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耽美同人电子书 > 汉朝旧事 >

第77部分

汉朝旧事-第77部分

小说: 汉朝旧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刘昂突然将大刀往木桩上使劲一劈,大喝一声,“鸟!”木桩应声而裂成两半。应高打了一个寒战,却心知刘昂已是有所触动。

  “吴王疾病在身,二十年不能上朝,一直受朝廷怀疑,无法辩白,惶恐十分。在下听说大王因为爵事被削夺六县,若按律罪不至此,分明是朝廷有意削夺大王啊,恐怕接下来大王还要遭殃了!

  刘昂心里咯噔一下,将大刀往地上一抛,对王府掌事大喝一声:“掌事,准备宴席!为吴国贵使接风洗尘!”

  应高连忙道谢,随刘昂来到议事厅,刘昂换了身宽大袍子,上酒迎客。

  刘昂急切问道:“贵使,有何良策?”

  “吴王与大王同忧,吴王之意,愿与大王因循天理,冒死为天下除患,大王,意下如何?”

  刘昂一怔,眼睛一亮,嘴上却说道:“寡人怎敢如此,皇上虽有不是,但寡人岂敢背叛朝廷!”

  应高早知刘昂有此推脱,胶西王虽然长相粗野,但是有好处他从来都不会缩手,于是,应高笑道:“御史大夫晁错,荧惑天子,侵夺诸侯,朝廷怨声载道,诸侯们皆有背叛之意。而且近来彗星大出,灾害频仍,若举事,吴王以诛晁错为名,跟随大王,到时候必定深受各方响应,吴王再联络楚王一同西进函谷关,占据荥阳,敖仓两地之粮仓,再与大王会师,则天下为大王与吴王之天下,岂不妙哉?”

  应高意味深长地望着刘昂,他已经向刘昂描绘了一个美妙无比的巨大蛋糕……中分天下,就等刘昂一起来啃了。

  “中分天下”对于蜗居在小小的胶西国的刘昂来说,太有诱惑力了。

  刘昂天生勇武过人,他一直认为,自己天生便是创立不世功勋的杰出英才,如何能永远蜗居于此?如何能埋没自己的才干?

  刘昂仰头将一爵齐酒一饮而尽,酒尽,他将酒爵往地上重重一摔,大声喝道:“鸟!寡人干了!”

  应高得了刘昂的许诺回到了吴国。

  面对应高带回的许诺,老精的刘濞还是放心不下。刘昂只是一介武夫,性格暴躁冲动,谁知是否一时头脑发热?万一刘昂不是真心真意要反,岂不是大事不妙。

  为了以防万一,人精般的刘濞亲自去见了趟胶西王,当面跟刘昂立下谋反和约。

  刘昂是不是冲动,已无关重要,和约已经立下,即便不跟吴王上贼船,也是跳进黄河洗不清了。

  
  刘濞放心地回去之后,刘昂的部属却十分不安,向胶西王谏言说道“中分天下”是老人精刘濞放到烟雾弹,别天下没中分,脑袋却被中分了。

  刘昂却执意大干一场,而且他利用自己的名望和人脉,干了件刘濞不屑于干而且很难干成的事。他主动联络了齐国,淄川国,胶东国,济南国四个亲兄弟王国,结果得到一致响应。

  刘濞更没闲着,他把首先被削的楚王也拉了进来。

  当一场巨大的风暴在关外迅速地酝酿之时,雷厉风行的晁错却仍然不顾一切地策划着这场史无前例的削藩大业。

  未央宫后殿,灯火通明,自从削吴的诏书发出之后,年轻的刘启似乎有了不祥的预感,一时寝食难安。

  向吴王下达的削藩书已经发出去了,到底会激出什么样的事端?吴王真的会反吗?若果真反了,朕该如何应对?朕会败么?

