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魔法玄幻电子书 > 帝国风云 >

第433部分

帝国风云-第433部分

小说: 帝国风云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就在莱特犹豫的时候,发生了他最不愿意看到的事情。

三点十一分,这场主力决战的第一个战国产生了。

被击中的是美军战列中的三号舰,也就是“南达科他”号,命中点在舰体右侧中部,也就是副炮群附近。猛烈的爆炸,直接把挨得最近的一座副炮炮塔炸飞了,而且还在舰体上开出了一个直径超过五米的大窟窿。更要命的是,这枚由“山东”号打出的三百八十毫米穿甲弹贯穿了“南达科他”号的三层水平装甲,在第四层甲板上爆炸,直接导致一号锅炉舱的主烟道被炸毁。虽然这并没有造成太大的影响,在使用备用烟道之后,一号锅炉舱里的两台锅炉依然能够正常工作,但是其造成的附带影响却非常严重。短短数分钟内,从烟道里涌出的浓烟就弥漫了附近的数十个舱室,导致上百名官兵窒息身亡。更严重的是,因为损管人员无法及时到达受损区域,所以损管工作没有能够及时开始。在中弹后大约五分钟,中弹部位附近发生了第一次爆炸。根据美军的记录,这次爆炸由没有及时处理的副炮炮弹引发。爆炸本身造成的破坏并不严重,毕竟爆炸区域已经遭到了严重破坏。问题是,爆炸后产生的大火却造成了严重破坏。加上损管工作没有及时开始,“南达科他”号在三点二十分左右,就变得十分“耀眼”了。

事实上,这次打击,对“南达科他”号的战斗力并没造成太大的影响。

至于燃起的大火,因为交战距离太远,几乎在了望员目视的极限距离上,所以也不会导致“南达科他”号成为明显的靶标。再说了,中国海军的主力舰在远程炮战中,根本不会使用光学测距设备。

只是,这次重击对美军造成了严重的精神打击。

要知道,当时的交战距离就算没有二十四公里,也在二十三公里以上。“南达科他”级的防护设计标准,在这个距离上,别说三百八十毫米穿甲弹,即便是十六英寸穿甲弹,也不可能打穿其水平装甲。更何况,“南达科他”号在服役之后,已经针对新的威胁加强了水平防护。按照美军的测试,“南达科他”号在加强水平防护之前,对十六英寸老式穿甲弹的防护区间为十六点五公里到二十七点四公里,而对十六英寸新式穿甲弹的防护区间则为十八点七公里到二十四点一公里。也就是说,如果中国战舰的穿甲弹性能与十六英寸新式穿甲弹相当的话,就不可能击穿“南达科他”号的水平装甲。

事实争鸣,中国海军新式穿甲弹的威力超过了美军的新式穿甲弹。

震惊之余,莱特立即下达了转向命令,开始向中国舰队靠近。

显然,莱特已经意识到,如果保持这个交战距离,他根本不可能取胜,甚至不可能重创中国战舰。

只有缩短交战距离,才有一线希望。

问题是,这能产生作用吗?

“山东”号首开战果,预示着中国舰队的运气正在好转。

三点十三分,美军舰队刚刚开始转向,主力战列中的四号舰,即“印第安纳”号步入了其姊妹舰的后尘。

击中“印第安纳”号的是“山西”号,而且命中点与“山东”号打中“南达科他”号的那一次几乎一样。不同的是,“山西”号打出的这枚钨合金穿甲弹的引信启动得更晚,即延迟时间更长,穿甲弹在击穿了四层甲板之后,才在一号锅炉舱上方爆炸。只不过,对“印第安纳”号来说,这不是坏事。主要就是,锅炉舱属于关键部位,得到了更好的防护,穿甲弹爆炸之后,并没有对锅炉造成严重影响。更重要的是,爆炸点在舰体的更深处,因此没有引爆副炮弹药。

