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魔法玄幻电子书 > 帝国风云 >

第56部分

帝国风云-第56部分

小说: 帝国风云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也正是如此,众多的帝国陆军将领才坚定不移的支持小毛奇。

当时,只有少数几个将领看出了问题,并且针对性的提出了意见,比如鲁登道夫就多次强调,小毛奇放在右翼大回旋进攻方向上的兵力过于稀少,不足以在攻占巴黎之前维持足够的进攻强度。虽然在得到威廉皇储的支持之后,鲁登道夫的建议得到采纳,小毛奇决定把东部的第八军团派过来,但是以攻占巴黎为目标,帝国陆军放在主攻方向上的兵力依然十分紧张。

八月二日凌晨,在小毛奇的坚持下,德军采取了“预防性行动”,即进军卢森堡。

在小毛奇的计划中,卢森堡是第一个中轴点,也是德军在发动进攻时,最有可能遭到法军反击的薄弱环节。在小毛奇看来,要想顺利发动大回旋进攻,就得提前进入卢森堡,阻止法军从德军中央突破。

显然,小毛奇太高估法军了,或者说太恪守成规了。

以当时的情况,只要德军按计划发动进攻,法军别说发动反击,能够顺利调整防御部署就不错了。

可以说,小毛奇此举,严重欠缺政治考量。

要知道,在普法战争之后,做为德意志联邦成员的卢森堡保持独立,得到了所有列强的承认,德意志第二帝国也接受了这个结果,法国则对卢森堡的独立地位负有责任。德军进入卢森堡,等于给了法国向德意志第二帝国开战的理由,而且这个理由与已经搅成了一潭浑水的巴尔干问题毫无瓜葛。

当天上午,法国正式向德意志第二帝国宣战,理由就是德军入侵卢森堡。

八月三日,德意志第二帝国正式向法国宣战。

这一天,最重要的不是德意志第二帝国向法国宣战,而是帝国外长贾高向比利时国王阿尔贝一世递交了由德皇发出的最后通牒,要求比利时开放国境,供德军通过,帝国将对比利时的安全做出担保。

此时,聚集在德比边境线上的一百多万德军已经剑拔弩张,随时准备进入比利时。

留给阿尔贝一世的时间只有不到十个小时,按照小毛奇制订的计划,德军最迟将在八月四日凌晨开入比利时。

显然,德军无法临时调整作战计划。

这份由施利芬元帅起草,经小毛奇修改之后的战争计划,涉及到上百万德军,数百万吨战争物资,还与数十万铁路工人,数千列火车有直接关系,就像一台巨大、精密的机器,任何一点微小变动都将导致这台机器瘫痪。

可以说,不管比利时国王是否同意让德军过境,德军都会进入比利时。

可惜的是,到最后一刻,比利时国王没有答应让德军过境,反而下达了动员令,比利时进入战争状态。

八月四日凌晨,德军越过边境线,进入比利时境内。

德军的第一的目标,就是横垣在通往布鲁塞尔与法国道路上的列日要塞,这也是比利时境内最坚固的军事要塞。德军要想顺利实施大回旋进攻战术,首先就得攻占这座要塞,不然德军的右翼主力将在推进途中被拦腰截断,导致顶在最外侧的三个军团难以为继,也就无法向巴黎进军。

当天,德军在比利时境内的战斗打得极为顺利。

虽然阿尔贝一世已经下达了战争动员令,比利时军队开始集结,但是德军的推进速度更快,比利时军队根本来不及进行抵抗。

战场外面,真正的危机正在逼近。

得知德军入侵比利时之后,英国首相赫伯特-亨利-阿斯奎斯在当天上午前往议会,正式提出向德意志第二帝国宣战。

虽然这个时候,仍然有不少议员认为英国应该保持中立,而不是积极卷入欧陆战争,但是《伦敦条约》摆在那,英国对比利时的独立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比利时国王也已发出了请求。

