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魔法玄幻电子书 > 帝国风云 >

第593部分

帝国风云-第593部分

小说: 帝国风云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英国战败之前,美军曾经对蔡司公司的所在地进行过三次大规模轰炸,而且重点轰炸了其生产车间,希望以此降低蔡司公司的光学镜头产量。可惜的是,这三次大规模轰炸产生的作用很不明显。后来,英国皇家空军也出动轰炸机。对蔡司公司的生产车间进行了五次以上的夜间轰炸。只是,到这个时候,蔡司公司已经转移了主要生产部门。而且不仅仅集中在夜间生产,英国皇家空军的轰炸效果依然不够理想。在这八次轰炸中,美英总共损失了上百架轰炸机与数百名空勤人员。所换来的结果,只是迫使蔡司公司把生产车间分散转移,在更多的地方开办工厂。到英国战败的时候,蔡司公司的产量不但没有降低,反而比大战爆发前提高了百分之四百。

从某种意义上讲,蔡司公司提供的光学设备比克虏伯公司提供的火炮都要重要。

原因很简单,整个德意志第二帝国、甚至可以说是整个同盟国集团,只有蔡司公司能够生产出高精度光学设备,而能够生产火炮的不仅仅是克虏伯公司,哪怕克虏伯公司生产的火炮是最好的,却不是无可替代。

战后,很多人都认为,蔡司公司为战争做的贡献,在德意志第二帝国的企业中,绝对能够排名前十,与克虏伯公司、波舍尔公司(即后来的保时捷公司)、宝马公司(在大战期间所生产的航空发动机,占到了德军总量的百分之六十,且广泛提供给中国、意大利、荷兰等盟友)、梅塞德斯公司(Bf109战斗机的生产厂商,德意志第二帝国在大战期间最主要的战斗机制造商,而后来与奔驰公司合并,组建了大家都非常熟悉的梅塞德斯奔驰公司,只不过已经不再生产战斗机了,而是以生产汽车为主)、德意志钢铁联合集团(德意志第二帝国规模最大、全球规模第三的钢铁企业,在战争期间以生产装甲钢为主,其产量占到德意志第二帝国生产总量的百分之八十)、西门子公司(在大战期间以生产电气设备为主,主要产品是电台与雷达)等等大家耳熟能详的帝国大企业并列。

可以说,依靠数十年的积累,德意志第二帝国在传统工业领域的优势非常明显。

当然,即便是在新兴工业领域,德意志第二帝国也在部分行业中拥有优势,甚至是较为明显的优势。

比如,在新兴的电子工业领域,西门子公司就走在世界前列。

虽然雷达不是在德意志第二帝国诞生的,但是到大战结束的时候,西门子公司却生产出了世界上最好的高射炮火控雷达,并且普遍装备德军,而德意志第二帝国的防空部队也率先进入了雷达时代。

当然,这与英国战败有很大的关系。

根据战后公布的资料,德军在占领英国本土的时候,获得了大量从事雷达研制工作的技术人员,还获得了英国企业的主要科研成果。西门子公司能在大战期间制造出具有一定自动化控制能力的炮瞄雷达,与这些英国的技术人员、以及获取的资料有很大的关系,甚至可以说有决定性的关系。

除了雷达,西门子公司还率先开始研制电子计算机。

事实上,在大战爆发前,中方也在该领域做了努力,只是国内企业是技术基础过于薄弱,加上投入资金有限,所以没有取得成果。

在一九四六年,西门子公司就制造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

当然,这种计算机与后来普遍服务于各个领域的计算机很不一样,不但运算能力差,还非常庞大,整台计算机占用的空间高达上百立方米,运行时的耗电量超过了一万千瓦,而运算速度只有每秒三万次。

只是,跟以往的任何一种机械计算设备相比,其性能都足够强大了。

在其他方面,德意志第二帝国的技术优势也很明显。

比如,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帝国联合制药集团”率先获取了抗生素的批量生产工艺,并且开始大批量生产这种划时代的药物。在大战期间,抗生素在德军中率先广泛使用,至少有三百万德军伤员因此受益。可以说,如果没有足够多的抗生素,那么德军将为这场战争付出更大的代价。

又比如,宝马公司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喷气式发动机,而德军也率先以该发动机为基础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架喷气式飞机。虽然这种代号me262的喷气式战斗机在大战期间几乎没有发挥作用,其量产的时候,英国即将战败,而其较短的航程,又使其无法参加攻打美国本土的作战行动,至于保卫德意志第二帝国的领空,则因为英国战败,已经不存在这样的作战机会了。但是从航空技术的发展方向来看,德意志第二帝国无疑又走在了世界前列,当时中国空军投资研制的第一种喷气式战斗机因为动力系统不过关,还处于设计阶段,根本没有能够在大战期间完成首飞。

再比如,德意志第二帝国率先研制出了火箭、或者说是弹道导弹与巡航导弹,并且率先用于实战。与喷气式战斗机一样,德军的导弹在大战期间也没有发挥多大的作用,开始量产的时候,英国即将战败,仅在英国战败之前发动了几次毫无效果的导弹攻击,但是这是世界上最初的导弹,而中国根本就没有类似的装备开发项目,美国秘密研制的弹道导弹也没能在大战期间完成。

除了导弹,德军在弹药制导领域也有足够大的优势。

当然,前面提到的这些,都比不上一项技术,一项足以改变人类文明面貌的技术。

在顾祝同前往柏林之前,冯承乾专门叮嘱过,让他务必搞清楚德军在该技术领域所取得的成果。如果有可能的话,还应该设法获取一些关键技术资料,最好能够与参与该技术研发工作的科员人员有直接交流。

