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耽美同人电子书 > 读遍红楼 >

第15部分

读遍红楼-第15部分

小说: 读遍红楼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担云蕉档幕埃翘煜屡ㄈ顺K档男睦锘啊Eㄕ咭萌耍忠雷潘玫娜耍枪哂玫牧矫媸址āM跷醴锸且桓龃厦鞯呐芗遥木椤⒀酃猓吹搅嗽诩指谥挥刑酱嚎捎茫彼仓捞酱骸爸槭蹲帧北人案骱σ徊恪薄5撬睦锔宄约喝紊狭糇判矶喟驯餮廴硕贾溃孕闹卸嗔瞬愕P摹T谖铱蠢矗跷醴绨烟酱旱牟鸥煽醋吡搜郏且孕∪酥亩染又埂R蕴酱旱牟鸥伞⒓叮懿恢劳跷醴锸前虢锘故前肆剑磕懿恢浪目可绞羌帜负屯醴蛉耍克趺从帜懿恢约涸诩指诘纳矸莺偷匚唬酥磷约何蠢匆蕹鋈サ拿耍考炊聪ふ庖磺校酱禾热簟扒茉簟ㄒ簿换帷跋取蹦梅锝憧叮淙凰浪且桓觥巴酢薄R蛭茄私疃牵缓檬恰俺鍪ξ唇萆硐人馈钡南鲁 9唬酱荷先沃蟆扒堋钡氖撬纳砟盖祝淙还徊簧稀巴酢币患叮恰鞍搿备鲋髯樱从质乔啄福梢源锏秸鹕逍Ч侗取巴酢备哂小暗湫汀币庖濉L酱罕韧跷醴锬侵帧靶〖易悠备呙饕话俦叮 

  2004年2月28日 

“看过会”的热闹 

  “看过会”的热闹 

  ——《红楼梦》中的南省习俗 

  《红楼梦》有北方的民俗,也有南方的民俗,堪称“亦南亦北”。例如开卷第一回写甄士隐“见女儿越发生得粉妆玉琢,乖觉可喜,便伸手接来,抱在怀内,逗他玩耍,又带至庙前,看那过会的热闹。”文中的“过会”就是南方节日间一种娱乐活动。王百谷《吴社编》一书中记载最为详备(见《说郛》第10册)。第53回贾家祭宗祠,写的是过年(今称“春节”),第54回再次写到过元宵节,铁嘴王熙凤讲了一个“过会”抬炮仗的笑话,引得众人“笑的前仰后合”。文云: 

  凤姐儿笑道:“再说一个过正月半的。几个人抬着个房子大的炮仗往城外放去,引了上万的人跟着瞧去。有一个性急的人等不得,便偷着拿香点着了。只听‘噗哧’一声,众人哄然一笑都散了。这抬炮仗的人抱怨卖炮仗的擀的不结实,没等放就散了。” 

  从前我读了这回故事,总以为“几个人抬着房子大的炮仗”,可能是王熙凤的故意夸张。但我读《吴社编》“拾会”条确有“火器则虎丘之爆仗,一枚四人羿之。”看来王熙凤的笑话还真有几分根据,并非是满嘴胡诌。 

  中秋节是中国人的传统节目,庆丰收。人们除了吃“西瓜月饼”之外,南方民俗中还有“焚斗香”,北方人(特别是北京人)则供“兔儿爷”。《红楼梦》第75回是“开夜宴异兆发悲音,赏中秋新词得佳谶”,其中一段写道: 

  当下园之正门俱已大开,吊着羊角大灯。嘉荫堂前月台上,焚着斗香,秉着风烛,陈献着瓜饼及各色果品。 

  据《金陵岁时记·中秋斗香》条记载,“中秋祀月……扎香如宝塔形,上加纸斗,名曰斗香。”《燕台新咏·兔儿爷》则云:“团圜佳节庆家家,笑语中庭荐果瓜。药窃羿妻偏称寡,金涂狡兔竟呼爷。”此可谓“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巧的是《红楼梦》后四十回写了一大回宝玉与宝钗结婚的风俗,也是“南边”的。第97回回目是“林黛玉焚稿断痴情,薛宝钗出闺成大礼”,其中写道: 

  ……傧相赞礼,拜了天地。请出贾母受了四拜,后又请贾政夫妇登堂,行礼毕,送入洞房。还有坐床撒帐等事,具是按金陵旧例。 

  从节日之俗到婚俗,贾府都是依“金陵旧例”,似乎作者在向读者强调点什么。如果硬是要说《红楼梦》后四十回是另人所“续”的话,我以为长期居住在北方的高鹗恰恰不具备生活体验的条件! 

