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中国教父级CEO的商道智慧 >

第10部分

中国教父级CEO的商道智慧-第10部分

小说: 中国教父级CEO的商道智慧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命感。危机并不遥远,死亡却是永恒的,这一天一定会到来,你一定要相信。从哲学上、从任何自然规律上来说,我们都不能抗拒,只是如果我们能够清醒地认识到我们存在的问题,我们就能延缓这个时候的到来。
  危机的到来是不知不觉地,我认为所有的员工都不能站在自己的角度立场想问题。如果说你们没有宽广的胸怀,就不可能正确对待变革。
  在这些观点提出的同时,任正非加快了华为内部整理、业务流程、供应链等环节的改革。他的这些讲话既为这些变革运动提前做好思想准备工作,也为华为未来将向何方(职业化、国际化)提出了明确的方向。在部分华为人不理解甚至出走的种种压力下,华为逐渐建立起了一套规范化的运作流程和管理体制,使得公司在2001~2003年的“华为的冬天”到来时能够有充分的准备和有效的应对措施。
  今天当我们回头去看任正非的“萎缩、破产是一定会到来的”时,不得不惊叹于他惊人的预见力和顽强的毅力。在企业变革史上,英特尔在20世纪80、90年代的观点由当时的总裁安迪·格罗夫引领了第一次战略转移,放弃了自己开辟的存储器市场,专心开发微处理器。这种壮士断腕的壮举最终使英特尔走出了困境,进入了一个“给世界一个奔腾的心”的伟大时代。而英特尔这次改革是在公司面临着分崩离析的危机时不得不为之的解救措施。另一家以变革闻名的国际企业GE,同样也是在20世纪80、90年代,时任公司总裁的杰克·韦尔奇对运作正常的GE开始动手术,他将原来8个层次的管理机构砍剩4个,为此撤换了部分高层管理人员。他还砍掉了公司1/4的旗下企业,将GE从一个日益老化的工业制造商转变成一个经营多样化的全球性生产巨头。与以上这两家企业相比,华为是选择在公司风调雨顺的时候开始改革,所以任正非比安迪·格罗夫要经受更多的来自公司内部的质疑,而较之于杰克·韦尔奇则需要更多依靠任正非个人的领导魅力加以引领,因为当时的华为尚未达到GE那样的规范化运作,对于改革抗拒的阻力也就更大一些。
  所幸,任正非既具预见“华为的冬天”的远见力和敏锐力,同时也具备推行改革的决心和毅力,在一大批华为功臣的质疑声中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改革之路。当真正的IT的冬天到来之时,华为已经能够坦然而从容地迎接“冬天”,甚至还将“冬天”作为企业进一步成长的良机。从这一点来说,任正非早已具备了作为一个企业领袖所必需的预见力和改革力,虽然自2000年任正非本人开始退居幕后,但是他的精神和管理思想较之2000年之前更深入人心,完成了一个企业家从思想上对企业的至高领导。
  

