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男孩穷着养 女孩富着养 >

第22部分

男孩穷着养 女孩富着养-第22部分

小说: 男孩穷着养 女孩富着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妈妈对贝贝说:“下次小弟弟再抢你的东西,你就大声地对他说‘不许欺负我’,然后再把东西抢回来!”第二天,贝贝跟妈妈出门,远远地看到小男孩走过来,妈妈就对贝贝使了个眼色,躲到一边。
  小男孩过来了,看到贝贝手里的玩具熊,就上来抢。贝贝鼓起勇气,大声说:“你不许抢我的东西!” 然后用力把玩具熊夺回来,还把小男孩推到地上。小男孩没想到贝贝变得这么“骁勇”,被她吓了一跳,居然坐在地上哭了起来!
  看来,做粗暴事情的孩子也不一定就真的强大。很多事情都是如此,勇敢面对往往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但是要让女孩学会“反侵略”,家长还必须注意:
  不要动辄恐吓、斥责、嘲笑女孩 “不要哭,狼外婆来了,专吃爱哭的小孩子!”从小李丽哭泣的时候,外婆就这样对她说。现在李丽已经成年,可是每次碰到不开心、想要掉眼泪的时候,她的心里都会闪过一丝恐惧。恐吓就像鸦片一样,它对女孩的副作用要远远大于它的效果。年幼的女孩并没有掌握太多的科学知识,她们很容易就会对家长的戏言信以为真,并且产生深深的恐惧。
  过于苛刻的斥责和嘲笑也会产生类似的作用。就像我们之前提到的,女孩的一些调皮行为背后往往隐藏着积极的探究世界的愿望,但是当她们每次都会因为犯错被家长大声斥责或嘲笑时,就会变得唯唯诺诺,缩手缩脚。
  对生活带有恐惧心理的女孩,是很难有勇气面对“侵略”的。在被欺负的时候,恐惧心理会卷土重来,像一个巨大的阴影吞噬女孩幼小的心灵。甚至在女孩长大以后,这种阴影仍然挥之不去——即使她们知道,狼外婆只是儿时的童话。
  不要过分溺爱女孩 “不要动,小心烫着你!”“想吃苹果?妈妈给你削,刀子会伤到手!”正如我们在“独立的女孩” 一节提到的,家长的过分保护会给女孩消极的暗示。在家长的溺爱下,女孩一方面会变得娇纵、不可一世;更一方面,女孩的身体动觉能力智能也没有得到开发,会对实践产生畏惧心理。这样的女孩在面对“侵略”的时候不知所措,也就不足为奇了。
  鼓励女孩对外交往 这是女孩的天性——她们需要在交往中锻炼自己的能力。如果女孩的生活中缺少了这一环节,她们就不知道该如何与别人交往,当碰到不公平的事情时,就更不知道怎么处理了。对此我们将在“孤僻的女孩”小节作重点讲述。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懦弱的女孩(2)
鼓励女孩勇于争取 香港著名女作家梁凤仪小的时候,是一个不敢说话的小女孩。有一次,小凤仪跟爸爸逛商场,就要离开时,她拽住爸爸的衣角:“爸爸,再玩一回吧。”小凤仪并不是贪玩的孩子,她只是想要柜台里漂亮的洋娃娃。爸爸看出了她的心思,却没有主动买给她。终于,小凤仪忍不住了,她用细若蚊蝇的声音说:“爸爸,我……想买一样……东西。”“买什么?说话别吞吞吐吐,想要什么说出来!”“我想买一个洋娃娃!”小凤仪鼓起勇气说。于是,她得到了一个洋娃娃。
  谦让是一种美德,争取却是一种能力。当女孩希望得到某种东西或机会的时候,当女孩的权利被侵犯的时候,当女孩面临各种压力的时候……争取不一定获得,但放弃就意味着失去。在很多时候,女孩应该学会为自己说话。
  “宠”出女孩的自信 如果我们把“社会”和“竞争”这两个词汇联系起来,懦弱可能是女孩需要克服的最大障碍——我们并不是说,懦弱是女孩的本性。事实上,所有的婴儿生下来,都会害怕怪异的声音,怕从高处跌下。男孩也有类似的问题,只是他们天性中有更多对抗懦弱的成分(例如冒险和攻击性),而社会对于男孩的教育也更有助于他们摆脱懦弱的心境。
