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耽美同人电子书 > 汉朝旧事 >

第65部分

汉朝旧事-第65部分

小说: 汉朝旧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且多年后他将一手炮制一个天大的冤案。

  这位仁兄非常的勇敢,吕产的风头还没过去多久,他就敢跑去向刘恒告了周勃一状,要是胆小的人,唯恐避之不急,等过了风头再说。

  袁盎见到刘恒问道:“陛下将丞相视为何人?”

  刘恒有点不解:“不言自明,社稷重臣?”

  袁盎摇摇头道:“非也,丞相是功臣,非社稷之臣,臣认为陛下对丞相过于恭敬,丞相不知内省退让,反而面有骄色,这岂是君臣之道,臣私下认为陛下不应用此等恭敬态度待丞相。”

  刘恒听完,虽然心里一惊,很是认同袁盎的说法,但刘恒却默不作声,不置可否。

  刘恒不是不知道君臣之道,但是当务之急自己立足不稳,只能对大臣加以笼络和容忍。所以即便袁盎的建议很正确,他也不能明显的表态。

  袁盎是个聪明人,他见刘恒不置可否,也不多说什么,只能悻悻然告退。

  让人意外的是,周勃很快就在右相职位上出了洋相。

  文帝元年四月,刘恒在朝堂上问周勃道:“天下一年决狱断案有几件?”周勃一听就慌了,回答说不知道。刘恒再问道:“一年钱谷出入有多少?”周勃顿时汗流浃背,还是不知道。刘恒见周勃一问三不知,眉头稍皱,脸色变得有点不好看了。刘恒便问陈平,陈平答道:“陛下可以去问主事!”

  “谁是主事?”

  “陛下问决狱,找廷尉;问钱谷,找治粟都尉即可!”

  “哦,如果都有主事,那丞相要来何用?”

  “宰相上佐天子,下治万民,外镇抚诸侯,内亲附百姓,使百官公卿各司其职!”

  刘恒微笑着点点头。周勃听完陈平的回答,顿时满脸通红。

  下朝的路上,周勃偷偷地找到陈平,抱怨道:“你怎么不教我?”

  陈平笑了:“周兄身为右相,怎么却连职责都不清楚?如果陛下问长安盗贼有多少,难道要强对么?”

  周勃听了这话,一时哑口无言,心想这百官之首实在难当,反复思量之下,决定辞职不干了。八月,刘恒就下旨免了周勃,取消左右二相之分,由陈平专任丞相。

  在刘恒封赏的过程中,大部分人是非常高兴的,比如刘泽徙封燕王,终于摆脱了小国诸侯的苦恼。纪通,刘揭等被光荣封侯。

  高兴的人有,郁闷的人也有。

  刘襄三兄弟就很不平衡。

  杀吕产是他刘章的功劳,去未央宫清场是刘兴居干的。他们提着脑袋战斗在第一线,可谓居功至伟,但除了得到些食邑和赏钱,头衔没有换,官职没有升,以前是什么现在还是什么。作为刘氏皇族中反吕集团的标杆式人物,刘章有一肚子委屈没地发。原本他想凭着杀吕产的功劳好歹也能捞个诸侯王做做,而今却还顶着侯爷的帽子,能不郁闷么?

  刘章的一肚子牢骚只能压在心里。话说回来,刘章也怪不得刘恒对他寡恩,当初,刘章诛杀吕氏的目的是为了迎立大哥刘襄,偏偏刘章保密工作没做好,让刘恒知道了。虽说刘恒宽仁,但也不傻,不翻旧帐算好的了。但刘章的悟性不高,老觉得刘恒对不起他。

