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耽美同人电子书 > 假如光绪不死 >

第14部分

假如光绪不死-第14部分

小说: 假如光绪不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光绪的养晦都是被动的养晦,是在无能为力时采取的消极办法,他的“不问事”,是因为慈禧不给他问事的权利,并不是他在有权利问事的情况下主动规避,让权与慈禧,另外,光绪一直不会装糊涂,他虽然不发一言,但总是冷眼旁观着一切,并偶然间说出一两句话,让慈禧或其他人知道他还极其明白,比如当袁世凯在朝堂上就立宪中的改官制问题大肆表演,为自己准备后路时,光绪就忍不住发言。这一段的事情大致是这样的:
  慈禧太后即命袁世凯进京,然后在储秀宫召集众官商议他的方案,将光绪皇帝也请了出来。袁世凯振振有词的解释自己的方案,说:“皇上太后明鉴,改官制须得先行,立国会不妨稍后。宪政之行,上下阻力必大,阻力的来源便是旧官制,旧官制不打破,官员们人人为自己的利益而争,立宪之事如何能顺利施行。立国会却不用着急,当待民智渐开,各项法律制定完成之后,方可实施。如今《国会法》、《选举法》都没有制定,光凭说几句话就能把国会立起来吗?”
  慈禧对立宪一窍不通,袁世凯一番说辞,似乎很有道理,但她总感到那儿不甚妥当,却又一下子说不出来,所以就绷紧了脸不说话,铁良、荣庆等却立刻发言,驳斥袁世凯的方案,不过,袁世凯在提出这个方案之初,早已想好了对付反对意见的办法,铁良荣庆却是临时寻找理由,因此,被袁世凯三言两语,轻轻的就将他们说倒,驳得两人返不上话来。此刻的袁世凯如坐春风,满脸得色,奕劻、载泽、徐世昌等又在一旁为其叫好助威,越显得袁世凯气势如虹,袁世凯趁铁良等锐气受挫之时,爬下“咚咚”叩首,说:“请皇上、太后速下决心,以立内阁,为我大清万世皇图就此奠定基石。”

第七章 慈禧为何必须毒杀光绪?(5)
慈禧犹豫未决,正自沉吟。坐在旁边的光绪却是旁观者清,看清楚袁世凯要利用改官制,以奕劻做傀儡,自己从中渔利,致使今后即便自己复出,也对其无可奈何。光绪猛然间就冷笑起来,大声说:“袁世凯,你的心思我全知道!”
  袁世凯大吃一惊,吓坏了,冷汗直冒。他忙垂下头,不敢和光绪的目光相接,心下一个劲想:“我的心事皇帝怎么会知道,这可怎么得了?”(《黄花赋》第三十九章)
  光绪的一句:“袁世凯,你的心思我知道。”与其养晦的本意大相径庭,养晦是麻痹敌人,让敌人对自己放松警惕,光绪却是提醒袁世凯:“我心中明白着呢,你最好小心点。”袁世凯得此警告,不将光绪帝看作将来的大威胁那也由不得自己了。
  慈禧在将死前的一段日子,曾假装对光绪关心,勉励他鼓起精神,并让他慢慢开始接触一些敏感问题,比如选择大臣等问题,有谕旨也让他审阅,似乎有交权的意思。此时戊戌政变时与康有为等人一块出逃的维*人王照归国,并自首投案,慈禧别有用心地问光绪该怎样处理,此时光绪就犯了一个大错误,他不愿违背自己的良心,要求保住王照的性命,王照的命保住了,光绪自己却暴露了对百日维新时那些旧人的顾念眷恋之情,为慈禧毒杀他埋下了伏笔。
  这一事《慈禧与光绪宾天厄》中有记载,原文如下:
  当维*人王照由外国归,投案自首时,太后问帝应如何处置,此人以前乃太后所欲杀之者也。帝思之良久,言请赦其命。太后曰:“我本想绕他性命,但想听你的意思何如,我深晓得,你极恨康有为等人,所以我怕你定要办王照的死罪。”
  对百日维新中曾帮助光绪变法的那些人,慈禧是一直恨之入骨的,没逃走的戊戌六君子被慈禧毫不犹豫地砍了头,逃走的康梁等人,一直到慈禧死,也不赦免他们。当预备立宪开始,慈禧装出一幅维新的样子,四处搜罗人才为立宪做各种准备工作。此时大臣瞿鸿机翼为慈禧真的改掉了以前扑杀维新变法派人士的劣行,就趁慈禧高兴之时,借机奏道:“太后,如今上下一心,行立宪大事,康梁二人一向负有才名,可否赦其大罪,命其回国为立宪效命?”
  慈禧正言笑晏晏,一闻此言立刻敛了笑容,默然不语。瞿鸿机吓得不敢再说。
  但隔了一段时间,遇慈禧心情不错时,瞿鸿机又再次小心翼翼的提起,当第三次提起此
  事时,慈禧终于发怒了,将烟袋一扔,狠狠说道:“康有为梁启超乃是小人之才,专会造谣惑众,以博才名,这样的人最是可恨,绝不能赦免!”
  对康梁是这样,过去的仇恨决不相忘,对王照怎能例外呢,或许光绪明显知道这只是慈禧试探自己,但他仍旧不合时宜的表示了对王照地关心,这让慈禧怎能不大动杀心呢。慈禧说“我深晓得,你极恨康有为等人,所以我怕你定要办王照的死罪。”这话说得十分明白了,光绪只有极恨康有为等人,才是慈禧希望看到的。王照过去是光绪的帝党人物,与以慈禧为首的后党作对,慈禧岂能“怕”光绪杀了他,真是天大的笑话!
  总之一句话,光绪的韬光养晦做得十分失败,他不善于伪装,不善于掩饰自己真正的想法,在慈禧精明无比的眼睛里,光绪不得已下的那一点点养晦样子,根本骗不过她。或许慈禧在拿王照之事试探光绪时,有饶了他命的打算,究竟慈禧也要为大清的将来着想,不可能完全置大清的命运于不顾,但是光绪在处理王照的事情上没能让慈禧满意,慈禧于是最后下定了杀他的决心。
  