经过数个小时的紧张辩论,当天下午四点,英国议会下议院通过了首相提出的战争令。

随即,英国首相以德意志第二帝国入侵比利时、破坏了比利时的独立地位为由,正式向德意志第二帝国宣战。

有趣的是,到这个时候,包括阿斯奎斯在内,众多的英国政界大腕都认为,只要英国宣布参战,战争就将在几个月之内结束,德意志第二帝国将不得不从比利时撤军,接受由英国提出的和解方案。

为此,在英国正式向德意志第二帝国宣战的时候,英国外长格雷还把一份调停草案交给了帝国驻英大使,提出只要德意志第二帝国撤回已经出动的军队,恢复到战前状态,英国就愿出面调停。

显然,英国此举极为荒谬。

也许,在阿斯奎斯等人看来,英国参战能够对德意志第二帝国造成压力,从而迫使德意志第二帝国接受停战调解。

问题是,在迈入战争之后,德意志第二帝国的战争机器根本停不下来。

别的不说,就算德皇愿意在这个时候接受英国的建议,与法俄和谈,帝国的将领也不会答应。要知道,当时连一向反对小毛奇的兴登堡与鲁登道夫等人都认为,德军的作战行动十分顺利,有很大的把握迅速击败法国。

另外一方面,法俄也不见得愿意坐下来进行谈判。

奥军已经攻入塞尔维亚,俄国不可能、也不指望通过谈判让奥匈帝国撤军,只要俄国想打,法国就不能脱身。更何况,在法俄眼里,优势不在德意志第二帝国这边,因为只要俄国完成了战争动员,就能压垮德意志第二帝国。别的不说,四百万俄军、加上能够动员的六百万预备役军人,绝对是一股恐怖的军事力量。

至于奥匈帝国,在德意志第二帝国已经参战的情况下,更不会轻易罢休。

 第七十一章 下基层

不管是法俄,还是德奥,都没有休停的打算。

当时双方高涨的战争热情,都基于一个相当错误的判断,即交战双方都认为,这将是一场与普法战争类似的战争,而且双方都有很大的把握在几个月之内击败对方,取得最终的胜利。

如果当时双方知道,这场战争将延续好几年,导致三个帝国灭亡,就不会这么乐观了。

显然,盲目的乐观,特别是弥漫在军方高层里的乐观情绪,成为助长战争、推动战争的主要因素。

接下来两日,德意志第二帝国先后向英国、俄国与塞尔维亚宣战,奥匈帝国也向俄国与法国宣战,法国则向奥匈帝国宣战,塞尔维亚向德意志第二帝国宣战。要到八月中旬,英国才会向奥匈帝国宣战。

八月六日,冯承乾就离开了柏林,前往威廉港报道。

按照德皇的安排,现在他有两个身份,一是帝国海军司令部作战参谋,二是帝国皇室海军特派员。此外,德皇还对帝国海军的人事安排做了调整。虽然在冯承乾辞去帝国海军战争大臣之后,提尔皮茨为帝国海军建设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多年来,提尔皮茨的表现足以证明,他是一个管理与规划型人才,而不是擅长领军作战的将领。八月五日,德皇任命威廉皇储为海军参谋长,海军上将舍尔为公海舰队司令。虽然提尔皮茨仍然以海军战争大臣的身份兼任海军司令,但是实权已经移交给了皇储。此外,得到重用的还有海军中将希佩尔,他的职务是公海舰队战列巡洋舰分队司令。接替提尔皮茨出任帝国远东舰队司令的斯佩则被晋升为海军中将。

这一系列的人事变动,基本上都是冯承乾的安排,德皇只是下达旨意。

可以说,这个时候,冯承乾才是帝国海军真正的灵魂人物。在这些人事安排中,最让冯承乾担忧的正是舍尔。

虽然舍尔得到提尔皮茨力荐,之前的表现也非常出众,但是冯承乾对他并不放心,只是苦于没有更好的人选。如果不是冯承乾的军衔过低,而且在帝国海军服役不到一年,他更愿意亲自担任公海舰队司令。

