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散皆是缘——第1章 “我看《原声》上都是悲剧,一个悲剧,又一个悲剧。我和我老公是在路上认识的,是一见钟情。我们有过一些悲剧,但我们的结局是喜剧,我想让大家看个喜剧!”她理着短发,像个无忧无虑的小女生,声音欢快,仿佛充满了阳光。“其实很有意思!”在周末报编辑部内,她这样开始讲他们的故事。相识其实很有意思!我们家住在一个部队大院里。1991年7月,我刚毕业,一天傍晚,和一女孩在大院里散步,碰到两个男孩,问我们去大礼堂怎么走。反正我们没事,就说我们带你们去吧。两个男孩,两个女孩,一边走一边肯定要聊聊天,对吧?其中一个男孩后来就成了我的老公。他的朋友的朋友在我们院里,他们到南京来玩,住在我们大院内的招待所里。其实当时我跟我老公讲的话很少很少,我几乎跟他没有说什么话。分手的时候,我们约好第二天大家再一起散步,第三天又是,大家就在院里头转。第四天,他们说他们要走了。这...
她是一个孤儿,一直跟着奶奶长大。 上了高中之后,需要上夜自习,很晚才能回来。从灯火辉煌的东风大道到家, 还需要走一段曲折幽深的小巷,尽管有昏暗的路灯,尽管她一再表示自己什么也 不怕,可奶奶还是不放心,每晚都都在路口等着接她回家。 就因为这个,她不想上学了。那天,奶奶为了接她,滑倒在路上,如果不是 抢救及时,奶奶就没命了。这几天,她心里一直涌动着辍学的想法,而且越来越 强烈。 这天,她刚转过路口,就看见了奶奶。同时,她还发现了一位老人在那里摆 摊修车。她和奶奶走的时候,老人也收了摊,不紧不慢地跟在后边一起往回走。 后来,她知道老人略有些跛足,就住在离她们家不远的后街。她觉得这位修 车的老人很慈祥,奶奶也觉得他人很好。由于老人一般在她放学的时候才收摊,...
大凡学哲学的人,都会沉浸于一些人生最根本最基本的问题,被思辩的重重矛盾所折磨,发出一些震撼人心的质问与呐喊,比如: 今天晚上谁做饭? 谁去洗衣服,又是谁去洗碗? 明天去超市买什幺,头顶的星空还是内心的道德法则? 这些问题,把我们引向更高更远的境界,使人深邃、使人厚重,慢慢地变得像真的一样。 谈到买头顶的星空还是买内心的道德法则,本质上就是一个选择问题。有的喜欢买一斤星空炒个空心菜,有的喜欢称二两道德法则发点海蜇皮,都是一般的市民,资源总是稀缺的,永远符合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并向经济学家们提供持久与充沛的职业安全感。资源有限,就需要选择;资源太多了,其实更加需要选择。世间的事都大抵如此。不是这个,就是那个;不是to be,就是 not to be 。人生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一连串选择的过程,环环紧扣,滚滚向前,有去无回。...
让山村孩子看到希望 1993年秋天,后坪乡中心完小的骨干教师刘恩和调回了自己的母校茨坝村小学,任校长。 三十多年的光阴,给这所山村小学留下的惟一的变化,就是学校更加破烂了。学校没有围墙,没有宿舍,没有操场,仅有的几间教室,也是偏偏倒倒,四壁通透。外面下雨教室里就成烂泥塘,外面下雪课桌上就水淋淋的,房梁檩子腐烂得随时都可能掉下来,课桌板凳全是断胳膊瘸腿,黑板斑斑驳驳、坑坑洼洼。最难堪的是,一百多人的所校,却没有一间厕所,要解手,就只有按性别分批轮流,到附近的树林里解决。 看着娃娃们在这样的条件下学习,刘恩和这个44岁的汉子,忍不住流下了酸楚的泪水。 木匠老师刘恩和,又成了茨坝村小学的木匠校长。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修理,虽然可以改善一下学校的破烂状况,但终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修一座像样的教学楼”成了刘恩和心底的一个夙愿。然而,在连温饱都不能解决的贫困山...