  刘启的问题,目前为止,也许,只有天知道!。 最好的txt下载网

第85章:七国之乱2
在长安车水马龙的街市上,一个须发皆白的老人格外引人注目,虽说老人身着粗布灰衣,却难掩其儒者风范。

  只见他坐在马车上,时不时探出头去催问马夫,一双透露出智慧目光的双眼被紧张与急躁所掩盖。看得出来,老人定是遇到了紧急之事,才会如此焦急。

  当马车最终停在威严肃穆的御史府时,老人便急急跳了下来。

  他甚至不等通报便径直闯了进去,奇怪的是,守卫府门的甲士也不敢阻拦,而是恭敬地任由老人闯了进来。

  老人进得御史府来,只见到处是吏员们来来回回忙碌着。老人驾轻就熟找到正房,入得门房,只见几位官员正低头聆听一位佩戴青色绶带的中年官员说着什么。老人干咳一声,中年官员一看,赶忙撇下其余人快步走到老人面前,躬身道:“父亲,您老怎么来了?”

  其他人见是上司的父亲,也齐齐深深一躬,出得门去,并轻轻把门带上。

  中年官员连忙扶住老人。老人未及坐下,便急忙说道:“错儿,皇上刚刚即位,你为政用事,侵削诸侯,疏离皇家亲人骨肉,乃至怨恨丛生,你这是为何呀?”

  原来老人口中的错儿正是御史大夫晁错。

  晁错答道:“父亲有所不知,倘不如此,天子地位不尊,社稷不安啊!”

  “荒唐,你可知道,刘氏安了,我晁氏危矣!”老人急火攻心,连声咳嗽了几下。

  晁错顿时慌张起来,高声唤来侍从,想把父亲送到府中去。老人看着晁错坚定的神情,心知儿子咬定青山不放松的脾性,也只能叹口气,摆摆手道:“我还是回颍川老家吧!”

  晁错望着老父的背影愣了会,不免有些惆怅,但当他回过神来之时,又投入到千头万绪的公务当中去了。

  忙于公务的晁错哪里能料到,这一别,竟会成为永别。

  晁父一路颠簸回到颍川家中,预感家门将遭不幸,不忍看到未来的悲惨结局,选择了极端的方式,服毒自尽了。

  十余天后,晁错还未来得及等来父亲的死讯,却先得知了一个举国震动的坏消息。

  吴王联合六个诸侯国终于举兵造反了。

  局面远远超出了刘启和晁错的预想,让晁错在刘启面前陷入了尴尬的境地。

  削藩是晁错主导的,削藩的后果晁错也是当着刘启的面拍过胸脯的,可如今倒好,二十二个诸侯国反了七个,除了少数几个明确表示站在朝廷一边的,其余的要么正在观望,要么正在悄然准备。

  刘启望着各郡飞来的急报,特别是梁王求援的奏疏,一时急得六神无主却又茫然无措,只能等待文武重臣前来朝议。

  即便文武大臣并未集齐,他便急忙令侍御史宣布朝议开始。

  “怎么办?”刘启茫然地向大臣们求助。

  话音刚落,朝堂上便如炸开锅般,满是抱怨和叹息的小声议论。

  所有人的眼神都望向了正在凝神苦思的晁错,这个人才是事件的发起者和执行者,他都没发话,别人就没必要趟这趟浑水,非常时期,说错一个字都有可能引火烧身。俗话说解铃还需系铃人,既然晁错敢于发动削藩,那么他必然想好了对策。

  然而,大臣们似乎高估了晁错。

  晁错到现在已经很清楚,他自己错误估计了形势,如果处理不当,不但功业全无,而且还得背上千古骂名。

  可是,如果今天不说出个子丑寅卯,拿出个策略,那是无论如何说不过去的。搞不好惹恼了刘启,以后就得喝西北风去了。

  事到如今,一向独断多谋的晁错却迟迟不发一言;因为晁错接到奏报的时间太短,而且形势大大出乎他的预料,他还来不及拿出对策,另外,晁错也想能听听别人的意见,自己再做出决断,也不失为明智之举。

  刘启见晁错并不急于谏言,急得就差给晁大夫跪下来,他眼巴巴地望着凝神思索的老师,希望他能首开金口,把议政的气氛调动起来,哪怕就是说点废话,喊点口号也比憋着强吧!

