却有,我可以从巴蜀大量购买石碳,再从丹阳运来精钢矿,再烧制些碳粉,我们就在柴桑开炼,公要多少有多少。”
    石碳是煤,煤的发热量高,可以炼出优质钢铁,刘璟心中也有些跟着兴奋起来,他快步走到墙边的一幅大地图前,很快找到了丹阳县,他这才恍然大悟,原来丹阳县就是后世的马鞍山。
    “这件事宜早不宜迟,尽快实施。”
    “公放心,后天就放船队去巴蜀,一次便可运回几万斤石碳。”
    “还有炼铁的工匠!”
    刘璟又提醒他道:“打造方天画戟之人虽已去世,不知他的后人有没有得到真传,如果能找到他们。。。。。”
    “这倒不必!”
    陶胜笑着摆摆手,“中原好一点的炼铁工匠都被曹操收罗去许昌了,不过,自古兵匠出越国,在吴郡和会稽郡那边,我能找到最优秀的铁匠,绝不亚于打造方天画戟那位老工匠。”
    。。。。。。。。
    陶胜告辞而去,刘璟背着手在房间里慢慢走着,他亲眼见识过曹军骑兵的凌厉凶猛,江南之兵远远无法匹敌,虽然江南之兵可以利用水军的优势自保,但这并非长久之计,关键是要有自己的优势军种。
    像虎豹铁骑、先登死士、白马义从,这些军种各有优势,在战场上能以一当十,他刘璟也需要有这样一支特殊军种,成为他的王牌军,将来能与曹军抗衡。
    尽管这只是一种初步想法,但刘璟心中已非常炽热,他立刻要付诸实施,尽管这需要数年时间来磨练整合,但关键的第一步,他一定要迈出去。而且上苍对他也特有眷顾,把陶家这样的大商家送给他,为他的梦想成功增添了强大的助力,如此,他怎能不尽力而为。
    这时,朱珣出现在门口,恭敬道:“司马,你找我吗?”
    刘璟一回头,笑道:“是啊!请进来坐。”
    朱珣走进房间,行一拜礼,随即坐下,刘璟笑着问道:“这次清查周家的土地钱物,得了多少?”
    战争结束后,周家第一个被查处,不过看在最后周家愿意协助江夏军的份上,刘璟便饶了周家死罪,将他们家族悉数逐出柴桑,没收其房产土地,朱珣取出一本清册,递给了刘璟,“周家很狡猾,事先便将钱物转移去了武昌,所以在财物方面收获不大,在他们庄园里清查出一万多石粮食,这是最大的收获。”
    “土地呢?”刘璟不露声色问道,这才是他最关心的东西。
    “上田有六十顷,六千亩,主要集中在柴桑南面的浔阳江两岸。”
    才六千亩,少了,刘璟沉吟一下,又问道:“那官田有多少?”
    “回禀司马,官田大约也有四千亩。”
    加起来才一万亩土地,还是不够安置,刘璟之所以急需良田,是因为即将有两千户左右民众将从武昌和夏口一带迁来,这些都是战俘的家眷,战俘自然会成为刘璟的士兵,那么他们的家眷也需要安置。
    按照每户十亩的最低标准,至少需要两万亩土地,现在还有一万亩的缺口,刘璟忍不住看了一眼朱珣,朱家可是柴桑最大的地主,有上田数顷,耕牛更是不计其数,他们能不能拿出一部分土地。
    朱珣笑得有点尴尬,他明白刘璟眼神里的意思,其实朱家也是全力支持刘璟,在上一次对江东的战役中,之所以能大量动员民夫,主要就是周家起的作用。
    周家可以出粮出人,但要周家拿出土地,这就有点难办了,土地是周家的根本,没有了土地根本,周家就会走向衰亡。
    但朱珣也知道,周家若一毛不拔,恐怕刘璟这一关也难过,他想了想便道:“司马,我回去和父亲商量一下吧!看看朱家是否也可以尽点力。”
    刘璟眼睛笑眯了起来,他要的就是朱珣这句话。
    “我也不会亏待朱家,我可以给你们一个承诺,朱家拿出多少上田,我就在下雉县给朱家两倍的土地补偿,平原山地任凭朱家挑选。”
    朱珣起身行一礼,“司马请放心,明天一早,我会给予答复。”
    。。。。。。。
    朱珣的父亲名叫朱良,正是朱家家主,当天晚上,朱珣便和父亲一起商议刘璟提出的置地方案。
    朱良年约五十岁,长得矮矮胖胖,肥头大耳,一脸笑容和善,但他却是一个为狡黠精明之人,自从他掌管朱家后,二十年来,朱家的土地和耕牛数量便翻了一倍。
    朱良背着手慢慢踱步,口中自言自语道:“用柴桑换下雉,又是用熟地换生地,纵然是两倍补偿,在地价上还是吃亏买卖,要知道一亩柴桑上田可以买亩下雉上田,不过,由此得刘璟一个大人情,也不算吃亏,但有一点,必须让刘璟知道,我们朱家可是吃了大亏。”
    朱珣见父亲算得为精明,心中不由暗叹一口气,“父亲,只要我们全力支持他,他将来一定不会亏待朱家,不用这么斤斤计较。”
    “那好吧!他需要多少田地?”
