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耽美同人电子书 > 看花已是满眼泪(全本) >

第6部分

看花已是满眼泪(全本)-第6部分

小说: 看花已是满眼泪(全本)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其时小白脸张氏兄弟得志,不知道崔融怎么就踩着张昌宗的尾巴了,一下子被贬出京城做婺州长史。崔融这才恍然大悟:事业做得好,不如马屁拍得妙。亡羊补牢为时未晚,于是他开始虚心地学起拍马屁来。拍得张昌宗一高兴,马上把他调回京做礼部郎中,兼任武则天的秘书。从此,崔融的官位上去了,名节却毁了。
  有一个道行极高的马屁精向武则天上了一个折子,胡说张昌宗是仙人王子晋的后身。武则天一听,还真的让张昌宗穿上仙人的羽衣,骑在木鹤上吹箫,搞得蛮像回事。大臣们纷纷写诗称颂这次盛典以及小白脸的“仙”意,苏味道写道:“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崔融写道:“昔遇浮丘伯,今同丁令威。中郎才貌是,藏史姓名非。”论拍马屁的水平,崔融的诗明显胜过苏味道,所以那次唱和以崔融为第一。可惜后来却是苏味道先做到了宰相,崔融心里不忿,讽刺他说:“老夫的诗之所以不如您的,是因为诗里没有‘银花合’啊。”苏味道当然不肯示弱,立即回应说:“您的诗里虽然没有‘银花合’,但是有‘金铜丁’呀。”意思是,俺老苏的诗虽然拍马屁,但你的马屁更响,咱哥俩一个半斤一个八两,就谁也别笑话谁了。
  不过马屁归马屁,崔融的文章写得确实不赖,特别是写文采华丽的典册文章,可以说是一世无匹。所以朝廷遇到比较重要的典礼,一般都会特意指定让他起草诏书。相传武则天死后,中宗就让他写 《则天皇后哀册文》。崔融为对他有知遇之恩的武后写哀册文绞尽脑汁,尽力把这篇文章写得高华典重,结果用力过猛,文章写好了,人也翘辫子了。
  原来写文章也能写死人,好吓人哦。
  

