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耽美同人电子书 > 历史上那些官事儿:暗权力 >

第12部分

历史上那些官事儿:暗权力-第12部分

小说: 历史上那些官事儿:暗权力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整整档案,端端茶水,跑跑小腿,大体上是内勤人员的角色。但他因为血统正,背靠着满族为统治者这个大背景,官运亨通,青云直上,从云南布政使一路飙升,历任山西、江苏、广东巡抚,军机大臣,工部、刑部尚书,在慈禧太后那里红得不得了。
  刚毅官当得那么大,却实在是文盲一个。有“别字先生”与“错字大王”之称。估计3000个常用字,他怕有1500字不认得,更写不来。比如说,喝字与歇字,充其量是小学二年级的东西吧,刚毅先生就分不清。他在地方任上,判了个案子,农民状子说:我挑担大粪,在村口歇一歇。刚毅念道:我挑担大粪,在村口喝一喝。那次上面领导催要报告,刚毅亲自执笔,亲自出丑,一篇小报告,错别字满篇,却是自命不凡,挥就之后拿给王文韶去学习学习。王文韶一见,没读几行,就读到了一句读不懂的话“毋跌故习”,想了很久,估计那“跌”字当是“蹈”字,所以,“乃取朱笔密点跌字四周,另书一蹈字于旁”。

暗权利  第二章(3)
当领导,其中要务是要到主席台上去念报告。官场里著作权与众不同:写文章的没著作权,念文章的才有著作权。所以当官的不一定自己写,但一定是自己念。读了书的去做官,念报告没太大的问题,但没读什么书的呢?自然是常常出丑。这个刚毅就常常念白字:“民不聊生”,他读成“民不耶生”;“瘐死狱中”,他读成“瘦死狱中”;一个“陶”字,很简单吧,他不会读,莫名其妙地读成了“如”字……报告念着念着,他脱稿自卖自夸了:“人皆谓我刚复自用,我知刚直而已。”他不知道刚愎自用是贬义词,只知道“愎”字读“复”字!时人作诗曰:“一字谁能争瘦死,万民可惜不耶生,功名鼎盛黄巾起,师兄师弟保大清。”
  “嗟乎,李林甫读弄璋为弄章,几误唐家中叶。”李林甫把弄璋写成弄章,就误了国?这未免夸大了吧。这诗把刚毅的读音对错与大清政权兴亡对应起来了,是不是也夸大了呢?
  那年刚毅任军机大臣,四川奏报围剿了一次叛乱,先向刚司令报捷,捷报书里有一句是“追奔逐北”,北者败也,是宜将剩勇追穷寇的意思。刚司令读到这句,拍起桌子大骂:这群混账东西,只往北边去追,贼寇难道不会往东边跑?不会往南边跑?不会往西边跑?“若作逐北,安知奔者不向东西南,而独向北乎?”还好,清朝毕竟还有读书人,刚司令大发雷霆之时,旁边有个翁同龢,翁是读书人,当过帝王师的,连忙向刚司令解释。刚司令怒火熄下来了,没酿成什么事故,但他怎么也不理解“逐北”就是“逐败”,“常熟(翁同龢是江苏常熟人)在旁,忍笑为解其义,刚终摇首不谓然”。
  不识字也就罢了,如果读不懂报告也罢了,问题是,“刚于文字茫然不解,而于事理亦绝无见解”。晚清外部世界纷繁变幻,内部局面变幻纷繁,一点文化底子也没有的人,哪能有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哪能有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西国呈上文书来,刚司令看到文字像螃蟹爪子,他说这文字我懂,“这倒和咱们考翻译的文章差不多”。义和团刀枪不入,自诩能以拳头对付洋枪洋炮,读书人谁信?不读书的人才信。刚司令恰恰是没读书的。刚司令是坚定的主战派,他极力主张依恃义和团反洋,他又处在领导全国的武装力量位上,说话算话。“庚子之祸,固以端王、李莲英为中坚,而助成之者,实刚毅为之魁”。
  文盲当官,丢了己丑,祸了祖国,殃了万民。刚毅咋样呢?他感觉超级好:“而今备位宰辅,与彼咬文嚼字,辄夸下笔千言而落拓穷途一身不自保者何如?”我一点书没读,当了这么大的官,你们读了那么多书,穷书生一个,怎么样?
  我们只能无语。
  别看文盲、准文盲当了官之后,对文人是翻白眼,其实另一面是,他有时比谁都爱文化,都爱搞文化工程,比文人更文人。一两年出一本报告集,甚至16个月连出六七部诗集,这种官人多。把文人贬得一无是处,与处处把自己当文人,并行不悖,硬币都是两面嘛,梁山莽汉到得李师师那里要装斯文嘛。这个“刚毅不解句读,而自负能文”。他著了一本书,叫《官场必读》,把秘书写的公文、论文、报告、讲话,“分类编辑,刊印成册”,书名叫必读哪,那是人人都得买的。官人有时表现得很爱文化,缘于缺啥要啥,他好这一口。 txt小说上传分享

