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孤独的狂欢-数字时代的交往 >

第2部分

孤独的狂欢-数字时代的交往-第2部分

小说: 孤独的狂欢-数字时代的交往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嘻皮士”出身的乔布斯,有被称为“男孩总裁”的盖茨,有一度被认为是“离经叛道”、被“江湖骗子”的尼葛洛庞蒂,更有无数不知名的电脑黑客。正是这些敢于突破被“成年人”、习俗、权威们划定的空间,做出无数“稀奇古怪的冒险事情”的“男孩”,把供极少数人使用的一种计算工具(主机型电脑)逐渐改造成为进入人人都能拥有的个人电脑,进而使世界范围内个人电脑相互联结起来,汇成了一个洋溢着“少年精神”,促使整个人类都进入“没有尽头的青春期”,成为电脑这个“海”中的“水手”。

    三

    不少人都见过大海。每年夏季,总有数不清的人怀着对大海的向往或思念,蚁集在老牌的和新近开发的“海滨旅游胜地”或“黄金海岸”,在防鲨网、救生圈和遮阳伞的呵护下,安全舒适地享受着阳光、沙滩和海水。他们说他们见过了大海,对此,他们有许多光彩照人的照片可以为证。

    其实很难说他们真地见过了大海。他们只是到过经过精心挑选、开发的海边旅游过,在离岸50米以内的海水中借助于救生圈洗过几次海水澡。他们努力向自己和别人造成一种他们“见过大海”的真真切切的幻觉。每一个“海滨旅游胜地”和“黄金海岸”都如同一个“梦幻工厂”,为无数的人复制着同一个梦幻,人们纷纷来到这里就是用金钱购卖关于大海的梦幻和错觉。

    真正见过大海的人,即被雨果称为“海上劳工”的渔民们,水手们,是从未见过的这样的“大海”,这样的海滩的。他们在与大海(而不是离岸50米之内的海水)的朝夕相处中,看到了大海的雨果所说的“双面像”。他们在一片汪洋中经历过干渴难耐的时候,他们在丰饶的大海上有过一无所获的惨痛经历,他们亲眼看到他们的亲人、朋友葬身于养育了他们的大海。在属于他们的海滩上,没有出租相机、出售胶卷的精致的小亭,他们甚至可能没有留下一张以大海和海滩为背景的照片,他们只有关于大海和海滩的刻骨铭心的记忆。在属于他们的海滩上,他们有过许多次满载归来与妻子儿女重逢的喜悦,但在不少时候,他们给站在海滩上首以待的亲人们带回的是失望,甚至是噩耗,甚至有可能一去不复还。在大海上,海滩上,他们有过欢笑,但也无数次抛洒过同海水一样苦涩的泪水,无论是在悲痛的时候,还是在高兴的时候。

    即使是在与家人在海滩上分享收获后的喜悦的时候,他们也决无海滨旅游胜地上的观光客们的优雅和浪漫。美国现代诗人庞德曾写过一首诗,表达他对这些既不优雅又不浪漫的渔民们的敬意:

    狂妄自大的一代人啊,

    矫糅造作的一代人,

    我见过渔民在阳光下野餐,

    我见过他们一家衣衫破烂,

    我见过他们咧嘴笑着,

    听过他们粗野的大笑。

    我比你们幸福,

    他们比我幸福

    水里游的鱼儿,

    甚至还没有衣服。

    游客们来到海边,以一种他们自以为新鲜的方式重复他们浮皮潦草、浅尝辄止的生存状态。他们仿佛决意要把他们早已习惯甚至觉得有趣的嘈杂、拥挤的生活在大地上扩散,直到大海挡住了他们的去路。他们远离生活的本质如同他们在洗海水澡时远离大海,他们不知道世界的深浅如同他们不知道大海的深浅。但他们都听说过并想象过大海,于是他们都到或希望到海滨旅游胜地来见大海。

    当代中国诗人韩东的一首题为《你见过大海》的诗把人与这样的“大海”之间的关系已说得足够充分了:

    你见过大海你想象过大海

    你想象过你见过大海

    大海也许你还喜欢大海

    你想象过大海顶多是这样

    然后见到它你见过大海

    就是这样你也想象过大海

    你见过了大海你不情愿

    并想象过它让海水给淹死

    可是你不是就是这样

    一个水手人人都这样

    就是这样

    早在上个世纪,一些敏锐的思想家就已指出,旅游业这种现代社会特有的产业透露出现代社会、现代文化的特质。古代有旅行家(比如在中国古代,不少文学家都是旅行家),没有旅游业,现代则反之。从这一变迁中我们首先可以看出现代文化的一个特征--对于世界的体验、感受的“平均化”。

    我们理所当然地认为这是值得庆幸的,能够身处某地再也不是极少数人的特权,而是人们普遍享有的权利。你不是秦始皇,但你可以“出巡”到秦皇岛和泰山,你不是西太后,但你可以在颐和园里漫步。在这样的时候,你自然会为生活在这样一个人人享有平等权利,交通又异常发达的时代而庆幸,否定这样的时代不是太反动也是太没有良心。

    然而这不能阻止我们问一个很迂腐的问题:我们在得到这一切的时候我们是否也失去了什么?用麦克卢汉的话来说,人在“自我延伸”的时候是否也在“自我截除”?我们在轻松自如地丰富我们的感觉的时候,是否也在使我们的感觉不断贫瘠?发达的交通和传播手段使我们能到许多我们梦里也没有到过的地方,目睹许多发生在遥远的地方的事件,然而这些地方对于我们来说是否只是一个似是而非的地方,这些事件是否只是一个“假性事件”?

