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都市言情电子书 > 国内外名家精品文集 >

第13部分

国内外名家精品文集-第13部分

小说: 国内外名家精品文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造物之所忌,盖此种原不独为一时之宝,乃古今万世之宝,故不欲久留人世以取亵耳。

    论山水

    物之能感人者:在天莫如月,在乐莫如琴,在动物莫如鹃,在植物莫如柳。

    为月忧云,为书忧蠹,为花忧风雨,为才子佳人忧命薄,真是菩萨心肠。

    昔人云:“若无花月美人,不愿生此世界。”予益一语云:“若无翰墨棋酒,不必定作人身。”

    山之光,水之声,月之色,花之香,文人之韵致,美人之姿态,皆无可名状,无可执著;真足以摄召魂梦,颠倒情思。

    因雪想高士;因花想美人;因酒想侠客;因月想好友;因山水想得意诗文。

    有地上之山水,有画上之山水,有梦中之山水,有胸中之山水。地上者妙在邱壑深邃;书上者妙在笔墨淋漓;梦中者妙在景象变幻;胸中者妙在位置自如。

    游历之山水,不必过求其妙,若因之卜居,则不可不求其妙。

    笋为蔬中尤物;荔枝中果中尤物;蟹为水族中尤物;酒为饮食中尤物;月为天文中尤物;西湖为山水中尤物;词曲为文字中尤物。

    游玩山水,亦复有缘;苟机缘未至,则虽近在数十里之内,亦无暇到也。

    镜中之影,著色人物也,月下之影,写意人物也;镜中之影,钩边画也,月下之影,没骨画也。月中山河之影,天文中地理也;水中星月之象,地理中天文也。

    论春秋

    春者,天之本怀;秋者,天之别调。

    古人以冬为“三馀”,予谓当以夏为“三馀”:晨起者夜之惊;夜坐者昼之馀;午睡者应守人事之馀。古人诗曰:“我爱夏日长。”洵不诬也。

    律己宜带秋气,处世宜带春气。

    诗文之体得秋气为佳;词曲之体得春气为佳。

    论声

    春听鸟声,夏听蝉声,秋听虫声,冬听雪声;白昼听棋声,月下听萧声,山中听松声,水际听乃声,方不虚此生耳。若恶少斥辱,悍妻诟谇,真不人耳声也。

    闻鹅声如在白门;闻橹声如在三吴;闻滩声如在浙江;闻羸马项下铃铎声,如在长安道上。

    凡声皆宜远听;惟琴声则远近皆宜。

    松下听琴,月下听萧,涧边听瀑布,山中听梵呗,觉耳中别有不同。

    水之为声有四:有瀑布声,有流水声,有滩声,有沟浍声。风之为声之三:有松涛声,有秋叶声,有波涛声。雨之为声有二:有梧叶荷叶上声,有承檐溜竹中声。

    论雨

    雨之为物,能令昼短,能令夜长。

    春雨如恩诏;夏雨如赦书;秋雨如挽歌。

    春雨宜读书;夏雨宜弈棋;秋雨宜检藏;冬雨宜饮酒。

    吾欲致书雨师:春雨宜始于上元节后,至清明十日前之内,及谷雨节中;夏雨宜于每月上弦之前及下弦之后;秋雨宜于孟秋季秋之上下二旬;至若三冬,正可不必雨也。

    论风月

    新月恨其易沉,缺月恨其迟上。

    月下听禅,旨趣益远;月下说剑,肝胆益真;月下论诗,风致益幽;月下对美人,情意益笃。

    玩月之法:皎洁则宣仰观,朦陇则宜俯视。

    春风如酒;夏风如茗;秋风如烟,冬风如芥。

    论闲与友

    天下有一人知己,可以不恨。

    能闲世人之所忙者,方能忙世人之所闲。

    人莫乐于闲,非无所事事之谓也。闲则能读书,闲则能游名胜,闲则能交益友,闲则能饮酒,闲则能著书。

    天下大乐,孰大于是?

