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作人精选散文集谈关公越缦堂日记补第五册咸丰八年戊午正月下云:“初七日甲申晴。下午进城至仓桥书肆,借得明人张育父丑清河书画肪十四册,归阅之。其论书画颇不减元人,间附考证亦多有据,又全载昔人题跋及诸评论,皆有意致可观,丑自赘者亦楚楚不俗,最宜于赏鉴家。昔钱思公尝言于厕上观杂书,未免太亵,找了出来,我不是赏鉴家,没有什么用处,也只是看看题跋之类罢了。卷一开首是钟繇,对于他的兴趣却并不在法书,还是由于世说新语所载司马昭嘲钟会的话:“与人期行,何以迟迟,望卿遥遥不至。”其次是因为书。画肪上所录的一篇贺捷表,严可均辑全三国文卷二十四根据纤帖录有全文,今转抄于下:“臣爵言。戎路兼行,履险冒寒,臣以无任,不获扈从,企伫悬情,无有宁舍。即...
我的储物柜是一四五号,于晶的一四六号,在我隔壁,一向受同学欢迎的她今日十六岁生日,储物柜门上黏满小礼物,从贺卡到小玩具、锁匙扣、花朵、巧克力都有。 每个经过走廊的同学都看得到,连老师都说:“这女孩学校生活愉快。” 我送于晶一块紫水晶,小心翼翼贴在铁门上。 她一定还在美术室赶工,于晶有点怪脾气,她对功课要求甚高,不满意的话,改了又改,做了重做,直至过得了自己那关,所以时时放学后还留在课室。 至于我,我听从家母的吩咐:“子都,九十二至九十六已经很好”,当然,这样要求也并非中庸之道,常遭同学取笑:“嗯,只得九十一?子都的妈妈会杀死她。” 我取出外套与背囊,正预备离去,忽然听见有人争吵。我抬起头,是方家伟与桂兴,两人表情狰狞,恶言相向。...
初恋是两颗心第一次碰撞。 就象两块带电的云,在天边静静而盲目地浮动着;忽然,它们碰到一起了,即刻发出夺目的闪电。就在这一瞬间,它们由原先那灰布似的、无生气的、凝滞的样子,变得一片灿烂辉煌;现出轮廓,现出层次,。现出重峦叠嶂般雄美动人的奇观。整个天宇因之变得生机十足、无限广阔和深远,整个大地也给这瞬息间闪耀的强光映照出另一番景象。天地万物顿时变得美妙、神奇、不可思议了。 心儿,你就这样、在这一撞之下,一切都变了。快乐的电光一下子把你照得通亮! 然而这快乐是游离不定的。冥顽的心刚刚被唤醒,一点清醒,多半朦胧。一如这闪电,忽明忽灭;一切好似历历在目,转眼便渺茫无迹。它又逼真,又虚幻,糅合着苦恼,掺杂着企盼。世界上凡是没有达到的,都是最美好的。正因为它的大部分只能用幻想去虚构、去补充、去填满,它才令你痴迷!...
前陆军少将、集团军军长沈三山,愁肠百结地蹲在地上。 那个最大的西红柿红了,早上还是趣青一团,象新枪烤蓝似的绿得发黑。中午便象被人猛击一掌,变得惨白。下午就露出了缕缕网络般的红晕,天还未黑,便火烧云似地红成一片了。 沈三山曾希望它一直长下去,直至成为这个世界上从没有人见过的西红柿王。 然而现在,它开始红了。红了的西红柿不会再长大。 腰痛得厉害。那里嵌着一块同瘦肉颜色差不多的日本原装弹片,沈三山的肉皮很随和,当年宽宏大量地接纳了这块金属弃物,用血脉筋络象包饺子一样,把它裹得严丝合缝。以至于解放后医生认为,把它取出来的危险比搁在里头还大。医生说完这话时,紧张地盯着年富力强的少壮军官,生怕他非要动刀,出了事不好交待。...
作者介绍:三岛由纪夫(1925~1970) 三岛由纪夫的文学活动,大致以60年代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唯美主义色彩较浓,后期表现出一种可怕的艺术倾斜和颠倒。前期主要受20世纪初法国作家雷蒙。拉迪凯(1903一1923)和19世纪英国作家王尔德(1854~1900)的影响,大多描写青年男女的性苦闷和浪漫的爱情故事,以不少笔墨刻画变态心理和风流韵事。代表作有《虚假的告白》(1949)、《潮骚》(1954)、《志贺寺上人之恋》(1954)、《金阁寺》(1956)等。 1970年11月,三岛由纪夫煽动军队组织武装政变失败,切腹自杀。他是一个在政治思想上谬误多端、在艺术上的成就又不容抹煞的复杂人物。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作者:清.张南庄 刘复 注序一序二第一回 五脏庙活鬼求儿 三家村死人出世第二回 造鬼庙为酬梦里缘 做新戏惹出飞来祸第三回 摇小船阳沟里失风 出老材死路上远转第四回 假烧香赔钱养汉 左嫁人坐产招夫第五回 刘莽贼使尽老婆钱 形容管领回开口货第六回 活死人讨饭遇仙人 臭花娘烧香逢色鬼第七回 骚师姑痴心帮色鬼 活死人结发聘花娘第八回 鬼谷先生白日升天 畔房小姐黑夜打鬼第九回 贪城隍激反大头鬼 怯总兵偏听长舌妇第十回 阎罗王君臣际会 活死人夫妇团圆跋重印何典序序为半农题记“何典”后,作题记关于《何典》的再版序一序二 无中生有,萃来海外奇谈;忙里偷闲,架就室中楼阁。全凭插科打诨,用不着子曰诗云;讵能嚼字咬文,又何须之乎者也。不过逢场作戏,随口喷蛆;何妨见景生情,凭空捣鬼。一路顺手牵羊,恰似拾蒲鞋配对;到处搜须捉虱,赛过搲迷露做饼。总属有口无心,安用设身处地;尽是小头关目,何...
如果说,江河、北岛的诗歌提供的是动乱时期人性异化的“本来如此”的社会图景,那么顾城的诗歌展示的则是动乱过后人性复归的“应当如此”的未来憧憬。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崛起的朦胧诗人是以反叛者的形象出现于诗坛的。他们既有对荒谬现实和专制暴力的反叛,也有对文学为政治服务的意识形态写作的反叛。他们以愤激的呼喊,无情的控诉,沉重的反思,成为“文革”末期的“异类”,成为新时代来临之前的思想启蒙者,作为朦胧诗的代表性诗人,顾城的诗歌自有其独特的美学风格。他无意于像江河,北岛那样去重构“大写”的自我,表现崇高的英雄意识,只是着意于给被专制政治践踏、损害、侮辱的芸芸众生提供温暖的情感抚慰,他更像一个人性修补者而崛起于诗坛。当其他的朦胧诗人都在忙于揭出社会的痛苦,控诉“文革”给生存个体带来的深重灾难,意欲彻底颠覆过去的意识形态话语时,他却悄然地将大哀大悲沉淀,只是以淡淡的忧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