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耽美同人电子书 > 假如光绪不死 >

第9部分

假如光绪不死-第9部分

小说: 假如光绪不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来给他送了五千元,他不但大骂,而且挥舞手杖将孙悦打出了门。小小的孙悦当然不在章太炎的眼中,因为他连孙中山、袁世凯这个级别的人也敢骂,时人称太炎为章疯子,主要就是指他喜欢骂人。
  袁世凯当总统的时候,由于爱面子,因此大肆收罗天下的文人异士,章太炎鼎鼎大名,自然在他的收罗范围,他以办弘文馆相召,请章太炎赴京。章太炎接到邀请,喜滋滋上京见袁,哪知袁世凯办弘文馆的经费许久没有着落。章太炎大怒下就大闹袁世凯的总统府:
  章太炎“身穿一领油烘烘的羊毛皮袄,脚踏着土埋了似的一对破缎靴,手擎着一把白羽扇,不住的挥来挥去;又有光华华的一件东西,叫做什么勋章,不在胸襟上悬着,却在拿扇子那一只手大指上提着,……歪歪斜斜的坐在总统府招待室里头一张大椅子上,那一种倨傲的样子,无论什么人他都看不到眼里。“(出自《纪念碑》)
  他这个样子,袁世凯自然不见他,章太炎就在招待室里闹了起来,乱摔乱骂,还拿茶碗摔打卫兵。这样,他就被押了起来,囚在龙泉寺。
  章太炎被囚,立刻致书袁世凯大骂,骂袁世凯是石敬瑭、朱温,这骂得够狠毒了,骂得袁世凯也是火冒三丈,但是袁世凯终于没有杀章太炎,终于放了他。这除过袁有政治上的考虑外,爱面子,不愿意落杀名流杀文人的名声,自是原因之一。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四章 袁世凯的嫌疑(9)
如此爱面子的袁世凯当然不愿意落个告密的名声,如果能与光绪达成谅解,光绪皇帝理解了他当时的不得已,那么不但对他的仇恨消减,而且告密这件事也可以轻轻抹过。
  (2) 消除愧疚感
  因袁世凯的告密而加重了光绪帝的屈辱,而他自己曾是光绪一派的人,这件事袁世凯任何时候想起,心中都是有愧的,袁世凯的戊戌日记就明白无误地表达了那种愧疚感,以下是戊戌日记中袁世凯告密后与荣禄的对话等内容:
  荣相失色,大呼冤曰:“荣某若有丝毫犯上心,天必诛我。近来屡有人来津通告内情,但不及今谈之详。”
  予曰:“此事与皇上毫无干涉,如果累及上位,我惟有仰药而死耳。”
  。。。。。。越四日,荣相奉召入都,临行相约,誓以生死保全皇上。予曰:“赵盾弑其君,并非赵盾;中堂笃忠贞,现居要津,而皇上万一不安,天下后世,其为中堂何?我亦世受国恩,倘上有不安,惟有一死报之。”
  袁世凯说他的告密如果导致光绪被废,自己只有喝药自杀,这当然是夸大其词,他肯定不会自杀,但日记中的这段话多少反映了袁世凯的愧疚心理,人嘛,都有羞恶之心,袁世凯也不例外,不管袁世凯后来称帝多么有错,不管后人怎样骂他大奸大恶,他仍旧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有常人的各种心态、感觉。
  袁世凯补记这段日记时,已经当上了直隶总督,荣禄已死。此时离戊戌政变已远,推想他此刻记这段日记,可能是有传言诋毁他当日告密之事,这时袁世凯官大权大,又受慈禧宠爱,当然不怕诋毁,但提起往事,究竟愧疚之心、羞恶之心仍在,所以补记了这段日记,以求得心理上的平衡。
  光绪与慈禧几乎同时去世,慈禧的陵墓从三十多年前就开始修建,而光绪帝却没有陵寝,所以慈禧很快下葬,入土为安,光绪的灵柩只好先放在观德殿内,后来又移到西陵的梁各庄行宫,直到清朝覆灭民国建立,光绪帝的陵墓也没有建好,当时清室将继续修好光绪的陵墓作为退位条件之一向袁世凯提出,袁世凯慨然答应,承担了光绪陵墓修建的经费,1913年3月22日,光绪的皇后隆裕去世,袁世凯的表现令人瞩目,他此刻是民国的大总统,但对隆裕丧事的隆重,令世人惊讶。据溥仪的《我的后半生》所记,袁世凯“亲自在衣袖上缠了黑纱,并通令全国下半旗一天,文武官员服丧二十七天,还派全体国务员前来致祭。接着,在太和殿举行了所谓国民哀悼大会,由参议长吴景濂主祭;军界也举行了所谓全国陆军哀悼大会,领衔的是袁的另一心腹,上将军段祺瑞。”
  袁世凯的这些举动或许另有深意,但不可否认其中有消除自己愧疚感的因素存在。
  (3) 脚踩两只船的思路
  脚踩两只船,是袁世凯最爱用,也最擅长的手段,他在一生中多次用过。当年在北洋练兵时,他既和顶头上司守旧派的代表人物荣禄关系密切,又与康有为等维新派人士交往,积极赞助维新。他与荣禄的关系之铁不用赘述了,而与康有为的关系之紧密,则有毕永年的《诡谋直纪》为证(见“袁世凯与维新派的关系”一节)
  武昌起义后,清廷在无奈下启用在洹上垂钓的袁世凯,命他统北洋军扑灭起义,他还未出山,就给领兵的冯国璋六字真言:“慢慢走,等等看。”等他同意出山,还未上前线,就先派出代表与坐镇武昌的黎元洪议和。后来黄兴到武汉任民军总司令,袁世凯又与黄兴信件往还,商讨议和问题,按北洋军当时的装备实力,一举荡平武汉三镇完全有可能,但袁世凯严厉约束冯国璋等将领,不准北洋军猛攻猛打。他的这种“养敌自重”的做法,实际上也是脚踩两只船的翻版。