    云映日而成霞,泉挂岩而成瀑。所托者异,而名亦因之。此友道之所以可贵也。

    上元须酌豪友;端午须酌丽友;七夕须酌韵友;中秋须酌淡友;重九须酌逸友。

    对渊博友,如读异友;对风雅友,如读名人诗文;对谨饬友,如读圣贤经传;对滑稽友,如阅传奇小说。

    一介之士,必有密友。密友不必定是刎颈之交。大率虽千百里之遥,皆可相信,而不为浮言所动;闻有谤之者,即多方为之辩析而后已;事之宜行宜止者,代为筹画决断;或事当利害关头,有所需而后济者,即不必与闻,亦不虑其负我与否,竟为力承其事,此皆所谓密友也。

    求知己于朋友易;求知己于妻妾难;求知己于君臣则尤难之难。

    发前人未发之论,方是奇书;言与妻子难言之情,乃为密友。

    乡居须得良朋始佳。若田夫樵子,仅能辨五谷而测晴雨,久且数未免生厌矣。而友之中又当以能诗为第一,能谈次之,能画次之,能歌又次之,解觞政者又次之。

    论书与读书

    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月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浅深,为所得之浅深耳。

    能读无字之书,方可得惊人妙句;能会难通之解,方可参最上禅机。

    古今至文,皆血泪所成。

    《水浒传》是一部怒书,《西厢记》是一部悟书,《金瓶梅》是一部哀书。

    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

    读书最乐,苦读史书,则喜少怒多,究之怒处亦乐处也。

    读经宜冬,其神专也;读史宜夏,其时久也;读诸子宜秋,其致别也;读诸集宜春,其机畅也。

    文人读武事,大都纸上谈兵;武将论文章,半属道听途说。

    善读书者,无之而非书:山水亦书也,棋酒亦书也,花月亦书也。善游山水者,无之而非山水:书史亦山水也,诗酒亦山水也,花月亦山水也。

    昔人欲以十年读书,十年游山,十年检藏。予谓检藏尽可不必十年,只二三载足矣。若读书与游山,虽或相倍蓰,恐亦不足以偿所愿也。必也如黄九烟前辈之所云,“人生必三百岁”而后可乎?

    古人云:“读必穷而后工。”盖穷则语多感慨,易于见长耳。若富贵中人,既不可爱贫叹*,所谈者不过风云月露而已,诗安得佳?苟思所变,计惟有出游一法。即以所见之山川风土,物产人情,或当疮痍兵燹之馀,或值旱涝灾害之后,无一不可寓之诗中。借他人之穷愁,以供我之咏叹,则诗亦不必待穷而后工也。