不到三分钟,两艘战列舰遭受沉重打击。

显然,就算莱特对胜利还有抱有希望,也不会太强烈。

罗成刚这边,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在连续取得了两个战果之后,罗成刚对新式火控系统的信心大为增强。显然,罗成刚不愿意与美军舰队进行近距离炮战,保持交战距离对他更加有利。

三点十五分,在确认美军舰队的航向已经向右偏了十度左右后,罗成刚下达了保持交战距离的命令。

办法很简单,把航向向右偏十度就行了。

对此,莱特出了继续偏转航向,没有别的办法可用。

问题是,这样下去,莱特根本没有机会缩短交战距离。原因很简单,如果双方都以偏转航向的方式来调整交战距离,因为中国舰队在转向的内侧,所以能够有效控制航速,而美军舰队在转向的外侧,就必须提高航行速度。更重要的是,只要罗成刚及时调整航向,莱特就没有机会靠近。

要想缩短交战距离,莱特就必须采取其他办法。

当然,不管采用什么办法,都必须达到一个目的,即设法使中国舰队无法转向,或者是让中国舰队降低航行速度。

唯一的办法,就是让驱逐舰投入战斗,用鱼雷攻击来干扰中国舰队。

显然,在驱逐舰的战斗力上,美军有着较为明显的优势,即第72舰队不但有多大十二艘的驱逐舰,而且美军驱逐舰的吨位更大,配备的鱼雷发射器也更多,使用的重型鱼雷也不比中国海军的差。如果十二艘驱逐舰一同发起攻击,那么中国舰队的指挥官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如何避开同时射来的数十条重型鱼雷了。

只是,莱特的反应速度依然慢了半拍。

三点二十分左右,中国舰队第二战列的七艘巡洋舰终于开火了。

按照罗成刚的命令,七艘战列舰首先集中火力打击美军主力战列的七号舰,而不是同时攻击两艘美军大型巡洋舰。

这种打法,也很好的说明了罗成刚的意图。这就是,尽快把两艘大型巡洋舰从美军的主力战列里剥离出去。从而避免让己方的大型巡洋舰过早的加入主力决战,获得单独击败美军巡洋舰编队的机会。

对莱特来说,这显然不是什么好事。

中国舰队的第二战列投入战斗,意味着美军发起的鱼雷攻击很难对其主力编队构成直接威胁。

 第三百八十二章 坐以待毙

原创第三百八十二章坐以待毙

莱特放弃了出动驱逐舰的想法,而这是他在这场海战中犯的第四个错误。5

以当时的情况,莱特肯定认为,在中国舰队第二战列的阻拦下,他派出去的驱逐舰不会发挥多大作用。

问题是,莱特明显错误判断了罗成刚的战术意图。

原因很简单,罗成刚不是让第二战列去防范美军舰队的鱼雷攻击,而是去对付美军的大型巡洋舰。

以当时的情况,如果莱特立即出动驱逐舰,也许美军舰队还有一线希望。

这就是,只要美军的驱逐舰及时杀了出去,就算罗成刚让第二战列担任掩护任务,也不可能同时对付美军的两艘大型巡洋舰。在此期间,美军的六艘战列舰完全可以迅速转向逼近中国舰队,而两艘大型巡洋舰则与巡洋舰编队一道作战,掩护发起鱼雷攻击的驱逐舰,增强鱼雷攻击的威力。

就算鱼雷攻击没有得手,莱特也能获得梦寐以求的东西,即缩短交战距离。

也就是说,在鱼雷攻击结束之后,双方的交战距离很有可能已经缩短到了对美军有利的地步。这样一来,就算莱特需要为此付出一些代价,比如几艘驱逐舰被击沉、甚至是主力舰多挨了几枚炮弹,他也能对中国舰队构成威胁,让中国舰队在接下来的战斗中付出十分惨重的代价。

理想状况下,莱特甚至能够借此机会击溃中国舰队的第二战列。

这就是,美军有十二艘驱逐舰,而针对五艘战列舰发起以骚扰为主的鱼雷攻击,六艘驱逐舰就足够了,因此莱特可以让另外六艘驱逐舰去冲击中国舰队的第二战列,而美军舰队的巡洋舰编队则能在这个时候,依靠两艘大型巡洋舰的支持,让中国舰队的第二战列付出足够大的代价。

