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都市言情电子书 > 大内总管 >

第32部分

大内总管-第32部分

小说: 大内总管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次日,王承恩找来汤若望、方以智二人。不待王承恩说话,汤若望先开口了:“尊敬的王公公阁下,你得承诺我在上海开设教堂,否则我得回京城。”
    王承恩贼笑,他最喜欢跟他谈条件的人:“不就是教堂吗?若你答应我两个条件,一年我给你盖一家教堂。”
    汤若望一愣,一年盖一家教堂?这个条件对于他来说,诱惑力太大了。作为一名耶酥教会的忠诚信徒,还有什么贡献,能比盖教堂传播教义来得更虔诚!
    “王公公阁下,请告诉我,我要怎么帮助你,你才会答应帮助我盖教堂。”汤若望一脸的执著。王承恩心中暗叹,玩教会的就是玩教会的,连谈条件都变成了帮助人。
    “第一,我要望远镜!”
    “望远镜?”汤若望自然知道这种玩具。作为1608年某个荷兰眼睛商才在无意中发明了望远镜这种玩具,1609年伽利略听说了荷兰人的发明,亲手制作了望远镜并用来观测天空,之后望远镜在欧洲迅速铺开,一直还没有传到明朝来。
    “第二,我要你给我造枪造炮!”
    汤若望有点迷糊了,造枪造炮?这王太监想造反吗?何况这些造这些东西需要工匠、需要银子的!
    王承恩微笑看着汤若望,继续道:“银子不是问题,工匠我也可以叫皇上给派,我只要你将你知道的全部传授给这些工匠。”
    王承恩知道若是办海上贸易,就得有强大的海军,保证海上贸易的安全,何况现在首先要建设的上海也需要一支治安部队,要不建一半给海盗洗劫一半,怕是又给打回起点。
    上海县的驻军本来就少,遇到海盗的时候,指望江苏的明军兵援,上海早给海盗洗劫一空了,经济和国防是相辅相成的,所以王承恩决定先出一下血,武装一只精兵,最少能保证上海在建设之初的安全问题。
    王承恩最后朝汤若望道:“我给你半个时辰的考虑时间,我要这些火器也只是打击海盗而已。”
    汤若望心中疑虑顿去,点头道:“我一定让王公公阁下满意!”
    王成恩听到汤若望肯定的回答,含笑点头,用期待的眼神看着方以智,他对这个人的历史不是很了解,但是王承恩知道方以智是什么样的人。
    方以智,后人对他的评价是博涉多通,同时精研天文、地理、韵律、历史、农业、水工等皆学有所成,这个家伙几乎是个全才,而且为人好侠义。
    方以智对新鲜事物颇为敏感,勇于接受其合理部分加以利用,有汇通中西之倾向,可视为我国早期汇通思想家之一,认为中西之学各有所长,尝言西学“详于质测而拙于言通几”,后来与汤若望的关系也不错,从汤若望身上了解很多西方学术,介绍于国人。
    以此,王承恩对方以智的期待可想而知。
    “方兄,这上海县还需兄台助我。”
    说罢,王承恩给方以智尊重的一拜,这个礼节在古代只有后辈见长辈才用。
    卷二 上海滩 章49 摩拳擦掌
     更新时间:2008…9…15 21:20:15 本章字数:2458
    方以智一愣,赶忙上前扶住王承恩欲拜下去的身体,激动道“王公公,你这可折煞小人了,我……”
    王承恩心中暗笑,当年刘备三顾茅庐骗了个诸葛亮,他王承恩今天行个隆重的礼节骗个方以智有何不可?都是收买人心,别说拜了,就算要王承恩跪也无所谓。
    王承恩脸上做出眼含泪花激动地神色,道:“方兄啊,你我以兄弟相称可好?”
    方以智又是一愣,他这个落魄书生何以受到过如此隆重的礼遇,而且还是崇祯面前的当红太监!
    方以智激动道:“王……王兄!若要差遣方某,方某定万死不迟!”
