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耽美同人电子书 > 我是湖南人 >

第57部分

我是湖南人-第57部分

小说: 我是湖南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崛起,在战争中取胜,但湖南人的军事行为,从来都是见好就收,适可而止。湖南人的精神世界里,始终弹奏着和平与发展的主调。他们知道,战争的终极目的,是为了和平能够更加持久。
  曾国藩在湘军攻下太平天国的天京之后,毫无穷兵黩武的野心,马上开始裁撤湘军,而且裁撤得相当彻底,把国家的军事重任,拱手交给新兴的淮军,这就是所谓的“淮湘代兴”。左宗棠在西北的军事行动结束后,立刻命令将士放下武器,开始屯垦,建设大西北。比起打仗来,这位湘军统帅更加热衷于开发建设和洋务运动。他令人抬着他的棺材进军新疆,也只是进行军事威慑,并没有和沙俄帝国开战,而是声援曾纪泽通过外交手段收回了伊犁。毛泽东是战无不胜的人民军队的缔造者和指挥者,但他在公开场合经常是身着便装,举止从容,这与他的对手蒋介石一身戎装、杀气腾腾的形象构成鲜明的对比。和共产主义老大哥相比,毛泽东也没有像前苏联的领袖一样,授给自己大元帅的军衔,更没有在胸口挂上一排排闪亮的勋章。
  湖南人在中国近代百年的战争中龙腾虎跃,冲锋陷阵,不是因为他们爱好战争,而是因为,江山社稷的安定需要战争来维护,社会的变革和进步需要战争来推动,民族的生存需要战争来保护,国家疆土的完整需要战争来捍卫。当军人和战争完成了历史的使命,湖南人便为社会的长治久安而奋斗。
  湖南人不怕战争,又热衷于致力于社会的和平稳定与发展。因此,又有人将“无湘不成军”的说法,引申到“无湘不成事”、“无湘不成国”、“无湘不成史”。这主要是外省籍的史学家在谈到中国近现代史时发出的慨叹。最早鼓励湖南人的是江西人朱熹在岳麓书院说的那句话:“惟楚有材,于斯为盛。”接着讨好湖南人的是清廷侍读学士潘祖荫针对前线湘军说的那句话:“天下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谭其骧也说过:“清季以来,湖南人才辈出,功业之盛,举世无出其右。”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野性与文明:无湘不成军(4)
面对外省人的赞许,湖南人倒是保持着相当的清醒。甲午战争中,湘军的失败,给湖南人泼了一瓢冷水。谭嗣同说:“光绪二十年,湘军与日本战,大溃于牛庄,湖南人始终转侧豁悟,其虚骄不可向尔之气,亦顿馁矣。”
  湖南人在清末第一次与日本侵略军作战,以失败告终。但是,四十多年后,在伟大的抗日民族战争中,湖南将领和士兵奋战在全国各个抗日战场,和全国人民一起,打败了日本法西斯的侵略,迫使野蛮的日本侵略军向中国举起了白旗。
  无湘不成国,无湘不成史,这些话自有它的道理。其实,中国在任何时候也不能缺少任何一个省份。中国领土上的任何一个区域,都是不可缺少的。四川人同样可以说:“天下不可一日无四川。”湖北人也有豪迈的自比:“天上的九头鸟,地上的湖北佬。”武汉三镇号称“九省通衢”。湖北人高兴地说:“湖北有座黄鹤楼,半截都在云里头。”四川人不服气:“四川有座峨眉山,离天只有三尺三!”河南人身居中原而自豪,动不动就说:“谁占有中原,谁占有天下!”成语“逐鹿中原”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湖南人可以高喊:“若道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在抗日战争中,西南也不示弱了:“西南山区是中国民族得以生存的根本!”