  是谁“续”?再论一千年! 

  2004年8月12日 

惊破红楼梦里心 

  惊破红楼梦里心 

  ——《红楼梦》书名新释 

  《红楼梦》一书问世后,研究者对其题名的来源、涵义,虽多有考释,但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最近有位研究者认为,《红楼梦》作者的身世和写《红楼梦》时的境遇与李商隐《春雨》诗意正相“关合”,“《红楼梦》的出处就是李商隐的《春雨》诗。”这个结论颇有商榷的余地。 

  (1)以“红楼”二字入诗文,其例不胜枚举。仅据手边所记,摘其要者录于次:《酉阳杂俎》记有“长乐坊安国寺红楼,睿宗在藩时舞榭。”沈佺期作《红楼院应制诗》云,“红楼疑见白毫光,寺逼宸居福盛唐。”自居易《赠广宜上人诗》又云:“红楼许住请银钥,翠辇同陪蹋玉墀。”冯延巳《抛球乐》云:“尽日登高兴未残,红楼人散独盘桓。”上引诗文中的“红楼”泛指舞榭楼阁,与“梦”无缘。尹鹗《何满子》词:“每忆良宵公子伴,梦魂长挂红楼。”于鹄“送唐大夫让节归山》诗:“到时浸发春泉里,犹梦红楼箫管声。”广利王女《寄张无颇》:“羞解明硝寻汉渚,但凭春梦访天涯。红楼日暮莺飞去,愁杀深宫落砌花。”又如李商隐《春雨》诗中的“红楼隔雨相望冷”,“残宵犹得梦依稀。”虽然“梦”在“红楼”,但三字并不连用,且其意与雪芹所题书名相去甚远。 

  (2)《全唐诗》卷周472有蔡京《咏子规》诗:“千年冤魄化为禽,永逐悲风叫远林。愁血滴花春艳死,月明飘浪冷光沈。凝成紫塞风前泪,惊破红楼梦里心。肠断楚词归不得,剑门迢递蜀江深。”这首诗中一是“红楼梦”三字连用,二是诗意悲冷与雪芹身世、写作《红楼梦》时境况相合之处不下《春雨))诗。与其说雪芹用《春雨》诗中的“红楼”与“梦”拼凑而成书的题名,不如说是袭用蔡京《咏子规》诗中的“红楼梦”三字可能性更大些。 

  (3)《石头记》第5回有“新填红楼梦仙曲十二支”句,旁有朱批云:“点题。盖作者自云所历不过红楼一梦耳。”这是理解曹雪芹取“红楼梦”三字作为自己小说题名的关键处。首先,所谓“作者自云所历”,实指雪芹一家曾世代勋贵,恩宠备极,后因抄家藉产,终于寥落。而雪芹本人生于“末世”,虽赶上点繁华富贵之边,但终生落拓,炎凉世态,幻同一梦,慷慨系之,奋笔著书。其次,就小说所描写的内容来说,宁荣二府虽是钟鸣鼎食之家,诗礼簪缨之族,但好景不常,终因元蛇这棵大树一倒,猢狲尽散,“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小说中的主人公贾宝玉和十二金钗的富贵生活不过是“红楼一梦耳”。因此,可以说曹雪芹以“红楼梦”为书名,既有他对自己身世的感叹,”亦有对所著小说的盛衰骤变的悲剧结局的寄寓,即人生如梦。我始终认为“红楼梦”三个字只是对小说故事层面的概括,与“石头记”三字相比较,缺少苍凉和深重之感。但对于读者来说“红楼梦”三字更且有现代性,更容易被接受一些。我以为如此解释可能更接近曹雪芹的原意。 

  1981年6用1日 

金钗十二人何处 

  金钗十二人何处 

  ——“金陵十二钗”浅说 

  《红楼梦学刊》1979年第2期上刊有《“金钗十二人何处”?》一文,介绍了尹继善的《过忠勇公第即事》诗。作者注意到尹诗中有些词句与《红楼梦》中的某些文句相似或相同,读书之细令人钦佩。但作者因尹诗中有“金钗十二人何处,列屋新妆只画图”等词句,而发问:“尹继善如果没有读过《红楼梦》,怎么会有这样多的巧合呢?”我以为,这个发问似乎有点失之偏颇。 

