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汉朝有一世宦,洛阳县人,姓郝名鸾,字跨凤。他父亲在日,曾做镇殿将军,母亲诰命夫人。不料父母双亡,又无兄妹。这郝鸾生来面如重枣,两道浓眉,身长七尺有余,腰宽背阔,勇力过人。又兼诗词歌赋,件件皆精,生平性格超凡。将父母所留百万家资,专结交天下豪杰,而且挥金如土,扶危济困。不上几年,家业荡尽,房屋又遭天火而焚。家人奴仆各自散去,只有一个老家人相随,思想再造房屋,无有银钱,虽有些相好捐资,郝鸾不肯受人分文,只与家人住在祠堂之中,每日演习武艺而已。光阴迅速,不觉一年有余,时至隆冬,大雪纷纷,适有朋友请至城中饮酒赏雪。至晚出城回祠堂,雪风更大,望见房舍如银装砌一般。这郝鸾冒雪而行,刚到升平桥边,上桥行走,耳内听到卖剑之声,那时郝鸾听了“卖剑”二字,他便住了脚,抬头一看,只见一个道者,头戴铁冠,身穿元色道袍,手捧三口剑。这郝鸾走向道者面前,将手一拱言道:“道翁宝剑...
() 第一章你有梦想么? 台上的老师口若悬河的讲着课,魏杰的思绪却飘到了九霄云外。直到下课铃声的响起,魏杰才缓缓的回过神来。 收拾好书本,魏杰走出了教室。完全不在乎周围人投来的异样目光,他只是自顾自的朝着教学楼外面走去,仿佛完全与世外隔绝,只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之中。 魏杰现年18岁,可是他的外貌看起来完全不像是一个18岁的成年人。 穿着一件黑sè衬衫,加上一套剪裁合体的黑sè西装,脚踏一双黑sè的小牛皮鞋。这样的着装放到任何一个18岁的年轻人身上都会让其显得成熟稳重。 可是这样的衣服穿在魏杰的身上,以他120公分的身高再配上一张稚嫩却清秀的脸,给人的感觉完全是一个六七岁的小男孩罢了。 自从魏杰七岁时,母亲忽然病逝之后,他的身形与外貌就仿佛定格了一样。十多年过去了,他的身高与外貌完全都停留在了七岁之时,一点也没有变化。...
洪荒世界,奇幻神妙。先天之民遍布于此,或洪荒异种、或先天灵物,于此之间自行修炼,乃恒古一大奇观。 此时的昆仑山还没有天下第一山之称,因其面前还有一座可接通天地存在的巨峰——不周山。 虽是如此,但昆仑山依旧称得上是一座万妙‘灵山’,因此山中有后来赫赫有名的三位圣人结庐于此。故称之万妙可谓不过。 “兄长?我等就眼睁睁看着那一道鸿蒙紫气落他人之手?”此刻,昆仑山中某一处清新淡雅的洞府之内,正有一人盘坐于蒲团之上。 此人看上去虽有一派仙风道骨之资,但在说出此话之际,很明显的在其脸上浮现出不甘与犹豫的神态出来,似正有什么事情让其左右为难。 而在其上首之处,赫然端坐一位白眉白须,一身白色道袍的老者。不仅如此,于此人对面,同样端坐着一位面相威严的男子。...
著名作家张炜介绍(1) 1980年张炜毕业于烟台师院中文系,而后长期做历史档案资料研究工作,在四年多的时间里,与他人一起编纂出版了《山东历史档案资料选编》33卷,达一千多万字,成为他创作中最重要最宝贵的案头工作,也是他最初的学术研究、丰富的资料积累准备的过程,为后来更艰巨的创作计划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张炜第二阶段的创作开始转向厚重沉郁,反响趋向热烈。这个时期的代表作品有中篇《秋天的愤怒》《秋天的思索》,短篇《冬景》《海边的雪》等。 1987年,张炜在基层挂职,使其有机会在长达六年的时间里深入民间,几乎跑遍了整个半岛地区,搜集了大量民间文学和民间传说。这期间他花费许多精力投入古代航海家徐福的民间传说及学术研究工作,编纂出版了六卷本民间文学文丛《徐福文化集成》,计有二百余万字。...
