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魔法玄幻电子书 > 帝国风云 >

第389部分

帝国风云-第389部分

小说: 帝国风云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赵壮飞接过指挥官之后,做的第一件事情不是向英舰逼近,而是调整航向,让两艘主力舰进入了战列状态。

显然,赵壮飞很聪明。

英舰正在向东航行,就算他呆在原地,英舰也会送上门来。

随后,赵壮飞做了一件极为重要的事情:进行电磁干扰。

对中国海军来说,这绝对是一种全的东西。

电磁干扰早出现在空战战场上,而且是在欧洲战场上,而且早的使用者是英国皇家空军。前面提到,在美国参战之后,美英就对德轰炸做了分工,英国皇家空军主要负责夜间的轰炸行动。如此一来,英国皇家空军轰炸机的主要敌人就是德军的夜间战斗机、以及地面的大口径高射炮。关键就是,不管是夜间战斗机、还是大口径高射炮,都只有在依附于雷达的情况下,具有实质性威胁。对于进行高空投弹的轰炸机来说,功率再大的探照灯也有多少用处。结果就是,英国皇家空军首先想到,如果能够干扰敌人的雷达,那么轰炸机的作战生存概率就能大幅度提高。在一九四二年初,英国皇家空军就首次采用电磁干扰手段,让德军的防空部队吃了不少苦头。

很,这一招就被中国空军与德意志第二帝国空军学会了。

当时,主要的干扰方式就是在高空撒布金属箔条,用其发生的电磁波,让敌人的雷达无法接收到战机发射的电磁信号。

初的时候,中国海军并不是很重视电磁干扰技术。

道理也很简单,舰载航空兵属于战术航空兵,而且多在白天活动,没有必要对敌人的雷达进行干扰。

此外,海军也没有适合用来执行干扰任务的舰载机。

只是,到了一九四二年下半年,海军的观点发生了改变。

主要就是,雷达在战争中的用途越来越广泛,不但用于防空,还用于指挥炮战,因此干扰雷达不仅仅可以为轰炸服务,还能为其他作战方式提供帮助,从而大幅度的提高海军舰队的作战能力。

正是如此,海军开发出了抛洒式电磁干扰设备。

当时,主要有两种干扰器,一种是用火箭向空中撒布干扰箔条,另外一种则是用类似于迫击炮的发射器向空中发射装填了箔条的干扰弹。当然,具体工作原理都一样,即在战舰附近的空中撒布金属箔条,让敌舰的雷达无法正常工作。

可以说,在一九四三年初,这绝对是“尖端武器”。

重要的是,在此之前,中国海军从来没有使用过电磁干扰设备,因此英军也就不可能知道中国战舰上有这种设备。

当时,赵壮飞下达的命令非常及时。

如果他晚几分钟下达命令,“威尔士亲王”号的雷达就探测到“河北”号了。

结果就是,在双方的距离缩短到三十多公里的时候,“威尔士亲王”号上的雷达操作员突然发现雷达出了“故障”,屏幕上白花花的一片。很,“约克公爵”号上的雷达操作员也发现了同样的问题。

要命的是,这一情况并没有引起两艘战舰上的军官重视。

当时,两艘战舰的舰长只让雷达部门尽修复雷达,并且派遣人员去检查连接雷达的线路是否出了问题。

可以说,根本没人想到,雷达不是出了“故障”,而是受到了干扰。

显然,斯科特也不清楚这一情况,他依然在耐心的等待着。

也就在这种情况下,两艘英舰进入了“河北”号与“河南”号的主炮射程,而两艘中国海军的战列舰早就严阵以待。

 第三百二十五章 好运坏运

原创第三百二十五章好运坏运

对斯科特来说,打击来得非常突然。5

炮弹呼啸着砸下来的时候,“威尔士亲王”号上的官兵根本没有反应过来,甚至连该舰的舰长都犯了糊涂。

原因也很简单,英军官兵太相信雷达了。

别忘了,雷达就是在英国诞生的,而且直到大战爆发,英国的雷达技术在世界范围内都处于领先地位。此外,英军也是早把雷达用于实战,是早开展电磁战的研究工作,英军官兵对雷达已经非常熟悉了。

