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耽美同人电子书 > 汉朝旧事 >

第4部分

汉朝旧事-第4部分

小说: 汉朝旧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陈胜终于实现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豪言壮语,而且时间之短,令人羡慕。

  陈胜实现梦想的这个决定也充分暴露了短视的弱点。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7章:烽火四起
陈胜称王后,很多苦于秦朝*的郡县,都杀死官吏响应陈胜,陈胜的个人威望迅速达到顶峰。

  张耳,陈馀第一谏被拒绝,一致认为跟着陈胜没有前途,于是说服陈王分兵去攻打赵地(今河北大部)。陈王听从了他们的建议,并派自己关系要好的陈县人武臣领兵三千攻略赵地,张耳,陈馀任左右校尉。

  同时,又派吴广任“假王”(代理王),向西攻击荥阳,命令汝阴人邓宗攻占九江郡,九江郡包括今天安徽省中部淮河以南、瓦蚌湖流域以东、巢湖以北地区。而陈王则在陈县居中指挥。至此,陈胜所部,一分为五,分别为葛英部,武臣部,吴广部,邓宗部,陈王本部。

  这个时候,楚地数千人的义军已经不可计数。

  东路军葛英所部到达东城后,遇到楚王后裔襄疆,葛英与襄疆当年一见如故,素有交情,葛英突然头脑发热,要立襄疆为楚王,葛英副将广陵人召平比较忠厚,劝葛英先禀告陈胜再做决定。葛英自以为与陈胜交情深厚,不予采纳,立了襄疆为楚王。等到陈王将自己称王的文书送到,葛英肠子都悔青了,招召平商量对策,召平建议杀掉襄疆,主动去陈王那请罪,陈王雅量,会赦免你的。

  葛英无奈只能借老朋友襄疆的人头一用,可怜的襄疆,本以为白捡了个王位,没想到连脑袋都没了。可见天下没有好吃的白食。

  葛英提着襄疆的头颅去见了陈王,陈王想都没想,便把葛英给宰了,什么东西,你也配立王。自古以来,关系是最不可靠的,迷信关系,只能死路一条,襄疆吃了这个亏,葛英也吃了这个亏。

  杀了葛英,陈王命令故魏国人周市领兵向北攻占魏地,包括现时山西南部、河南北部和陕西、河北的部分地区。“假王”吴广开始围困荥阳。

  此时,武臣所部在白马津度过黄河,到达河北各县。鼓动当地豪杰加入反秦大军,因此,武臣部队增加了几万人,武臣自号为武信君。

  武信君带领军队在赵地攻克十几个城邑之后,其余则据城坚守,武臣部开始受阻,于是,调整兵锋向东北方向进攻范阳(今河北定兴),范阳县令徐公本武将出身,据城坚守,不肯投降。

  前面一直是打得热火朝天,张耳,陈馀之流不能算谋士,只能算有贤名的草莽英雄,下面我们来欣赏下秦汉风云之际谋士的风采。

  范阳人蒯通,此人性机敏,善通变,纯谋士,名彻,表字通,见范阳县被围得很紧,便去拜见范阳县令,劝说道:“我因为听到明公将死,特来吊唁。但是明公见到我,即得生路,故又贺之?”

  范阳县令道:“为什么吊唁?”

  蒯通道:“秦法严酷,而您担任范阳县令已经十余年,杀别人的父亲,孤老的儿子,砍人的手足,黥人脸面,不计其数,这些慈父,孝子早已对你非常怨恨,之所以不敢加害,是畏惧秦朝的严刑峻法,现在武信君围城,而明公不归附,反倒坚守城池,谁知道县中子弟是否会加害于您,以迎武信君呢?到那时明公您就危险了!”

  范阳县令一听大汗淋漓,“这样的话,我不是死定了吗,怎么又可以不死呢?”