第四章 袁世凯的嫌疑(10)
袁世凯的议和策略很见效,革命党人为了拉拢他共灭清廷,答应他推翻清廷后,将民国的大总统宝座让给他,而清廷为了促他尽快荡平革命党,除将北洋军及所有赴鄂援军的指挥权交给他之外,又将内阁总理的位子也给了他,袁世凯两面讨好,所有的便宜全得。
  这样的一个袁世凯,当然希望能与光绪帝取得沟通,达成谅解,这样,他就没有了后顾之忧。以他的精明,自然知道慈禧一死光绪复出之日,就是他袁世凯毙命之时。
  不过很可惜,袁世凯没能找到与光绪帝的沟通机会,历史没有给他这个机会。随着慈禧的疾病加剧,袁世凯看到了危险在一天天临近,他不得已下铤而走险,下毒害死光绪。
  六.袁世凯毒害光绪,在宫中找何人帮手?
  慈禧、光绪将亡的那段日子,即1908年 10 月,袁世凯在军机处做大臣,由他亲手下毒来害光绪自然不可能,他必须在宫中寻找合适的人代他下毒。从那时的情况分析,袁世凯最有可能找的人就是李莲英。
  李莲英,直隶人,因家贫7岁即入宫做太监,拜首领太监刘多生为师,侍奉慈禧。后得慈禧重新重用,权倾一时。又有说李莲英本为“一无赖子,幼失怙恃,落拓不羁。曾以私贩硝磺入县狱,后脱羁绊,改业补皮鞋。”经同乡介绍,进宫为慈禧梳头,因会梳新式发髻而得宠于慈禧(见《奴才小史》)。
  李莲英为人,以谨小慎微著称,宫内对他多有正面评价。袁世凯在中日甲午之战时,从朝鲜回国,经好友阮忠枢介绍结识了李莲英,两人相见言谈投机,就互相换帖结成了金兰之交。经李莲英介绍,认识了庆亲王奕劻、荣禄等人,得到了温州道台的任命,后又经李莲英替他斡旋,由荣禄等保荐他去天津小站练兵。
  袁世凯当了直隶总督之后,又身兼北洋大臣,荣膺大任,处于当时政治的风口浪尖,必须对慈禧的想法、心思有所了解,这才能做好事情,讨得慈禧的欢心。有了李莲英的支持,袁世凯得以摸清慈禧的喜好,遇上大事,慈禧心中是什么主意,李莲英早早就告诉了袁世凯,因此袁世凯总是奏对无误。据说在1904年日俄开战时,慈禧招袁世凯进京,要问他一旦大清卷入这个战争,能不能战胜日本。袁世凯却不知慈禧要问什么敏感问题,心中担忧奏对时失误,到京之后,就先见李莲英,向他说了自己的忧虑。慈禧召见臣下,李莲英一般总时侍候在旁的。李想了想,替袁世凯想了一个办法:袁世凯奏对时,低头看李莲英的腿,李如果双腿分开,那么奏对的话就是慈禧喜欢的话,可以大说特说,如果双腿合拢,就是慈禧不爱听的话,需要赶紧住口。这个办法对袁世凯助力不少,让他轻松的就应付了慈禧的诏问。不过我不相信这个据说,因为袁世凯在对待有关国运的大问题上,绝对有自己的主见,不会因为慈禧喜欢或不喜欢而改变。但在其他问题上,李莲英能先行向他透露慈禧的想法,肯定对袁世凯的决策有莫大的帮助。当然,作为回报,袁世凯给李莲英送的黄金白银不会少,他们两人的关系也就长久的维持了下来。
  光绪被幽禁以后,一直是李莲英负责监管的,他既是宫内的太监总管,又是慈禧下令监管光绪的负责人,因此光绪身边的任何事他都能插上手,给光绪的饮食中下毒,对李莲英来说是轻而易举的。所以,袁世凯若要毒害光绪,最有可能的就是找李莲英做帮手。
  。 最好的txt下载网