结果就是,英军把雷达当成了无所不能的探测手段。

既然雷达都没有发现敌舰,那么敌舰就肯定不在附近。

只是,炮弹确实砸了下来,而且就落在了离“威尔士亲王”号不远的海面上,根据爆炸产生的水柱,还能判断出那是一枚大口径炮弹。显然,只有战列舰能打出威力这么大的炮弹。

问题是,两艘英舰上的雷达屏幕上依然是白花花的一片。

短短半分钟后,第二批炮弹砸了下来。

这次,在炮弹砸下来之前,“威尔士亲王”号与“约克公爵”号上的了望员都看到了出现在前方的炮口闪光,而且大致推算出距离在二十公里左右。也就是说,向其开火的敌舰就在二十公里外。

这个距离,已经在雷达的探测范围之内了。

到这个时候,两艘战舰的舰长都没有想到,他们的雷达受到了干扰,仍然认为是雷达出了故障。

当然,此时雷达是否出了故障已经不重要了。

敌舰就在前方,而且就在交战距离之内,因此首要任务是与敌舰作战。

四点十五分,“威尔士亲王”号率先转向到六十度,“约克公爵”号随后跟进。

这次转向,不是为了给舰尾的主炮炮塔创造开火的机会,而是让两艘战舰错开,让“约克公爵”号能够投入战斗。

“乔治五世”级的尾部主炮炮塔的大射界只有二百一十度,即多能向左或者向右转动一百零五度。如此一来,至少要与敌舰呈四十五度的夹角,尾部炮塔能开火,而当时的夹角为六十度。

也就是说,两艘英舰暂时只能用位于首部的六门主炮进行还击。

显然,这个火力太弱了。

要知道,“乔治五世”级的主炮配制本来就饱受诟病,甚至有人称其倒退了三十年,连在上次大战时期建造的“伊丽莎白女王”级都比不上。从投掷能力上讲,六门十四英寸主炮连四门三百八十毫米舰炮都比不上。

也就是说,两艘“乔治五世”级在此时发挥出的火力,还不如两艘中国战舰的一半。

要命的是,两艘“乔治五世”级上的雷达无法正常工作,因此也就无法用雷达来瞄准目标。

事实上,这个时候,英军犯了一个非常严重的错误。

这就是,在对海搜索雷达受到干扰之后,没有启动炮瞄雷达。

当时,两艘英舰上的雷达部门官兵都在检查出了“故障”的雷达,根本没有人想到,在这么近的距离上,炮瞄雷达就足够了。

要知道,中国战舰使用的干扰设备,根本无法干扰炮瞄雷达,也不能干扰炮瞄雷达。

早在研制电磁干扰设备的时候,中国的电磁工程师就发现,干扰箔条的尺寸与与干扰效果存在直接关系。深入研究后,电磁工程师发现,干扰箔条要发挥作用,其尺寸就得是雷达半波长的整数倍。受此启发,中国的电磁工程师发现,用来干扰远程收缩雷达的箔条不见得能够干扰用于近距离跟踪目标的雷达。原因很简单,用于近距离跟踪目标的雷达、比如炮瞄雷达的波长都比较短,而用于远程搜索目标的雷达、比如对海搜索雷达的波长都比较长,因此同一种箔条不可能同时干扰两种雷达。

当然,如果用来干扰敌人的雷达,那么混合使用不同尺寸的干扰箔条。

可是,如果在干扰敌人雷达的同时,又要使用自己的雷达,那就得使用一种尺寸的干扰箔条,让己方雷达发出的电磁波不受干扰。

当时,中国海军战舰上使用的干扰设备,就是专门针对远程搜索雷达的。

道理也很简单,如果进入了炮瞄雷达的探测范围,那么目视也能发现敌舰,因此干扰炮瞄雷达的意义并不大。重要的是,大部分炮瞄雷达的工作频率都差不多,即雷达发出的电磁波的波长没有太大的差别,如果要干扰敌人的炮瞄雷达,也就会对己方的炮瞄雷达产生不利影响。