  但不管怎样,外省人对湖南人评价毕竟是很高的。在湖南人看来,这是历史对于湖南杰出人才为国家为民族做出的巨大贡献的肯定。
  湖南有过杰出的思想家和战略家,为中国社会提出了生死攸关的改革命题。湖南的维新志士,在历史暗夜中为国人点亮了希望的明灯。
  在旧民主主义革命中,湖南涌现出一大批民主革命的领袖人物和革命英雄,使中国社会发生了历史性的转折,展现出一派光明的前途。
  湖南籍的共产党领袖和他们战友们一起,缔造了人民共和国,在新中国的领导集体中做出过巨大的贡献。
  1955年授衔的十大元帅,湖南有三位,他们是彭德怀、贺龙与罗荣桓;十员大将中,湖南人占了六位,他们是粟裕、黄克诚、陈赓、谭政、肖劲光和许光达;五十七员上将中,湖南人有十九位,他们是王震、邓华、甘泗淇、朱良才、苏振华、李涛、李志民、李聚奎、杨勇、杨得志、肖克、宋任穷、宋时轮、陈明仁、钟期光、唐亮、陶峙岳、彭绍辉和傅秋涛;一百多名中将中,湖南人有四十五位。    ,
  中国人永远缅怀那些在革命中牺牲的湖南烈士,他们当中有蔡和森、何叔衡、邓中夏、郭亮、毛泽民、毛泽覃、杨开慧、黄公略、王尔琢、左权、段德昌、向警予……
  湖南长沙在文化、教育、艺术领域所出的名人,数量虽不及江浙一带,但也可以说是人才辈出。他们包括社会科学家群体,有哲学家李达、金岳霖、蔡仪、李泽厚,历史学家周谷城、翦伯赞、吕振羽、杨荣国,语言文字学家杨树达等。还有星城人民引以为荣的教育家群体,他们创立和培育了一批全国知名的学校,向海内外各个领域输送了无以数计的优秀人才。明德中学创始人胡元恢、周南女中创始人朱剑凡、省立一中校长符定一、第一师范校长易培基、湖南大学校长胡庶华、长郡中学校长王季范、雅礼中学校长劳启祥等,无一不为星城父老和湖湘学子所景仰。此外还有文学艺术家群体,就是我们常说的“文艺湘军”,其中有作家萧三、丁玲、谢冰莹、周立波,美术家齐白石、杨应修、李立、陈白一,剧作家田汉、欧阳予倩,音乐家黎锦晖、贺绿汀、吕骥,电影明星黎明晖、王人美、胡萍等,名气之大,作品流传之广,可谓家喻户晓。
  自20世纪中叶一直到21世纪初,潇湘大地又崛起了一个令世界瞩目的人才群体,就是湖南院士群体。1948年3月,中央研究院首次选聘院士八十一人,湖南有六人当选,其中五人为长沙籍。新中国成立后,自1955年中国科学院选聘学部委员和中国工程院1994年选聘院士以来,全国的两院院士已有一千多人,内中湖南院士多达一百余位,其中包括湘籍院士和长期在长沙工作的外省市籍院士。他们当中不少人在国际上享有盛誉。2006年5月,湘籍中国工程院院士、世界著名的水稻专家袁隆平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
  1992年,邮电部发行一套四枚的“中国著名科学家”纪念邮票,其中有两名长沙人,他们是世界上第一个分离出沙眼病毒衣原体的微生物学家汤飞凡,和中国骨肠病学创始人之一的医学家老孝骞。除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享誉世界,还有理论物理学家周光召在国际上首先提出粒子旋转态振幅,陈国达首创地洼学说。像这样享有国际盛誉的两院院士,长沙不下数十人。
  湖南人在近现代的历史作为有目共睹。湖南文有“惟楚有材,于斯为盛”的盛誉,武有“无湘不成军”的美称,湖南人怀抱着野性和文明,在成材的道路上大步流星,前赴后继,为本省赢得了人才摇篮的美誉和人才大省的殊荣。
  

湖南人头上有一道催促成材的紧箍咒(1)
在历史上,人们对于湖南人的形象,有过很多的描述。这些描述