  直到文帝二年(前179年),刘恒察觉到了刘章兄弟的牢骚,在大肆封王的同时,顺便封了他们兄弟俩,刘章为城阳王,刘兴居为济北王,国土小的可怜,还是从齐国割出来的。

  刘襄的郁闷之处在于,皇位本来就要到手了,却硬生生被刘泽给搅黄了。

  什么母家太盛,会带来第二个吕氏。刘襄越想越气,甚至想着递一封奏折上去,告刘泽一个打击报复的罪名。

  刘襄郁闷之下,竟然生起病来,挨到文帝元年八月就挂了。

  他的兄弟刘章虽然被封了城阳王,但与刘章想要的大国相去甚远,也是抑郁成病,熬到文帝三年四月,也跟着挂了。

  仨兄弟剩下刘兴居一人继续郁闷,他把大哥二哥早死的气都算在了刘恒头上,于文帝三年五月,趁刘恒到代地故地重游的时候,铤而走险,起兵谋反,他的起兵也首开同姓诸侯谋反的恶例。一个月后,就被刘恒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给扑灭了。

  文帝三年八月,济北王刘兴居在狱中自杀。

  当然,刘襄三兄弟的歇菜对于朝廷的影响并不大。但另外几个重臣*的逝去却引起了朝局的变化。

  文帝元年三月,楚元王刘交薨。

  文帝二年冬,陈平薨。

  文帝四年,灌婴薨。  

  …

  刘恒送别了一个个左膀右臂,他们的逝去虽然是朝廷的损失,但也给刘恒腾出了施展拳脚的空间。

  为了盛世的到来,刘恒坚毅地接过父辈们手中的权杖,义无反顾地前行。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第73章:贾谊风波
刘恒早在登上皇位之前,就曾经认真揣摩过天下的形势。

  俗话说,机会总是偏爱有准备的头脑。刘恒登位后的一系列动作不能证明他是个聪明人,但至少能证明一点,刘恒是有备而来。

  刘恒一向为人内敛,与他老子刘邦有着截然不同的心性。这样的性格与其说是天生的,不如说是在血雨腥风中锻炼出来的。想当年,刘邦一死,吕后就趁着打发宫女嫔妃的机会给诸侯王们送去了五个女眼线。

  刘恒自然不例外。在吕后送来的五个背景模糊的宫女中,其中有到底哪个是真眼线,哪个是假眼线,已不得而知。但令人惊异的是,二十岁的刘恒竟然喜欢上了其中一位宫女,姓窦,名字不详,影视剧给了她个名字窦漪房。这个女人便是历经三朝的窦后,她的命运同样充满着传奇色彩,以后还会介绍她。

  有句话讲,在斗争中学习斗争。年轻的刘恒早就对这个道理炉火纯青,他能化险为夷,能化敌为友,能把别人的女人化为自己的女人,最后靠着好名声一步步走上帝位。

  所以说,只要学好斗争文化,走上领导岗位也不怕。

  刘恒封宋昌,封张武等一干代郡官员,把他们提拔到九卿的位子上来,老臣们各达所愿,一时间皆大欢喜,毫无异议。    

  在体会到权力带来的妙处之时,刘恒有了自己的考虑,老臣们自侍功高,都难以驾驭,如果不补充点新鲜血液到中央来,势必阻碍自己大展拳脚。

  刘恒在查看各郡守政绩的时候,听说了河南郡守吴公治政第一,河南郡在他的治理下夜不闭户,路不拾遗。而且吴公还曾是前朝名相李斯的学生,可谓名师出高徒。

  文帝元年(公元前179年),刘恒从未在中央干过的吴公由地方郡守调任中央廷尉。

  廷尉,是三公九卿之一,职责非常重要,不但身担刑狱之职,而且掌控着国家法律建设,是政府的司法部门。

  当然,我们并不是要重点介绍廷尉的相关情况。我们要介绍的是接下来要出场的“重量级”人物,这里的重量级,不是说他位有多高,权有多重。

  他的级别,体现在看不见摸不着的思想领域。

  他叫贾谊。如果把汉代文才做个排行,前三之中一定会有贾谊的席位。贾谊很有特点。他承上启下,既是屈原“骚体”诗的继承者,更是汉赋的开创者。    

  贾谊是一位天才,皇帝每时每刻都有,但像贾谊这样的天才一般上百年才能等到一个。我们打开贾谊的简历,就会发现此人在汉代文学,汉代思想界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天才除了智商高,领悟力强的特点之外。世界上总有那么一群人,他们不用锥刺骨,头悬梁,即便一天学个把小时,门门功课都优。

  但贾谊却是个十分勤奋的天才。本来天才就不得了,更何况是勤奋的天才呢?        