只是,要达到理想状况,必须得有巧妙的战术指挥。

显然,莱特并不擅长战术指挥,不然他也不可能连续犯下四次战术错误。此外,当时的情况也不具备实施巧妙战术的基础。这就是,两艘大型巡洋舰已经遭到密集炮击,而巡洋舰编队里主力编队有将近十公里。

当然,不管怎么说,莱特再次错过了可以利用的机会。

在战场上,犯了错就得付出代价。

这次,美军付出的代价,就是让两艘大型巡洋舰面对中国舰队第二战列的凶猛炮火。准确的说,是“阿拉斯加”号在极短的时间内,遭到了七艘巡洋舰的全力炮击,而且这七艘巡洋舰没有受到干扰。

显然,“阿拉斯加”号的结局绝对好不到哪里去。

要知道,中国舰队的七艘巡洋舰的火控系统与五艘战列舰一样,只是针对巡洋舰主炮采用了不同的火控计算器。当时的火控计算器,不是后来的火控计算机,而是一种基于机械计算器的设备。这种设备的主要工作方式,就是用几个操作旋钮输入基本火控数据,在经过一系列复杂的机械转化之后,获得用于炮击的射击参数,主要是火炮的仰角与发射药的装填标号。因为不同的火炮有不同的弹药参数,所以需要使用对应的火控计算器,能获得正确的射击参数。

也就是说,七艘巡洋舰的炮击精度与五艘战列舰一样。

不同的是,这次是七艘战舰炮击同一个目标。也就是说,七艘战舰开火一次,相当于一艘战舰开火七次。

从概率上讲,“阿拉斯加”号的被击中的机会是美军战列舰的七倍!

要知道,在之前的炮战中,“山东”号在第五次齐射中就击中了“南达科他”号,而“山西”号也是在第八次齐射的时候击中了“印第安纳”号。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阿拉斯加”号在中国舰队第二战列的第一次齐射中就有可能被击中,而在第二次齐射的时候,就肯定会被击中。

当然,这只是理想情况。

第一次齐射,七艘巡洋舰都没有击中目标。

只是,结果也没有差到哪里去。在第二次齐射中,第二战列就用结果证明了其强大的战斗力。

根据中国舰队观察到的结果,至少有两枚炮弹击中了“阿拉斯加”号,而且其中有一枚是二百八十毫米穿甲弹。主要判断依据就是,二百四十毫米穿甲弹在这个距离上,不一定能够击穿“阿拉斯加”号的水平装甲,而二百八十毫米钨合金穿甲弹在这个距离上,能够打穿没有改装的“北卡罗来纳”级的水平装甲,也就肯定能够打穿“阿拉斯加”级,而且贯穿率肯定不会太低,因此就可以从炮弹命中目标后的爆炸效应做出判断,炮弹在舰体表面爆炸与在舰体内部爆炸所产生的现象有很大的区别。比如,在舰体表面爆炸的话,产生的火光要明亮得多。

只是,根据美军的作战记录,击中“阿拉斯加”号的是两枚二百四十毫米穿甲弹。

美军做出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是炮弹爆炸产生的弹片。别忘了,在第二次乔治亚海峡海战中,美军就领教过二百八十毫米钨合金穿甲弹的威力,而且随后从两艘遭受重创的战列舰上获得了二百八十毫米钨合金穿甲弹的弹片,并且由此大致推断出了这种式穿甲弹的威力。也就是说,美军只需要把“阿拉斯加”号上的弹片拿回去做对比测试,就能知道击中该舰的是哪一种炮弹。

显然,美军的作战记录靠谱。

只是,这也证明了一点,即二百四十毫米钨合金穿甲弹的威力同样不俗,在二十四公里处,对厚度在一百四十毫米左右的水平装甲的穿透概率在百分之五十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