  蒯通笑道:“武信君赏识我的不肖之材,数次来信邀我前去效命,我知道明公性格刚烈,定然不降,在下忧心范阳县父老乡亲,推辞武信君的邀请就是为了今天的周全,现在事情紧急,明公应当速派我去见武信君。定可转祸为福,所以道贺。”

  范阳县令当即大喜:“闻先生一言,豁然开朗,先生可马上出城见武信君。”

  要不说有才的人就是自信哪。生死大事,动动嘴皮子就可以了。

  蒯通拜别范阳县令,马上出城,来到武信君军营,对门卒说道:“快去通报,就说范阳人蒯彻前来拜见。”

  听到门卒来报,武信君第一句话就是,“蒯彻是谁?”原来武信君根本没有书信邀请过蒯彻,范阳县令被忽悠了,看他能不能把武信君给忽悠住。

  还是张耳见多识广,说道:“他是河北名士!”

  武信君一听大喜,马上传他进来。

  蒯彻一见武信君,稍微客套下,便说道:“将军一定攻城略地吗?”

  “本来想收降,可是县令不服,只好强攻!”武信君做出很无奈的样子。

  “以在下的意思,未必如此,只要听我的计策,便能不战而屈人之兵!并且传檄地方千里,都可略定。”蒯彻依然很有自信。

  “原听足下高见。”

  “范阳县令拼死守卫县城,无非是贪图富贵,胆怯畏死罢了,而将军前面占领的城池,县城官吏基本被杀,就算有范阳人杀了他的县令,也是为了保住城池而已,将军为何不委以官职,封赏范阳县令,他一归附,则城里人就不敢杀县令,然后再命令他乘车四处招降,则燕,赵不降之城可尽拔。”

  武信君采纳了他的建议,范阳县令率城归顺,然后传檄千里,赵地各县听说后,争相归附的多达三十余个。

  蒯彻,我只能称牛人啊。这位牛人一登场,就有不俗的表现,要不是后来跟错了领导,估计也能裂土封侯。从他的身上,至少可以总结出,才能再高,也得跟对领导。

  武信君所部很快进入邯郸,张耳,陈馀听说陈王部将周章已经入关到达戏地(今山西临潼境内),加上对陈胜给与自己的官职不满,说服武信君自立为王。武臣也是愉快的接受了这个建议,自立为赵王(又是个过把瘾就死的主),封张耳为右丞相,邵骚为左丞相,陈馀为大将军。

  武信君派人报告陈王,陈王大怒,要诛杀武信君在陈县的家人,要不说陈王比较自私,只许自己自立,不许他人自立。不过这个时候,陈王的上柱国房君劝住了他,为了防止树敌过多,只能先忍忍。陈胜将武信君家人看管在宫中,并封赏张耳的儿子张敖为成都君,派使者到赵国表示祝贺,命令赵王引兵入关。

  张耳,陈馀认为陈王承认赵王自立,并不是陈王本意,所以不能听从命令,而应该攻占燕,代等地,增强实力,为争天下作准备。并且赵越强,陈王就越不敢把赵怎么地。

  赵王又采纳了他们的建议,尔后派部将韩广去攻打燕国(今北京及河北中、北部),李良去攻打常山郡(今河北真定),张黡攻打上党郡(今山西境内)。

  这里值得提一下的是韩广,原六国中赵国上谷小吏,他对武臣自立为王的做法是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所以攻占燕国后,如法炮制,在燕国人的拥戴下自立为燕王。

  赵王大怒,与张耳,陈馀陈兵燕边界上,武臣对自己太有信心,两军交战之时,还能出去闲逛,闲逛不要紧,居然被燕军抓住了,这下可麻烦了,燕军有了这样一张王牌,便要挟赵国割地。张耳,陈馀苦无对策。

  赵国军中一位伙夫自告奋勇去营救赵王,所有人都嘲笑他,伙夫不以为然,到了燕国便问燕军主将,“知道我来干什么吗?”

  这位伙夫的拽样,已经完全背离了他的职业。

  燕将道:“来救你们的赵王。”

  伙夫道:“你知道张耳,陈馀是什么人么?”