  这是不是说,我们对女孩的教育会使她们更容易失去自信、懦弱退缩呢?其实不然——女孩的自信是可以“宠”出来的。
  在朋友的眼中,小雨是一个特别自信的女孩。每当有人问起“你为什么这么自信”时,小雨都要讲起小时候的故事——从小到大,父母都特别宠爱她,他们觉得自己的女儿是个很优秀的女孩:小雨嫌自己个子高,父母说正好可以做模特;小雨一当众说话就脸红,父母说害羞是一种美德;小雨学习画画,却画得乱七八糟,父母满不在乎地笑笑说:“可你的歌唱得特别棒啊,每个人都有长处。画画你再练练,如果不行,就不画了。”小雨想当记者,父母的第一反应就是:“以后准备去央视,还是凤凰卫视?” “宠”到现在,小雨已经在一家知名的媒体找到了满意的工作,她始终是个特别自信、特别阳光、性格开朗、有人缘的女孩。
  知心姐姐陆勤在《告诉孩子,你真棒!》一书中这样写道:“成功是一种感觉,一种态度。‘我能行’是成功者的态度,‘我不行’是失败者的态度。人改变了态度,……由‘我不行’变为‘我能行’,就会获得成功的感觉,最终改变自己的命运。”
  的确,当女孩缺乏自信,即使面对比她弱小的对手也会退缩不前,即使自己的玩具被抢走也不敢要回来……这样的女孩,实际上是把自己放在失败者的假象里,未出征先言败,又何谈将来的成功呢?
   。。

孤僻的女孩
因为父母工作的调动,王英转学到另一所城市,离开了朝夕相处的好朋友。在新学校,王英觉得很不习惯,她听不太懂当地孩子的方言,也不知道该怎样跟同学们交流。往往是一群女生在跳皮筋,她却远远地看着,表现出漠不关心的样子。久而久之,王英成了班里的独行侠。一些比她晚来的女孩都已经跟同学们打成一片,她还没跟别人说过几句话。本来就性格内向的王英变得孤僻,她上课不敢举手,遇到问题也不敢问,心情变得格外忧郁。一个学期下来,本来成绩不错的她有好几门功课开了“红灯”。
  友谊是女孩不可欠缺的营养液。对于把情感的满足和人际关系的质量作为自我意识标杆的女孩来说,失去友谊和沟通,就像生长在热带雨林的植物被放逐到沙漠里。女孩的很多负面情绪都由此而来:自我怀疑、抑郁、消极、懦弱……很难描述女孩失去感情支持和倾诉的渠道会变得怎样,很可能比人们想象的要糟糕。
  如果说集体生活是男孩的爱好,对女孩来说,它意味着更多。艾里姆夫妇把女孩的成长形象地比喻为“编制一幅既大又复杂的挂毯”,他们认为,“女性人格就是在这样的关系和联络中得到自我确定,”也就是说,女孩“随着与他人关系网的扩大,在不断的复杂的关系中发展自我。”对女孩来说,被同伴排斥或不能融入集体不仅仅是一段痛苦的经历,它还意味着女孩将在孤独和寂寞中迷失发展的方向。
  因此,家长们应该保持与女孩的沟通和交流,应该花些时间跟女孩在一起,倾听她的想法和感受,而不仅仅是看电视。但是,对于那些陷入“孤僻症”的女孩来说,她们更善于和喜欢隐藏自己的感觉,而不是沟通。不过这只是开始。如果家长有足够的耐心,女孩会逐渐找回沟通所带来的美好感觉,她们会逐渐学会为自己的心灵找到出口,回到健康、正常的轨道上来。
  培养女孩的自信和兴趣也是摆脱孤僻的良方。前者我们已经有所论述——一个有自信的女孩更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她们会在人群中显得生机勃勃,因此也更受关注。而兴趣的力量也是神奇的:它可以让女孩摆脱人际困扰所带来的恶劣情绪,找到心灵的寄托,也可以成为女孩发展友谊的渠道。
  鼓励女孩走出封闭的心境是最直接的措施。“第一步,你只需要微笑。”心理老师对前来咨询的王英说。第二天,王英鼓起勇气对遇到的每一位同学微笑——虽然那笑容还是羞涩的。王英看到了同学们惊讶而友善的表情。“我们一起做吧!”下课了,王英主动去擦黑板的时候,同桌拿起另一块板擦对她说。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发脾气的女孩
南希从电影院回来,显得非常生气。她看到桌子上的晚饭,禁不住大声抱怨:“妈妈,你又做胡萝卜!你知道我不喜欢胡萝卜!”