暗权利   第二章(4)
3.感动价里的级别券
  我一直闹不明白,感动是个什么玩意儿。比如说,农民天天挑大粪种麦子种红薯种洋芋,别说上不了“感动中国”,就是连没正式刊号的县报也不会登他的先进事迹。但某县长半年前替过一回农民的肩膀,给他挑了十来米远的大粪,不但县报市报省报上有影,连县市省电视台也有声。专家评语说:该县长给农民挑大粪的事迹十分感人。农民天天挑粪,按里程来算,应该绕地球一圈两圈了,没感动过谁,怎么县长挑十来米,就这么感动天下呢?
  我估计,感动可能是一种价值十分钱的特价商品,俗语常常说,十分感动嘛。我纳闷的是,咱们花十二分力气,感动不了人,县长、市长、省长花几分、一分、半分工夫就将广大人民感动得热泪盈眶(上面说的挑粪的事例就见端的)。
  闷想了很久,我现在隐约有点明白了,感动这种特价商品里是盛行级别券的。比方你是村长,你这个级别值价1分;你是乡长,你就值价2分;你是县长,你就值价8分;你是省长,你就值价N分。级别与分值是以几何价递增的。这是说,你是村长,若想感动人民,你得花九分力气,加上你那1分级别券,才能十分感动人民;你是乡长,你得花八分力气,才能让人眼里长出激动的泪花来;乡镇长感动中国,那感动词往往都有一句“长期扎根基层”的;县长挑了几步脚的大粪,就将十分感动拿到了手,他那级别值8分啊……
  到了更高级别,他如果想感动人民,那再容易不过。
  大家都知道,唐太宗是个“感动中国”的上榜人物。他是怎么让人感动的呢?他的感人事迹很多,且容说一件小事吧。有个叫李世勣的人,是个跟唐太宗一起打天下的功臣。既是功臣,你就知道,他一定挑了很多年的大粪,流汗没少流,流血也肯定流了不少。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啊。有一年,他得了暴疾,照了许多的X光以及经过许多开普勒检查(他是公费医疗,检查项目当然很多),都没查出什么病症来,后来,有个中医,一番望闻问切,找出病因来了。医生说,这病不是什么病,只是有点怪,“方云须灰可疗”,开出的方子是必须用胡须烧成灰,“和汤服下”。唐太宗听了,正好胡子好久没修了,就从这个赤脚医生药箱里寻出一把剪刀来,嚓嚓嚓,剪下几根细毛,“上剪须为之和药”。这下不得了,把人感动死啦。这个李世勣病都没好,一直病恹恹地躺在床上,连下床的力气都没有,要下床都得三五个丫鬟扶持,这时候他一个鲤鱼打挺,翻身下床,匍匐地上,一个劲地磕头,磕头声声震屋瓦,“世勣顿首出血泣谢!”连连表态:陛下盛恩,为臣万死不辞!
  李世勣替老李家打江山,流汗又流血,好像没见唐太宗跪下地来,把头磕得砰砰响吧?而唐太宗用一根胡须,就让李世勣感动得涕泪横流。这个感动的机制原理是什么样的?感动的级别券在起作用啊。李世勣是个有级别的人,而且级别不低,尚且这样,若是那些当兵的呢?那更不得了,所以,一将功成万骨枯。那万千百姓把性命都丢给唐太宗等领袖,莫说唐太宗等领袖向他们磕过头,甚至连他们姓甚名谁都没给记住。有级别的,给根毛发,就把人感动得愿意替他死一万次;没级别的,为他死一万次,也难见他眼睫毛眨一下。不但不眨眼睫毛,而且还可能在其背后高举霸王鞭,死命地抽呢。

