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耽美同人电子书 > 汉朝旧事 >

第30部分

汉朝旧事-第30部分

小说: 汉朝旧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没想到在宫中织布房里还有这么悦耳动听的声音。刘邦心想。

  他猎艳的心理迅速被勾起。

  刘邦静静的听着这些美妙的声音,心情顿时变得舒畅起来。终于,他再也压抑不住一探究竟的欲望,他轻轻地走到房门前,伸手将门轻轻地推开。正是这偶然的一推,推出了大汉王朝一片新的天地。

  所有的织女都停下了手中的活儿,把目光望向门口这位体态微胖,满脸贵气的男人,当得知他就是汉王之后,原本怯生生的女人们眼睛里都投射出异样的光彩。只有一个女孩只是淡淡地看了他一眼,然后把头低下去,手脚继续轻轻地忙活着。

  她一脸淡然,但她的心却抑制不住地加速跳动,她的直觉告诉她:命运之神正在向她走来,带着人生的转机与梦想向她走来。她深信相士的话,她深信自己不会永远与织布机相伴。

  她就是薄姬。

  想想不久前,她还只是魏王豹的姬妾,魏王对她不好也不坏,当许负给她看过相后,她从魏王那里得到了女人所能拥有的一切,荣华富贵,万千宠爱。在许许多多的女人中,她觉得自己真的已经很幸运了。

  她真的从心底里感谢那个相士,她甚至想过即使那个梦永远不会实现,她都会很满足。

  也许造化弄人,她从魏王宫到了汉王宫。

  一夜之间,她沦为女仆,她变得一无所有,没有宠爱,没有尊重,没有地位。

  唯一有的只是梦。

  感谢这个梦,让她学会了淡然,学会了等待,学会了忍耐。

  而梦想成真的时刻,彷佛就近在咫尺。

  刘邦在织布房里这摸摸,那看看,他的目光从所有的女子脸上扫过,终于,他的眼睛定格在这个低着头,手脚还在轻轻忙活的织女身上。

  他仔细地打量起她来:这是一个多么清秀美丽的女孩啊,两弯淡淡的柳梢眉,樱红的嘴唇镶嵌在洁白而毫无瑕疵的脸蛋上,脸色微微有些红润,姿态庄重而又贵气,虽然比不上戚姬,也比不上管夫人和赵子儿,但这个女孩,有种很独特的美,一种很安详的美,一种很清秀的美,一种让人很安心的美。

  这一刹那,刘邦有了一丝触电的感觉。

  他细细打量着她,刘邦的心境随之而来一阵欣喜,让他心中的阴霾一扫而空。

  真的没想到,这个女孩会给自己这样的感觉。刘邦心想。

  于是,刘邦叫来宫中管事,指着薄姬说道:“将这女孩送到后宫!”说完,刘邦再看了她一眼,缓步离去,离开的时候,他甚至忘了问她叫什么名字。

  要离开织布房了,薄姬却依然平静,喜悦在眼神中只是一闪而过。

  她更加深信,那个梦会成为现实。

  薄姬在众人的艳羡之中,从织布房搬到了后宫。

  刘邦的后宫,美女众多,佳丽无数。他一忙起来,竟然将薄姬忘得一干二净。薄姬的美丽在后宫佳丽中并不出众,况且他有了管夫人,有了赵子儿,还有那日思夜想的戚姬。

  这么一个美丽而不出众的女孩在一刹那让刘邦作了决定,事情似乎带点神奇,却又是那么的浪漫,也许冥冥之中,自有天意吧。

  兴许,刘邦将薄姬纳入后宫只是一时之兴,但这一时之兴却是薄姬的大幸,更是汉室的大幸。

  薄姬是个很安静的女孩,虽然成为后宫嫔妃,虽然并未受到汉王的宠幸,她还是安安静静的生活,安安静静的等待,她不争不抢,为人谦和,与人为善,她懂得克制自己,懂得谦让别人,她很善良!她的安静与善良赢得了很多人的好感,甚至包括后来的吕雉。