郭震:做个幸福的傻子

  愁杀离家未达人,一声声到枕前闻。
  苦吟莫向朱门里,满耳笙歌不听君。
  当年,唐太宗看着新科进士鱼贯而入,得意地说:“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做皇帝的得了意,却苦了读书人。不像南宋以后搞应试教育,唐代搞的还是素质教育,却也把读书人整得苦不堪言。每年N多人参加科举考试,最后金榜题名的却只有十几、二十个。这样就产生了许多感叹科场失意的作品。这些作品中最有名的当然是张继的 《枫桥夜泊》,不过郭震的 《蛩》也颇受好评。
  郭震(656…713),字元振,河北大名人。他十六七岁的时候在太学求学,后来出了大名的薛稷,就是他的同班同学。郭震这孩子小时候有点傻,据说他家里给他送来四十万钱的零花钱,有一个骗子知道了,穿上孝服来找他,说:“郭大哥,俺家里穷,祖先死掉了,一连五代都没有钱把他们送回老家安葬,您可怜可怜小的,借点钱办丧事吧。”小郭一听,大发恻隐之心,连人家姓什名谁都不问,居然就把还没启封的四十万钱一股脑儿都送给他,看得薛稷目瞪口呆。唉,人傻到这种程度,恐怕后世就只有一个叫郭靖的家伙跟他略微能比一比了。
  不过傻人有傻福,郭震居然十八岁就考上进士了,比王维还天才。郭震做的第一个官是通泉县公安局长,本来是保一方平安的官员,他却带头干起违法犯罪的勾当来。干什么坏事呢?原来,郭震组织了黑社会,自己当老大。手下那么多兄弟要养活,去哪里弄钱呢?年轻的郭局长的办法是印伪钞和当蛇头。
  盗铸私钱跟掠卖人口在当时都是死罪,加上执法犯法,够砍郭局长三次头了。武则天听了很恼火,命人把郭震捉拿进京,要亲自审判他。谁知三五句话下来,武则天却被郭震的不俗谈吐迷住了,不但没治他的罪,反而让他把自己写的诗献上来欣赏欣赏。郭震呈上 《宝剑篇》,武则天看了后更是高兴,拿去向大唐作家协会主席李峤炫耀。于是郭震被提拔为右武卫铠曹参军,还被派到吐蕃去当裁军大使,从此后官运亨通,一路做到了宰相。
  年轻、有才,再加上人长得帅,于是当朝宰相张嘉贞先生看上了他,把他请到家里,说:“我有五个未嫁的女儿,我让她们每人手牵一根红丝线站在帐幔后面,你随便选一根线,线那头是谁,我就把谁嫁给你做老婆。”郭震的运气真不赖,在那一团乱麻似的红线中随便扯了一根,居然就挑中了张府最漂亮、最贤惠的三小姐。三小姐运气也不错,父亲是宰相,嫁了个郎君,后来也当了宰相。据说,唐代翁婿同做宰相的,也就只有他们家了。
  郭震以胆大著名。他不但视法律如无物,就连妖精都不怕。据说有一天深更半夜,一位长得奇形怪状的大头客人前来拜访他。大家一看就知道这是个妖怪,所以都吓得要死。郭震一点都不怕,他拿起笔、沾上墨,在大头鬼的脸颊上题了两句诗:“久戍人偏老,长征马不肥。”写完了,还笑眯眯地再朗诵一遍。其实鬼都是欺软怕硬的,人家郭震不怕它,它一点办法都没有,只好选择消失。过了几天,郭震与人到公园里散步,发现一段巨大的朽木上长着一朵###的白木耳,前几天他题的两句诗赫然在目———原来是个木耳精呀,正好可以用来熬一大锅木耳粥。
  可惜,郭震是武则天看中的人,她的孙子唐明皇不喜欢。所以唐明皇一即位,就在骊山隆重地搞了一个阅兵仪式,借口郭震所率部队军容不整,把他流放到了广东新兴。最后,他就死在南方了。
  郭震这小子家里那么有钱,却还嚷着“苦吟莫向朱门里”,看来唐朝官员不太喜欢有钱人,真是没天理。可惜郭震没有生在咱们这个盛世社会,要不然“朱门里”住的同志们早给他发请柬了,哪里还用得着他发愤蛀书考进士呀。
   txt小说上传分享