    王承恩心中简直乐翻了,这古代的才子文人也太好忽悠了,随即,王承恩一叹道:“如今圣上遣我这太监督办官方的对外贸易试点,我却苦于无人可用,一展莫愁,那想到竟让我遇上方兄,实乃上天对我的眷顾呀!”
    “官办对外贸易试点?”方以智和汤若望两人一呆。
    随即,王承恩把他的大体的‘对外贸易试点’设想和将上海建设成个对外贸易港口的想法大体的告诉了两人。
    对外贸易出口才能拉动明朝内迅速成长起来的资本主义工商业,从旁辅助倪元璐正在实行的工商业改革,何况王承恩的最终目的是让明朝彻底撤消‘海禁’让崇祯尝到对外贸易和工商业的甜头,从而让明朝走上复兴的道路。
    方以智和汤若望听完王承恩的想法和思路,惊得不知道如何开口。这两人,一个老外,一个是具备‘洋为中用’潜质的开明书生,他们在心中略加思索便全盘认同了王承恩的想法。
    “王……王兄,我方某恰逢其会,参与到我大明中兴的过程中来,实乃三生有幸,别的不多说了,王兄需要我方某之处尽管开口。”方以智兴奋的道。
    “哈哈——”王承恩大笑道:“方兄若有意,这上海商港,军用码头,以及上海的工商农业等上海基础建设可就全仰仗你了,你且回去列个条陈,让我看看计划,需要什么人,需要多少银子,我给你解决了!”
    方以智这样的落魄书生何曾有过这样大展报复的机会?方以智一身所学,不就是想要个证明自己的机会吗?现在来了,岂能放过!
    方以智朝王承恩躬身行礼,保证道:“方某定不负王兄所托!”
    “好!哈哈——”王承恩大笑,总算在挽救危明的计划中迈出了那么一小步。
    ※※※※
    王承恩在与方以智和汤若望谈完话已后,匆匆让卫大同找来吴县令和负责上海县城治安的巡检陆安。
    上海县城自明朝以来一直有百户所,设巡检(九品武官)一名,预备五百人的常规上海县城治安军队。
    明朝初年的卫所制明军,实行了两屯集粮的手段,卫所军粮饷充足,战斗力比较强大,但由于后期权贵官吏徇私舞弊,相互勾结出现了卫所军官私自奴役军人的普遍现象,不少军人论为佃户,大量的军人私逃,对于私逃的军人,军官也是视若无睹,因为逃的越多,他们可以克扣冒领的军饷,粮饷也就越多。
    上海县城的百户所也不例外,预定人数是五百,实际上只有两百来号人,加上县城的捕快衙役勉强够三百人。战斗力自然就不必说了,光凭借三百人竟然要守卫一个经常海盗洗劫的县城,难度之高,可想而知。
    王承恩看着卫大同查到的上海县城驻军数据,眉头都邹到了一起,冷哼道:“陆大人,你这白户所名存实亡,冒领军饷,你好大的胆子呀!”
    “下官该死!”
    吴县令和陆巡检一同跪了下去,王承恩一惊:“吴大人冒领军饷的又不是你?”
    陆巡检匆忙道:“王公公,这事是小的干的,不关吴大人事!”
    “陆安,事到如此还有何不敢说的。”吴县令叹了一声:“王公公,这百户所一直缺兵,从我上任那刻起就是如此。上海县百姓多为渔民,耕地本就无人,再加上海盗洗劫,粮从何来?这上海县几万张嘴可是一日也断不了粮的,虽然上海纺纱颇有名气,可是换不来粮呀!陆大人与下官一合计,只有出此下策。”
    王承恩一叹,看来自己真的是挑了个烂摊子呀!没办法,既然选择了上海难道要灰溜溜的走吗?
