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耽美同人电子书 > 试说西夏 >

第9部分

试说西夏-第9部分

小说: 试说西夏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光睿为什么那么在意绥州呢?不但是因为绥州是自己的老窝,更重要的是他怕赵匡胤趁着绥州内乱之机,以平乱为名占领绥州,那样李光睿可就有苦说不出了。至于他为什么这么怕,还得从赵匡胤说起。

  但凡学过一点中国历史的人都知道老赵同志是怎么当上皇帝的,所以他对于手下拥兵自重的藩镇们总是充满了忌惮。话说他老赵当初“黄袍加身”的剧本就是从他的老首长郭威那学来的,万一哪天手下也来这么一出那自己可怎么办啊?另一方面,赵匡胤也看到,自唐末以来,之所以天下刀兵四起,王朝轮转,就是因为各地方藩镇手中掌握着强大的兵权。老赵同志是个“手不释卷”的好同志,自然懂得“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道理,他必须在一统天下之前先为自己解决这个危机,这时候,我们那位“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赵普同志又出面了。要说这个赵普虽说学问不咋地,但是绝对不是一个等闲之辈。想当初老赵还是一支蓝筹股的时候,赵普就看到了他成为绩优股的潜力,跑去凭着给老赵的老爹老老赵当男护士和老赵结下了“伟大的友谊”。随后赵普作为总导演,亲自导演了“陈桥兵变”的历史闹剧,成了大宋的开国首功之臣,位列三公。赵普看出赵匡胤的担心,便向老赵提出了“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的削藩政策,同时提出了“以文治国”的主张。要说这赵普真的是没有啥学问,目光短浅啊。他提出的政策,虽然是解决了赵匡胤的一时之急,却给大宋进三百年的江山埋下了无穷的祸根啊。这与我们的故事无关,不做深表。老赵一听赵普的计策,好似“太阳出来照四方”啊,赶紧就安排演出了另一出闹剧“杯酒释兵权”。

  老赵皇帝拿着开国功臣石守信等开了刀,在夏州的李光睿心里也有点不踏实了,老是怕皇帝哪天看他不顺眼,也一口给吃了。于是宋开元五年(公元972年)三月,李光睿想亲自入朝觐见赵匡胤,可是老赵却不知道什么原因没让他来。到今天我们不能知道老赵当时为什么没让李光睿入朝,但是我们知道当时的赵匡胤压根就没有要吞了李光睿的念头。老赵同志当时战略的重心全部在南方,对“幽云十六州”也就是摆个守边的架子。貌似老赵皇帝这个“守功';练得还不错,对契丹的几次用兵还都取得了小胜。可是老赵皇帝光顾在那守了,对于“攻”——收复“幽云十六州”却没了啥兴趣。不但对“幽云十六州”,还对非其治下的各藩都失去了兴趣,一斧子在地图上把不属于自己的地盘砍了下去。我们李光睿的心算是白担了。

  其实老赵留着夏州还有别的用意,因为这个时候北方还有一个北汉王朝呢。这时的北汉换了一个新皇帝刘继元,他也和他前面两位一样,总想着把后汉的江山给夺回来。于是他派人跑到夏州和李光睿商量共谋天下的大计来了。李光睿这正发愁赵匡胤削藩的事呢,哪还敢把北汉这把火往自己身上揽啊。再说了,就凭你北汉那穷乡僻野的,要不是有契丹在后面给你撑着,早被老赵收拾了,我干嘛要跟着你倒霉啊。于是李光睿断然拒绝了刘继元的请求,这下可就把刘继元*了。好你个李光睿啊,想当年你们夏州那也是向我老刘家称臣的主,现在跟着赵匡胤你就看不起我啦,看我怎么收拾你。于是宋开宝八年(公元975年)八月,刘继元派兵1万余人渡过黄河,进攻李氏管辖的银州。李光睿一面派兵抵御来犯的北汉兵,一面向汴京朝廷奏报。这时的赵匡胤正沉浸在消灭南唐的欢乐之中,哪里容得下他刘继元兴风作浪啊。八月,老赵皇帝立即调兵遣将分五路*北汉。李光睿出兵配合作战,先后攻占天朝、定朝两个关隘,破吴堡寨(今陕西吴堡县北),斩首700级,获牛羊铠甲数千,取得了很大的胜利。李光睿见便宜捞得差不多了,便以等黄河冰封再渡河为由撤军了。

