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耽美同人电子书 > 冰眼看日本 >

第19部分

冰眼看日本-第19部分

小说: 冰眼看日本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不是空穴来风,因为同为37期第二号的井上成美两个星期前的5月15日刚刚升了大将,同时吊床号26的海兵校长小松辉久中将和大凑警备府长官,37号的后藤英次中将被编入了预备役。这两位和井上成美不挨着,而且是在用人之际——这是在为小泽治三郎打扫卫生。小泽治三郎若要升大将,所有吊床号在他前面的都不能在海军里待了。吓得小泽坚决不同意自己的晋升,要成光杆司令了。
  原来的出发点是为了公平竞争的吊床号制度到后来就是这样把日本海军给弄成了个极其死板僵硬的组织。
  陆军士官学校的毕业生不仅在日本,而且在中国和韩国也很有过影响,良弼、蒋百里、蔡锷、张绍曾、吴禄贞、蓝天蔚、李烈钧、李根源、唐继尧、阎锡山、徐树铮、杨宇霆、贾德耀、何应钦、孙传芳、陈仪这些在中国近代史留下名字的人全是陆士留学生,甚至蒋介石都是陆士21期的,只是按士官候补生的规定在第19联队服役期间回国参加辛亥革命所以没有在当时位于东京市谷台的陆士校园里上过课。
  战后的韩国国军总共36任总参谋长中前16任均为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或“满洲国陆军军官学校”毕业,或者在日本军队中服过役。韩国陆军首任和第二任总参谋长李应俊和蔡秉德在日本殖民地时期的名字是香山武俊和大岛秉德,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日本战败时的军衔分别是日本陆军大佐和中佐。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1972年卢载铉就任第20任总参谋长开始才切断了总参谋长职位和旧日军陆军的血统联系。1963年到1979年担任韩国总统的朴正熙就是陆士57期的第三名,当时叫高木正雄。 txt小说上传分享

