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风雨人生 >

第22部分

风雨人生-第22部分

小说: 风雨人生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面做手艺活,就有充足的时间打理家务,母亲就可以不去做那些冷脚冻手的活儿,李标就能继续求学。可是,自己却心高望月,偏偏走上读高中这条路,致使不满十四岁的李标初中才开个头就辍学了。这是那时农村家庭的无奈,也是农村孩子的悲哀,倘若是现在,何至于连初中都读不起呢?更何况李标还有身体上的缺陷。也正是如此,李达不得不更加发奋图强,决心不辜负所有人的期望。

第二年春的一天中午,李达正走在学校的操场上,突然听到广播里通知他拿汇款通知单。李达欣喜若狂,连忙跑去,原来是李标从河北寄来的,他已经在一家砖厂打工,刚满一个月,挣了八十元,首先就给李达汇了五十元。李达顿时百感交集,泪花址转,心想,一般都是哥哥送弟弟上学,我却让弟弟来供我,这是哪门子道理?看来,只有加倍努力,认真读书,等有了出息,再好好报答弟弟吧。

这次,又在金矿山上差点出事,想到外面的艰难和风险,李达岂能无动于衷?

特别是李标的婚姻大事,虽然好心人牵过无数的线搭过无数的桥,可人家不是嫌李标身体有缺陷,就是认为居住条件和环境太差,无不委婉的拒绝。如今,一晃眼就错过了谈婚论娶的黄金年龄,成了李标的老大难,也成为全家人的一块心病,都担心李标打光棍。李达想,如果李标多读几年书,或者说把打工的钱全部用于改变家庭环境,也许就不存在这个问题。因此,对李标在婚姻方面的不如意,李达总是认为自己这个当哥哥的应当承担一定责任,无论如何,都要为李标的婚姻大事尽最大的努力。如何努力?没有别的办法,就是为李标找一些容易挣钱的门路,或者把高山上的老家像其他农户一样,搬迁到山下公路沿线一带交通和通讯方便的地方。只有这样,才能改善生存环境,才能为李标的亲事创造更好的条件,也才能了却自己和父母最大的心愿。可现在,李达心有余而力不足,自身都很困难,又哪有条件去考虑李标的事?

金矿山上出事之后,李标一度时间处于后怕的状态,只好暂时呆在家里,决定休息一段时间再出门打工。

一天中午,李达和小影正在吃午饭,突然父亲来了。

李达既高兴,又疑惑,为何在这个时候来呢?莫不是为了李标的事?

果然,性格直率的父亲开门见山就说:“我也知道你并不宽裕,可李标的情况你是了解的,他现在窝在家里没事干,想出门打工却没路费,想找别人借,又不愿意开口下话;叫他自己到你这儿来,他觉得这么多年来没挣到钱不好意思。加上二十多岁的人,亲事还八字没一撇,走哪儿都没面子,思想包袱重得很。我们当父母的,泥巴都要上胸口了,又有什么办法呢?还不是指望你来拉他一把。”

李达没有直接表态,而是问父亲:“爸爸坐什么车来的?”

父亲说:“坐什么车哟,我身体好,走得快,步行来的。”

“步行?不可能吧?”

“这有什么不可能的?想当年,比这更远的路,还要挑上百多斤货物,全是步行呢。”

“这是什么年代了?当年是没有公路啊,现在有了车,谁还愿意走路?”

“走路有什么不好?倘若坐车,不花三四十块钱的车费行吗?步行一个来回不过一整天,这不就等于挣了几十块钱?”

李达和小影都很震惊和感动,父亲都上六十岁了,居然徒步四十多公里的公路,这是何苦啊!李达的心头沉甸甸的,李标的处境也确实令人堪忧。都二十多岁了,还没成家立业,加上文化水平不高,身体又有缺陷,文不得,武不得,进退两难啊。既然他想出门打工,就让他再出去闯荡闯荡吧,毫不迟疑地,李达从身上掏出五百元交给父亲说:“今天你就别回去了,在这儿休息半天,明天一早我给你拦个车再走。”

父亲说:“时间金贵啊,农村人哪有闲心坐下来休息?李标想明天就出门,我还是吃了饭就回去吧。”

李达说:“你今天步行这么远,脚不疼吗?我看你难得有机会来一趟,干脆明天一早回去吧。”

父亲还是固执己见,硬是犟着要当天回去,并且还想徒步而回。李达说:“不坐车怎么行呢?既然你非要回去,我也不强留,但必须坐车回家。”

为了防备父亲徒步回家,李达坚持把父亲送上一辆公交车,并且把车费付了。因为中途还要转一道车,李达又给了父亲二十元,叮嘱道:“转车的地方到家里还有三十多公里路,你就在那儿等一等,一定要坐车回去哟。”

父亲答应得好听,在中途下了车后,还是徒步而行,回到家里已经是晚上十点多钟了。

每当想起父亲这种难能可贵的精神,李达就感慨不已:环境和条件造就的人品,真是令人不可思议,找父亲这样的人,实在不多。可话又说回来,要不是为了后人,谁愿意吃那样的苦头呢?

第二天,李标就到了广东。

可是,一个月不到,李标却和邻村的魏平出现在李达的面前。李达连忙把他们请到屋里,惊讶的问弟弟:“你不是到广东打工去了吗?”