  那个梦,时常不经意的袭来,让她对平静的生活充满了憧憬。

  虽然不受宠幸,但她没有怨言。

  她是个容易满足的女人,她始终认为:自己是个幸运的女人。

  当她在荥阳汉宫织布房忙碌的时候,与她同被送进汉宫的好姐妹管夫人,赵子儿因为容貌出众深得刘邦的宠爱。薄姬,管夫人,赵子儿自幼情同姐妹,小时候,三人曾有过“苟富贵,无相忘”的誓言(女人也讲义气),后来,她们一同服侍魏王,再后来,她们一同来到汉宫。

  正是这不经意的一句誓言,终于给薄姬带来了转机。

  薄姬进入后宫一年多后的一天,刘邦与管赵两位夫人把酒言欢,管赵二人突然说起儿时的事情,说起了好姐妹薄姬,说起了她们之间的约定。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

  爱妾的话勾起了刘邦的回忆,那位清秀美丽端庄贵气的女孩,是他亲自将她点进后宫,但却从未宠幸她。刘邦心中顿生怜悯,于是,他决定召见薄姬。

  当夜,刘邦临幸了薄姬。

  晚来一阵风兼雨,洗尽炎光。理罢笙簧,却对菱花淡淡妆。

  绛绡缕薄冰肌莹,雪腻酥香。笑语檀郎,今夜纱厨枕簟凉。

  ……李清照《丑奴儿》

  清晨,一米阳光。

  薄姬略带疲倦地笑道:“大王,昨夜妾身梦见苍龙盘于腹中。”

  这种‘奉承话’刘邦已经听得太多,因此他并未在意,只是笑道:“这是尊贵的征兆啊!”

  薄姬或许并未奉承刘邦,她真的梦见了苍龙。

  刘邦转身离开后,又把她抛诸脑后。在后宫中,薄姬的生活,还是安安静静,一切又归于原样。

  唯一的不一样便是薄姬的腹中开始孕育着一个伟大的生命。

  她每天都为这个小生命而欣喜,而自豪。

  公元前203年,像每一个母亲一样,薄姬经过十月怀胎,痛苦的分娩之后,终于,一声啼哭像闪电一样划破汉宫的寂静。

  薄姬为刘邦生下了一个伟大而尊贵的儿子。

  而薄姬的那个梦,将由他的儿子在二十三年后为她实现。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第41章:破赵一
彭城大败的恶果还在继续。

  魏豹之后,齐,赵也相继背汉和楚。

  楚汉战争虽说是处于相持阶段,并不是说双方就是势均力敌。对于汉军来说,相持是保面子的说法,硬扛才是最贴切的形容词。

  刘邦真的很苦,在荥阳忍受着楚军精锐一波又一波的攻击。

  更苦的是,他已经糊弄不住那些诸侯,什么仁义之师,什么楚军残暴,什么背信弃义,统统没有用,那些人混了多少年,人情世故看得透透彻彻,他们认得不是人情,是实力。

  实力上讲,汉军远远不如楚军。

  刘邦心里面很清楚,对于陈馀,劝都不用劝,他是造反的老资格,当初他是以杀张耳为条件来助战的,现在真想大白,张耳没死,陈馀心里已经怒火中烧,怎么可能劝得动?刘邦也明白,张耳的事情也只是个借口而已,真真正正的原因还是现在楚强汉弱。

  算了,人人都有自己的选择,他不愿意,那寡人就只好动武了,这样也好,荥阳是无论如何不会有什么大的突破的,趁这个机会把这些不听话的人全部干掉,也好解荥阳的燃眉之急。刘邦细细地思索着张良的建议,终于下定决心。

  这个时候,韩信派人从魏国平阳送来一份奏折。

  刘邦匆匆打开一看,心中一惊:韩信,果然是国士无双,竟然与张先生想得不谋而合。

  不仅如此,韩信还略有补充,他在信中要求增兵,目的是“北举燕,赵,东击齐,绝楚粮道!”