  都有一定的指向。汉代司马迁在《史记》中说湖南人十分骠悍,《隋书》中说湖南人“劲悍决烈”。后来的湖南地方志中,则说湖南人“劲直任气”,“刚劲勇悍”,“好勇尚俭”。19世纪60年代,湖南布政使李榕是一位四川人,曾说湖南人“气太强”;同一个世纪的90年代,湖南巡抚陈宝箴是一位江西人,他说湖南人“好胜尚气”;湖南人皮锡瑞也有相同的评语。湖南人周敦颐有一篇著名的《爱莲说》,赞赏莲花“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说明湖南人非常欣赏这样的做人风格。
  湖南人的脾性正如荷花的爽利,率直开朗,和人交往,容易一见如故。他们爱憎分明,喜怒哀乐形于言表。他们信仰坚定,思想坚毅,行为坚韧,为人刚正,作战勇猛,对上桀骜不驯,攀比好胜尚气。
  在关键时刻,湖南人不怕死,重义气,尚气节。
  如果将湖南人的气质与中国人的普遍气质做一个比对,我们会发现,湖南人的气质具有显著的特色。
  学者杨国枢根据许多人研究的结果,得出一种综合的印象,认为中国人的气质与需要,侧重于静的一面:求助、谦卑、依赖、顺从、秩序、消极、退缩、世故、谨慎、多疑、羞怯、慎思。换言之,缺乏健壮性、激动性、表露自己、支配、改变、攻击、竞争等动的一面。很明显,这与人们对湖南人气质描述刚好相反。大家的描述给人的印象是:湖南人的气质是积极的,激动的,热情的,具有支配意志的,喜好改变的,愿意接受挑战的。
  有一个段子,讲的是各省人在打架时的不同表现。东北人先吵后打,越吵越凶,凶到极处就“噼噼叭叭”地打起来。山东人先打后吵,三句话不对劲,抄起家伙就打,把人抬进医院,再辩是非曲直。四川人只吵不打,吵得凶巴巴的,吵得青筋暴露,互相骂得狗血淋头,拳头捏得吱吱响,却不肯招呼到对方身上。湖南人是边吵边打,文攻武略,拳脚不软,口舌不停。这就体现出湖南人的气质,霸蛮加灵泛。
  人们试图从吃辣椒这种习惯中去寻找湖南人气质的根源。但这显然是徒劳的。因为在司马迁的时代,以及在后来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湖南人根本就没有辣椒可吃。何况中国境内爱吃辣椒的除了湖南人以外,还大有人在,辣椒这种食物并没有使所有吃辣椒的中国人养成湖南人的这种气质。
  湖南人之所以具有积极灵动的气质,还是因为促人成材的湖湘文化往他们的灵魂里注入了兴奋剂,在他们头上加了一道不许他们怠惰服输的紧箍咒。
  北京大学的潘爱华教授是一位湖南人。他被评为“世界百位最有影响力的领导人物”。他是具有商业意识的科学家,又是具有科学头脑的企业家。他在几年时间里创造了一系列奇迹。他只用两年就获得生化博士学位。他没有做过商人,却使一个只有四十万元注册资金和几名兼职员工的小公司,在几年里发展为拥有数亿元资金的高科技企业集团。他接管一家濒临倒闭的公司,不到两年就让公司利润陡增十多倍,成为中国最大的基因工程药物产业基地,市场占有率超过百分之六十。他连绿卡都没有,却担任了美国赛若金有限公司的总裁。
  潘爱华教授把他取得这些成就的原因,归之于他是湖南人。他说:“世上有两种人,一种是人家创造机会他把握;还有一种是自己创造机会自己把握。我属于后者。我都是自己创造机会然后自己利用机会。我想这可能和我的性格有关系。我是湖南人,湖南人的性格就是遇到困难勇往直前。每次遇到挫折和困难时我就对自己说:‘没事的,肯定能做好。’然后每次我就很有信心地去解决这个问题。其实一个人能不能成功,主要取决于他的思维方式,他的性格和方法。那种善于把坏事变成好事、把危机变成良机、把挑战变成机遇、把压力变成动力的人一定能成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