“那里的活儿不好干,太苦了,没有一幅好劳力根本就吃不消。所以,我就回来了。”李标振振有词的解释道。

“那你现在准备做什么?”李达问。

“打算和魏平大哥一道做生意。”李标看了看魏平。

那魏平和李达早年是邻居,彼此互相了解,说话毫不避讳,只见他爽快的对李达说:“我和李标今天到你这里来,一是为了了解这方有什么生意可做,市场行情如何;二则想请你帮我们贷笔款弄点资金。当然,如果你感到为难的话,我也不勉强,大不了少赚几个。”

李达深知魏平是个非常精明强干的人,每到秋冬季节,他就会邀约合得来的伙伴在山上买猪买羊或者做些土特产生意,然后转手卖给其他老板,往往赚取高额的利润。魏平做生意从来没有失过手,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所以,李达对魏平很有好感,认为李标跟他一起做生意不仅选对了门路,而且选对了合作伙伴,至少不会吃亏。再说,这对于不能下重体力活的李标来说,要是真能学会生意买卖,不也是好事吗?

想到魏平的人品和能力,李达惋惜道:“我知道你做这些生意十拿九稳,资金又转动得快,对你我还是放心的。不过,贷款这事,我可爱莫能做啊。”

“你们不放贷款?”

“不是不放,是因贷款受地域限制,你不在我们营业所的业务范围内。”

“有没有别的办法?说实话,要不是今年修了房子,也不会来麻烦你。”

“办法倒是有,我正在思考如何来处理,再说,以前我读书时你也帮过不少的忙,现在,弟弟想跟你一起做生意,总不至于空手套白狼吧?我看只有这样办,我来找个这里的熟人帮你贷五千块,但最多三个月就必须把钱还来,否则失了信以后就不好办。”

魏平的心头终于落下一块沉重的石头,高兴得拍着胸脯道:“你放心好了,保证不到三个月就能把钱还给你!我敢打保票说,就在眼前这三两个月里,我和李标一人赚个两三千快钱不在话下!”

李达相信魏平有这个能力,看着他们信心百倍的神情,觉得终于为李标找到了一条创业致富的门路。书包 网 。  。。  想看书来
29 有缘无处不相会
李标跟着魏平一道在山上跑来跑去,不到两个月,就买了一百多只山羊。然后,他们把山羊倒卖给城里的一家食品公司,除去成本费用之后,居然一共赚了一万五千多块。他们拿着那些钱,首先就来到李达那里,一则要把贷款还了,二则要当着李达的面把账算清。

李达当然喜不自禁,不为别的,就为李标第一次跟魏平做生意就实现了开门红,并且提前还清了贷款,没有给自己带来任何后患。这说明支持李标做生意是看准了目标选对了门路的,没有辜负冒着风险的一片苦心。

在分配利润时,魏平又非要坚持平分不可,这更让李达和李标满意。不过,李标想,功劳主要得力于魏平,自己第一次做生意,什么都不懂,只能完全听从魏平的安排和吩咐,怎能和魏平分一样多的利润呢?李标无论如何也不接受,说自己最多分百分之四十就够了。

可魏平却说:“我们怎能分个功劳大小呢?做生意关键就是要合得来,不能斤斤计较,只要赚了钱,只要都尽了力量和责任,谁付出多一点和少一点儿都无关紧要,平分利润是我向来和别人合伙做生意的规矩。所以,你就不要再推辞。”

李达见魏平和李标相互谦让,为了利润的分配争得面红耳赤,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他想,如果李标今后能继续像这样,依靠本地资源做些小买卖,会比在外面打工强得多。如果这样的话,李标的个人问题就不用愁了。见他们还在为利润的分配推来推去,李达说:“我看你们这次算是马到成功,合作愉快,值得庆贺。不过,李标的观点很正确,他第一次跟你在一起,什么都不懂,要不是你魏大哥有经验,怎能赚这么多钱?再说,李标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学经验淘见识,他怎能和你分一样多的利润?为了体现情理,我建议魏大哥得百分之五十五,李标得百分之四十五,大家都划算,这样如何?”

听哥哥这么一说,李标只好表示赞同,说:“这是最大的让步了,你魏大哥就别再推辞,我能得百分之四十五也是五六千啊,这可是我第一次得这么多钱,感到满足了。”

魏平见他们两弟兄都不同意平分利润,也只好接受了李达的意见,不过,并没有分得那么精准,魏平自己留八千元的整数,把剩下的七千多元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塞到李标的怀中,然后站起来跑到一边去了。

李标不知如何是好,他想把钱退一部分给魏平,魏平肯定不会接受;想不这样做,又觉得于情理不合。

李达见李标左右为难,便感叹道:“魏大哥真是让我佩服啊,难怪好多人都想跟你一起做生意,原来你是这般待得人。李标,既然魏大哥诚心要这样做,你就别再推辞,也不要觉得过意不去,只要你们都有这种相互理解和体贴的真情厚意,何愁以后没有机会弥补他?人的一生难得遇上合得来的伙伴,所以,做事就要像这样光明磊落;还有,生意场上诚信是根本,千万不能见钱眼开,见利忘义,俗话说,仁义值千金,就是这个道理。”

李标和魏平觉得李达说得有理,不再推辞,都表示以后会合作得更加满意。

恰在这时,小影有说有笑的进来了,还带来一位比她约矮胖的女孩。

李达连忙热情让坐,指着魏平向小影介绍道:“这就是魏大哥,一个很会做生意的人,这次他带领李标做生意,一下就赚了万多块钱。”

小影听了,无不高兴的和魏平、李标打了招呼。又指着身边这位女孩对李达介绍道:“她就是张小红,两天前从广东打工回来,专程到这里来看我的。”

“哦,你就是小影经常提到的表妹呀,稀客,稀客!”说着,连忙给她俩到开水去了。

突然,李标看着张小红,惊喜地问道:“我们好像有些面熟?是不是在哪里见过?”

张小红笑着回答道:“我也觉得我们在哪儿看到过。”

李标开始回忆起来,连忙说:“噢,我想起来了,几个月以前,我在广东渔场看到过你,莫非你在那渔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