第五章 李莲英的嫌疑(1)
一.李莲英的为人
  总体来说,李莲英虽然八面玲珑,但在大多数人的印象里,他和光绪的关系总是不太和谐,这并不是因为很多人说的李莲英借慈禧之势欺辱光绪。慈禧当权的时代,李莲英的势焰熏天,宫内宫外,对他因畏惧而巴结的大有人在。但李莲英是十分聪明的人,也很谨慎,无论从哪个角度讲,他也不可能借势和身为皇上的光绪为难,除非他是傻瓜,要么就是他准备在慈禧死后殉葬,不然,他凭什么敢和有朝一日就要主宰整个大清的皇上作对?
  但是李莲英与光绪的关系总是疙疙瘩瘩,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李莲英乃是慈禧的心腹,必须帮助慈禧做很多事情,例如侦听、传递消息,例如监督光绪,而光绪对慈禧所做的很多事情是持反感态度的,那么,光绪反感李莲英,也就自然而然了。
  李莲英也知道光绪的反感,可他该做的事情还得做,不然的话,慈禧哪儿他交不了差。李莲英的权势其实只是来自于慈禧的宠信,没有了慈禧的宠信,他就什么也不是。他也明白自己的身份,一个奴才而已,夹在太后与皇帝中间,这两个人他都不敢得罪,可是太后手握权柄,他又一直是太后的心腹,那么在关键问题上,他只能听慈禧的话。而听慈禧的话,必然与光绪产生矛盾。光绪对慈禧的一些做法不满,却不能将慈禧怎么样,所以光绪有时就拿李莲英开刀,这样一来二去的,两人间的矛盾就复杂化了。
  李莲英的为人,是十分谨慎小心的,《德宗遗事》记载有他随醇亲王奕譞出京赴烟台检阅海军时的情况:
  “及王(指醇亲王奕譞)赴烟台阅海军,懿旨赐乘杏黄轿,王不敢乘,而心益加惕,力请派李莲英偕往,出京后,每见文 武各员,皆命莲英随见,王意在避本人擅权之嫌也。而莲英怵于安德海之祸,布靴布衣,每日手执王之长杆烟筒,皮烟荷包,侍立装烟,退则入王之夹室中,不见一 人。时直鲁两省卑鄙官员,欲乘机逢迎大总管者,皆大失所望。王之左右与莲英,皆一介不取而归,王大赞赏之。此一事足以见一主一奴,皆恭谨畏祸。”
  这段记载说李莲英在陪同奕譞时,非常谨慎小心,不敢拿大,穿得很简朴,奕譞高坐接见有关官员时,他就恭谨的站在奕譞身后服侍,替奕譞装烟,接见完毕就退到奕譞所住的套间里,不出来见那些希望能好好巴结他的官员,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