    “我念你们两做此事也情有可原,此事就当我没看见!”王承恩停顿片刻继续道:“吴大人、陆大人,我这人做事只看以后。别说我没提醒你们两,给我王承恩这个太监做事别打马虎眼。”
    “下官自当遵从王公公意思!”吴县令和陆巡检赶忙道。
    “那就好!”王承恩一脸无害,笑眯眯说:“吴大人,你可与方以智商量着出个对外贸易通商的官文,列好了我看看。征民工、工匠全配给方以智,他要人要令吴大人切不可怠慢了,要银子自然会有我出!”
    “下官明白。”吴县令。
    “陆大人,麻烦你带着我的人去上海的各处看看,给我在一月内征够一千兵员,多余的军饷算我的。”
    “下官明白。”陆巡检。
    王承恩现在财大气粗,不过他想着现在的上海县才几万百姓,就是全征了民工也不够看的,他要的就是建设速度,看来得找崇祯帮帮忙了。何况,汤若望的枪炮制造,工匠、铁匠这小县城那里有?
    唉——看来自己得大‘出血’一次咯!
    不过王承恩还有心思弄几艘炮舰的心思,不过想想暂时还是算了,海军计划暂时启动不了呀!没人才,王承恩需要的是郑成功那样的人才,只有找到这样的海军人才才可以开始他的海军计划,何况,现在最重要的是建设上海县城和宣传上海县城变成大明第四个对外通商口岸。
    王承恩充其量只算个坏水满肚皮的狗头军师,你要他亲自动手,带兵冲锋难为他了,他那么怕死,躲在后面指手画脚,领导别人带兵冲锋最适合他。
    卷二 上海滩 章50 招兵买马(1)
     更新时间:2008…9…15 21:20:15 本章字数:2449
    第二日,方以智和汤若望先后送来了详尽的工匠、民工所需数量,特别是方以智的海港建设,民工需求量巨大,上海县这几万老百姓根本就不可能在短期内能承担那么大的工程,特别是技术人员就更缺少了。
    王承恩略一思索,叫方以智代笔,直接给留在京城的丁离飞鸽传书,让他告诉倪元璐和钱谦益上奏崇祯,遣派工匠支持上海。民工好解决,崇祯元年大旱,民不聊生,有饭吃有银子拿谁不干?
    王承恩准备招收五万数的民工,民工的口粮却成了问题。王承恩思前想后,最后还是决定自己收,只不过还不知道派谁去江浙一带征集名工和粮食,左右想不到谁去,王承恩干脆再叫方以智在信上让丁离嘱咐倪元璐代办,粮食到后再付银子也不迟。
    特别是王承恩自己出银子这件事情要处理得圆滑异常,要不崇祯定会对自己的银子生疑心。王承恩看着自己口述,方以智代笔的信,觉得没甚大问题了,嘱咐卫大同去放飞信鸽。
    信鸽这种传信方式只能定向飞鸽传书,比如你在A点养的鸽子,带到B点,鸽子才能从B点飞回A点,A点养的鸽子是怎么也飞不到B点的。所以一到上海,王承恩也命人在驿站的院落中养了一群鸽子,将来在外地传信回上海比较迅速。
    ※※※※
    京城,倪府。
    新近又跃升了一级的倪元璐,已经是工部尚书册封三公太保的一品大员了。他没有加官进爵的喜悦,因为工商业办起来并不象他当初想象那么简单,就算他做事雷厉风行,在明朝两百多年的官制积习下也是一展莫愁。
    倪元璐正在思索怎么改革工部的时候,丁离匆匆敲开了他的家门,将王承恩飞鸽传书的意思告诉了他。倪元璐当下毫不迟疑,提笔就按照王承恩的意思起草了明日的奏折。
    次日,紫禁城中。
    崇祯坐在龙椅上冷眼看着自己脚下的臣子,冷声道:“诸位爱卿还有何异议?”
    “臣觉得安国公此举,征集五万民工,而且还从工部调遣工匠铁匠,需要大批的粮饷,采用拖欠日后还的方法,怕是对外贸易试点一经失败,那这些拖欠乃是朝廷巨大的负担呀!到时候如陕西一般,恐生民变呀!”温体仁步出朝臣队列对崇祯禀告道。
    听到温体仁的话崇祯陷入犹豫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