  朝议氛围竟鬼使神差地变得尴尬起来了。

  谁都憋着一肚子话要说,但谁都不好起这个头,毕竟主管大人都没开口,别人也不好插队。而且谁都知道晁大人性格刚直苛刻,要是跟他有所忤逆,指不定以后被打击报复。

  在火烧眉毛的时候,刘启总算明白了一个问题。

  他豁然发现三年多的时间,在他的纵容下,朝臣们养成了一个坏习惯。每次朝议,他们会把首次发言权让给晁错。

  刘启的思维钻进了牛角尖中。

  刘启认为,朝臣们不愿意主动开口的原因在于他们害怕晁错。

  问题严重了!

  刘启的脑子里突然冒出了内忧外患的情绪。刘启虽然隐约意识到了朝廷问题所在,但因为身在其中,他却没能真正悟透,朝臣们害怕的不是晁错,而是晁错背后巨大的身影,这个身影就是他自己。

  没有他的纵容,没有他的宠信,晁错能有这样的威慑力么?

  刘启耷拉着脑袋,依旧望着留着飘然长须的晁错,心中竟然生出一丝陌生感。

  猛然间,晁错干咳几声,朝堂精神为之一振。

  大臣们竖起耳朵,生怕漏掉当朝第一权臣口中的任何一个字。

  晁错高声道:“臣以为,贼势极大,陛下应当御驾亲征才是!”

  晁错话音一落,议政大殿再次炸开了锅。

  挺晁派纷纷称赞这是好办法,可以提高前方士气,震慑反贼。反晁派则不屑一顾,本以为晁大人会有什么妙计良方,没想到整了半天整出一个狗屁办法,可笑至极。

  刘启也是被这条建议给惊呆了,自己虽说骑射皆通,可毕竟从没上过战场,也不懂行军打仗,要他御驾亲征,那是一万个不愿意。

  “朕御驾亲征,那谁来守国都?”刘启的问题表明了他否决了晁错的提议,他自己儿子小,因而没立太子,如果他要御驾亲征,长安城里就找不到有资格的人来担当坐镇国都的重任。

  晁错一时也是急糊涂了,刚出了个馊主意,接下来又给出了让所有人都惊呆了的答话。

  晁错淡然说道:“臣当留守,陛下可出兵荥阳,据形胜之地据敌,暂时放弃徐州潼关一带,等叛军锐气自减,陛下以逸待劳,一举平叛!”

  刘启听得错愕不已。

  这像是臣子说出来的话?这话能出自晁大人之口么?晁错虽说是自己的老师,有师生之谊,但师生之谊怎能违背君臣之道?当皇帝的去上前线,而当臣子却躲在后方坐镇。这成何体统?即便留守,也应该是太后留守,太子留守,怎能说是你晁错留守?况且你来留守,要是你在背后捅一刀,那朕不就完了。

  刘启继续耷拉着脑袋,脑海里浮出一连串的问号。但碍于师生情面,他也不便反驳,只能沉默不语。

  虽说他为政经验尚浅,但他心里还是很清楚,晁错的谏言是万万不能采纳的,龙椅是随时都必须粘着自己的屁股的,要是照办只会死得更快。

  晁错的光芒在刘启心中迅速地退却,最终慢慢地黯淡下去。

  半晌无语,刘启的目光不断地在朝臣脸上扫过。

  难道朕的朝堂就没有一个真正的救世大才吗?难道朕真的只能坐以待毙呢?

  刘启的心中第一次体会到了父亲当年求才若渴的心境。

  突然,他的眼睛定格在一个身穿重甲肃然而立的将军身上,朝臣们纷纷交头接耳,议论纷纷,唯独他却始终垂拱肃立,若有所思。

  这位中年将军正是骠骑将军条侯周亚夫。

  刘启猛然记起父亲弥留之际留下的遗言,“事急,可用周亚夫为太尉”。

  刘启召周亚夫出列,二话不说,并在众人的惊疑中当廷拜周亚夫为太尉,命他全权负责剿灭判乱事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