    “至少一顷。”
    朱良脸上的肥肉剧烈抖了一下,这是他们朱家成的良田啊!多少年的心血都白费了,不过朱良也是一个有眼光之人,既然陶家都肯在刘璟身上下血本,朱家为何不能。
    他沉思良久,道:“你可以答复刘璟,这顷良田是朱家对他的全力支持,不用下雉县的土地置换。”

第167章 有客自江东来

    接下来的十几天内,黄祖开始履行他的诺言,根据柴桑提供的战俘名单,陆续向柴桑迁移他们的家眷。
    这些战俘家眷大部分是依附于黄祖的佃户的奴户,迁移比较顺利,由于江夏水网密布,家家户户都有船只,所以迁移几乎以水为主。
    长江上开始出现了密集的小船,一艘小船就是一户人家,装载着微薄的家产,箱笼、被褥、陶罐、农具等等,船头还有瘦弱的孩和白发苍苍的老人,男人和女人小心翼翼地摇船,避开水面的风浪,以及对新生活的向往,从武昌和夏口驶向柴桑。
    在柴桑码头上,当地官府早已准备就绪,由县丞朱珣全权负责此次安置,他已在码头上摆下数十张桌案,一多名衙役连同数名士兵里里外外地忙碌着,有的负责登记,有的负责安排食宿,虽然忙碌喧哗,却安排得井井有条,并不混乱。
    在码头上,已经排满了数十条长长的队伍,一家家地登记入籍,不时有被俘士兵和家人团聚的感人场面出现,一家人紧紧拥抱在一起,相拥而泣,连城头上远远观望的刘璟也不由动容,默默地注视着一家家的亲人团聚。
    这时,柴桑以东的江面上驶来一艘五的大船,船头站着一名十岁左右的男,身材高大,留有一尺长的黑须,相貌清雅,此人正是从东吴前来柴桑的鲁肃,奉孙权之命和刘璟商谈战争善后事宜。
    这可以说是孙刘两家近十年来的第一次,尽管当年换取孙坚尸体时两家曾有过协商,但那是一种在愤懑和仇恨中的协商,留下来的是难以和解的世仇。
    而这次鲁肃前来,却是孙权感于刘璟的诚意,尽管双方刚刚结束一场大战,但刘璟处理敌军阵亡者的方法和他提出的建议都让孙权颇为欣赏。
    此举当然远远不能弥合孙刘两家世仇,不过却在世仇中开了一道口,使老死不相往来的孙刘两家第一次开始接触。
    鲁肃站在船头,见江中一艘艘小船驶向柴桑码头,柴桑码头上早已船只密集,热闹异常,这些小船内明显都是举家搬迁,令鲁肃心中颇为奇怪,这是发生了什么事?
    “去问一问,发生了什么事?”鲁肃吩咐一名手下道。
    这时大船已经靠近柴桑码头,座船的前后左右都挤满了迁移的小船,手下伏在船舷边打听了片刻,这才回来禀报:“启禀将军,听说不久前黄祖偷袭柴桑,大败,这些船只都是被俘士兵的家眷,从武昌或者夏口迁来柴桑。”
    鲁肃这才恍然,原来黄祖和刘璟又打了一仗,他也看得出是黄祖吃了大亏,否则这些被俘士兵的家眷怎么来柴桑?
    不过鲁肃还是挺佩服刘璟,他重视人,从这次他和江东交换回战俘,到今天他又要战俘的家眷,可以看出刘璟的思,他非常在意人口,这其实就是一个统治者的思想。
    鲁肃忽然有一种明悟,为什么孙权这么看重刘璟,他派自己前来,与其说和他完成战争善后事宜,不如说是想利用这次契机和他建立一种关系。“将军,向漕河那边走吧!”
    一名士兵指着东面漕河大喊:“漕河上宽阔,这边拥挤了。”
    鲁肃远远看了一眼漕河,心中叹了口气,点点头答应了,“可以!”
    大船调头,驶出了被小船挤满的码头,向另一端的漕河驶去。。
    刘璟此时正在码头上视察安置移民的进展状况,朱珣陪同他在一群群移民中穿行,“虽然帐篷奇缺,不过各大家族都很帮衬,食宿基本上已解决,大部分人都会安置到浔阳江两侧,根据地势和河流情况形成十几个村落。”
    “那新房舍怎么办?”刘璟又问道。
    “房舍比较简单,这些移民家境大多贫寒,都是夯泥为屋,现在也这么处理,浔阳江两岸木材也充足,只要划定土地,他们自己便可解决新舍问题,也有两余户人家条件较好,他们准备在县城内置宅。”
    刘璟点点头,又嘱咐道:“虽说他们可以自己解决,但官府也不能置之不顾,还是协助他们筑房,若人手不足,我派士兵协助,性就让这两千多降兵去给他们家人建宅去。”
    朱珣也笑了起来,“司马放心吧!官府不会置之不顾。”
    这时,一名士兵飞奔而至,向刘璟禀报道:“启禀司马,江东有使者到来,使船已到漕河!”
    刘璟一怔,回头向漕河望去,只是漕河入口处附近停泊着一艘大船,船头插着一名紫色角旗,意味着这是一艘官船,他立刻意识到,这一定是孙权对自己的信有了答复。
    刘璟心中大喜,将码头之事交给了朱珣,他翻身上马,带着十几名随从向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