    前面对于两种“大海”的区分已经部分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旅游业其实是借助于现代交通技术大批量生产、复制“旅游胜地”的工业。我这样说并非主要针对那些让你半天之内游遍世界的“世界公园”之类的微缩景点。每一个著名的景点,哪怕它是“举世无双”的,都是在被日复一日地面向源源不断的观光客复制。本雅明称现代是一个“机器复制的时代”。要完整地理解现代社会的这一特性,我们必须把“机器”理解为包括各种交通工具、各种传播设施(如电视台和电视机),甚至包括国家机器在内的“机器”。

    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人的延伸》的第20章(《照片--没有围墙的妓院》中谈到旅游时这样说道:

    有了旅行支票、护照和牙刷,你就春风得意,活似神仙了。柏油路、铁路和轮船使旅行失去了旅行的滋味。人们稀里糊涂地忽发奇想而外出,闹闹嚷嚷拥向外国旅游,因为出国旅游之方便,与上影院、翻杂志并无多大差别。……这样的人从未真正脱离过他们因循守旧的无知觉的路子,也从未到过任何新的地方。

    “拷贝”的过程同时就是一种使原物“失真”(如旅行“失去旅行的滋味”)而又掩盖其失真性(到过许多地方的人“从未到新的地方”)的过程。“机器复制的时代”的根本品性不在于它把世界“拷贝”后零趸发卖,而在于它通过各种工业(“有烟”的和“无烟”的)复制世界而篡改世界,并进而篡改人的感觉。“机器复制”的实质不是复制外在的世界,而是大规模地篡改着人的内心世界。旅游业就是通过将大海复制为海滨旅游胜地而把马可?波罗和徐霞客这样的旅行家复制为无数的游客,电视业就是将目击者复制为“各位观众”。一句话,所有的工业(有烟工业、无烟工业和法兰克福学派所说的“文化工业”)都是将局内人复制为局外人的工业。由此我们能看清“大众文化”的品性。

    “大众”(mass)不过是被大批量复制因而被篡改了的个人(person)。mass的汉译“大众”一词与常与“民众”、“普通人”意义相当接近。而在西文中,mass 一词多有贬义,在很多时候可以译为“庸众”、“乌合之众”甚至“暴众”,与“民众”、“百姓”(folk)一词有明显的不同。mass 的构成者是了无分别的(mass本意为“一大团”),而folk所指的对象是各种各样的,比如 contry folk(乡下人)、city folk(城里人)、oldfolks(家中老人),有时专指“朴实的人”。相反,mass 指的人是没有年龄、生活环境和心理特点的人,是“稀里糊涂地突发奇想”的人,是“闹闹嚷嚷地”拥向某处的人,是被“平均化”的人。

    “大众”与“民众”的区别,就是蚁集在“黄金海岸”上的游客与渔夫、水手的区别。

    相应地,“大众文化”(mass culture)与“民众文化”或曰“民间文化”(folkculture)的区别相当于“不是水手”,“不情愿让海水给淹死”,只是在海滩上晒太阳,在防鲨网内洗海水澡的游客对于“大海”的认识、体验,与渔夫、水手以及他们的亲人对于大海的认识、体验之间的差别。

    大海对于渔夫、水手提出了相当严格的要求。一个人要成为一个合格的、老练的渔夫或水手,除必须具备某些先天的素质(如体能、智能和性格)之外,必须经过与大海的长时间相处和“交往”,而且每一个渔夫和水手之间总是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而经过复制后的“大海”早已在寻求“在最低公倍数”原则的前提下,被最大限度地篡改了,由于有了离岸50米的防鲨网、救生圈、海滨救护队、遮阳伞以及摩肩擦踵的人群,这样的大海对于洗海水澡,在沙滩上作“日光浴”、“沙浴”的游客的要求几乎降至零,因为经过复制后的大海,已经是一个男女老少皆宜的,最为“通俗”的“大海”。对于游客,无所谓合格与不合格,老练与不老练可言。只要你到这里,你就是一个游客--一个“合格”的游客。而一个人能不能来到这里,关键在于他有没有钱。

    这样说很可能使你想起了一种人--嫖客。

    麦克卢汉把大量印刷的照片称为“没有围墙的妓院”,他说:“照片使人的形象延伸并成倍地增加,甚至使它成为大批量生产的商品。影星和风流小生通过摄影术进入公共场合。

    他们成为金钱可以买到的梦幻。他们比公开的娼妓更容易买到,更容易拥抱,更容易抚弄。”他同时也指出,“大批量生产的商品一向带有娼妓的属性”。

    娼妓的行为方式的特点是,把自己--将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篡改、降格为最为“通俗”的人--一个肉体,并将这个肉体对于无数同样篡改、降格为肉体,贫乏到只有钱的人在不同的时间里进行无节制的“复制”。从这个角度看,许许多多大批量复制的东西都可称为“没有围墙的妓院”(经过复制的“大海”当然在此之列)。

    人用金钱购买这些东西,实际上是一种与“嫖娼”本质相通的行为。凭着金钱,人得以进入一个个“没有围墙的妓院”,成为“局内人”,却浑然不知自己买到的是只是一个幻觉,一个赝品,浑然不知自己是一个局外人--被“没有围墙的妓院”复制出来的无数个局外人中的微不足道的一个,“一大团”(“大众”)中有之不多无之不少的一粒微尘。

    四

    对于我们关心的PC文化来说,上面的分析并非题外话。

    大众文化的前提是发达的传播手段--交通和通信(这两个词在英文中也同是 communication)设备,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