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流社会知识竞赛-第3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也就是说,弃山而登楼,一样也可以获得“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体验。
我认识的一个小资女青年,从广州到上海工作,某日早上醒来,发现窗外天色极佳好,秋高气爽的那种,心血来潮,忽然就“潮”来了爬山的邪念。遂于第一时间夺门而出,一出租直接打到金茂大厦,痛饮小啡一道,发短信数条,然后爽爽地打车回公司打卡上班,度过了有意义的一天。
想想也是,上海市区无山,周边郊野的最高峰,乃著名的畲山,分东、西两峰,西峰海拔99米,东峰海拔68米;交通便利、用户介面友好的“金茂”,中国第一,世界第三,通高米。
当然,隔行如隔山,以上观点在专业登山者看来,绝对是无稽之谈。我仅能发表的唯一看上去比较专业的看法,即在全球各高峰皆已被人类相继征服之后,专业的登山活动,无论出于何种目的,大概都只能称之为人类的一小步,个人的一大步。不过,这并不是说近日刚刚完成的那次攀登珠峰行动也同样没有意义,因为这次登山的目的乃是为了“重新丈量珠峰”。虽然丈量结果目前还在等待中,但是,在这里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大家:那个数值一定会比原来的要小,也就是说,珠峰会越来越矮,因为人的心气越来越高,最起码,登上珠峰的人眼看着越来越多,一人一脚,就是踩也给踩矮了。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熊出没注意(1)
是的,这一切都是因为一只熊——我说的就是那头翻着白眼、张开血盆大口做仰天长啸状的北海道棕熊。
每一次跟这头黄质黑章的熊打照面,人都坐在车上,熊则以贴纸或备用轮胎等等形式出没于前方车辆的尾部。而在我的心中,每一次都难以克制以下的冲动:一、超车;二、把前车别住;三、跳下车,冲上去把丫当胸一把揪住,好好理论一番;四、用车直接撞丫的“熊屁股”。
布希亚说,后现代性的消费已进入了一种“超真实”,在这个“超真实”或者“超现实”里面,符号与象征完全和消费者的需要无关,消费品是被当做象征在贩卖,“它们构成了另一种现实”——话虽如此,理和话都不糙,而我本人与那辆车那个人以及那头熊之间皆属无冤无仇,之所以恶从胆边生,是因为以北海道棕熊为视觉中心所构成的“熊出没注意”所创造的“另一种现实”在客观上给我造成了以下三种不愉快的错觉:
第一,我们的城里或街上有熊,那头熊有可能是撂倒了三个饲养员之后从动物园里脱逃;
第二,如果并没有一头熊从动物园里脱逃,那么就是丫的那辆车是从有熊的地方一路开过来的;
第三,丫的车上有熊。
很显然,答案乃以上皆非。这三个错觉之所以令人感到不愉快,主要系因水准超低,比“狼来了”还弱智。有智慧且有羞耻心的人,会感觉到他们的智慧因之遭受到极大的污辱;没智慧但尚有羞耻心者如我,在心里徒生闷气的同时,就会因此而感觉到有很多的智慧在自己的大脑中闪光——如果你认为“闪光”这个词也会像“熊出没注意”那样扰惹你生气,我就改用“出没”好了。
所谓的智慧,不过常识:“熊出没注意”是北海道的所谓“城市名片”,第一,它是北海道常见的公共标识,只因北海道地区经常有熊出没( 但恐怕也是从前的事了,例如在《 追捕 》里面 ),故这个标识便张贴在经常有熊出没的地方,保护人,也保护熊。
熊出,没注意
关于“熊出没注意”的第二个常识是,“熊出没注意”也是一家名叫North Island( 并非诗人北岛的英文名 )公司的商标,该公司以“熊出没注意”为注册商标,大量生产日用品、旅游纪念品以及食品为主,包括T恤、风衣、杯子、烟缸、各种食品,汽车贴纸只是上千种产品中的一类。
“熊出没注意”的粉丝们有空不妨上看看,在那个虚拟空间里“出没”的无数“熊出没注意”,不止让丫们注意,还保证把丫们爽翻。
去年,我在香港的一家日资百货公司里买到有“熊出没注意”商标的巧克力和奶糖,有黑白两种,包装上除了印有醒目的“熊出没注意”之外,还有热情颂扬北海道自然风光的英文诗句多行。虽然味道还算不错,但除了糖和蜂蜜( 被称为“最有中产气质”的小熊维尼的至爱,它的命 )之外,实在无法在味觉和逻辑的联想中让可可粉、奶和北海道棕熊熊做了一处。非要在熊和奶之间找出一种关联不可的话,以我的水准,大概就只有“奶奶个熊”了。
当然,能不能产生联想以及联想是不是说得通道理,并非问题所在。问题的关键——即出没于前方车辆的尾部并随之而移动的“熊出没注意”让我生气——在于:假设我最早接触到的“熊出没注意”就是上面提到的巧克力和奶糖而不是汽车贴纸,我一定不会像后来这样生及其车主们的气,只会因感觉滑稽而心生同情,因为我会相信他们有病,他们变态——除了有病的人,谁会在雄赳赳气昂昂的越野车的雄壮的屁股上背个糖果商标呢?。 最好的txt下载网
熊出没注意(2)
其实越野车也并非真正的问题所在。问题的关键是,到目前为止,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熊出没注意”已贴得到处都是,除了SUV之外,还见之于各种型号、排量、颜色的进口及国产的房车、卡车、商务车,“长安”、“奥拓”也概不例外。其普及程度,已接近于街头无处不在的“办证”以及“老军医”广告了。更“超真实”的“另一种现实”是,屁股上粘着“熊图腾”的车辆,通常只在市区出没,甚少见之于野外或高速公路。长此以往,我们恐怕就不得不接受这样一种现实:城市里真的有熊。
熊出没,注意
“时尚理论”权威、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指出:一个风格的流行,往往没有任何客观的理由,甚至最基础、最荒谬的作风大行其道,也越接近流行的本质。
把这个方程式拿来一套,我早就可以不再生气,关于“熊出没注意”的讨论到此就可以立马打住了。然而,我认为这事还没完,也不能完,因为除了齐美尔的社会学理论之外,对于人口众多的汉语族群来说,作为一种非本土的符号系统,那头该死的熊还制造了另一层语义学以及其他方面的小规模混乱。
网络上关于“熊出没注意”的讨论不多,但据我一年多来的追踪,发现这个关键词出现的频率正在缓慢增长中。其中最集中“出没”的,就是对“熊出没注意”的释义,分类如下:
第一,“熊出没注意”是一句东北话、俏皮话或骂人话。在东北土话里,“熊出”和“熊样”、“窝囊样”、“笨蛋样”意思相近,而“熊出没注意”应断句为“熊出,没注意”,完整的意思是:“熊出( 笨蛋 )!开车注意点!别追尾!”