危机意识和压力要传递到每一个人
微软是世人公认的最伟大的成功企业之一,但是比尔·盖茨仍然不忘告诫他的员工,要时刻怀有“距离破产只有18个月”的危机感;中国目前盛名在外的海尔集团的CEO张瑞敏也这样阐述他的经营感受:永远战战兢兢,永远如履薄冰。以永远的忧患意识追求永远的活力,实现海尔的螺旋式上升。
  由此,我们发现,在每一个成功企业的背后,必定有一位充满忧患意识的领导者。在胜利的欢呼声里他最关心的不是企业获得了多么大的成功,而是殚精竭虑,思考企业离危机到底还有多远,如果企业面临那样的时刻该怎么办?
  日本著名企业家松下幸之助在总结松下电器的成功经验时,强调:长久不懈的危机意识是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的基础。任正非深以为然。他认为,失败这一天是一定会到来的,大家要准备迎接。即便不能避免这种危机,至少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企业受损。因此,华为需要的,不仅仅是决策层、管理层和个别部门具有危机意识,还必须加强对员工危机意识的强化与培养。
  为了达到强化员工危机意识的目的,任正非甚至将这一点作为一项战略纳入企业的发展规划中。在1998年出台的《华为基本法》中,有这样一条内容:“为了使华为成为世界一流的设备供应商,我们将永不进入信息服务业。通过无依赖的市场压力传递,使内部机制永远处于激活状态。”
  这一点在讨论会上曾引起了激烈的争论,当时多数人的意见是,信息服务不仅可以促进企业有形产品的销售,而且它本身也具有很大的市场空间,甚至可以超过所谓传统的硬件设备收入。有人还举出了IBM这样国际领先的IT企业同时提供信息咨询服务的例子,来阐述华为没有必要限制自己潜在的发展机会。
  任正非却以他过人的说服力和超乎常人的视野,最终说服了大多数人。他这样解释这一观点:
  我们把自己的目标定位成一个设备供应商,我们绝不进入信息服务业就是要破釜沉舟,把危机和压力意识传递给每一个员工。
  进入信息服务业有什么坏处呢?自己的网络、卖自己产品时内部就没有压力,对优良服务是企业的生命理解也会淡化,有问题也会互相推诿,这样企业是必死无疑了。在国外我们经常碰到参与电信私营化这样的机会,我们均没有参加。当然我们不参加,以后卖设备会比现在还困难得多,这迫使企业必须把产品的性能做到最好,质量最高,成本最低,服务最优,否则就很难销售出去。任何一个环节做得不好,都会受到其他环节的批评,通过这种无依赖的市场压力传递,使我们内部机制永远处于激活状态。这是置之死地而后生,也许会把我们逼成一流的设备供应商。
  《史记》中记载了“项羽破釜沉舟”的典故:项羽前锋军救巨鹿,初战失利,项羽便率大军渡过漳河,破釜沉舟以激励士气。终于杀苏角,虏王离,大败秦军于巨鹿之野。
  于是,世人便以“破釜沉舟”来表示下定决心,义无反顾。
  任正非要求每一个华为人也要做到“破釜沉舟”,只有这样,华为才能因来自竞争的压力而无比专注地不断提升自己,才能在强者如云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得以生存,并最终成长为世界级的企业。
  通过《华为基本法》,任正非将危机意识融入到华为的企业文化中,让员工无时无刻都能感受到一种山雨欲来的紧张气氛;引导员工不要只看着国内,而要向国际竞争对手看齐,从而达到遏制部分员工和管理人员因公司高速成长而滋生的盲目乐观情绪。
  与此同时,华为发动了一次震惊业界的群众运动——市场部领导集体辞职大会,让员工意识到自身在企业内面临的危机,并在具体管理手段上加强危机意识管理。
  1995年,由于华为在C&C08交换机上的技术突破,其产品开始向市场大面积渗透。当年华为的年度销售额达到了15亿元,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这个时候,公司管理水平低下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成为制约华为继续发展的瓶颈。
  当时华为面临的也正是大多数中国企业经历过的:创业期涌现的一批个人英雄,他们的职位越升越高,工资只能越升越高。但是越往上公司所能提供的发展空间越小,于是一方面,一些###开始丧失了创业时的激情,人浮于事。而另一方面,这些创业###们领导下的员工也有很大意见,工作积极性受到了很大影响。任正非认为,必须让大家全部“归零”,并通过竞聘上岗,有能力的继续上,没能力的,跟不上形势需要的,转换岗位或下岗,既能体现出用人管理上的“公平”,又能给各岗位上的华为人敲响警钟。
  1996年2月,由分管市场的华为副总裁带领26个办事处主任同时向公司递交了两份报告——一份辞职报告;一份述职报告。由公司视组织改革后的人力需要,决定接受哪一封。而任正非在会上称:“我只会在一份报告上签字。”
  在此之前,任正非又专门作了动员讲话:“为了明天,我们必须修正今天。你们的集体辞职,表现了大无畏的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你们将光照华为的历史!”
  华为整训工作会议历时整整一个月,接下来就是竞聘上岗答辩,公司根据个人实际表现、发展潜力及公司发展需要进行选拔。包括市场部代总裁毛生江在内的30%的干部被调整下来。
  这种野火般激烈的调整方式在后来虽颇受争议,但在当时确实达到了任正非所想要的效果。
  2000年1月,任正非在“集体辞职”4周年纪念讲话中,对市场部集体辞职事件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市场部集体大辞职,对构建公司今天和未来的影响是极其深刻和远大的。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个组织只要没有新陈代谢,生命就会停止。如果我们顾全每位功臣的历史,那么就会葬送公司的前途。如果没有市场部集体大辞职所带来的对华为公司文化的影响,任何先进的管理、先进的体系在华为都无法生根。
  从某种意义上说,任正非有着“偏执狂”般的执著,他希望通过强大的防范力,将市场压力持续地传递下去,使华为内部机制永远处于激活状态,永远保持灵敏和活跃。他坚信一个人或一个公司永远像野猫一样,处于被激活状态比什么都重要。唯有这样,华为才能活下去,进而才能在国际市场上迅速成熟和成长起来。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看看世界,比比自己
在《史记·西南夷列传》里讲到一个“夜郎国”,即如今贵州的一个叫桐梓县的地方。夜郎国的国土面积很小,可是没见过世面的夜郎国国王却自以为自己的国家很大,因而以一种骄傲的口气问前来拜访的汉朝使者:“你们汉朝和我们夜郎,究竟是哪一个国家大呢?”后来,“夜郎自大”作为一个成语流传下来,用以形容那些见识浅薄、自以为是的人。
  没有比较,没有走向更广阔的天地,就很难认清自我。对一个国家是这样,对一个企业也是同样的道理。
  从1992年开始,任正非开始频繁出国访问,他前后多次到过美国、日本、俄罗斯、德国、法国等国家。他去过美国的波士顿、纽约、费城、达拉斯、拉斯韦加斯、圣克拉拉(位于硅谷)、洛杉矶等城市,还参观了国际电脑展,考察了TI(德州仪器)、NS(国家半导体)等知名企业。
  伴随着华为走向海外市场,任正非接触到的外国企业也越来越多,而华为与这些企业之间的巨大的差距也让任正非感到了强大的压力和危机。
  1994~1995年,任正非先后访问了阿尔卡特设在法国北部的工厂,以及德国西门子公司,他们先进的生产技术水平和员工的敬业精神,使任正非受到了很大的触动。由此,他提出了对华为明天的憧憬,即“阿尔卡特的今天就应该是我们的明天”,并希望华为人也能有德国人那种耐心和细致。
  这一时期,华为在国内市场上大踏步前进,开始投入商用的C&C08机在国内迅速打开市场,成为了中国广大农村通信市场的主流设备之一。1995年,华为北京研究所决定负责数据通信业务,逐步形成了“技术华为”的经营战略。可以说华为当时在国内的发展势头大好。
  然而对于任正非来说,他在周游世界的过程中清楚地看到华为与国际竞争对手的巨大差距,所以华为在国内取得的这些成就自然并不能让他感到欣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