第八章 光绪为何不逃(1)
一.在瀛台幽禁中,光绪有没有做逃跑的努力?
  戊戌政变后,慈禧训政,光绪被剥夺了一切权力,并被监控起来,失去了人身自由。初被控制,光绪一时不能适应,愤怒、烦躁中伴有恐惧,对此《戊壬录》有记载:
  初七日,有英国某教士,向一内务府御膳茶房某员,询问光绪之躬安否,某员言已患失心疯病,屡欲向外逃走云。盖光绪自恐不免,因思脱虎口也,乃为西后之党所发觉,遂幽闭光绪于南海之灜台。当光绪欲外逃时,闻有内监六人导之行,至是将六监擒获,于十三日与康广仁等六烈士一同处斩。而西后别易已所信任之内监十余人,以监守灜台。
  这一段记载来自于茶房某员的话,其用词估计欠缺推敲,比如“屡欲向外逃走”中的“逃走”二字,想来光绪不是傻子,逃走是偷偷进行的,在不为人觉察的情况下,经过秘密筹划,利用某种机会忽然出走,脱离慈禧的掌握,岂有“屡欲逃走”的道理,“欲”者,想逃而未逃,并不是真的逃跑,光绪屡屡将欲逃之念表露出来,并不是为了逃跑,只是一种表达愤怒的方式,想来光绪以帝皇之尊,一朝之间沦落得囚徒般被人看守,其心理上一下子如何能接受了,愤怒、暴躁等情绪中夹杂着对未知命运的恐惧,那茶房官员形容其为“失心疯”,倒也能反映出光绪当时的状况。另外,“以内监六人导之行”的话更是荒谬,光绪若真的逃跑,还能这样子摆排场,让六名之多的太监前呼后拥着偷偷逃跑?
  被幽禁到瀛台之后,光绪也曾用出走来表达愤怒或者反抗,此事很多资料上都有记载,《光绪帝外传》的记载是:迁上于南海瀛台,三面皆水,隆冬坚冰结。传闻上常携小阉踏冰出,为门者所阻,于是有传匠凿冰之举。这个记载也很有意思,“常携小阉”与上边引文的“屡欲外逃”其实是一个意思,光绪若真的打算逃,那就不会常常踏冰出,因为这样只会打草惊蛇,引小阉屡屡踏冰,是他心中烦躁愤懑不平无法发抒,所以明知难出宫门却硬是要去闯门。
  其实光绪要逃跑,在西狩的路上,逃跑的机会十分多。八国联军进京,慈禧惶惶如丧家之犬,随行人员也不多,对光绪的看管自然有所松懈,但是光绪此时并没有任何逃走的迹象,更没有因逃跑被抓的记载,所以可以肯定,光绪一直没有逃跑的打算。
  二.光绪有无逃跑机会?
  即便是在瀛台幽禁时期,光绪也是有逃跑机会的,对他的看守并不像传说中那样严,究竟他是皇帝,那些看守的太监不至于特别无礼,像对待囚犯那样对待他。如上述引文中,光绪踏冰而出时,就可以带小太监随行,另外,还有资料记载他曾经将外人引入宫内给自己镶牙,并且是在秘密状态下引进来的,慈禧毫不知情,事后慈禧才知道了整个过程。此记载出自《述庵秘录》,原文如下:
  昔汪君穰卿与一宫中修电线者相识,此人历述禁闻。汪君之笔记乃至一大册子,中有二事,颇骇听闻。一日,城内某牙医家,忽有一人以脱齿一枚令其镶配。医谓非面见脱齿之人,无法镶治。此人乃携以偕往,至宫中一极远极深之处,见一人服青布抱,独坐座上、面色惨黑。痛苦之状,目不忍见。口齿上津津血液溢露,医乃为之镶配而出。初意但以为宫中太监,不知其为谁某也。翌日,此导引之人来访,谓昨镶牙甚善,今已无苦,命我予君以一荷包及四两银于。医谢而受之。至又翌日,忽另有一人仓皇来访,谓汝某日曾人宫镶牙,信乎?导引者我兄也,今已以此获祸,被扑杀矣,尸骇掷露,无钱买棺,如何如何。言已痛哭。医乃知牙痛者即为光结皇帝,乃系被西后打脱。后又怒此监私引医人为之已病,故扑杀之也。

