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耽美同人电子书 > 汉朝旧事 >

第79部分

汉朝旧事-第79部分

小说: 汉朝旧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人证。

  袁盎想起已故老丞相的申屠嘉悲惨结局,想起自己所受的牢狱之灾,下定决心要么不做,要么做绝。

  袁盎在对待政敌方面比晁错老道。,不但要致晁错于死地,而且还要斩草除根。

  然而,袁盎与同僚在密查晁错罪行之时,却发现,晁错此人为官清廉,秉公办事,要是从生活作风和工作作风上来做文章,恐怕还扳不倒晁错。

  因此,袁盎将晁错的罪行定格为梳理群臣百姓关系,意欲割让土地给吴王,而且无人臣礼,大逆不道。

  这些罪状,条条都是株连三族的死罪。

  刘启收到袁盎的密诏之后,为了避免落下杀师的罪名,下密旨要丞相陶青,中尉陈嘉,廷尉张欧,根据袁盎的密查结论,联名骇奏晁错。

  陶青,陈嘉,张欧都是老实巴交的人,对晁错也深有不满,能扳倒晁错,而且还能替皇帝背黑锅,自然感到非常的荣幸。

  当他们的奏折送上去之后,刘启看都没看,便御笔朱批“可”字。

  所有程序上应该走的,都已经走完,就等着最后的雷霆一击,而面临着生死劫难的晁错却仍然不分昼夜地调兵遣将,筹措粮草,为前线战事伤透脑筋。

  十余日后的早上,晁错在府中休息,他起得大早,吴楚反后,他就没一日得闲,今天终于可以稍微喘口气了,在他的筹措下,发往前线的粮草军需以及新兵的征募工作都有条不紊的进行着,长安城内人心也不会像之前一样不稳了。

  而这一切,都与他晁错的努力工作分不开的。

  心情出奇舒畅的晁错在府院中活动着筋骨,感受着清晨的习习微风,闻着泥土的芳香,顿觉浑身充满活力。

  正在这时,却见陈嘉带着一队甲士到了府前,拿出诏书宣晁错赶忙入宫觐见议事。

  晁错望着甲士们全副武装,满脸肃杀之气,心里咯噔一下,“莫不是发生什么大事了?”

  晁错不敢怠慢,进入卧房穿戴朝服整齐后,急急告别夫人,钻进了陈嘉准备好的轩车。

  让晁错感到奇怪的是,轩车去的方向并不是未央宫,而是东市,晁错十分疑惑,喝令车夫停下。

  然而车夫却像没听见晁错的话般,仍然执鞭风驰电掣地把马车拉到了东市法场。

  这时候,只听中尉拿出圣旨高声道:“晁错下车听旨!”

  晁错下得车来,发现自己身在东市的法场,腿脚一软,瘫在了地上,他已经猜出了个大概!

  当他听到“腰斩”两个字的时候,晁错仰天长啸,想要发出最后的声音,却不想刽子手的大刀已经劈了过来,晁错刹那间齐腰变成了两截!

  晁错没有立即断气,眼睛瞪得分外恐怖,嘴巴还一张一合,断气的时候口形却分明是一个未出口的冤字。

  东市的法场上,晁错的鲜血还未流干,晁错的家眷随后也被押解到法场。

  哀怨的嚎哭,淋漓的鲜血,让几十年未见族诛杀戮的长安百姓不禁胆寒,纷纷躲避,不忍多看。

  法场边上阴暗的角落里,一身青衣的袁盎见此情形,也不免长叹一声,摇摇头,上了轩车,出了长安,直奔吴国而去。

  春雨绵绵,如泣如诉,如怨如怒。

七国之乱4
晁错家族的悲凉谢幕刺痛了人们的神经。

  在晁错鲜血的背后,细心的人猛然发现刘启的内心并不像他的长相一样仁慈。

  在这之前,刘启是仁圣的是鲁莽的,在这之后,刘启是残酷的更是深藏不露的,他一向标榜自己尊师重教,狠抓教育工作,给予自己的老师至高无上的地位和权力,而到头来却亲手处死了自己的老师,甚至连申辩的机会都没有给他,更让人唏嘘的是,为了除掉眼中的“罪魁祸首”,学生精心设计了一场骗局,下套子让老师踩。

  刘启的人生蜕变就是这么血腥地完成了。

  用他自己冠冕堂皇的话来解释,为了国家,他可以牺牲任何人!