儿子要一只瓶子,我没给。他就大哭,任何人都哄不好。半个小时后,他的哭声停了,第一句话就是:“瓶子。” 我说:“瓶子已经扔了。”他又哭了。母亲站在一边说:“他才两岁,哄哄他吧。” 于是,我给他讲了许多谎言,譬如瓶子像水一样蒸发了,被我吃下去了等等。 儿子说:“瓶子,我要。”我所做的一切都白搭。 成熟与非成熟的界限据说是妥协,一个人什么时候知道有所放弃,他就成长了,大了。 人之初,所有的欲望都像野地里的草一样没遮没挡地生长,因为不知道天高地厚,他们希望把天上的月亮也摘下来玩。 一个暴君的欲望远没有一个孩子那样庞大,每个孩子的欲望都会让任何暴君自惭形秽。 我们为什么教育孩子?很大程度上就是让孩子不要贪得无厌,但又要保持着必要的虚荣和欲望。...
十年前,我曾在长途车上目睹过这样一幕。那一天,我从瑞丽乘车往西双版纳。这种滇南最常见的长途车,途中常常会搭载那些在半路招手的山民,因此开开停停,颇能磨炼人的耐性。好在旅行中的人大都不会有什么十万火急的事儿,正好悠悠地随车看风景。 将近黄昏的时候,途中上来一位黑瘦的农民,两手牵着他的两个年幼的儿子。虽然父子三个的衣服上都打着补丁,但洗得干干净净。路面坑洼不平,站在过道上的两个男孩显然不是经常乘车,紧张地拽住座位的扶手,小脸蛋涨得通红,站得笔直笔直。不一会儿,他俩更害怕了,因为父亲在买车票时与司机发生了争执。 父亲怯生生地但显然不满地问司机,短短的路程,票价为何涨成了五元钱?他说往日见过带孩子的乘车人,只掏两元就可以。司机头也不回“我说多少就多少!”。父亲仍然坚持“你要说出个道理”。司机回头扫了他一眼,恼怒地吼起来:“不愿给就滚下去!”车门随之砰地打开了。...
爸爸: 今天,是我走进清华大学的第一天。今晚,是我在新生宿舍楼将要度过的第 一个夜晚。趁着同学们还没有来报到,我要在今晚把积压在心头多年的夙愿向您 坦露。 爸爸,在我们这个贫寒的家里,您是最苦最苦的一个。由于妈妈痴呆,在我 和妹妹出生之后,您只得又当爹又当娘,里里外外全靠您一人张罗。家里的八亩 责任田靠您一个人收种,我和妹妹及妈*的生活都要由您料理,我们兄妹俩的学 费靠您挤牙缝供给。在我13岁那年,您病倒了,病得很重很重。您本来就有严 重的类风湿病,加上几天高烧不退,您整个人好像一下子垮了。一连好几天,您 昏昏欲睡,不吃不喝,嘴里反复说着一句话:“小伟,我不行了,你就是挨门讨 饭,也不能停学,不然,爸爸死了也合不上眼呀!”第二天,有人问我:“你爸...
一 10年前,大哥和爸爸在一个地方上班,所以下班之后总能坐同一趟火车回家。 那时,大哥还没有结婚,但是正与嫂子处于热恋中,大嫂的单位距她家也就500米,几分钟路程,但还是每天下班后在单位等我大哥,与大哥一同回来。 有一天,天降大雨,爸爸没带伞,而大哥带了,于是大哥陪着爸爸一路走回来。 外面下着雨,大嫂在空无一人的单位等大哥去接她。天渐渐黑了,没有伞,迟迟不见大哥出现,大嫂哭了。 感动于大哥的孝顺,现在如果再出现同样的事情,不知大哥会怎么处理。 二 我12岁那年,我们全家煤气中毒,爸爸在出去叫人后回来最先抱我出去。他们说之所以爸爸选择抱我,是因为我最小,最严重,但我宁愿认为是爸爸最爱我——他最小的女儿。...