这项技术,就是核技术

 第五百八十八章 核技术

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在放射性物质被发现之后,就有科学家认为,能够从这种物资中获取巨大的能量。

当然,没有理论支持,实验物理学家的猜想根本无法变成现实。

只是,物理学理论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实验佐证。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法国物理学家居里夫妇首先发现了放射性物质的衰变现象,并且在镭原素的衰变产物中发现了钡原素。

显然,这是一个非常重大的发现。

可惜的是,居里夫妇并没继续往前探索,或者说没有取得更加重大的发现,这就是镭与钡的比例,以及两者原子量的差距。

这个时候,一个伟大的物理学家出现了,这就是在德意志第二帝国柏林大学里担任图书馆管理员的德籍犹太人爱因斯坦。在一九二七年,爱因斯坦率先发表了狭义相对论,阐述了质量与能量的关系。

问题是,这篇可以改变人类文明面貌的论文在发表之后就被埋没掉了。

原因很简单,没有人相信爱因斯坦提出的理论,认为这是不可能的事情,即便是当时最顶尖的物理学家也认为,物质就是物质,能量就是能量,两者间没有任何关系,也就不可能相互转换。

直到五年之后,一位伟大的女性物理学家的出现,才改变了这一情况。

这就是德意志第二帝国的物理学家迈特纳。

当时,迈特纳来到柏林大学的时候,几乎是一无所有。已经延续了三年的经济危机,让她失去了工作,也让她失去了生活来源。接到柏林大学的聘用通知书的时候,她几乎是一贫如洗,而她带到柏林去的只有几件换洗衣服。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迈特纳成为了柏林大学物理实验室的一名研究员。三年之后,也就是一九三五年,迈特纳取得了一个重大发现。即精确计算出了镭原素在衰变之后所产生出的钡原素的质量,并且由此发现了镭原素在衰变前后的质量差。

这个发现,证明了爱因斯坦提出的狭义相对论。

也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核物理学诞生了,且立即受到了军方的高度重视。

只是,最初的科研工作进行得并不顺利。

虽然在柏林大学物理实验室主任哈恩的协助下,迈特纳做了很多实验。但是一直没有找到最合适的原料。

当然,迈特纳的重大发现,在为狭义相对论正名之外,也使更多的科学家加入了研究核物质的工作中来。

更重要的是,这些研究立即就引起了军方的高度重视。

说白了。如果质量能够转化成能量,而且是十分巨大的能量,那么就可以用来制造威力巨大的炸弹。

有趣的是,最初在该领域投资的不是德军,而是中方,而且是中国海军。

在一九三二年,也就是中日朝鲜战争结束之后,冯承乾就以军方资助的方式。委派一批才干出众的科学家出国深造。其中包括后来成为中国原子弹之父的邓亚学教授,而他去的地方正是柏林大学。

五年之后,邓亚学等人陆续学成回国。

在柏林大学的这五年间,邓亚学的导师是哈恩教授,而且他有近三年的时间是在协助迈特纳进行核物理实验工作。

回国之后,邓亚学成为了中国在核物理学方面的领军人物。

只是。科研工作进行得并不顺利,毕竟当时没有多少人知道接下来该怎么办。也没人知道哪种物资最适合用来进行核裂变。

当然,战争的爆发。为研制核武器提供了最强大的动力。

虽然在大战爆发前,德意志第二帝国、中国、英国与美国都有研制核武器的项目,连日本、法国与红俄也有类似的秘密军事科研项目,但是各国的科研进展都不顺利,且没有一名军人相信能够制造出科学家所说的那种威力巨大的炸弹。有趣的是,当时的科学家也不认为核物理学是为了制造武器。

直到大战爆发的前一年,迈特纳才在科研上取得了重大发现。

这就是,通过数千次的实验,迈特纳终于肯定了,自然界中的铀原素,而且是原子量为二百三十五的同位素最适合进行持续核裂变,也是链式核反应,而其他的自然物质都不适合进行链式核裂变。

这个发现,可以说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进步。

有趣的是,德意志第二帝国并没有对此产生重视,甚至允许迈特纳在公开发表的科学期刊上发表了相关论文。

说白了,这就是让全世界的科学家都知道下一步该做什么了。

只是,提炼铀原素是一件很麻烦的工作,而要把只占总量百分之零点四的同位素提取出来就是更加麻烦的事情了。

这些困难,使得研制核武器的工作在大战期间依然进行得相当缓慢。

直到一九四三年,德意志第二帝国才建造了第一座实验性核反应堆。

有趣的是,这不是世界上的第一座核反应堆。在一九四二年底,美国就在新墨西哥州的沙漠里建成了第一座实验性核反应堆,而中国的物理学家则在一九四三年初,在甘肃的戈壁荒漠里建成了第一座反应堆。

在此之后,核物理学的实验探索工作全面加速。

大概在一九四五年底,中美科学家几乎同时获得了一个重大发现,即铀原素在核裂变的时候,部分铀二三八会在吸收一个中子之后转变为一种在自然界中并不存在的原素,而这种原素是更理想的核裂变原料。

也正是这在这个时候,各国科学家走上了不同的研究方向。

因为对铀原素的研究更加深入,所以德意志第二帝国的科学家把重点放在铀原素上,想尽办法来提纯铀原素。中国科学家则把重点放在了钚原素上,即铀二三八在吸收了一个中子之后的转变产物。美国科学家得到的资助最为雄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