北海道的“熊出没注意”据讲有两层意思,一是警戒人防止受到熊的伤害;二是提醒人开车不要伤了熊。同理,“熊出没注意”也含有另一层意思:“我是‘熊样’,我‘窝囊’我‘笨蛋’,我是新司机,上路后像熊一样危险,大家伙开车请注意躲闪!”——即“新手上路,请多关照”的模拟赵本山版。
我注意到,这种解释不仅在网上成为主流,而且已经得到了主流媒体的认可,最起码在东三省。哈尔滨某报曾有这样一则报道:“眼下行驶在我市大街小巷的不少车辆,后车窗都贴着一些话,有宣传交通安全的,如‘按章行驶’等,有宣传城市文化的,如‘冰雪二十载、今朝更好看’等,还有提醒后面车辆,不要追尾的‘新手上道,请多关照’、‘不要吻我’等。可近来,一些车辆后窗户上,竟贴出一句骂人话:‘熊出没注意’。这句从字面理解模棱两可的话,是什么意思呢?昨日,记者乘坐一辆计程车时,见后车窗也贴着这句话。一问,司机解释说:‘这是一句俏皮话,意思是,熊出,没注意。’据讲,司机在追尾后都愿意说,没注意、不小心之类的话。贴上这句话的意思是,熊出,开车注意点,别追尾了。据了解,印有这种话的不干胶贴,在通达街、宣化街一些汽车装饰品商店里都有售,但是现在贴的太多了,就没有新意了。”
“熊出没注意”是否可以按东北男人或上海女人苏青(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的方式断句为“熊出,没注意”以及“熊出”在东北土话里是不是和“熊样”、“窝囊样”以及“笨蛋样”那样的一句骂人话,还有待考证,最起码也要等到赵本山在公开场合讲过以后才能算数。
熊出没注意(3)
唯一可以肯定的是,不管如何断句,若此话真的还跟“熊”这种动物有一丝半缕的关联的话,全中国各省各城市,只有东三省的车主在常识和逻辑上才有权使用“熊出没注意”。历史上,东北的确是一个“熊出没”并应该“注意”的地区。我个人认为,上世纪60年代的国产故事影片《 锦上添花 》之所以是一部很好笑的喜剧片,主要是因为其中那一个“熊出没注意”或“熊出,没注意”的场景。
韩非扮演的铁路业余学校的青年教员段志高,怀着满腔热情奔向他新的工作岗位——小桥车站去学习、锻炼。这位知识青年的到来在小站引起了一些波澜。他“热情有余,经验不足”,因而在工作中闯了不少出于“好心之过”而惹出的小祸。其中喜剧效果最为震撼的一次,是说他在小木屋里谱写搬运木材的劳动号子时,由于沉浸于创作,“没注意”一头悄然闯入室内的“黑瞎子”,反而把大狗熊搭到他肩头的毛茸茸的爪子当成暗恋对象铁英姑娘的玉手( 果然是一位名副其实的“铁姑娘”啊 )。
《 锦上添花 》的故事和外景,应该都在东北,而且,包括韩非在内的男女主、配角,好像也大都带有明显的东北口音。
回到对于“熊出没注意”的网络讨论上来。除了“骂人话”和“俏皮话”之外,比较有想象力的解释尚有以下两种:
一、无非就是告诉别人车主比较厉害,小心点,离车远点。
二、这是一句黑话,相当于“天王盖地虎”、“宝塔镇河妖”。
查“天王盖地虎”、“宝塔镇河妖”系出自《 智取威虎山 》里的一句东北土匪黑话,但这个解释不仅支持了“熊出没注意”的“东北方言说”,而且还有可能建设性、开创性地发展了齐美尔和布希亚的流行理论:所谓时髦,所谓流行,一旦落到修辞的层面,就一概属于一种力图将自己( 或小团体 )与他人( 或大众 )区分开来的“黑话”——当然,就汽车贴纸的流行用语而言,最能与“天王盖地虎”、“宝塔镇河妖”这一黑话语境实现天衣无缝之接轨的,一定是“磨合”。
在本文开始时我曾经表明,“熊出没注意”虽然让我生气,但这种气愤显然只局限于因认知困扰而导致的“与车主理论一番”及其冲动,事实上,“熊出没注意”所造成的并不局限于情境或语义上的认知困扰,严重的还会给某些受众带来精神性创伤。
有抗日青年在网上发帖,标题就是《 “撕下你贴的‘熊出没注意’!” 》帖子说:“这是每次我见到朋友的车上贴了此标志必说的!除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