老布什卸任总统后不愿随俗写自传出书,但那本写作近六十年的书信集却显露出一个平实却又不平凡的人生故事。而他的文采以及细腻的感情更是跃然于字里行间,例如他在1958年写给母亲的一封信中,就把一个年轻父亲对早逝女儿的伤怀写得丝丝入扣。 “我总把萝宾当做我们这个家庭中活生生的一份子,芭芭拉和我也不知道这感觉会持续多久,但我们希望到了八十岁都还保有这种和她在一起的亲近感。那该多奇妙啊!在那个年纪却仍拥有一个美丽的三岁女儿......她不会长大的。” “我们这个家缺少了一个什么?在四个男孩活蹦乱跳的生活中,我们需要一个金发女孩来平衡一下那四个平头;在那些玩具碉堡和无数的棒球卡片中,我们需要有个娃娃屋;在我发脾气时,我们需要一个女孩的哭声而不是男孩的申辩;在圣诞节时,我们更需要一个小天使......我们需要一个女孩。”...
作者:燕山雪** 奔腾的黄河两岸,黄土高原静默着,如同千百年来一直静默着的中国农民的群雕像,任凭母亲河年复一年地从自己的身上割削去大块大块的血肉。我像一个吟游诗人一般在华夏的山河间四处游历,让自己沾染天地万物的灵气和生气,一边采撷诗和歌的种子。 走遍了大半个中国后,深深感到南方的山水太过秀气,只适合赏玩。漓江的水声如同刘三姐的山歌般动人,却也只是刘三姐般的村姑而已。而当我真正坐着一叶小舟出没于黄河的风浪中时,在黄河洪大的涛声中,我分明听见了无数喉咙在呐喊。 这呐喊声从远古一直回响到今天,有盘古开天辟地时的那声怒吼,也有神农收获第一粒稻米时的欢歌;有大禹治水时的劳动号子,也有长城脚下千万尸骨的哀哭;有苏秦的合纵,张仪的连横;有秦始皇加冕时的歌颂,也有大泽乡那个风...
:**拍卖师:最高出价者是谁?——关于苏童及《河岸》的简单爆料李昌鹏/文二○○九年一月,评论家王干拿到苏童的长篇新作《河岸》(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该书四月初与读者见面),李某在“干老”手下当差,于是,有幸得到填写发稿单的机会,忝为《河岸》在《中华文学选刊》二○○九年三月发表的责编。一读二读三读从第一回阅读到今天,李某不知不觉已经读了五回,而《河岸》的味道没有浓转淡,反而像火锅,越熬越出滋味。所以,李某心中独自欢喜,俺得着件宝贝。这宝贝乃艺术品,非李某能独占的,否则,定要私藏,不予示人。不能私藏,出于无奈,只好拿来大家共享,在这里当个快乐的拍卖师。拍卖师拿出拍卖品,出示底价的是他,之后,最高出价者是谁,不得而知,他只是候着有识之士,准备稳稳地落槌。按照牛年买牛奶的惯例,我们一定想先了解产奶的奶牛是否受过检验,这里,先介绍一下苏童的国际“生产标准”。...
序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中国人传统的道德理想,而论语中孔子与他的学生们谈到理想时,孔子并不认为志向越高远就越好,真正重要的是一个人内心的定力与信念。于丹教授认为,无论你的理想是大是小,实现所有理想的基础在于找到内心的真正感受。一个人内心的感受,永远比他外在的业绩更加重要。那么,我们见天该如何理解理想的含义呢?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里,孔老夫子的观点与现代人对理想的追求是不是有矛盾呢?其实翻开《论语》,所有朴素的子句里面全都闪耀着一种隐约的理想。孔夫子说匹夫不可夺志,哪怕是三军可以夺帅。这句话在中国的民间流传的很广,也就是说一个人的志向决定了他一生的发展和努力。但是在今天看起来,最重要的不在于我们终极的理想有多么高尚,而在于眼前拥有一个什么样的起点。往往我们不缺乏宏图伟志,但我们缺乏到达那个志愿之前一步一步积累起来的那条切实的道路。所以孔子在教学生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