  “你好象很不开心。”妈妈说。
  “我很生气,我坐得很靠后,什么都看不到!”
  “怪不得你不高兴,坐得那么靠后就没什么意思了。”
  “当然没有,而且迈克——那个高个子男生就坐在我前面!他不停地摇头晃脑!”
  “那更是雪上加霜了。一只坐在后面,还有一个坐不住的高个子男生。太糟糕了!”
  “确实够糟。”南希慢慢平静了下来,“妈妈,你今天做的胡萝卜馅饼好像比以前好吃。”
  这位妈妈的做法可以打100分。当女孩情绪激动的时候,家长需要寻求解决、疏导的办法,而不是火上浇油。如果妈妈说,“我辛辛苦苦做了晚饭,你却不知道感激!”这势必会引起母女俩的争执。或许争执到最后,两个人都筋疲力尽,妈妈觉得女孩不懂事,女孩觉得妈妈不体贴。“这一天真是糟透了!”南希可能会为这乱七八糟的一切而沮丧之极。
  还有一种可能是,妈妈觉察到南希生气的原因,却给予了职责:“南希,我知道你没有看好电影,但你不应该责怪我做的胡萝卜!”妈妈说得没错,南希没有很好地处理自己的情绪。但是这种直接的指责通常会引起女孩的排斥。“喔,你说的没错,可是我觉得很不舒服!”女孩在心里这样说,“我觉得你并不体谅我!”
  在家长眼中,女孩的很多脾气是莫名其妙的。“她太敏感了!”“她总是那么尖酸刻薄!”然而,有时连成年人也不能说明白自己发脾气的原因。因为一件小事而大起风波,这是很多成年人都会遇到的事。因此,对于还不知如何梳理情绪、控制愤怒的女孩来说,这就更可以被理解了。
  体谅女孩的情绪,并告诉女孩关心他人 在后面的两种假设下,南希都因为抱怨妈妈做的胡萝卜而招致批评。这并不是南希想要的。她有点后悔,但是仍然愤怒。但是在第一种情况中,南希因为被理解而意识到自己刚才的冲动。“妈妈,你今天做的胡萝卜馅饼好像比以前好吃。”南希婉言表达了自己的歉意。
  对于任何人来说,愤怒的情绪都是不可避免的,然而我们却可以采取不同的解决办法。有句话说:“你希望别人怎样对待你,你就怎样对待别人。”家长对待女孩的态度应该是正面的。那些体谅的语言背后,是对女孩深深的尊重和理解,也必将换来女孩的同样的回报。
  帮助女孩找到情绪释放的渠道和方式 父母是女孩的榜样,即使发怒的方式也一样。如果一个家庭经常以争吵代替交流,女孩的语言中就会带有“火药味”;如果这个家庭以交流代替争吵,女孩也会试着正面表达自己的感受。无论如何,健康的、直接的情绪释放是必要的。父母应该告诉女孩,不必为自己的生气而懊恼,她需要学会的,是一种适合自己,又不伤害他人的情绪释放渠道和方式——即使无法避免的怒火,也可以不带指责、不带定性评价地表达出来。
   。 想看书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