  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十月,宋太祖赵匡胤驾崩,老赵皇帝的弟弟赵光义继位,也就是宋太宗。按照惯例,江山历来就是“父传子,家天下”的,可是赵光义却在赵匡胤身后有子的情况下当上了皇帝,虽说有“子嗣尚幼,代治国”的名头,但是也不能不让人产生某种联想,其中最有名的不啻于“烛影斧声”了。事实的真相究竟是怎样的,千余年后的我们已经无法知道了。其实想想,赵匡胤的江山实在后周“国无长君”的情况下夺来的,那么他也就真的是有可能让自己的弟弟先帮自己守一下江山,然后再过渡给自己的儿子。只可惜,赵老三当了皇帝以后就顾自己了,一下子忘了哥哥的嘱托,直到后来北宋灭亡,南宋建立,这皇位才又重新落回到赵家老二这一支上。反正不管从那个角度上讲,赵老三的做法都有点不地道,可是那跟我们没有什么关系。我们只要知道这一年汴京的皇帝变成了赵光义,国号变成了太平兴国就行了。夏州的李光睿得知赵老三继位后,赶紧学起了李彝兴,把自己的名字改叫李克睿了。为啥呢?避讳呗,谁叫自己的“光睿”和人家的“光义”犯了一个字了呢?赵光义鉴于李克睿攻打北汉有功,又给他加了检校太尉的头衔。

  赵光义刚做了皇帝没几天,李克睿那边就又出事了,这让我们不得不怀疑李克睿的执政能力,当然我们也不能否认李克睿他是故意这么做的。事情还是出在羌人中的狂热分子身上,这次他们把灵州到京城进贡的贡使给劫啦。这还了得,通远军使董遵诲(就是平了边境之乱的那位)带着人就到夏州找李克睿评理来了。李克睿一看,赶紧把劫道的蕃部首领抓了来,抢的东西一点不落的全都送了回去,当然也忘不了向朝廷请罪。赵光义一看人家把名字都改了,东西也都还回来了,也就没深究。不过,我们通过这件事和上次羌人为乱边境这件事可以看出来,虽然夏州政权中心为了保证自己的权利向中央王朝表了忠心,可是夏州治下越来越多的党项羌人对于中原王朝的轻视之心却越来越重。他们开始向往一种自己的绝对自由,一种不受任何外人限制的自由。而这,也就造成了以后李继迁起兵时无比强大的群众基础,为李继迁以后的反抗斗争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五月,对大宋一向谨小慎微的李克睿与世长辞了。纵观他的一生是在与北宋对峙的战战兢兢中度过的,虽说是期间有点小的波折,可是他毕竟是守住了夏州的一片江山,也算是对得起列祖列宗了。李克睿死后,其子李继筠袭任定难军节度使之职,也继承了夏州的统治权。赵光义为了表示对忠诚的李克睿的哀悼之情,也学着赵匡胤对待李彝兴的礼仪辍朝两日,并追封李克睿侍中衔。

  赵光义继位后就决定解决他兄长一直没有解决的问题,也是挡在宋朝面前的最后一个问题——北汉。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三月,赵家老三亲率大军征讨北汉。夏州的李继筠为了配合赵二皇帝的军事行动,命银州刺史李可远、绥州刺史李克宪率领蕃、汉军队数万人渡过黄河,进入太原境内,为宋军助威。要说北汉和中原王朝的关系,那可是有年头了。自从后周太祖郭威杀了后汉末帝刘赟以后,后汉流亡政府——北汉就和中原王朝干上了。后周的时候,北汉天天想夺回江山,后来后周叫宋给替了,赵匡胤当年也是后周伐汉的主力,所以北汉又把火撒在了宋朝的头上。而北汉进攻宋的第一道大门就是夏州李家和府州佘家(就是佘老太君家),所以啊夏州李家还真的为宋抵抗北汉的侵扰立下了汗马功劳。

