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耽美同人电子书 > 我是湖南人 >

第13部分

我是湖南人-第13部分

小说: 我是湖南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粟裕是湖南会同的侗族人。他是一位卓越的军事家。
  解放战争时期,粟裕先后担任华中、华东和第三野战军的主要指挥员,组织指挥一系列重要战役并取得了胜利,积累了大兵团作战的丰富经验。
  1945年日本投降后不久,蒋介石挑起了内战。几个月后,内战全面爆发。国民党军队在东线部署进攻苏皖解放区,投入兵力二十七万人。苏皖解放区在淮安设立华中军区,另组成华中野战军,粟裕兼司令员,谭震林任政委。这两个湖南将军的打法和别的共产党将军不一样。
  粟裕指挥的华中野战军不过三万人,人数只有进攻华东的国民党军队的四分之一。蒋介石非常乐观,认为三个月可以攻占苏皖解放区。汤恩伯气势汹汹地发动进攻。面对强敌,粟裕一反常规,没有向北撤退。他说:“北边走不脱,南边走得脱。”北边有敌军重兵部署,南边是国统区。蒋介石料想粟裕不会往南走,但粟裕偏要往南冲。他说:“苏中是我抗日根据地,到那里如果打不赢,到哪里都打不赢。”毛泽东极为赞赏粟裕这种霸蛮与灵泛相结合的战法。
  粟裕把初战突破口选择在江都至如皋一线。这不是转移撤退,而是迎击进犯之敌。中共传统的战法是“诱敌深入”,但粟裕却把战场摆在苏中根据地前沿。一反常规的出击,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第一仗是宣家堡、泰兴之战。负责围攻苏中的第三十二集团军总司令李默庵是湖南长沙人,和粟裕这个老乡有过交锋,深知粟裕很难对付,主张稳步前进。
  战斗打响后,国民党三个师一个旅兵分三路,向华中野战军大本营海安压来,拉开架势要和粟裕拼消耗。
  粟裕在指挥部作战图前把手一挥,说:“恕不奉陪,我们专打一路!”粟裕要打的是李天霞的整编第八十三师。这个师是蒋介石的嫡系部队,全新美械装备,美国教官训练,抗战后期作为远征军到过缅甸作战,战斗力较强。粟裕首战蒋介石装备最精良的部队,对付这样的敌人能否取胜,毛泽东极为关注。
  李天霞仗着本师机械化程度高,大胆全线推进。他万没有想到,粟裕是看谁最厉害就打谁。粟裕对将领们说:“敌人十二万人进攻我们三万人,是四打一,我们三万人打他一个师,不就是六打一?六打一还打不赢,那不是没出息了?”
  李天霞遭到粟裕进攻时,不以为然。李默庵打电话询问情况,他满不在乎地说:“一小股###。这是毛泽东的老套路,敌驻我扰嘛,他们在骚扰我们,不足害怕。”李默庵提醒他:“粟裕用兵难以捉摸,要当心啦。” 李默庵倒是说中了,粟裕很快发动了总攻击,激战一昼夜,攻破了宣家堡和泰兴,歼灭敌军三千人,整整两个团和两个营。
  这一仗显示了粟裕用兵的最大特点。张震后来评价粟裕的用兵:“深思熟虑,机断专行,出奇谋,用奇兵,建奇功。”
  李默庵得知粟裕的主力在泰兴和宣家堡地区,立即调动三个师两个旅,兵分三路,企图在如皋和黄桥之间夹击华野主力。
  