宋之问:人可以无耻到我这种地步
度大庾岭
  度岭方辞国,停轺一望家。
  魂随南翥鸟,泪尽北枝花。
  山雨初含霁,江云欲变霞。
  但令归有日,不敢恨长沙。
  宋之问(656?-712),又名少连,字延清,山西汾阳人(也有人说他是河南灵宝人)。他的父亲宋令文是个牛人,有文才、善书法,还力大如牛,被人称为“三绝”。宋令文老先生有仨儿子,之问、之悌、之逊,分别以诗文、勇力和草隶闻名,人谓各得其父一绝。当时,宋之问与沈佺期两人齐名,二人并称“沈宋”。可惜,哥俩都是烂人。
  宋之问学问确实不错,早年跟神童杨炯共事,杨神童对他也是挺佩服的。有一次武则天带着一帮大臣去龙门公费旅游,搞了一个诗歌大赛,锦标是一领锦袍,谁先写好诗谁得。左史东方虬才思敏捷,捷足先登,武则天很高兴地把锦袍赏给了东方虬。东方虬锦袍穿在身上还没捂热呢,宋之问的诗也写成了。武则天一看,咦,虽然宋先生作文的速度比东方虬慢了那么一点儿,可那质量却高了不少。于是,武则天夺过东方虬的锦袍,改赐宋之问。
  武则天真是小气,锦袍都赐给东方虬了,还把它要回来。不就是一领锦袍么,就是皮尔·卡丹牌也值不了几个钱嘛,一人送一件你会死啊?不过,武则天搞中华诗词大赛倒是使臣下大都学会了写诗,而且他的儿子也继承了她赛诗的传统。中宗景龙三年,李显也组织大家赛了一次,大赛组委会主席便是大名鼎鼎的上官婉儿。大臣们交上诗卷后,婉儿开始评议。她站在楼上,把看不上眼的烂诗都扔下来,纷纷扬扬跟雪花一般,一会儿手头就只剩下宋之问和沈佺期两个人的试卷了。过了一会儿,沈佺期的诗也被扔下来,宋之问先生光荣地获得了文学大奖。上官婉儿评议道:“沈、宋二人的诗都好,难分伯仲。不过,沈佺期最后写道,‘微臣凋朽质,羞睹豫章材。’文气到此已尽。宋之问结句是‘不愁明月尽,自有夜珠来’,有点余音袅袅的味道。”一番评骘,公允得连落榜的沈佺期都心悦诚服。
  古人说“文如其人”,说这话的人肯定没见过潘安仁,也没见过宋之问。宋之问看到武则天的北门学士颇有权势,也想混进去捞点政治资本。可是武则天嫌他有口臭,不要。蛀书以前听说大学生们时兴毕业前整容,颇不以为然,看了宋之问的故事,我决定不再对此发表意见了。攀不上武则天这棵大树,宋之问就改而拍她的小白脸张易之的马屁,乃至心甘情愿地为张易之捧夜壶,把全天下的士人都恶心坏了。张易之就是那个时候的超女,红得快,败得也快。小白脸一倒,宋之问就倒霉了,被撵到广东罗定,天天吃穿山甲。在罗定过了几年苦日子,宋之问受不了,私自逃回洛阳。途中写了首诗,说是“近乡情更怯”,好一副可怜兮兮的糗样。在洛阳,宋之问躲在张仲之家,惶惶如丧家之犬。张仲之此时正跟驸马都尉王同皎一起商量如何革武三思的命,估计张仲之先生以为他收留了宋之问,老宋应该不会这么忘恩负义吧,所以密谈这件掉脑袋瓜子的事儿也没怎么避着他。没想到,宋之问偷偷地叫侄儿把他哥俩给告发了,武三思一高兴,赏了宋之问一个鸿胪主簿。
  卖友求荣后,宋之问颇得意了一回,官升了又升。可是狗改不了吃屎啊,朝廷让他主持科举考试,他却找考生家长要钱,把一些南郭先生招进来了。东窗事发后,朝廷把他撵到绍兴当政府秘书长。睿宗即位,厌恶宋之问名声太臭,又把他贬到更远的钦州,再后来干脆赏给他一壶药酒,超级无敌厚脸皮宋之问就这样报销了。
  关于宋之问的无耻还有一段公案。据说当时另一位著名诗人刘希夷是他的外甥,刘希夷写 《代悲白头吟》 的时候,先写了两句“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很有点林妹妹 《葬花吟》 的味道),马上想起了潘岳曾经写诗给石崇说“投分寄石友,白首同所归”结果哥俩真的同一天被砍头的事儿,觉得很不吉利,于是去掉了;接着又写出了两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于是刘希夷长叹道:“死生有命,岂由此虚言乎!”干脆把这四句诗全都保留下来。宋之问看见外甥写的东西,非常喜欢后两句,央求刘希夷把这两句让给他。刘希夷先是答应,后来却又把这两句拿出去发表。宋之问大为光火,把小刘骗到自家别墅里,让家奴用土囊把他捂死了。据傅璇琮先生等人考证,这个故事十有###是虚构的。沈德潜猜测说,可能是因为宋之问人品污下,所以人们才会编出这个故事来恶心他。
  一句话,活该。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陈子昂:咱们愤青有力量(1)
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愤怒青年,简称愤青,原本是鲁迅先生发明的词儿,用来形容对社会现实心怀不满的愣头青。愤青本来是一支健康向上的力量,推动社会进步,功莫大焉。所以说“江山代有愤青出,各领###数十年”嘛。陈子昂便是唐代第一批曾经获得过“十大杰出青年”称号的愤青。可惜的是,后来人们把在网上到处拍板砖的也归入了愤青一途,甚至还整出了一个“粪青”的诨号,实在有失忠厚之旨。
  陈子昂(659-700),字伯玉,四川射洪人。据说体貌柔雅,颇有点美男作家的意思。加之家财万贯而又轻财好施,所以跟他有过交往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