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耽美同人电子书 > 楼兰殇 >

第5部分

楼兰殇-第5部分

小说: 楼兰殇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了信心和希望。罗布淖尔地区面临的进一步开发、建设及与之伴随的考古、历史、地理、环境等诸多学科的考察研究,必将会有新的更加丰富的成果。这是时代提出的要求,在这一新的历史进程中,人们可以期待楼兰考古展开全新的一页。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楼兰古国之谜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这是唐代诗人王昌龄《从军行》中的名句,虽然,楼兰古国在唐代已经销声匿迹许多年了,但它还深刻地印在唐朝文人的脑海中,时时成为吟咏的对象。

  楼兰,最早见于我国西汉史籍。

  司马迁在《史记》中写道:“楼兰、姑师邑有城郭,临盐泽。”还说它“出玉,多葭苇、柽柳、胡杨、白草,民随畜牧、逐水草,有驴马、多囊驼。”其实,司马迁没去过楼兰,他是根据他同时代的大使节张骞的报告写的。张骞一生三次出使西域,历尽千辛万苦,很熟悉西域各国的情况。

  可见当时,楼兰古国由于地处丝绸要道,加上水土肥美,曾经盛极一时。

  匈奴是汉朝西北最大的敌人。为争夺西域疆土,汉朝同匈奴进行了长达七八十年的战争,楼兰首当其冲。这种争夺曾一度白热化。直到公元前77年,大将霍光派傅介子刺杀了楼兰国王,另立其弟为王,迁都伊循城。楼兰古国改名为鄯善国。

  此后,楼兰一直都是汉王朝的西域重镇。

  东汉,班超曾活动于此。

  三国,鄯善属魏。

  西晋,封鄯善王为归义侯。

  五世纪,名僧宋云曾赴鄯善,城中住着吐谷浑的宁西将军。

  此后,古楼兰国消失了,它再也没进入任何文献记载。到了唐代,疆域空前辽阔,唐代大军到达西域时曾经寻找过楼兰,可是没有找到,它从此消失了,只存在于边塞诗人们的想象之中。

  1274 年,大探险家马可·波罗沿古丝绸之路东来,也没见过楼兰,看见的只有莽莽黄沙。

  它到底到哪里去了呢?难道它不翼而飞了?不,它静静地躺在莽莽黄沙之下,等待着科学的呼唤!

  一千多年后的发现

  1900 年3 月,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沿塔里木河向东,到达孔雀河下游,想寻找行踪不定的罗布泊。他的向导是维吾尔族农民爱尔迪克。

  3 月27 日,探险队到达了一个小土岗,这时,糟糕的事情发生了,斯文赫定发现他们带来的水泄漏了许多。在干旱的沙漠之中,没有水就等于死亡。

  他们于是去寻找水源,却又发现携带的铁铲丢失了。向导奉命回原路寻找铁铲,途中,遇到了强烈的风沙,风沙迷住了爱尔迪克的眼睛,他只好先躲起来。待风沙过后,他睁开眼睛,令人难以置信的一幕发生了,一座古城出现在他的眼前:有城墙、有街道、有房屋、甚至还有峰火台。爱尔迪克恐怖极了。他以为看见的是魔鬼的宫殿。他匆匆地在城市中空无一人的街道上走了一圈,拾了几枚古币,背了两块精美的雕花木板,向斯文赫定的探险队赶去。

  爱尔迪克的发现使斯文赫定激动得差点儿晕过去。他知道,这一定是考古史上的一个重大发现。由于没有水,斯文赫定不得不离开这里。他决定第二年再来彻底考察。

  1901 年2 月,斯文赫定带着充足的水和食品又来到了这里,他发现,这里是一座被人们遗弃了的古城,而原先,曾经有过相当的繁华。

  斯文赫定在这里发掘了大量文物,包括钱币、丝织品、粮食、陶器、36张写有汉字的纸片,120 片竹简和几支毛笔。。

  斯文赫定回国后,把文物交给德国的希姆莱鉴定。经鉴定,这座古城就是赫赫有名的古国楼兰,整个世界震惊了,随后,许多国家的探险队随之而来。。

  1979 年,中国进行了大规模的最新发掘,辉煌的楼兰古国,终于重见天日了。

  辉煌的楼兰古国

  经过历史学家和文物学家长期不懈的努力,楼兰古国神秘的面纱被撩开了。

  昔日的楼兰城占地约10 万平方米,在孔雀河下游。城正中是行政官署,官署由土坯砌成,有粗而高的门柱,有涂朱漆的雕梁画栋,这里是古城的权力中心,也是古城最豪华的处所。