  高祖六年(前200年),贾谊出生在洛阳。当时大的*已经结束,人们开始恢复生产生活。

  幼年的贾谊生活也较为安定,相对殷实的家境让贾谊摆脱了体力劳动,贾谊有了读书的环境,没想到幼小的贾谊一沾上书本,便再也舍不下那些竹简书卷。他酷爱诸子百家,也酷爱文学。

  贾谊十分刻苦,而且十分善于思考。

  他经常把自己思考的结果写成文章,渐渐地,贾谊的声名开始远播,而且那时候到处文盲,像贾谊既能识字又能写文章而且辩才滔滔的人自然赢得了当地人的尊敬。

  少年时,贾谊遇到了第一个师傅,同样博学的名人张苍,在他的指点下,贾谊的水平有了突飞猛进。

  在自己的勤奋努力和名师的指点下,到高后五年,贾谊已经名闻河南郡。

  贾谊的名声终于惊动了时任河南郡守的吴公,他听说了贾谊的才名,马上召来相见,相谈之下吴公确定此人定然是当世英才。于是将贾谊招致门下,悉心培养。

  文帝元年,吴公调到中央,贾谊的命运也迎来了转机。马上向刘恒推荐了贾谊。刘恒非常重视,他既想早日建立自己的班底,也想见识见识这位天下闻名的天才。当然,他更想试探一下朝廷*老臣们的态度。

  刘恒下令征召贾谊为博士,博士,是随时给皇帝做咨询的一种官职。

  著名的张苍即是从博士开始步入政坛的。

  当贾谊从洛阳赶到长安来的时候,人们看到他的行李时顿时呆了。别人都是一车的行李用品,而贾谊却带了一车的竹简过来。

  刘恒听说贾谊带来满车的竹简,更加好奇。马上下令举办由博士们参加的朝会,准备一睹贾谊的风采,顺便考察一下他是否有真才实学。

  翌日的朝会上,刘恒刚刚坐定,吴公便将贾谊简略的向朝臣介绍了一下。

  *重臣们并不领情,有的干咳几声,有的嘲笑几声,对于贾谊,是一脸的蔑视。

  贾谊并不为意,当刘恒示意朝会议政开始时,其他博士还在抓而挠丝,故作思考时,贾谊已经缓缓出列。一开口,便引来众人侧目。

  贾谊朗朗说道:“大汉立国二十余年,如今政局稳定,但要巩固统治,必须改革弊政!”

  听得改革二字,刘恒眼中顿时眼中一亮,然而马上又一如往常。刘恒虽然也看到了帝国的某些弊端,但刚刚即位,对于改革,自当慎之又慎。由贾谊说出来也好,正好试探一下老臣们的想法,所以刘恒只能不置可否。

  这时候,一个人高声呵斥道:“黄毛小子,休得在朝堂上放肆,改革,怎么改法子?我看你小子危言耸听,看爷爷把你革成宫人!”

  话一说完,顿时引来满堂哄笑。

  贾谊看着说话人身上的金印紫绶,而且言语粗鲁,便猜到了他的身份,贾谊知道他本来就起自市井,说话自然比常人粗鲁些。

  他向那人深深一躬道: “想必是右丞相周勃是也。”

  那人袖子一挥,“哼”的一声:“算你识相!”

  贾谊虽说十分尴尬,但毕竟有备而来,也不惊慌,他说道:“容晚辈把话说完,丞相再骂不迟!”

  刘恒此时也劝解道:“今日议政,在于各抒己见,丞相何妨听他讲明,再说高见!”

  贾谊再次向刘恒躬身道:“谢陛下,臣之所为改革其议有五,一为移风俗,二为制典章,三为改正朔,四为易服色,五为正官名!这是臣的奏章。”

  贾谊将手上的竹简呈上,内侍接过奏章,刘恒打开大略一看,心下颇为赞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