霸蛮和灵泛,湖南人的两个法宝(3)
粟裕一眼就看穿了李默庵的作战意图。他布置疑兵,要第六师留下部分兵力,继续围歼泰兴城内的残敌,造成华野主力仍在宣泰地区的假象,诱使东面的敌人无所顾忌地进犯如皋。
  粟裕部队的特点是“打得、跑得、饿得”,激战两昼夜以后,又急行军一百几十里,赶到预定作战区域,发起攻击,打响了第二仗。
  又是四天四夜激战,华野歼敌一万多人,生俘少将旅长胡坤以下六千多人。粟裕实现了第二次作战的目标,命令部队撤离如皋县城。
  国民党军在华东战场两战两败,蒋介石在庐山召开作战检讨会。华东国民党军队主帅换人。陈诚从南京赶到南通,给受挫的蒋军打气;汤恩伯坐镇南通指挥,白崇禧也赶到徐州督战,调集第二梯队六个旅分路合击苏中重镇海安。
  强敌迎面压来,粟裕沉着地提出初步作战方案:第一师和第六师集结在海安东北地区休整待机,第七纵队在海安外围打运动防御战。
  华野第七纵队这一路,仅用三千多兵力,抗击五万多蒋军的轮番进攻,以伤亡两百多人的代价,杀伤敌人三千多人,创造了敌我伤亡十五比一的新纪录。一次夜袭,消耗敌人炮弹一万多发,一次伏击,缴获子弹一百多箱。第三仗达到目的后,第七纵队主动撤离海安。
  不出粟裕所料,华野撤出海安后,国民党军以为打了胜仗,各部纷纷报捷,虚报的数字加起来,竟然是“歼灭###两三万人”,致使司令部做出错误判断:“苏北###一败涂地,主力下海北逃。”
  真实的情况是,华野指挥机关和两师主力三万多人,已经在海安东北安安稳稳休整了两个星期。
  国民党军自以为达到了第一步作战目标,开始分兵占地,在东起海边西至扬州三百里的地段上,构成一字长蛇阵的封锁线,企图肃清封锁线以南占领区,实行第二步作战计划,与徐州南下部队会攻两淮。
  粟裕时刻注视敌军动向,等待有利战机。有一天,他从无线电侦察中得知整编第六十五师第一零五旅从海安进占了李堡。立刻说:“这是一个好机会,不可错过!”于是,第四仗酝酿成熟了。
  接下来,第四仗大战李堡,第五仗大战丁堰和林梓,第六仗大战邵伯,第七仗大战如皋和黄桥,国民党军队损兵折将,一败涂地。
  一个半月内,苏中七战七捷。喜讯传到延安,毛泽东极为兴奋,亲自为中央军委起草电报,发给各战区负责人:“每战集中绝对优势兵力打敌一部,故战无不胜,士气甚高;缴获甚多,故装备优良;凭借解放区作战,故补充便利;加上指挥正确,故能取得伟大胜利。这是很好的经验,希望各军区仿照办理,并望转知所属一体注意。”
  这次战役结束后,当地军民欢欣鼓舞,用歌曲赞颂:“毛主席当家,家家旺;粟司令打仗,仗仗胜。”
  后来,蒋介石对解放区发动重点进攻。他在山东战场集中二十四个整编师六十个旅约四十五万人,采取“集团滚进”的战术,攻击鲁中山区的解放军。粟裕指挥华东野战军,采取后退一步、诱敌深入的战术,寻找机会突破。
  担任突击的国民党整编第七十四师急不可耐地脱离左右邻军,进攻到沂蒙山区腹地。山东解放军决定集中兵力打击一路敌军。打哪一路呢?粟裕提出:不打侧翼,专打中路强敌第七十四师。打法是:正面突破,分割两翼,断敌退路,四面包围,阻击南北各路援敌,将第七十四师从敌军重兵团队中割裂出来,予以围歼。
  整编第七十四师受过美国军事顾问团的训练,清一色美式武器装备。师长张灵甫身材魁梧,个性暴烈,崇拜拿破仑和希特勒。他在抗战中参加过五大会战,获得美国金质自由勋章。马歇尔到这个部队检阅时曾赞不绝口。宋美龄也曾视察第七十四师,认为这是国民党军队的“典型部队”,应该树立为各军培训的标准。该师一直充任南京警卫部队,成为蒋介石的“御林军”。
  张灵甫师开赴前线时,李延年在淮阴吹嘘:“有十个七十四师,就可以解决全国!”张灵甫有一次喝了酒,目空一切地对同行说:“七十四师在,国民党在。”酒醒后,他又收敛了一些。一次席间闲聊,有人问他:“师座,当今军界中,谁人可与师座相比?”
  他想了半天,说:“###中的粟裕!”
  他在莱芜战役中领略过粟裕用兵的辣味,觉得自己不是粟裕的对手。这次他请求休整,被蒋介石拒绝。他又说,他这个师虽然装备精良,但不适宜山地作战,请求调往东北或西北前线,蒋介石又不同意。张灵甫心里有些发虚,但大战在即,不得不说几句撑门面的话:
  “一鼓而下沂蒙要地,为山东国军做出榜样!”
   。 想看书来