暗权利   第二章(5)
感动价里,有级别券原理在起作用。翻开史册,几乎页页都有。为证明唐太宗剪须熬汤把人感动得泪雨婆娑不是孤例,就再举个例子吧。乾隆有一次正在吃饭,太监闯来报喜,报告金川用兵终于胜利了(金川大致是现在的大渡河地区,乾隆两次在此地用兵,耗费银两近一个亿),乾隆高兴了啊,那眼泪掉下几颗来,有一颗眼泪掉到鱼羹里了。乾隆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忙叫太监把这碗含有稀薄“龙液”的鱼羹汤送给带兵首将文成,且叫太监细叙鱼羹端详,“上即命脉封鱼羹以赐文成,并申明其故”。这下,可把这个文成感动得哭了,哭得不成样子:“臣敢不竭死以报圣上之眷也?”鱼羹里含了点领导的眼泪(这眼泪里含什么成分?是对千万士兵掉了生命的感激,还是自己屁股从此坐稳了的喜悦?估计后者成分更多一些吧),就宣誓说愿以死报答,乾隆的四毫眼泪可拨人千钧生命!
  大唐张巡把其小妾烹了给人吃,睢阳城上万人以命回报。这就是说级别越低,感动券越不值价;级别越高,感动券就越高得离谱。这就是说,若想要感动人,级别低者因券值低,那就得多花点苦难成本,得卸只胳膊,得掉个老命,才可能让人十分感动;级别高者感动人,因为其券值高,他几乎不需要什么成本,他拔一根胡须,掉一滴眼泪,就可让人万分感动了。从十分感动到万分感动,感动价格好像翻了百番千番,其实呢,感动只是通货膨胀。
  感动,是有级别券的,那情形就好像是领导推举人来当官,是有票的,那票值,也分级别:群众百票当不了班子成员数票;班子成员数票,当不了一把手“一票否决”;一把手持有“用人”的一票,也自然持有“感人”的一券。
  4.官场温树
  由元入明的文人宋濂,在老朱身边干了19年,几乎没犯什么错误,后来虽有小波折,但算得上是善终了。在老朱身边工作,能够20年如一日好好活着的,有几个?百十开国功臣,活到自然死的,只有一两个人,这个宋濂,万花凋谢他独妍,何也?
  无他,“领导不是人耳”!如果要想当领导,当一个一贯正确而不犯错误的领导,就不要当人,要当人也只当植物人。宋濂得以自全的要诀就在此:不当人,当“温树”。
  宋濂参加革命工作很早,老朱闹革命不久,他就在李善长的荐举下,与刘基一起被征至南京,刘基当的是老朱的军事秘书,宋濂当的是老朱的文字秘书。革命胜利之前,当然是军事秘书比文字秘书重要,革命胜利之后呢?那就倒了一头啦。宋濂一直供奉翰林。大报告小报告,只要是老朱做的报告,几乎都出自宋濂这一枝“国笔”,举凡郊庙山川百神之典,朝会宴享律例之制,万国来朝拜跪赏赐之仪,以及元勋大臣碑传盖棺之论,多半是宋濂搦管操笔或者终审圈定,故而被荣称为明朝开国文臣之首。
  宋濂干得好,能力突出,自然在老朱脑壳里加了不少“印象分”。老朱对宋濂优渥得很,每次在便殿朝见,老朱都要叫人给他上茶,常常还一道吃早饭。有次宋濂偶得小恙,老朱亲自用汤匙搅拌甘露汤,当了一回服务生,把汤送达宋濂的嘴边,说了许多愿意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