  城南是居民区,居住着大约14000 人,残存的房屋显示出这里有中国宅院式建筑,分正房和厢房,屋后还有果园。

  城东有一座高大的佛塔,5 里外有一座佛寺,这可以窥见当年这里的宗教情况。城东北还有残存的土堆,这就是汉代的驿站遗址。

  城西北和西南有茂密的胡杨林。

  城中街道纵横分明,还有一条河由西北向东南穿城而过。城周围有集中的墓地,这里可窥见当时的风俗人情。

  大量的文物再现了楼兰昔日的辉煌。城里发掘了大量的文书及木简;既有汉代的五铢钱,也有遣霜帝国的铜币;既有汉代的丝织品、绢网,也有波

  斯的壁画,甚至希腊、罗马以雅典娜为图案的工艺品;还有各国的陶器和漆器。

  这一切都显示了楼兰在中西方交通、文化交流及商贸上无与伦比的重要地位。

  古丝绸之路西出长安,经著名的敦煌,再西行至楼兰。楼兰的确是中国对外交流的枢纽和前哨。它在当时,是一座颇具规模的国际性中转城市。中国客商到这里,便可选择不同道路前往世界各地,而世界各地的人员从四面八方汇集于此,再前往长安。正如史学家孔拉特所说:“楼兰古城的兴衰,是一面世界史的纪念碑。”

  让我们想想昔日楼兰的辉煌吧:

  不同风格的华丽的建筑比比皆是,街上人流熙熙攘攘,不同国家的语言此起彼伏,一拨一拨的驼队来来去去,商人们携带着大量钱币和货物寻找着设有客满的旅馆,中国的军人们也许是在恣情纵酒吧,因为这一派和平热闹的景象似乎显示出他们的多余。。

  然而,这一切都去得那么仓促和突然,它似乎在极其短暂的时间内消失,消失得无影无踪,是什么使这个繁华的古城陡然之间变成了一座空城,随即被掩埋在厚厚的黄沙之下呢?

  楼兰消失之谜初探

  罗布泊是一个变化无常的湖泊,被称为“会迁徙的湖泊”。古代,罗布泊就在楼兰古城北,司马迁说楼兰古城:“临盐泽”,就是指的罗布泊。专家们指出,孔雀河与车尔臣河汇入塔里木河,经库鲁克河流入罗布泊。罗布泊是古楼兰的生命之源,罗布泊的迁移,使楼兰水源枯竭,植物死亡,导致了气候恶劣,楼兰人继续留在这里只可能坐以待毙,于是他们只好弃城别走,楼兰古城也就在历史上消失。

  但是罗布泊为什么会迁移呢?专家们却又莫衷一是。有人认为是塔里木河携带大量泥沙,使罗布泊淤塞,湖底抬高,塔里木河只好改道他行,旧的罗布泊就干涸了;也有人认为是由于塔里木河在土质松软的谷地流淌,会自行改道,形成新的河床,造成新的罗布泊;还有学者认为,罗布泊的迁移是由于地质构造和运动表现不均衡的结果。

  许多学者也认为,古楼兰的衰亡是与社会人文因素紧密相连的,我国古书记载楼兰古国的最后存在时间在东晋十六国时期,这正是我国历史上政局最为混乱的时期,北方许多民族自立为藩,相互战争。而楼兰正是军事要冲、兵家必争之地。频繁的战争、掠夺性的洗劫使楼兰的植被和交通商贸地位受到了毁灭性的破坏。而沙漠边缘的古国,丧失了这两个基本要素,也不可能存在下去。于是,它就变成了今天满目黄沙、一片苍茫的景象。