  妙啊妙啊。刘邦心中大喜,下令满足韩信的增兵要求。

  不仅韩信的战略构想妙不可言,刘邦给韩信派去助战的将领也是妙不可言,这个将领不是别人,正是陈馀的刎颈之交张耳。

  张耳与陈馀的恩恩怨怨,他们相知,相交乃至相恨的故事,早已被路边社炒得沸沸扬扬,一直都是坊间巷子的焦点话题。

  这是一招绝妙好棋。

  平阳汉军驻地。

  韩信自从灭魏后,一有空对着眼前的地图发呆。

  拿下代国自然轻而易举,关键是赵国。

  赵国在今河北省南部,都城在襄国,也就是今天的河北邢台。平阳(山西临汾)与襄国(河北邢台),中间隔着横贯南北的太行山脉。

  太行山有八大隘口,其中有个隘口叫“井陉道”,西口是娘子关,东口叫做土门关,也叫井陉口。井陉道狭长而崎岖,大军要从此经过,非常危险。

  按赵将李左车的话来说就是“今井陉之道,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史记》。

  正在韩信冥思苦想的时候,张耳领着三万人马日夜兼程赶到平阳。

  韩信大喜。

  于是,韩信便马上着手部署扫清太行山以西的代军。

  果不其然,汉军不费吹灰之力就解决了代国,公元前205年九月,韩信破代,擒代相夏说。

  陈馀在得知代地失守后,迅速聚兵井陉口,兵力号称有二十万。

  注意这只是号称而已,实际兵力至少可以打个七五折。

  韩信心里明白,破赵意义之重大,已经关系全局。

  这不是一个容易打的仗。

  正在这时,刘邦派来了信使,见了这封信,韩信差点崩溃。

  信中命令曹参火速率精兵南下增援荥阳一线。

  刘邦亲自下的命令,韩信自然不敢违背。

  只是曹参这一走,几乎把在韩信手下的汉军精锐抽调一空。

  对于这道命令,韩信还是很理解的,自己是苦,可刘邦更苦,荥阳面对的是天下最强悍的楚军,压力可想而知。

  怎么办,兵力不足?等荥阳派兵来增援是不可能的,破赵必须速战速决,等援兵过来,黄花菜都凉了。

  我们前面说过,韩信是属于创造思维一类的人,在军事领域内,他的创新能力无人能比。

  没有兵力,创造兵力也要打。

  于是,他决定创造兵力。

  当然,限于克隆技术还没有发明,直接粘帖复制是创造不出来的。

  他的办法是临时募兵。

  不会开玩笑吧,韩大将军,此战不是要速战速决吗,你也太瞧不起号称二十万之众的赵军了吧,赵军虽然也有新兵,但是老兵油子也还是占多数,而且你是深入敌境,途经山谷,容易两面受敌,你募来的新兵蛋子能担当这种大任吗?

  本帅也很无奈,难道还有什么好办法吗?韩信无奈地摆摆手。

  把两军的情况分析来分析去,越深入分析只能越令人抓狂。

  打这种仗,能有胜算吗?

  应该说胜算微乎其微。

  只能说韩信够胆色,够洋气。

  虽然困难重重,但让韩信撤退或停滞不前那是不可能的,他记起淮阴小儿羞辱自己的时候,在那一天,他就默默地对天发誓,今生今世一定要建立不朽功勋,让一切曾经嘲笑自己曾经看低自己的人后悔。

  不管怎样,这一把他是赌定了。

  韩信坚定地领着三万杂凑的部队踏上了东征的路途。

  张耳的妙用现在就显现无遗。

  秦末大乱之后,张耳就一直在赵国混,现在虽然跟刘邦混了,可是人脉还在,赵军当中不乏他的眼线。因此,赵军的一举一动都逃脱不了他的法眼。

  张耳的线人给韩信带来了一个天大的好消息,让韩信吃了颗定心丸,韩信下令汉军行进至井陉道三十里外的地方驻扎。

  据线人报告,陈馀部将广武君李左车建议趁韩信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