  我们也可以这么说,为了手中的权力,他可以牺牲任何人。

  所以,无论削不削藩,晁错的结局只能是一个悲剧。

  而阴谋的发起人袁盎只是加速了这个悲剧时刻的上演。袁盎谏杀晁错之时的身份,只是一介草民,主意是他出的,听不听则完全在刘启。

  如果学生真的爱老师,他就不会让阴谋变成现实。

  因此,晁错冤案的结论已经变得很简单了,早在晁错打击朝廷异己,权倾朝野之时,早在晁错提出要刘启御驾亲征之时,刘启的内心就已经抛弃了他的良师重臣。

  而反观始作俑者袁盎,他不是阴谋小人,不但不是小人,而且还忠肝义胆,宅心仁厚,袁盎的朋友圈子里都是天下闻名的忠厚之人,比如申屠嘉,灌夫,剧孟,季心等等。而且,袁盎的为人,历来为人所敬仰,后来的名臣汲黯便极度仰慕袁盎。

  袁盎是君子,那么按常理判断,晁错十有*是小人。

  实际上,晁错也是正人君子,晁错是有这样那样的毛病,比如平时不注意团结同事,不关心同事身心健康,听不进不同意见,固执己见等等,优点还是很明显的,不顾身体忘我工作,加班不要加班费,始终保持清正廉洁,始终把国家摆在第一位,敢干得罪人的事情。

  用现在的话来讲,晁错敢于开拓创新,敢于与恶势力作斗争,是一位根正苗红的好同志。

  袁盎与晁错,都是好同志,没有深仇大恨,更没有互相欠钱,大部分的争执无非是政策之争理念之争,犯不着生死大战。

  而且,他们有着同一个志向……忠诚谋国!

  然而,先是杰出的好同志晁错诬陷袁盎好同志,导致袁盎同志丢了工作,再是袁盎号同志将最歹毒的阴谋诡计用在了晁错同志身上。

  为什么会这样?

  我认为答案还是那个老生常谈的结论,权力游戏的规则使然!

  晁错不计后果追求自己的功业梦想,在追求的过程中不惜滥用权力,当滥用权力上瘾之后,为了更好的保护自己的权力,势必要打击政敌,压制异己,袁盎作为政敌阵营中的杰出代表自然首当其冲。结果,晁错忘乎所以了,归根结底,他的权力都是由刘启给的,当刘启一天天长大的时候,发现晁错拥有的越多,刘启拥有的就越少。

  袁盎敏锐的发现了晁错跟刘启之间的微妙境地,他虽然没有权力,但作为权力游戏中的弱者,为了避免自己成为牺牲品,那么只能让晁错成为牺牲品。

  结果,好同志晁错真的就牺牲了。

  在权力游戏面前,没有好人坏人,只有输家赢家。

  成王败寇。

  袁盎在这场权力角逐中成了赢家,不但除了心腹之患,而且升了官。

  但袁盎的日子却并不好过,因为杀晁错前,他给刘启拍了胸脯,要用嘴去平叛。

  一路颠簸。

  与宗正刘通一起去见吴王,刘通是刘濞的亲侄子,被刘启派来与袁盎一起做说客。

  袁盎为了杀晁错,向刘启放开胆子立口头军立状,但袁盎比谁都明白,游说吴王其实是件生死难料,成败未知的事情。当然,即便游说失败,刘启那一关也容易过,蒙第一次就能蒙第二次,最关键的问题是一旦游说失败,能不能有命回来。

  早在吴国任国相的时候,就见过刘濞的彪悍,说一是一,说二是二,开弓从无回头箭。岂能轻易劝说得动?一旦劝说失败,难保刘濞不拿自己祭旗!