  国王是楼兰国的最高统治者,是全国土地的占有者,全国百姓都要为皇家服劳役。国王任命执政官,负责执行法律。楼兰国有独自的法律,它包括税收、水利、土地、狩猎、保护树木森林等法,以及刑法和遗产处理法等。研究成果表明,楼兰的保护树木森林法是世界上第一部森林保护法。

  王国内分设州、城,在州、城内设有地方执政官,基层政权中则设有百户长。除此之外,王国内还设有税吏,他们不仅收取赋税,而且还掌管土地纠纷、民间借贷、男女婚嫁等事务。

  楼兰国的社会经济以畜牧业为主,其次是农业、园艺业和手工业。主要畜产品和农产品有奶酪、酥油、食肉及小麦等。园艺业以种植葡萄和石榴为主,手工业则以酿制葡萄酒为主,王国设有酒局,专门负责收藏葡萄酒。除此之外,楼兰国还有毛毯、陶土、制弓等手工业作坊。

  古楼兰的商品交易以中国内地的丝绸为主,此外还有大宛玻璃、安息香料等各种商品,汉代的五铢钱和中亚各国的钱币都可在楼兰流通。

  楼兰国早期曾有原始的宗教信仰活动,后来逐步为佛教所代替。公元3世纪至4世纪,佛教已成为当时楼兰国的主要宗教。佛教有自己独立的僧界法规,僧人在经济领域内有相对的独立权利,他们占有土地、借贷粮食、征收赋税等。

  楼兰遗址总共出土575枚简纸文书,分别由瑞典人斯文·赫定(1901年,157枚)、英国人斯坦因(1906年,201枚;1914年103枚)和中国学者候灿(1980年,65枚)挖掘。

  这些文书绝大部分属于官方文书,对研究楼兰古国的政治、军事、经济、屯垦、文化等具有重要价值。 txt小说上传分享

中外学者在楼兰考古的历程
一、楼兰古城的发现

  清光绪二十六年(1990)春,瑞典人斯文赫定在罗布泊地区考察,他的一名中国向导——维吾尔族农民艾尔迪克,在一个偶然的机会晨,发现了这座已被人们遗忘了的、埋在渺无人烟的沙漠中达1000多年之久的楼兰古城。斯文赫定在古城中进行考古发掘,得到了一批卢文和汉文木简及文书,以及一些陶片、中国古钱币、丝绸残片、毛织品残片、铜装饰品、玻璃器残片。他将古城中出土的汉文书和卢文木简带回了瑞典,交给威斯巴登地方的卡尔·希姆来先生进行研究。希姆来先生在研究卢文木简时,发现简文中有数处提到“KRORANLA”这个地名,他认为这就是古代楼兰的音译。他在研究报告中提出这座古城就是古楼兰城。古楼兰城被发现的消息发表后,震惊了世界,被西方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誉为“沙漠中的庞贝城”的再现。

  二、斯坦因在楼兰

  马克·奥里尔·斯坦因,英国人,原籍匈牙利,清光绪二十六年至民国5年(1900~1916)间三次深入我国新疆、甘肃一带,为英国印度殖民政府进行非法测量和偷窃文物的活动。清光绪三十二年至三十三年(1906~1907),他从喀什到和田,沿着昆仑山北麓,经且末来到若羌,然后从阿不旦向北到楼兰古城。他在楼兰古城对两个较大遗址进行了大规模的发掘,发现了大量精美的丝织品、石器、陶片和青铜制品,以及汉文、卢文木简及文书。民国3年(1914年),斯坦因第二次跑到楼兰,不仅对古楼兰进行了大规模的发掘,而且还发现了许多新的遗址和墓地,他将这些遗址都编了代号,其中以LA(楼兰——为中心的一级和LK(距楼兰城南50公里处)为中心的另一组是主要遗址集中区。斯坦因这一次在LA遗址上发现了许多石器、青铜器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