所幸的是,德皇已经做出保证,只要冯承乾在战场上证明了自己的指挥才能,就会给他一个更高的位置。

到达威廉港,冯承乾就收到消息,法军已经发动进攻,而且攻入了阿尔萨斯地区。

显然,这绝对不是什么好消息。

虽然只是海军少校,但是冯承乾根本顾不了那么多,当天下午就给提尔皮茨发了一封电报,希望提尔皮茨以海军战争大臣的身份,向陆军战争大臣法金汉提出,不要因此加强德军的侧翼防线,必须把重点放在右翼大回旋进攻上,如果抽调兵力去增强侧翼防线,进攻必然受阻。

显然,不大可能说服小毛奇,就只能在法金汉身上想办法了。

这个时候,冯承乾已经认识到,法军这次无关痛痒的反击行动,很有可能打乱德军的进攻行动。

冯承乾甚至有点担心,德皇会在这个时候犯糊涂。

要知道,德法积怨,就与阿尔萨斯地区有关。

阿尔萨斯与洛林地区在德法边境线上,在历史上,两地都属于德意志联邦,却又长期受到法国统治。普法战争之前,两地属于法国,后来割让给了德意志第二帝国,而法国对此耿耿于怀。

不管法军是出于自信,还是别的什么原因,进攻阿尔萨斯地区,必然影响到德军。

小毛奇坚持在侧翼防线上部署更多的兵力,就与法军有可能攻打阿尔萨斯与洛林地区有很大的关系。

现在,小毛奇的担忧变成了事实,他就更有理由加强侧翼防线了。

问题是,这么做有意义吗?

法国还没有完成战争动员,部署在边境防线上的兵力也就四十万左右,还得抽调兵力加强北部防线。很明显,法军在阿尔萨斯方向上的反击只是战术性质的,根本没有能力深入帝国境内,更不可能对帝国构成严重威胁。因为阿尔萨斯地区的居民以日耳曼人为主,又在帝国的统治下过了近半个世纪,所以法军更不可能得到当地居民的支持,也就不可能长久占领该地区。

事实上,只要德军继续保持住右翼的攻势,法军的反击就将瓦解。

说得简单一点,德军根本没有必要为此调整进攻方案,更不用从主要战线上抽调兵力去对付法军的反击行动。

对此,冯承乾看得很清楚。

可惜的是,小毛奇却犯了糊涂。

虽然在提尔皮茨出面之后,法金汉就联系了小毛奇,让他继续加强右翼攻势,争取尽快打下列日要塞,确保大回旋进攻不会受到影响,但是在八月八日,小毛奇依然从右翼战线上抽调了八个师去加强阿尔萨斯地区的防线,并且计划动用在该地区组建的预备队,发动一场反击战役。

收到消息后,冯承乾也就只能暗自叹气了。

小毛奇太倔强,或者说太自以为是了。照这样下去,强大的德军、以及胜利的希望都将葬送在他的手里。

可惜的是,冯承乾根本无法动摇小毛奇在德军中的地位。

冯承乾能做的,就是尽到最大的努力,完成德皇交托给他的使命,在海洋战场上击败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

八月九日,冯承乾第一次与舍尔见面。

冯承乾担任帝国海军战争大臣的时候,舍尔还是一名普通的海军军官,虽然做为提尔皮茨的忠诚信徒与追随者,曾经与冯承乾见过两面,但是没有给冯承乾留下太深刻的影响,也没有因此得到重用。

当然,还有另外一层原因在里面。

在冯承乾的认识中,舍尔是一个谨小慎微的人,在指挥风格、战术思想上深受英国皇家海军影响,认为保存舰队实力比任何事情、甚至是打赢海战都要重要,而他并没认清楚帝国海军与英国皇家海军的区别。

对英国来说,海军不但是确保国家利益,还是确保国家安全的基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