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在从某国太空基地回来之后,足足有两个月的时间,我在家中过的,几乎是足不出户的生活。没有人知道我在家中,都只当我还在外地。我除了几个最亲近的人之外,也不和任何人发生联络,所以能够过着没有人打扰的生活。但是这样的日子,究竟是不能长期维持的,它因为一个朋友,远自埃及寄来的信而打破了。我的那位朋友姓王,是一位有着极高深造诣水利工程师。他是应埃及政府之聘,从荷兰到那里,参加一项极其宏伟的水利建设工程的。这项工程,据他形容,可以称的上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之一,有一座古庙,甚至要整个地迁移。而他就是在迁移那座古庙的时候,发现那只箱子,而将之交给我的。这是一只十分神秘的箱子,我有必要先将它的外形,形容一番。...
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 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 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 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 清明,充满凄情与哀伤的时节。 忧郁的雨,陪着伤心的人哭个不停。彷佛,连老天也懂得生离死别的哀愁,阴沉地笑不开脸。 天柱山,西麓。 杂草丛生的野林深处,一座旧坟被人修茸得换然一新。 坟前,叁名年仅弱冠的少年,表情肃穆地徐徐将成堆成串的金箔银纸抛入熊熊火中,焚化给阴间的亲人享用。 他们叁人,一个生得面容纯,身材结实,微褐的脸色配上那一身青布长衫,看来就像是个忙里偷的农家阿哥。另一人,则是浓眉丰唇,轮廓深刻,头顶道冠,着道袍,身背桃木剑的清瘦小道士。小道士身旁,那名穿着月白儒衫,中规中矩双膝落地跪在碑前喃喃祝祷着的少年,有一张极为俊美的脸盘儿,和一双莹澈黠亮却微微带煞的上挑丹凤眼儿;在他左跨悬着一柄式样古,饰以金...
y人在九重+番外(别岭梅花)y引子这是隆冬天气,经过几个时辰的大雪,环绕帝京的金水、萝水、蛮水都在一夜之间换上银装素裹。大地一片霜白,巍峨的帝陵也变成了皑皑玉山一般。玄衣素冠的少年皇帝独据高台之前,静静凝视着皇陵方向。泼天风雪就这么直直灌在他脸上、身上,他却毫无避雪的意思。——他已经这样站了整整两个时辰,沉默得可怕,整个人活象一尊没有生命的白玉雕像。全身早就粘了一层重重的雪意,连睫毛上都是半凝结的冰珠。这楼台叫做尊台,是皇帝思念先皇所建。楼台虽高,顶上毫无遮蔽,在寒冬腊月登台,越发冷彻骨髓。可琰帝以纯孝治天下,每年冬日到了先帝的忌辰,不管多冷的天气,定会来尊台追思拜祭亡父,旁人也不敢多劝。不知道过了多久,躬身站在一侧的老太监忍不住动了动,颤巍巍地说:“陛下,该回宫了。”...
自序(一)真像故事最后温宝裕所说的那样:「就算没有这回事,想想也过瘾!」几千年前,百姓就有「予与汝偕亡」这种宁愿和作恶多端者同归于尽的呼声,可知道幻想由来已久,并非首创。(二)叶李华来,他是我的电脑启蒙老师,自然和他一起守著电脑,浏览网页,发现很多网页和卫斯理故事有关,更发现了许多故事不但连他这个「卫斯理专家」都没有看过,甚至于连我这个「卫斯理」本人都闻所未闻!这种现象十分有趣,所以花了一些时间,找出这些故事,找到的可能只是冰山一角,计有:「成仙」、「求死」、「大阴谋」、「狂人之梦」、「错变」、「决斗」、「鬼车」、「遇仙记」等等。这些伪冒的卫斯理故事,甚至于每篇也都有「自序」,像模像样。开始只觉得有趣,等到仔细看下来,就觉得惊讶,然后就感到可惜,极度的可惜。...
三伏天。 即使是夕阳,也似火般的燃烧,空气滚烫,天干地枯。 赭色的山峰。 弥漫着褐色尘雾的山崖。 全是突兀峥嵘的岩石。见不到一颗树,一根草。 到处都象是火在燃烧。 无果崖,名符其实。生灵都似没有了,哪还有什么果实? 不过,听说在这风化山崖的围屏中,还有一块绿色的世外桃园。 那里清泉流淌,花草交织,那里住着一位威震武林的大侠。这样,这里便成了个令人神往而又无人敢逾越的圣地。 在这片荒凉光秃的山崖中,真会有一块绿洲? 简直不可想象! 然而,谁也不曾怀疑。因为,有许多人曾经去过那里,见过那位大侠。 但那已是三年前的事了。现在的情况怎样,谁也不知道。 三年前,那位大侠封住了通往后山崖的石潭洞穴。那是外界唯一通向绿洲的道路。...
自序无性繁殖生命又创造了奇迹,不但能复制生命。而且能使复制人有思想,不但可以有原来的记忆,而且可以注入新的记忆——所以,一个死在一千五百多年前的一个沙漠上游牧部落的美女金月亮,就可以在现代复活,而且完全适应现代生活。自然,最值得注意的是自称"天国"的那批白衣女人,她们的身分神秘,行为诡异,其间的来龙去脉,卫斯理和白素自然不肯放过,作了努力的追查——显然在整个故事之中,两人实际出场的时间不多。至于那个近乎完美,什么都知道的,来自勒曼医院的古怪医生,只怕真有点异常的古怪,宜进一步发掘。自然,故事也表现了人若是绝对以自我为中心,思想方法和行为,就会十分可怕。倪匡一九八九九三十目录下一章□作者——倪匡想要更多的免费电子图书,请光临...
第一部:快见面的笔友有很多杂志上,都有"微求笔友"这一栏。笔友不知是谁首先想出来的玩意儿,但不论是谁首创的,首创者一定是一个对心理学有极其深刻研究的人。人是喜欢想像的,人的想像力,甚至无穷无尽,而且凭通信来交朋友,就可以使人的想像力有发挥的余地。两个人,本来是绝不相识的,但是可以通过写信而变成相识,当他们相互之间,了解得十分深刻之际,他们就算是面对着面,却仍然可以不知对方就是自己的朋友,这又可以满足人的掩蔽心理。人都喜欢公开自己心中的话,但同时又希望没有人知道自己是什么人的。许多无目的的犯罪,犯罪者就是基于这一点心理而从事犯罪的。而正因为通信的另一方,可能根本不能和自己见面,所以笔友之间的"交谈",有时反倒比天天见面的朋友更来得坦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