战前日本的军事教育体系(5)
和陆士不一样的是海兵没有什么国外留学生,这是因为建立海军耗资巨大,自从中国在甲午战败以后,亚洲国家除了日本之外就几乎没有了海军的缘故。
  陆士和海兵是日本陆海军最骨干的军事主官培养学校。再往上就是陆军大学校和海军大学校了。陆军大学校是1883年在德国教官支援下开办的原来目标为培养专职参谋人才的学校,学制两年到三年,学生来源是陆士毕业、年龄30岁以下在基层部队工作两年以上由联队长推荐的大尉或中尉军官。但是实际上在陆大60年历史、3000名毕业生中却有过两名,也仅仅是两名的例外,首期的东条英教(后来的甲级战犯东条英机之父)和第二期的谷田文卫不是陆士毕业生。从第三期以后就全部是陆士毕业了。到了后来还形成了一个陆士毕业成绩不在前20%之内的人没有报考资格的规矩。
  海军大学校则是在1888年海兵校从东京搬到广岛以后在原海兵的校址上办的。也是招收海兵毕业生,不过军衔得是大尉或少佐,比陆大高了一级。海大从一开始的培养目标就是海军高级将领,不像陆大那么定位在一个怪怪的“参谋”上。这是因为参谋在日本海军没有像陆军那么占了一个特殊的位置,海军的指挥权在舰队司令长官手里,参谋只是出谋划策,没有什么非要海军大学校学历的规定,当然其实到最后担任各舰队参谋的也都是海大毕业生。
  本来的培养目标是参谋人才的陆军大学校毕业生到后来垄断了所有陆军核心位置,无将不是陆大出。海军还能找出几个不是海大毕业的将军,比如海兵四十期,吊床号20,最后担任军令部次长,发明了“神风特攻”的大西泷治郎中将就两次(也有说三次的)报考海大失败,但因为接触航空较早,在霞浦航空队担任教官时受到队长山本五十六的青睐,也混了出来,再有就是日本海军的名参谋、协助东乡平八郎在日俄战争中全歼沙俄海军的秋山真之。秋山真之的情况又有点不同,海军大学校校长坂本俊笃出访美国时遇到正在美国留学的秋山真之少佐,劝他回国参加海大的考试,秋山真之的回答是:“谁来当我的教官?”——秋山真之当时的导师是美国海军学院院长阿尔弗雷德?马汉。所以秋山回国以后不是当学生而是直接担任海大教官。
  和陆士海兵主要进行的军官素质教育不同,陆大海大应该进行的将帅教育有很大问题。陆大从一开始就只重视战术战略,而海大则过分重视兵器的技术问题,两者都没有进行战争学的研究和教育,这种重大缺陷在1931年以后的事态发展中逐步表现出来,在给亚洲和环太平洋国家带来巨大灾难的最后也造成了日本帝国的覆灭。
  现在网上经常能看到某某人为“日本陆大毕业生”的说法,这种说法是没有道理的。日本陆大的入学资格首先就要是日本陆军现役中尉或大尉军官加上联队长推荐,陆大没有外国留学生。外国军人有可能作为旁听生听过课,但没有成为正式学员的例子。
  陆军在陆士之前还有个“陆军幼年学校”,也很有历史。在大阪兵学寮时代就有一个叫做“幼年学舍”的附属机构,兵学寮改称陆军士官学校以后幼年学舍也改称“陆军幼年学校”,除了东京的陆军中央幼年学校以外,在仙台、名古屋、大阪、广岛、熊本这五个原镇台所在地还有陆军地方幼年学校。招收初中毕业生,在地方幼年学校学习三年后集中到中央幼年学校再学习两年以后免试直升陆军士官学校。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战前日本的军事教育体系(6)
1928年以后中央陆军幼年学校改名为陆军士官学校预科,而陆军士官学校也改名为陆军士官学校本科。陆军幼年学校是研究日本军国主义化过程中一个不可忽略的存在,被送上东京国际军事法庭的陆军甲级战犯们几乎全部是从幼年学校出来的。陆幼→陆士→陆大,就构成了日本陆军出人头地的一条标准通道,而经过这条通道出来的所谓精英将领们则除了军事知识以外对社会一无所知,除了蠢动之外不会做其他动作。
  而日本海军没有这种贻害无穷的幼年学校。
  像陆士、海兵这种直接培养军官的学校在日本军制中被称为“补充学校”,因为是直接对军官人员补充。这种主要的补充学校陆军除陆士以外还有培养军需后勤军官的陆军经理学校和培养宪兵的陆军宪兵学校以及培养军医和兽医的陆军军医学校和陆军兽医学校等,海军则有是海军经理学校和培养轮机部门军官的海军机关学校以及海军军医学校等等。
  除了陆士和海兵之外,这些补充学校中没有作战学校,而海军的轮机部门在日本海军也是不算作战部门的,这是日本军队教育机构的一个重要特点:军事一元化,除了陆士和海兵以外都不培养作战军官。作战军官全部由陆军士官学校和海军兵学校集中统一培养,这样有一个好处就是在军种内部能够统一处理上下级关系,不同兵种之间较为容易沟通,因为有一层同学关系在。
  但是学制有限,光靠陆士和海兵怎么可能培养如此多兵种的军官呢?特别20世纪上半页几乎是军事史上变化最大的时期,在这段时间,骑兵逐渐淡出战场,而装甲兵、航空兵、防化兵和潜艇兵等则从初露头角到领衔主演,令人眼花缭乱。
  日本军队解决这个问题是采用一个对作战军官实施再教育的方法,于是除了“补充学校”之外日本还存在一类被称为“实施学校”的机构,名称的来由是学校的机能是对现役军官实施技能再教育。各技术兵种的军官学校像陆军的骑兵学校、步兵学校、战车学校、野炮兵学校、重炮兵学校、高射学校、工兵学校、通信学校、自动车学校、辎重兵学校、飞行学校、海军的气象学校、潜水学校、机雷学校、对潜学校、通信学校、电测学校、炮术学校、航海学校这些在苏联式军事教育体系中似乎理所当然地应该是“补充学校”的专业技术兵种学校居然全部是“实施学校”。学员全部是陆士或者海兵毕业后再经选拔入学深造的。
  这样的做法当然有好有坏。好处是很显而易见的:能够保证各技术兵种主官的一般军事素养,能够保证专业兵种主官的高质量和自负,能够便于各兵种间的互相沟通和配合,减少摩擦。然而坏处也同样显而易见:专业兵种主官耗费太多时间,造成能够胜任专业兵种主官的人才极度缺乏,在准备进入或已经进入了太平洋战争那种超大规模的战争时期完全不能满足作战的需要。可以作为旁证的结果就是在从中国大陆战场到太平洋战场中日军的表现,扣去战略的失误和国力上的差异,日军各军种兵种在一开始的进攻作战中以及进入相持阶段后的中小规模作战(联队单位以下)中均表现不错,但在相持阶段以后师团以上单位的作战中无论军种兵种均有严重失误。这种失误的原因除了陆军大学校和海军大学校的将帅教育问题之外,用兵上的蛮干造成本来就来之不易的受过良好训练的少佐级以下军官的大量损失也是一个重大原因。
  甚至连航空兵这个专门中的专门兵种上,日本陆海军也还是抱着那种军事主官教育一元化的做法不放。
  进入20世纪以后,军事学上的一个革命性变化就是空军作为一支崭新的军事力量出现,1910年法国组建了第一支航空部队,1911年英国也编制了航空师。日本则是1919年陆军组建了陆军航空部,1925年改称陆军航空本部,海军则是从1927年才组建海军航空本部。
  陆军一直没有独立的航空士官学校,一直到1937年底才在陆军士官学校内设置专门的陆军航空士官学校分校,再过了一年,1938年12月才正式搬出去独立为陆军航空士官学校,不过招生计划还是统一在陆士一起,而且毕业生仍然计算为陆军士官学校学历,这是因为日本民族的保守性,不这么计算学历的话就无法吸引优秀的高中毕业生来报考。而海军根本就没有专门的海军航空士官学校,只有培养飞行员的各种飞行队。“*”期间在中国内部放映的一部日本电影《啊,海军》就描写了海军的这种奇怪现象,一边是已经知道了航空母舰的重要性,另一边又只是选拔一些优秀毕业生去航空队学习飞行。因此日本海军航空部队飞行员中大尉军衔极少,而一般少佐以上就不执行飞行任务了。
  日本在太平洋战争中丧失西太平洋的制空权除了在航空母舰以及作战飞机生产上美日两国工业能力的巨大差异之外,日本缺乏一个大量快速培养一定水平的飞行员和飞行指挥官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一个国家的一般教育体系也决定了军队的教育体系。到麦克阿瑟进驻日本开始教育改革为止的战前,日本的一般教育体系也是这么一个封闭、少数精英式的贵族化教育体系。采用这种军事教育体系能够保证培养出有质量的优秀中下级军职主官,但不能对长期大规模战争所带来的大量中下级军官损失进行及时补充。如果说日本的失败在军事教育这个层次就已经开始了,也不算为过。
  

倔里倔气的共产党(1)
日本的政党林林总总,数不胜数。除了执政的自民党、公明党和主要的反对党*党、共产党这些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名字之外还有很多很多很多。
  日本人似乎很像是孔子之徒,凡事喜欢来个“必也先正名”,得从法律上来规定一下“什么是政党”的问题,省得人人都跑出来号称一下自己代表一个什么“政党”。
  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