  袁盎熟悉刘濞的风格,这一去,几乎是凶多吉少,但他却义无反顾地去。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这才是真正的袁盎,耍阴谋诡计不是袁盎,为权为利不是袁盎。

  在袁盎的心里,个人恩怨远不足以作为权力斗争冠冕堂皇的理由,如若不然,以他袁盎的计谋,扳倒晁错,又何必等到今天!

  “晁错啊晁错,不是我害了你,你要怪就怪你自己,你陷国家于如此危急之境地,难道你不要负责吗?不,你晁错必须负责,必须负责!”袁盎依然在马车上梦中呓语。

  同车出使的宗正刘通听得前面喊杀声震天,猛然惊醒,掀开帘子遣随从探问,随从纵马前行探望,回报正是吴楚联军大营。

  刘通推醒袁盎。

  袁盎下了马车,看见一望无际的叛军兵营,皱起了眉头。袁盎没有想到吴王竟能调动这么多的兵马,他在做吴国国相的时候曾经摸过吴王的老底,吴国能调动的兵马顶多不过五万,即便临时募兵,也不过十几万军队。正是因为袁盎给刘濞算过账,所以之前才能在刘启面前拍胸脯打包票。

  “这连绵的军营,粗略估算下来不下于三十万人马,难道是楚军?也不可能,楚军旗帜鲜明就那么一块地方,楚王刘戊那种饭桶也养不起多少军队,人数多不到哪里去!那么肯定是吴王的兵马占主力!”

  袁盎无论如何都想不明白,刘濞从哪里弄出这么多人马来!

  眼前的事实总算让袁盎相信了刘濞不是被逼反的,这只老狐狸在自己的眼皮底下私藏军队,而且藏得滴水不漏!袁盎顿时预感到游说可能凶多吉少,稍有不甚还有可能把小命丢了。

  事实上,刘濞是只老狐狸不假,但袁盎却高估了刘濞的水平,他的兵力号称三十万,其实不过二十万,而且把军中十四岁到六十二岁的士卒全部征发,凑出了这支军队。

  但袁盎凶多吉少的预感是对的。

  即便他袁盎如何牙尖嘴利,仅凭三寸不烂之舌就想打发二十余万人回家,这种赔老本的买卖,老狐狸刘濞是绝对不会干的。

  不过无论结果如何,来都来了,袁盎与刘通都得硬着头皮去闯一闯。

  袁盎带着众随从停留原地,刘通则先行一步,去叔父帅帐传旨。

  刘通在皇帝身边呆久了,见到叔叔刘濞,连礼敬长辈的规矩都忘了,反倒在刘濞面前摆出天子使臣的架势。

  这让刘濞一脸的反感,要不是公共场合,准骂得小辈狗血淋头才是。

  刘通从怀中掏出谕旨,要刘濞下拜迎见。

  刘濞却轻蔑地笑道:“我已为东帝,还要拜谁?”

  刘通一时语塞,不知是念还是不念为好,尴尬了半晌,他才想起袁盎还在外头。刘通打定主意还是让名嘴袁盎进来游说,自己是真干不了这吃力不讨好的事,一个是亲叔,一个是陛下,一个是家主,一个是国主,哪方都不能得罪;得罪谁都没好果子吃!

  刘濞知道袁盎一同前来,他也早已领教过袁盎的利口,他知道是刘启派他们来做说客的,听之无用。但袁盎得确是个人才,刘濞早想收入囊中。如今自己送上门来,岂能轻易放过。何况非常时期,人才嘛,不能为我所用,那也不能便宜了敌人。

  刘濞拒绝见袁盎,而且给袁盎带了句号,。

  袁盎在辕门前数丈开外焦急地等待,等了半天,没等来刘通却等来一队吴国甲士,把吴王的意思带了过来:“要么来我这,要么去黄泉!”

  袁盎当即严辞拒绝。

  吴国甲士二话不说,把袁盎劫到了早已预备好的营帐中。

  刘濞对袁盎算比较客气,好酒好菜伺候着,而且还派人过来陪侍,当然,陪侍的主要目的是劝降。

  袁盎却死活不上贼船,刘濞只好作出第二个选择,除掉袁盎,免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