美战地记者亲历伊拉克战争 第一部分(1)前言:解读伊拉克战争的真相 ——Generation Kill中译本前言 《美军战地记者伊拉克战争亲历记》是一部战地纪实文学作品,它的英文原名是《杀戮的一代:魔鬼狗、冰人、美国上尉以及美国战争的新面目》(Generation Kill:Devil Dogs, Iceman, Captain America, and the New Face of American War)。它的作者——《滚石》(Rolling Stone)杂志的特约编辑埃文·赖特,是经美国军方同意随军进行“嵌入式”采访的记者。在六个星期时间里,埃文?赖特乘坐一辆没有装甲的悍马车,与海军陆战队的先头部队第一侦察营B连2排的23名海军陆战队员一起,从科威特边境的马蒂尔达营越过幼发拉底河直抵马格达,亲眼目睹了美军的入侵行动并以生动的笔触描写了这些冒着枪林弹雨、冲锋陷阵的军人在身体上、精神上、道德上、情感上的种种感受。...
《士兵突击》 兰晓龙 著作者:兰晓龙出版社:花山文艺出版社出版时间:2007-2ISBN:7806739600字数:416000定价:32.00元 【作品简介】 金戈铁马,斗志男儿,士兵的精神世界丰富和冷峻;一个有着性格缺点的普通农村孩子,他单纯而执着,在军人的世界里跌打滚爬。因为他的笨,让全人受累;因为他的认真,让全连队为之感动;因为他的执着,让全营战士为之骄傲。 虽然他的家乡祖屋在爆炸声中变成一堆瓦砾,却无法阻止他坚毅的军人步伐;善良的怜悯,并未使他忘记军人的职责,枪杀毒犯……他在种种困厄和磨难中百炼成钢。 他的名字叫——许三多。 【作者简介】 兰晓龙,1997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后进入北京军区战友话剧团成为一名职业编剧。曾创作话剧《红星照耀中国》,电视剧《石磊大夫》、《步兵团长》。话剧《爱尔纳·突击》于2002年获得全军新剧目展演编剧一等奖,2005年2月获得老舍文学奖、曹禺戏剧奖。...
笠翁在南京(1)公元一六六二年深秋,震惊朝野、朝廷特旨严刑密审的《明史稿》案的主犯庄廷鑨即将开庭问斩的前夜,五十二岁的清代名士李渔,几经周折与间阻,终于携带家小僮仆五十余人,从杭州顺利迁移到了南京,实现了他内心向往多年的一个狂热念头。 此前,他曾好几次带着侍妾去那里拜访朋友或进行商业考察,当然也不忘顺便打听一下房价,对这座金粉繁华、歌舞升平、被后来《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誉为“菜佣酒保都带六朝烟水气”的江南古都,怀有莫可名状的心仪与投契。然而,终因亲友们的劝阻以及经济方面的压力,多年来一直举棋不定。作为全国闻名的畅销书作者兼养生专家,西湖的山水和人文环境固然让他眷恋,但杭州地方当局对打击盗版市场的暧昧态度,对像他这样靠版税过日子的人来说,简直是天大的灾难。加上这些年来惨淡经营、好不容易攀交的几位权力部门的官员先后调职,也足以让人心灰意冷了。更要命的是,尽管李渔对...
海 内 最 富(一)【解说】 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初的一天,住在中国上海的一对年青夫妇,正在筹备一次路途遥远的旅行,旅行的目的地是丈夫的老家——山西。这是他们婚后第一次回乡省亲,所以准备工作就做得更加慎重、充分。 这对年青夫妇的名字叫孔祥熙和宋蔼龄。日后,他们将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家庭之一。宋蔼龄对这次旅行,内心充满了不安。 1973年,美国传记作家罗比·尤恩森,曾用这样的语言描述了宋蔼龄内心的感受:“据她所知,那里的生活是艰苦的,原始的。” 但以后发生的事证明,宋蔼龄完全想错了。当她坐着一乘由十六个农民抬着的轿子,进入孔祥熙的故乡山西省太谷县时,她惊异地发现了一种前所未闻的最奢侈的生活。罗比·尤恩森在宋蔼龄的传记中写道,仅在这个院子中服侍宋蔼龄的佣人仆役就有七十多人。这样的事并不仅仅发生在孔祥熙一个家族之中,这座县城中许多商人家族都过着同样的日子。因为当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