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耽美同人电子书 > 反思:中国人成才的障碍 >

第9部分

反思:中国人成才的障碍-第9部分

小说: 反思:中国人成才的障碍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美国的科技水平高是与教育分不开的,美国的人才正是受益于提倡独立思考以及鼓励创造力的教育。美国的学校教育鼓励学生‘向一切发问’,老师也充分给学生提供提问的机会。相比之下,中国的孩子是在一个不提倡思考的教育环境下长大的,而成功的教育应该是培养出能够独立思考、自主获取知识并创造知识的人。
  西方国家的学校教育实施保护好奇心的教育,允许学生在学习中只是满足好奇心而不求甚解,中国的学校教育则要求学生在学习中精益求精,代价是牺牲好奇心和质疑精神。 。。

5从中外差异看创造能力缺陷(5)
不同的教育会产生不同的思维类型与智力类型,最终都会在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上展现不同。
  西方学校教育的突出特点不仅是注重保护好奇心和兴趣,而且学习的目的性很强,包括收集信息和积累知识都有明确的目的性,让学生早早就懂得为一个既定的目标做准备,重视培养学生选择有用知识的能力。而中国的学校教育告诫学生的是:储存知识以便以后使用,为未来有可能的应用做准备,重视领悟和学习现成知识的能力。
  从学习能力来看,中国学校注重培养的主要是记忆知识信息、复述知识信息的能力;西方学校注重的是选择知识信息、组合知识信息的能力;科学研究所要求的能力则是重组知识信息、再生新知识的能力。创造力其实是对以往经验的利用和重新组合,并借助丰富且理性的想象力,即想象并不是漫无边际的,经验是想象的基础。
  学校教育给学生最终影响的并不是具体知识,而是学习方法、认知风格、思维模式。西方学生掌握的具体知识不如中国学生,但是对科学研究完整过程的熟悉程度超过中国学生,一旦进入真正的研究就能得心应手地操作。西方学校的课程训练中融入了正规科学研究的基本程序,其中包括对研究的内容和目标作出规划、选题、筛选有用的信息,重新组合收集到的各种信息资料,这些内容在中国学生的课程训练中则是严重缺乏的。学生完成的作业都是教师事先编好的假想出来的题目,并已经给出解题所需要的所有信息,学生只需要寻找出答案即可。
  深与广,是两种不同的教育观,属于两种不同的教育价值取向。美国基础教育和大学本科教育的广而博是一种基本教育理念,包括重视阅读,重视拓展知识面,提供多种多样的选修课,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文体活动。学校为学生的发展努力扩大空间,让学生能够在知识的无限空间里自由发展。
  “深而细”反映的是中国教育的教育理念,其实就是应试教育,以考试为中心的教育必然导致越教越窄。知识面过窄是我国基础教育和大学教育共同存在的问题,对考试成绩的强调不仅使学生们成为分数的奴隶,而且使他们的时间和精力都限定在狭窄的课堂与教科书里,造成了视野的狭窄,以及综合能力有限。应试教育只是一种功利化的教育,显然不利于学生未来的长远发展,也就是说,这种短视的教育对人的长远发展具有一种负面的影响。
  文化模式和社会制度对人的制约,意味着在个体所必须适应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个体间的能力模式有一定的共性,即有些能力是由文化要求的。譬如,记忆能力是中国学校传统教育对每个学生统一的能力要求。相比之下,美国学校对学生统一的能力要求则是质疑能力。
  中外知识观与能力观的差异表现在:什么知识最重要,什么能力最重要。中国的学校鼓励学生掌握已知、确定、成型的知识,以便成为已知领域的专家;而西方学校鼓励学生探索未知、不确定、正在形成的知识,以便成为未知领域的专家。
   。 想看书来