  燕将道:“贤能之人。”

  伙夫道:“你知道他们为什么不肯退兵?”

  燕将道:“想营救赵王。”

  伙夫道:“错,大错特错,原先武臣,张耳,陈馀,不费一兵一卒就拿下数十座城池,他们三人都想为王,考虑局势不稳,才立年长的武臣为王,安定民心,现在赵国安定,张陈二人便想裂土封王,他们表面上是救赵王,实际上巴不得你们把他杀了,以赵国的实力很容易就灭掉燕国,何况是两个贤王联手呢?”

  看到了吧,能说会道的人就是厉害。

  燕将认为有道理,不得不放还了赵王。

  我不得不佩服中国大地藏龙卧虎啊,这个伙夫,翻遍史书,你也找不到他叫什么。难怪乱世之时,总有那么一群毫无文化没有受过正规教育的人造起反来,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我认为原因在于我们的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长年混战,兵法战争之学泛滥,合纵连横之术盛行。长期的征战也培养出了无数著名的将领,涌现出专门以出谋划策为生的谋士,门客之类的职业,并出现了千古流传的《孙子兵法》。有了这种前期的积累,所以在几千年历史中,你会看到,什么要饭的,贩盐的,打渔的,放牛的,当和尚的,烧炭的,教书的等等这些人虽然没有进军校的经历,但却能带兵打仗,这种能力已经深深地扎根在我们这个民族的基因中,该用的时候自然就会用。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第8章:秦朝的猛人
北路军由杂牌军打成了正规军,而且产出了几个王爷。我们在看看最重要的一路,由吴广率领的西路军,当然这个时候武臣也还未称王。

  吴广率部在荥阳跟李斯的儿子三川郡守李由耗上了,双方已经大战了几个回合;却仍不能突破荥阳一线。

  这个时候还有另外一个选择,可以直接绕开荥阳,向北攻击进入咸阳把秦朝老窝端掉!然而,吴广并没有除了猛攻,并没有调整既定的部署,吴广不是个固执的人,但吴广深知荥阳自古以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要是绕过荥阳愣头青似的强突进入关中,大军将处于极度危险的境地,用俚语来说,够秦军包一桌饺子了。

  所以要入关,必先控制荥阳一线。

  然而李斯的儿子真不是吃素的。起义军受阻,双方僵持在荥阳。

  西路军受阻,让陈胜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于是招集陈县豪杰名人商量对策,任命上蔡人房君为上柱国(相当于国防部长)。

  这个时候来了个贤人—陈县周章。

  周章,名文字章,号称贤人,曾经侍奉过战国四君子之一的春申君黄歇。在名人手下做过事,所以周文一直以此为荣,就像现在的人进了名校读书,进了名企工作一样,出来后,老觉得自己是那么回事,开口闭口想当年我在清华读书的时候,想当年我跟比尔盖茨混得时候,牛气冲天。

  周章自称懂兵法,注意这个自称,会要了他的命。陈王信了他,给了他将军印,叫他往西攻击秦军。

  周章一路摧枯拉朽,几乎没遇到任何抵抗,就进入了函谷关,到达戏亭;驻扎下来。

  见到起义军马上就要进逼咸阳,二世慌了,打出生以来,第一次这么慌过。

  原先陈胜刚刚起义的消息传到二世耳朵里时,秦二世召集所有的儒生商量对策,儒生们都据实禀报,而其中有个叫叔孙通(此人后来很有用)的人说小小毛贼啦,不用担心啦云云,秦二世很高兴,把那些据实禀报的人全部逮捕下狱,而委任叔孙通为博士。博士不是学位,而是官职。

  可是现在,所谓的“小毛贼”居然快攻到咸阳了,秦二世的好日子就快没了,能不慌吗?是我我也慌,而此时那叔孙通博士早溜得无影无踪。

  秦帝国现在危在旦夕,秦二世召集重臣商量对策,满朝文武,竟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