    论一般生活

    “情”之一字,所以维持世界,“才”之一字,所以粉饰乾坤。

    宁为小人之所骂,毋为君子之所鄙;宁为盲生司之所摈弃,毋为诸名宿之所不知。

    人须求可人诗,物须求可入画。

    景有言之极幽,而实萧索者,烟雨也;境有言之极雅,而实难堪者,贫病也;声有言之极韵,而实粗鄙者,卖花声也。

    躬耕吾所不能,学灌园而已矣;樵薪吾所不能,学剃草而已矣。

    一恨书囊易蛀;二恨夏夜有蚊;三恨月台易漏;四恨菊叶多焦;五恨松多大蚁;六恨竹多落叶;七恨桂荷易谢;八恨薛萝藏虺;九根架花生刺;十恨河豚多毒。

    窗内人于窗纸上作字,吾于窗外以之,极佳。

    宁为花中之萱草,毋为鸟中之杜鹃。

    值太平世,生湖山郡,官长廉静,家道优裕,娶妇贤淑,生子聪慧,人生如此,可云全福。

    胸藏邱壑,城市不异山林;兴寄烟霞,阎浮有如蓬岛。

    清宵独坐,邀月言愁;良夜孤眠,呼蛩语恨。

    居城市中,当以画幅当山水,以盆景当苑囿,以书籍当朋友。

    延名师训子弟,入名山习举业,丐名士代捉刀,三者都无是处。

    方外不必戒酒,但须戒俗;红裙不必通文,但须得趣。

    厌催租之败意,亟宜早完粮;喜老衲之谈禅,难免常常布施。

    万事可忘,难忘者名心一段;千般易淡,未淡者美酒三杯。

    酒可以当茶,茶不可以当酒;诗可以当文,文不可以当诗;曲可以当词,词不可以当曲;月可以当灯,灯不可以当月;笔可以当口,口不可以当笔;婢可以当奴,奴不可以当婢。

    胸中小不平,可以酒消之;世间大不平,非剑不能消也。

    忙人园亭,宜与住宅相连;闲人园亭,不妨与住宅相连。

    有山林隐逸之乐而不知享者:渔樵也,农圃也,缁黄也。有园亭姬妾之乐而不能享,不善享者:富商也,大僚也。

    痛可忍,而痒不可忍;苦可耐,而酸不可耐。

    闲人之砚,固欲其佳:而忙人之砚,万不可不佳。娱情之妾,固欲其美;而广嗣之妾,亦不可不美。

    鹤令人逸;马令人俊;兰令人幽;松令人古。

    予尝欲建一无遮大会,一祭历代才子,一祭历代佳人。俟遇有真正高僧,即当为之。

    美味以大嚼尽之,奇境以粗游了之,深情以浅语传之,良辰以酒食度之,富贵以骄奢处之,俱失造化本怀。



………【第二十二章 三种人生态度】………

    梁漱溟

    “人生态度”是指人日常生活的倾向而言,向深里讲,即入了哲学范围;向粗线里说,也不难明白。依中国分法,将人生态度分为“出世”与“人世”两种,但我嫌其笼统,不如三分法较为详尽适中。我们仔细分析:人生态度之深浅、曲折、偏正……各式各种都有;而各时代、各民族、各社会,亦皆有其各种不同之精神;权欲求不笼充,而究难免于笼统。我们现在所用之三分法,亦不过是比较适中的办法而已。

    按三分法,第一种人生态度,可用“逐求”二字以表示之。此意即谓人于现实生活中逐求不已:如,饮食、宴安、名誉、声、色、货、利等,一面受趣味引诱,一面受问题刺激,颠倒迷离于苦乐中,与其他生物亦无所异;此第一种人生态度(逐求),能够彻底做到家,发挥至最高点者,即为近代之西洋人。他们纯为向外用力,两眼直向前看,逐求于物质享受,其征服自然之威力实甚伟大,最值得令人拍掌称赞。他们并且能将此第一种人生态度理智化,使之成为一套理论——哲学。其可为代表者,是美国杜威之实验主义,他很能细密地寻求出学理的基础来。

    第二种人生态度为“厌离”的人生态度。第一种人生态度为人对于物的问题、第三种人生态度为人对于人的问题,此则为人对于自己本身的问题。人与其他动物不同,其他动物全走本能道路,而人则走理智道路,其理智作用特别发达。其最特殊之点,即在回转头来反看自己,此为一切生物之所不及于人者。当人转回头来冷静地观察其生活时。即感觉得人生太苦,一方面自己为饮食男女及一切**所纠缠,不能不有许多痛苦;而在另一方面,社会上又充满了无限的偏私、嫉忌、仇怨、计较,以及生离死别种种现象。更足使人感觉得人生太无意思。如此,乃产生一种厌高人世的人生态度,此态度为人人所同有。世俗之愚夫愚妇皆有此想,因患夫愚妇亦能回头想。回头想时,便欲厌离。但此种人生态度虽为人人所同其,而所分别者即在程度上深浅之差,只看彻底不彻底,到家不到家而已。此种厌离的人生态度,为许多宗教之所由生。最能发挥到家合,厥为印度人:印度人员奇怪,其整个生活,完全为宗教生活。他们最彻底,最完全;其中最通透者为佛家。

    第三种人生态度,可以用“郑重”二字表示之。郑重态度,又可分为两层来说:其一,为不反观自己时——向外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