1自我管理的低能(1)
一个人的综合能力与智慧取决于自身的自我管理能力,而自我管理的技能也是一种重要的隐性知识。个体所具备的自我管理能力对于成功来说,比其所具备的具体学识和技能更具有决定性作用。
  据《民主与法制时报》报道,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园内,陪读妈妈成为一道别样的风景。她们的孩子因为沉迷网络游戏而耽误学习,学校通知她们到学校陪孩子读书,并督促孩子远离网络游戏。
  中科大东区有四座主要的教学楼,分别叫做一教、二教、三教、四教。很多科大教师所不知道的是,还有一个被学生们称为“五教”的地方。“五教”位于与中科大一街之隔的“好日子超市”5楼上,是一家名叫“钟情”的网吧。每天几乎是24小时,“五教”里满是打网络游戏的中科大学生。这些来自全国各地的尖子生,在像“五教”这样的网吧里耗费了大量的青春,甚至长达半个月不回学校。
  “五教”存在的背后,则是一群伤心的母亲。为了能够让自己的孩子把大学时光花在教室而不是网吧,至少能够拿到毕业证,她们从全国各地赶来,在中科大校内外租赁了房子,陪着孩子读书。
  从上述报道不难看到,我国很多学生主要是靠着老师和父母的推拉才进了大学门,尽管有读大学的智力水平,但自身没有完成学业的动力与兴趣,只是靠外在压力而被动求学。由于在基础教育阶段,很多学生的学习动力仅仅来自老师和家长的严格看管,缺乏自身的个人奋斗目标和成就需要,上了大学以后需要自主学习时反而迷茫,已经到达成人的年龄却因心智不成熟而深陷网络不能自拔。显然,这样的学生不可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从有效使用教育资源的角度来看,这些缺乏基本自我管理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的学生其实没有培养价值。
  大批已经成年的大学生需要母亲陪读,这恐怕是中国的特有现象。正是整个社会包括学校和家庭都把学业看得重于一切,促成了这种病态现象。从陪读现象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年青一代因缺乏内在的精神力量而难以自立,而且是两代人的生命同时在白白损耗。
  “情商”的概念从西方传入我国,使国人开始关注智商以外的成功因素。智商反映人的认知水平,情商则反映了人在情感、情绪方面的自控和协调能力。现在人们已经普遍接受的观点是,成功需要70%的“情商”和30%的“智商”。
  最早论及情商概念的是美国耶鲁大学的彼得·沙洛维教授和新罕布什大学的约翰·梅耶教授,他们把EQ即情绪智力定义为社会智力的一种类型,将情绪智力看做是个体准确、有效地加工情绪信息的能力,并具体表述为四个方面:1。 情绪的知觉、鉴赏和表达的能力;2。 情绪对思维的促进能力;3。 对情绪理解、感悟的能力;4。 对情绪成熟的调节,以促进心智发展的能力。
  正式将情商理论推广到非理论界的是哈佛大学教授丹尼尔·戈尔曼博士,他以更通俗的语言将情商的概念做了详尽的诠释。按照丹尼尔的概括,“情商”主要包括五个方面:认识自身的情绪;妥善管理情绪;自我激励;识别他人的情绪;人际关系的管理。在此,“情商”的核心内容是“情绪”,并分为自身情绪的认识与管理,对他人情绪的了解,以及与他人相处的技能。从现实来看,针对“智商”而提出的“情商”概念,其最大的积极意义在于,把成功的要素从狭窄的智力领域扩展到自我认识领域乃至人际关系领域。
  在学校的学习阶段,由于考试成绩和升学的重要性使智商显得比情商更重要,然而一旦进入社会的职业生涯,情商的重要性就远远超过了智商。可以说,情商是决定一个人一生成功与否的非智力因素。
  曾有一项调查,是在188个公司用心理学方法测试这些公司里每一名员工的智商和情商,并将测试结果和该员工在工作上的表现联系在一起进行分析。经过研究发现,在对个人工作业绩的影响方面,情商的影响力是智商的两倍。此外,在对公司中的高级管理者进行分析后发现,情商对于管理者成败的影响力是智商的九倍。这说明,对于一般员工来说情商比智商重要,对于领导者、管理者来说,情商比智商更重要。

1自我管理的低能(2)
情商主要是指那些与认识自我、控制情绪、激励自己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等相关的个人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技能主要包括沟通能力、处理冲突的能力、合作与协调的能力、说服与影响他人的能力等等。由于情商能更全面地反映一个人的综合能力,包括社会适应能力和内在潜力,所以情商比智商更能准确地预测一个人在事业上取得成功的可能性。
  传统的智力观侧重认知能力,智商则仅仅是测量认知能力和相关知识的结果。情商的提出拓展了智力的内涵,指出了成功所需要的社会能力。情商概念的提出是人们逐渐认识到,人类的社会性使人际交往能力和个体对社会的适应能力成为成就任何事业的最基本的前提。成功既需要情商也需要智商,最能获得成功的人,不是单纯的高智商的人,也不是仅仅情商高的人,而是两者之间取得相互平衡的人。人生成功与否,取决于情商与智商这两者的共同作用。
  对每一个体来说,如何成功其实最重要的并不是如何在智力和知识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而是如何通过系统的心理技术来调控自我的内在生活以及有效地开发自身。因此,与成功者相比,远离成功的个体主要是其自我的可控制程度相对比较低,这意味着走向成功之路的关键是掌握一门至关重要的技能,即自我管理技能。
  自我管理的主要内容不仅包括自身知识与能力的管理,也包括自身兴趣、情绪及性格的管理。自我管理也涉及自我调控,包括个性与情绪的调控、知识与能力的调控、志向与兴趣的调控。
  任何特定意义的思维活动和实践活动都必须基于一般意义的自我管理,当个体在知识结构、能力倾向、成功动力等方面已具有一定潜能时,要将这一潜能转化为可产生效果的实际能力,必须依靠自我管理系统进行诸如个性组合、资源配置、动力供给等方面的调控。
  自我管理系统是个体从事任何活动、处理任何问题的总管或总调度。自我管理系统包括三个子系统:人格管理系统、资源管理系统、能量管理系统。这三个子系统的核心内容分别为,个性与情绪、知识与能力、动机与志趣。人格管理系统主要是对人格的塑造及个性的形成、发展进行调控管理;资源管理系统主要是对能力的配置及知识的积累、应用进行调控管理;能量管理系统主要是对志向、兴趣的方向及动机的类型、程度进行调控管理。
  人格系统的管理效果对综合能力的高水平发挥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诸如独立性、自信心、好奇心、冒险精神等因素都是产生创新能力和综合智慧必备的个性品质,而这些个性品质的有效组合,直接制约着个体能力组合的最终成效。因此,综合能力与智慧能否可持续发展受制于个体人格结构的基本构成和个性品质的组合效应。
  个体所具有的知识与能力,是个人的内在资源,而个人知识与能力的管理则属于自我管理系统的资源管理。对于自我管理系统的资源管理来说,最主要的管理功能是针对知识的积累、应用过程进行调控并进行相应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