第八章 光绪为何不逃(2)
这个故事扑朔迷离,让人几乎不敢相信,但是仔细想来,这种可能性还是有的。光绪固然无权,宫中的太监宫女大都畏惧慈禧、李莲英,不敢公开帮助光绪,但是光绪身为皇帝,其悲惨遭遇不但在社会上有很多同情者,在宫内也有不少同情者。这些同情他的太监得知他被慈禧毒打,牙齿掉落、疼痛难忍,出于怜悯或者出于义愤,悄悄地帮助他找医生医治,这个可能还是有的。牙医能被引进宫,肯定有守门太监的配合,光绪如果能利用太监的同情心,施苦肉计,再给自己觉得可靠的太监许以其他诱惑,比如成功脱逃之后怎样重用、重谢等等,那么,光绪成功逃出宫门是大有希望的。
  在八国联军已经进入北京,紫禁城内乱糟糟一片的时候,光绪脱逃的可能性更大一点。当此时,北京一片混乱,《庚子国变记》称:“是日,百官无入朝者。。。。。。宫中人纷纷窜出。”负责攻打列强使馆的董福祥也跑了,带兵出了城,“纵兵大掠而西”去。在宫内,许多太监宫女偷了宫内的值钱东西就逃走了,宫内已经完全没了秩序,大家谁也不管谁,犹如末日来临一般,这时光绪只要胡乱穿一件太监的衣服,就可以乘乱逃走,他不需要跑得很远,只要跑到东交民巷列强的使馆里,基本上就算摆脱慈禧的控制掌握了。他不跑也行,藏在宫内某一隐秘之处,等慈禧他们逃跑之后再出来,那也是一个效果。慈禧在当时的情况下,她急着逃命,内心惶恐,不可能彻查宫内的每一个角落寻找光绪,即便慈禧想查,太监宫女们都跑的跑、躲的躲,也没人替他查了,紫禁城内的房屋千间万间,光绪是自小就在这儿长大的,岂能找不到一处容身的地方?
  但是光绪没有这样做,光绪不做偷偷摸摸的事,他此时要去列强的使馆,并且是明目张胆的告诉慈禧,慈禧不让去,他是非去不可,除非慈禧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