  太平兴国五年(公元980年)十月,年纪不大的李继筠意外地病故了,他的幼弟李继捧继位。关于李继筠的死因,至今还是一个迷。不过据推断,被人暗杀的可能性很大。李继筠死后,考虑到他的儿子年纪尚幼,这才他弟弟李继捧继承了夏州的统治权。这样的做法在夏州不是没有先例的,当初李思恭死后,就是弟弟李思谏担任留后,再把位子传给李彝昌这样才保住了夏州的一片江山。可是,李继捧毕竟不是李思谏,他没有李思谏那样的威望,不足以服众。于是就从李继捧继位的这一刻起,夏州,这片从李思恭封定难军节度使(公元881年)打下来的李家苦心经营至今已逾百年的夏州的天空,这片在五代政权纷乱的年代里夹缝求生不断发展的夏州的天空,这片在北宋建国方兴未艾时大表忠心以求生存的夏州的天空,这片党项羌人用鲜血好不容易守住的夏州的天空,这百年来虽有小乱却岿然不动的夏州的天空就要变了。。 最好的txt下载网

第十一章 突现危机(3)给也不一定比拿光荣
出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宋太祖赵匡胤自继位之初,就采取各种手段全力以赴消灭地方藩镇割据势力。对内,采用“杯酒释兵权”以及后来的一系列动作剥夺了地方藩镇的兵权:对外,征南逐北平定“十国”。这些措施赵匡胤都运用的得心应手,出了两次攻打北汉因为准备不足不了了之以外,赵匡胤的“大一统”计划进展的还算比较顺利。可是如此顺利的政策,到了西北却碰了“软钉子”。这是为什么呢?第一,夏州李家雄踞西北几百年了,党项拓跋氏在西北少数民族中具有极高的威望。本来党项有些人就已经开始看不起中央政权了,如果再在处理夏州政权的问题上出什么差错的话,有可能进一步激化宋王朝与党项之间的民族矛盾,这是当时正处在“拓土”阶段的赵匡胤不愿意见到的。第二,夏州李家多年来拥兵自重,不断地在一次次“勤王”和“反围剿”中壮大自己的势力,如果贸然出兵的话,也没有必胜的把握。赵匡胤也不想除了垃圾北汉以外给自己在树一强敌。第三点,这点尤为重要,因为夏州李家“世笃忠贞,虽为西北西北之捍,可为无负于宋者矣”。就凭这个,宋就找不到收拾夏州政府的口实,要想解决夏州问题就出师无名。

  可是宋王朝是不可能总这么放着夏州在那不理的,只不过是时机未到而已。如同赵匡胤有生之年都没打进太原一样,这个时机又落在了宋太宗赵光义的手里了。宋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宋太宗赵光义终于拔掉了北汉这根钉子,基本上算了实现了“大一统”的局面。伴随着北汉的灭亡,宋、辽之间战略缓冲地的消失,宋、辽以及夏州李家之间的关系就变得更加扑朔迷离了。而这个时候,夏州李家的内部又因为继承权问题出现了自定难以来最大的危机,这下可是乐坏了赵家老三。

  这是怎么回事呢?这事还得从李继筠的死说起。李继筠死了以后,因为他的儿子尚且年幼,所有就由他弟弟李继捧做起了夏州的留后。要说这兄终弟及之事,其实也不算什么新鲜事,赵光义不就是刚接了哥哥的班吗?再说了,想当初李思恭死了以后,也是遇到了同样的问题,不也是弟弟李思谏做了几年然后再传给思恭后代的吗?可是这李继捧跟李思谏和赵光义都比不了,那两个人都是开疆之臣,都有着极高的威望,足以服众。像他们那样的人继位的话,即使有人不乐意也没人敢说什么。可是李继捧不一样,他那点本事实在是不足以服众的。于是,也就出现了“继捧以季弟袭职,失礼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