  (1)据介绍,尹继善的“即事”诗,是写在题为《丙子冬奉命入觐,随忠勇公后遍历香山昆明诸胜,时将南旋,承赋诗赠行,因次元韵》一诗之后不久。以丙子即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计,时值曹雪芹正在撰写《红楼梦》之际,尚未完稿。据庚辰本第75回回前总批“乾隆二十一年五月初七日对清。缺中秋诗,俟雪芹”来看,当时《红楼梦》的原稿尚在誊清中。以现有材料考察,此时仅有脂砚斋、畸笏等极少数人在抄评《红楼梦》,无论是忠勇公,还是尹继善,均无与曹雪芹有交游往还之记载。因此,说尹继善在此时滨到了《红楼梦》的原稿,并以小说中的“金陵十二钗”入诗,令人难于相信。 

  (2)读者都知道,以“金钗”入诗文者是不乏其例的。那末,“金钗”与“十二”连用,是否就是指《红楼梦》中的“金陵十二钗”呢?回答是否定的。固然古人有以“金钗”指物的记载,如《南史》中所记:“齐高帝建元元年,周盘龙破魏兵,上下诏称美,送金钗二十枚与其妾杜氏”的故事,但以“金钗十二”指:女人的,在唐诗宋词中也早已用过,如“乐天戏牛僧孺”诗中的“钟乳三千两,金钗十二行”即是一明证。至于元明以降的诗人墨客中以“金钗十二”指女人而入诗词曲的,就更多了。元人张子友的小令《双调·蟾宫曲》中有“翠红乡十二金钗”(《全元散曲》下册)句子。无名氏的《喜春来》中还有“伤心自发三千丈,过眼金钗十二行”及“会三千剑客,列十二金钗”等等,都指的女人,而与物无关。其实,在清代与曹雪芹同时的袁枚也写过“十二金钗掠鬓鸦。”古人不仅以“金钗十二”入诗词曲,还有以“红楼十二”入曲的例子。明代浮自主人曾写过一首《夹竹桃·惟解漫天》(《明代歌曲选》)小曲。曲中写道: 

  归家一向信首稀,往日恩情化了灰。红楼十二,知他问谁?叮咛千万,如今尽虚。 

  这支曲,无论从年代上讲,还是从内容上看,我们都无理由说他是受了《红楼梦》的影响而写的,这是无需词费的。由此,我们可以说,尹继善的“即事”诗中的“金钗十二人何处?”与前人的用法,都不过是指“列屋而闲居”之“粉自黛绿”的青年女子,不一定要坐实到《红楼梦》中的“金陵十二钗”上。 

  1981年3月2日 

风情月貌败家根 

  风情月貌败家根 

  ——秦可卿“享强寿”考 

  在今传本《红楼梦》中,秦可卿之死是一桩谜案。小说第5回写宁荣二府女眷于会芳园内设宴赏梅,“一时宝玉倦怠,欲睡中觉,贾母命人好生哄着歇息一回再来。”这时,秦可卿应声而出,主动地向贾母领受照护“宝二叔”的任务。这是秦可卿作为《红楼梦》中的一个重要人物首次登扬。第7回,王熙风应尤氏之邀,领宝玉到宁府喝酒抹骨牌,秦可卿再次出场,并把自己的小兄弟秦钟介绍给久想一宽的贾宝玉。从这次公开出场中,读者还丝毫看不出秦可卿有病在身的任何征兆。但是,到了第10回,秦可卿的婆婆尤氏同贾璜家的谈活中却说:“他这些日子不知怎么了,……到下半日就懒怠动了:话也懒怠说,神也发涅。”读者从这里得知,秦可卿已经患病了。此后,小说中又写了延医调治等情节,暗示秦可卿不但有病,而且似乎病得重的样子。接着,第11回写王熙风、贾宝玉二人去宁府探望病中的秦可卿。小说中写道: 

  秦氏拉着凤姐儿的手。强笑道:“这都是我没福:这样的人家,公公婆婆当自家的女孩儿似的待。……就是一家子的长辈同辈之中,除了婶子不用说了,别人也从无不疼我的,也从无不和我好的。如今得了这个病,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