显然,这不是什么好事。

要知道,在雷达火控领域,中国海军有着很明显的技术优势,因此在同样都能使用炮瞄雷达的情况下,中国战舰占便宜。

也正是如此,在干扰英舰雷达的同时,两艘中国战舰上的雷达火控系统能够正常工作。

显然,如果当时两艘英舰也启动了炮瞄雷达,就能够用雷达锁定中国战舰,从而获得较为准确的炮击数据。虽然在雷达火控系统上,英舰远不如中国战舰,但是雷达提供的参数肯定要比光学设备提供的数据准确得多。重要的是,雷达能够连续提供敌舰的坐标,而光学设备只能在敌舰开火的时候提供敌舰的坐标,即提供的参数是间断的,从而使炮手无法准确瞄准敌舰。

火力不如对手,炮击准确率也不如对手,两艘英舰根本占不到便宜。

此时,英军的唯一机会,就是尽缩短交战距离。

要知道,十四英寸穿甲弹的威力本来就不够强,如果交战距离过远,别说打穿两艘中国战舰主要部位的装甲,恐怕连次要部位的装甲都砸不开。相反,三百八十毫米舰炮在使用重弹的情况下,对“乔治五世”级战列舰有着足够的威胁。早在一九四二年,德意志第二帝国海军就证明了这一点。何况,中国海军的弹药加先进,已经开发出了二百八十毫米钨合金穿甲弹。

除此之外,缩短交战距离还有加重大的意义。

这就是,只有往东航行,可以供两艘英舰机动的空间会增大,也能让两艘英舰向左转向,从而让尾部的四门主炮发挥作用。

当然,缩短交战距离对提高命中率也有很大的帮助。

问题是,有这么容易吗?

赵壮飞让“河北”号在二十四公里处率先开火,就是在争取火力压制世间,不给英舰还击机会。

虽然在这么远的距离上,即便依靠炮瞄雷达瞄准敌舰,命中率也不会高到哪里去,但是有足够的时间打出足够多的炮弹,只要有几枚炮弹击中了敌舰,那么就能够大幅度削弱敌舰的战斗力。

这样一来,等到交战距离拉近之后,敌舰依然不可能获得优势。

短短几分钟,“河北”号与“河南”号总共打出了近二十轮齐射,向两艘英舰投掷了一百多枚炮弹。

只是,没有一枚炮弹直接命中。

这不能怪中国海军的炮手不够优秀,毕竟在海战中,运气占了很大的比例,打不中敌舰也不是罕见的事情。

当然,运气好起来的时候,挡都挡不住。

四点二十一分,在第十二次齐射中,“河北”号不但击中了目标,而且一次性击中了目标两枚炮弹。

当然,倒霉的正是“威尔士亲王”号,而且倒了大霉。

这两枚炮弹中,一枚击中了舰首,把主锚舱炸开了锅,但是没有造成严重损伤,除了舰首变形导致受部几个舱室进水之外,并没有什么决定性的影响。关键在另外一枚炮弹,命中点就在“威尔士亲王”号司令塔的顶部。虽然厚实的装甲挡住了这枚炮弹,下面航海舰桥里的官兵只有三人阵亡,其他的都只受了伤,而在司令舰桥里面,斯科特等人都只被猛烈的爆炸震伤,没有人阵亡。关键是,在“威尔士亲王”号上,炮瞄雷达就安装在司令塔顶部,而且全舰只有一部炮瞄雷达!

要知道,直到一九四三年初,也就是在设得兰海战之后,英国皇家海军为主力舰增添了一部炮瞄雷达,而且安装在后舰桥顶部,做为备用设备。“威尔士亲王”号与“约克公爵”号开赴印度洋之前,英国皇家海军还没有这么慷慨,而且也没有想到炮瞄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