霸蛮和灵泛,湖南人的两个法宝(4)
张灵甫师占领了坦埠,向南继续突进。粟裕命令华野第一纵队和第八纵队趁夜插入张灵甫师与左右邻接合部,割断敌军之间的联系,然后派第六纵队抢占垛庄,断其退路。华野四个纵队发动全面进攻,将张灵甫师包围在孟良崮地区。
  战斗异常激烈,几乎每个山头都有拉锯战。国民党十个整编师从东西南北增援孟良崮。战斗持续八个小时,突破不了胶着状态。
  粟裕隐蔽在艾山脚下一个岩洞里,通过电话告诫部队:“我们困难,敌人更困难,全部、彻底歼灭七十四师,不能有丝毫动摇!”
  张灵甫起初还洋洋得意,在报话机中对陈诚喊道:“我抓住###主力了,以我为诱饵,把###吸引在孟良崮周围,内外夹击,###就完蛋了!”
  他哪里知道,粟裕志在全歼他的第七十四师。解放军的炮火越来越猛,攻击越来越激烈。步兵向芦山和孟良崮发动总攻。张灵甫师虽然炮多,却被华野的炮火压制得无法还击。解放军仅用二十分钟就占领了芦山。张灵甫此时才觉得大事不好,握着报话机向各援军苦苦哀求:“向我靠拢!向我靠拢!我顶不住了!”
  但是,各路援军都被解放军拖住了。
  华野第六纵队特务团直捣崮顶张灵甫的指挥部。张灵甫被击毙。孟良崮守敌顿成无首之龙,纷纷举白旗投降。第七十四师一万多人被全歼。蒋介石被迫放弃对山东的重点进攻。
  一年后,毛泽东在西柏坡对粟裕说:“你们那样果敢、迅猛地消灭了七十四师,在中国这块土地上,有两个人没想到,一个是蒋介石,一个是我毛泽东呀!”
  粟裕的大将风度,每每表现在大战时的沉着镇定,正所谓“泰山崩于前而面色不变,麋鹿兴于左右而目不瞬”。抗日战争中,苏北黄桥战役前夕,粟裕住在溧阳水西村,军务之余,仍然荷锄下地,与农民闲话桑麻。从他身上,根本看不出大战在即。当他率领几千人在黄桥歼敌逾千的捷报传到延安时,毛泽东说了一句极有预见性的话:“这个从士兵成长起来的人,将来可以指挥四五十万军队。”
  粟裕作战善于示形,以迷惑和调动敌人。莱芜战役“示形于鲁南,决战于鲁中”,就是示形的范例。
  粟裕总结自己的战争经验,提出了六条原则:一,以最小的牺牲换取最大的胜利;二,不在于消灭敌人多少,而在于消磨敌人;三,支配敌人,掌握主动;四,积极进攻,绝少防御;五,飘忽不定,出没无常;六,越是在敌人后方,越是容易成功。
  粟裕有四宝:枪、地图、指北针和望远镜。这四样东西须臾不离身。粟裕善骑马,能倒骑马背,和张果老倒骑毛驴一样。他常在行军途中召开“马背会议”,背朝前,面朝后,在马上和大家交谈。粟裕善打运动战、歼灭战和大兵团作战。有人问他作战体会,他一言以蔽之:“从实际情况出发,灵活用兵,什么时候好消灭敌人就在什么时候打;哪里好消灭敌人就在哪里打;什么敌人好消灭就打什么敌人。”
  粟裕又很谦虚,自称“苍海一粟,无足挂齿”。
  1948年4月,粟裕建议在华东地区组织一次大会战。毛泽东非常重视,电令陈毅和粟裕来河北阜平县城南庄向中央当面汇报。
  见到粟裕,毛泽东大步走出门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